首頁 > 職責大全 > 防止漏風措施模版

防止漏風措施模版

2024-07-13 閱讀 2232

1、井下通風設施及構筑物施工標準

設計采用的通風設施及構筑物有風門、調節風門、密閉、風橋和風簾等。對其結構和設計簡述如下:

(1)風門:鐵制,設在晉、回風巷之間,用于隔絕風流和便于行人、檢修等。門前后5m內支架完好,門墻厚度不小于0.5m。四周掏槽0.2-0.3m;結構嚴密,漏風少,向關門方向傾向80?-85?;風門迎風開啟;列車通風風門區域,設置聲光信號。

(2)調節風門:鐵制,用于調節通過巷道的風流大小、安設在大巷、掘進工作面、獨立通風硐室的回風通道等需要調節風流的巷道中。

(3)風門的密封條采用阻燃和抗老化材料。

(4)密閉:分為永久密閉和臨時密閉兩種,用于隔絕風流。臨時密閉用木板及黃泥建筑,永久密閉用磚、料石、水泥等建筑。密閉墻兩幫、頂、底需掏槽,槽深在煤中不得小于1m,巖石中不得小于0.5m;用不燃性材料建筑,墻無裂縫、無漏風。

(5)風橋:主要用于進回風巷交叉處,回風巷從進風巷上方通過時形成風橋,使進風風流不泄露。風橋采用不燃性材料構筑成流線型,坡度不大于25?,結構堅固;主要風橋斷面積不小于原巷道斷面的80%。

(6)風簾:采用不燃性材料制作,主要設在回采工作面的上隅

角,用于疏導風流。

(7)擋風墻:用以截斷風流流動或防止瓦斯自采空區向工作區擴散。臨時擋風墻用木板及黃泥建筑,永久擋風墻用料石、水泥等建筑。

擋風墻兩幫、頂、底需掏槽,槽深在煤中不得小于1m,巖石中小于0.5m;用不燃性材料建筑,墻無裂縫,無漏風;墻內外5m內支架完好。

(8)測風站:用以測量全礦井總進風量和回風量,以及采煤工作面、掘進工作面的進風量和回風量。測風站設在直線巷道中;測風站本身的長度不得小于4m,附近至少要有10-15m斷面沒有變化;測風站不得設在風流匯合處附近,站內不得有障礙。測風站應設置記錄牌,記錄內容有巷道斷面、風速、風量、瓦斯濃度、測風時間。

(9)風硐:主要通風機和井筒之間的聯絡硐,井下污風流均通過此風硐排除地面,風硐內應安裝風速和負壓傳感器。斷面不應小于4m?,內壁光滑不漏風。

2、通風設施的安全可靠性

為保證井下風流按設計路線流動,在巷道布置了完善的通風設施。

(1)為獨立通風硐室,進、回風巷盡頭聯絡處等設置有調節風門,以控制風流流量。

(2)進、回風巷間廢棄的聯絡措施巷設置了密閉墻。

(3)井下風門、調節風門等構筑物,布置在巷道水平段及直線段,安全、可靠性較強,當通風設施受采動影響后,應及時修復,以減少通風構筑物處漏風。

(4)進、回風井之間和主要進、回風巷之間的每個聯絡巷中,砌筑永久性風墻;需要使用的聯絡巷,設置2道聯鎖的正向風門和2道反向風門。

(5)控制風流的風門、風橋、風墻、風窗等設施可靠。不應在傾斜運輸巷中設置風門;如果設置風門,應安設自動風門或設專人管理,并有防止礦車或風門碰撞人員以及礦車碰壞風門的安全風門。

3、通風設施施工

(1)永久設施:(包括風門、密閉、風窗、風橋、防爆門、安全出口硐室)

①墻體用不燃性材料建筑,嚴密不漏風(手觸無感覺、耳聽無聲音)。

風橋斷面不小于原巷道斷面的五分之四,成流線型,坡度小于30?,兩端接口嚴密,四周見實邦、實底,要填實、結實。

②墻體平整(1m內凸凹不大于10mm,料石、磚砌勾縫除外);無裂縫(雷管線不能插入)、重縫和空縫。

③密閉周邊。煤與軟巖掏槽(硬巖見硬底、硬幫可不掏槽),沿密閉周邊抹不少于0.1m寬的裙邊,其厚度不小于0.01m。

④設施周圍5m范圍內巷道支護良好,無雜物、積水、淤泥。

⑤密閉內有水的,要設反水池或反水管;密閉前無瓦斯積聚;要設柵欄(符合擴散通風標準,可不設柵欄)、警標、說明牌板。

⑥風門不少于2道,通風車門間距不小于1列車長度,人行風門間距不小于5m,進回風巷道之間的風門至少設2道反向風門,風門能自動關閉,有閉鎖裝置,風門不能同時敞開。

⑦門框要包邊沿口,有襯墊,四周接觸嚴密(以不透光為準,通車門底坎除外),門扇平整不漏風,門扇與門框不歪扭,調節風窗調節位置要設在門墻上方,并能調節。

⑧安全出口硐室施工

本礦回風立井作為安全出口,擔負緊急情況下的行人任務,因此該井筒設置了人行硐,安全出口硐室距離井口3m,硐室通過斜巷與地面相通,安全出口硐室設兩道連鎖的雙向風門。

(2)臨時設施(包括臨時風門、臨時密閉)

①臨時密閉要設在頂、幫良好處,見硬底、硬幫,與煤巖體結實。

②設施周圍5m范圍內巷道支護良好,無片幫,無雜物、積水、淤泥。

③設施四周接觸嚴密。木板設施要魚鱗搭接,表明要用灰、泥滿抹或勾縫。

④臨時密閉不漏風,密閉前要設柵欄、警標(符合擴散通風標準可不設柵欄)。

(3)測風站

礦井每一進風和回風井都要建立永久測風站,測風站標準如下:

①進風立井測風站建在井底車場處,回風立井測風站建在風硐處。

②測風站長度4m,測風站前后各10m范圍內巷道無分支、無拐彎。

③測風站所在4m巷道應砌墻,抹頂成光滑斷面。

④特殊情況可以只在巷道兩側各砌1.3m高的墻。

⑤測風站兩端抹成流線型,以降低阻力。

⑥測風站應設置測風記錄牌板,記錄牌要求及內容如下:

測風站記錄牌要求:礦井建立測風制度,每10天進行1次全面測風。對采掘工作面和其他用風地點,應根據實際需要隨時測風。

測風牌內容有,測量人員、測量地點、測量時間、ch4、co2濃度,巷道斷面和巷道風速。根據測風結果采區措施,進行風量調節。

4、防止漏風和降低風阻的措施

為了使礦井通風系統穩定可靠,保證風流按擬定路線流動,根據開拓布置和井下用風的要求,在必要地點設置通風構筑物,并要求加強管理和維護,以確保礦井安全生產。

(1)對不允許風流通過,也不需要行人、行車的進、回風巷道之間的聯絡巷道,要設置永久擋風墻。

(2)對采空區及廢棄巷道要及時封閉,并應經常檢查密閉效果。

(3)在行人或行車而不允許風流通過的巷道中,應設置風門,并對風門進行遙控和集中監視。為避免風門開啟時風流短路,在同一巷道內設置兩道風門,并禁止兩道風門同時打開。

(4)為防止礦井在反風時風流短路,在主要風路之間增設2道雙向聯鎖風門。

(5)主要進、回風巷道砌壁表面應盡量平整光滑,并保持巷道整潔,不亂堆放雜物,以降低巷道風阻和減少局部阻力。

(6)對于損壞或變形較大的巷道要及時修復,清除堵塞巷道,以保證通過的有效風量和減少通風阻力。

(7)通風設施要完備,對于不合格的地方要及時修補更換,以防風流短路等不良后果發生。

(8)設置專職人員對礦井通風系統和通風設施按時進行檢查和維修。

(9)建立完善的通風管理制度。

5、回采工作面通風系統

礦井15號煤層回采工作面采用一進一回“u”型通風方式;回采工作面采用后退式開采。回采工作面“u型”隨著回采工作面的推進其后部變為采空區,“u型”通風解決本煤層瓦斯涌出情況

篇2:防外部漏風措施范本

由于我礦設計采用專用回風井,回風井沒有運輸提升設備,風井外部漏風主要有風井防爆門,風井安全出口風門及通風機和引風道連處,再就是距離地面較近的采空塌陷區及與礦井相通封閉不嚴的老窯老巷等,為了提高礦井有效風量,防止上述位置產生漏風,特制定以下防治措施:

風井防爆門及安全出口雙向風門必須按照標準要求進行建設,,風門采用整塊鐵板包裝,門匡必須加裝密封膠條,關閉嚴密,不產生明顯漏風。

主要通風機和引風道相連接的地方必須封閉嚴密,不得漏風。

風井井筒、引風道和安全出口出露地表的地段,必須封閉嚴密,不得漏風。

安全出口風門必須實行雙向風門,正向風門必須進行聯鎖,并裝有風門傳感器,當風門關閉不嚴時,能夠發出警報,監控員聽到報警聲音后,必須及時通知設度室,由高度室安排人員對風門進行復位。

防爆門禁止行人。礦井停電時需要打開防爆門,復電后,通風機司機要及時關閉防爆門,然后方可按程序啟動主要通風機。

當礦井監控系統顯示總回風風速、負壓低于正常值時,監控員必須立即通知礦設度室,派人對風井進行檢查,查明原因,進行處理。

要定期對礦區內的老窯老巷及采空塌陷區進行檢查,發現漏風及時處理。

定期測定礦井外部漏風率,對測風數掘進行分析,發現有外部漏風及時查找漏風地點,對漏風地點進行處理,使用礦井外部漏風率不得超過5%。

篇3:防止漏風措施模版

1、井下通風設施及構筑物施工標準

設計采用的通風設施及構筑物有風門、調節風門、密閉、風橋和風簾等。對其結構和設計簡述如下:

(1)風門:鐵制,設在晉、回風巷之間,用于隔絕風流和便于行人、檢修等。門前后5m內支架完好,門墻厚度不小于0.5m。四周掏槽0.2-0.3m;結構嚴密,漏風少,向關門方向傾向80?-85?;風門迎風開啟;列車通風風門區域,設置聲光信號。

(2)調節風門:鐵制,用于調節通過巷道的風流大小、安設在大巷、掘進工作面、獨立通風硐室的回風通道等需要調節風流的巷道中。

(3)風門的密封條采用阻燃和抗老化材料。

(4)密閉:分為永久密閉和臨時密閉兩種,用于隔絕風流。臨時密閉用木板及黃泥建筑,永久密閉用磚、料石、水泥等建筑。密閉墻兩幫、頂、底需掏槽,槽深在煤中不得小于1m,巖石中不得小于0.5m;用不燃性材料建筑,墻無裂縫、無漏風。

(5)風橋:主要用于進回風巷交叉處,回風巷從進風巷上方通過時形成風橋,使進風風流不泄露。風橋采用不燃性材料構筑成流線型,坡度不大于25?,結構堅固;主要風橋斷面積不小于原巷道斷面的80%。

(6)風簾:采用不燃性材料制作,主要設在回采工作面的上隅

角,用于疏導風流。

(7)擋風墻:用以截斷風流流動或防止瓦斯自采空區向工作區擴散。臨時擋風墻用木板及黃泥建筑,永久擋風墻用料石、水泥等建筑。

擋風墻兩幫、頂、底需掏槽,槽深在煤中不得小于1m,巖石中小于0.5m;用不燃性材料建筑,墻無裂縫,無漏風;墻內外5m內支架完好。

(8)測風站:用以測量全礦井總進風量和回風量,以及采煤工作面、掘進工作面的進風量和回風量。測風站設在直線巷道中;測風站本身的長度不得小于4m,附近至少要有10-15m斷面沒有變化;測風站不得設在風流匯合處附近,站內不得有障礙。測風站應設置記錄牌,記錄內容有巷道斷面、風速、風量、瓦斯濃度、測風時間。

(9)風硐:主要通風機和井筒之間的聯絡硐,井下污風流均通過此風硐排除地面,風硐內應安裝風速和負壓傳感器。斷面不應小于4m?,內壁光滑不漏風。

2、通風設施的安全可靠性

為保證井下風流按設計路線流動,在巷道布置了完善的通風設施。

(1)為獨立通風硐室,進、回風巷盡頭聯絡處等設置有調節風門,以控制風流流量。

(2)進、回風巷間廢棄的聯絡措施巷設置了密閉墻。

(3)井下風門、調節風門等構筑物,布置在巷道水平段及直線段,安全、可靠性較強,當通風設施受采動影響后,應及時修復,以減少通風構筑物處漏風。

(4)進、回風井之間和主要進、回風巷之間的每個聯絡巷中,砌筑永久性風墻;需要使用的聯絡巷,設置2道聯鎖的正向風門和2道反向風門。

(5)控制風流的風門、風橋、風墻、風窗等設施可靠。不應在傾斜運輸巷中設置風門;如果設置風門,應安設自動風門或設專人管理,并有防止礦車或風門碰撞人員以及礦車碰壞風門的安全風門。

3、通風設施施工

(1)永久設施:(包括風門、密閉、風窗、風橋、防爆門、安全出口硐室)

①墻體用不燃性材料建筑,嚴密不漏風(手觸無感覺、耳聽無聲音)。

風橋斷面不小于原巷道斷面的五分之四,成流線型,坡度小于30?,兩端接口嚴密,四周見實邦、實底,要填實、結實。

②墻體平整(1m內凸凹不大于10mm,料石、磚砌勾縫除外);無裂縫(雷管線不能插入)、重縫和空縫。

③密閉周邊。煤與軟巖掏槽(硬巖見硬底、硬幫可不掏槽),沿密閉周邊抹不少于0.1m寬的裙邊,其厚度不小于0.01m。

④設施周圍5m范圍內巷道支護良好,無雜物、積水、淤泥。

⑤密閉內有水的,要設反水池或反水管;密閉前無瓦斯積聚;要設柵欄(符合擴散通風標準,可不設柵欄)、警標、說明牌板。

⑥風門不少于2道,通風車門間距不小于1列車長度,人行風門間距不小于5m,進回風巷道之間的風門至少設2道反向風門,風門能自動關閉,有閉鎖裝置,風門不能同時敞開。

⑦門框要包邊沿口,有襯墊,四周接觸嚴密(以不透光為準,通車門底坎除外),門扇平整不漏風,門扇與門框不歪扭,調節風窗調節位置要設在門墻上方,并能調節。

⑧安全出口硐室施工

本礦回風立井作為安全出口,擔負緊急情況下的行人任務,因此該井筒設置了人行硐,安全出口硐室距離井口3m,硐室通過斜巷與地面相通,安全出口硐室設兩道連鎖的雙向風門。

(2)臨時設施(包括臨時風門、臨時密閉)

①臨時密閉要設在頂、幫良好處,見硬底、硬幫,與煤巖體結實。

②設施周圍5m范圍內巷道支護良好,無片幫,無雜物、積水、淤泥。

③設施四周接觸嚴密。木板設施要魚鱗搭接,表明要用灰、泥滿抹或勾縫。

④臨時密閉不漏風,密閉前要設柵欄、警標(符合擴散通風標準可不設柵欄)。

(3)測風站

礦井每一進風和回風井都要建立永久測風站,測風站標準如下:

①進風立井測風站建在井底車場處,回風立井測風站建在風硐處。

②測風站長度4m,測風站前后各10m范圍內巷道無分支、無拐彎。

③測風站所在4m巷道應砌墻,抹頂成光滑斷面。

④特殊情況可以只在巷道兩側各砌1.3m高的墻。

⑤測風站兩端抹成流線型,以降低阻力。

⑥測風站應設置測風記錄牌板,記錄牌要求及內容如下:

測風站記錄牌要求:礦井建立測風制度,每10天進行1次全面測風。對采掘工作面和其他用風地點,應根據實際需要隨時測風。

測風牌內容有,測量人員、測量地點、測量時間、ch4、co2濃度,巷道斷面和巷道風速。根據測風結果采區措施,進行風量調節。

4、防止漏風和降低風阻的措施

為了使礦井通風系統穩定可靠,保證風流按擬定路線流動,根據開拓布置和井下用風的要求,在必要地點設置通風構筑物,并要求加強管理和維護,以確保礦井安全生產。

(1)對不允許風流通過,也不需要行人、行車的進、回風巷道之間的聯絡巷道,要設置永久擋風墻。

(2)對采空區及廢棄巷道要及時封閉,并應經常檢查密閉效果。

(3)在行人或行車而不允許風流通過的巷道中,應設置風門,并對風門進行遙控和集中監視。為避免風門開啟時風流短路,在同一巷道內設置兩道風門,并禁止兩道風門同時打開。

(4)為防止礦井在反風時風流短路,在主要風路之間增設2道雙向聯鎖風門。

(5)主要進、回風巷道砌壁表面應盡量平整光滑,并保持巷道整潔,不亂堆放雜物,以降低巷道風阻和減少局部阻力。

(6)對于損壞或變形較大的巷道要及時修復,清除堵塞巷道,以保證通過的有效風量和減少通風阻力。

(7)通風設施要完備,對于不合格的地方要及時修補更換,以防風流短路等不良后果發生。

(8)設置專職人員對礦井通風系統和通風設施按時進行檢查和維修。

(9)建立完善的通風管理制度。

5、回采工作面通風系統

礦井15號煤層回采工作面采用一進一回“u”型通風方式;回采工作面采用后退式開采。回采工作面“u型”隨著回采工作面的推進其后部變為采空區,“u型”通風解決本煤層瓦斯涌出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