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方案

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方案

2024-07-13 閱讀 5502

為認真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國食藥監食〔2010〕172號)以及《關于開展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實加強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確保廣大建筑工人飲食安全,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檢查對象和目標

對全市建筑工地食堂進行全面檢查,通過對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整治,督促施工企業進一步增強建筑工地食堂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意識,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實食品安全管理責任,改善食堂建設條件,防控食物中毒事件發生,進一步提高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水平,建立長效監管機制。

二、整治內容

(一)餐飲服務許可證情況。認真核查建筑工地食堂是否持有有效《餐飲服務許可證》,許可證是否過期,是否存在超范圍、超能力經營問題。對新開辦的工地食堂,要嚴格按照《餐飲服務許可管理辦法》的規定辦理許可,對設計布局不合理、設施設備不具備、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人員配置不到位的食堂,一律不發《餐飲服務許可證》;對未經許可從事餐飲服務的,嚴格依法進行查處。

(二)從業人員個人衛生情況。認真核查食堂是否具有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制度和措施,從業人員是否具有健康合格證明,健康證明是否在有效期,從業人員工作服帽是否整潔。

(三)食品加工場所衛生情況。認真核查食堂環境是否定期清潔和保持良好,食堂是否配備有效消毒設施,消毒池是否與其他水池混用,消毒人員是否掌握基本知識,餐飲具消毒是否符合相關要求,食品加工工具、容器是否標志明確、分開使用、定位存放,食品是否炸熟煮透,是否存在食物中毒安全隱患。

(四)食品原料索證索票落實情況。認真核查食堂采購的食品及原料、食品添加劑及食品相關產品是否驗收,是否具有進貨臺賬,是否在保質期內,原料貯存是否符合管理要求。重點檢查食品及原料、食品添加劑及食品相關產品是否存在國家禁止使用或來源不明的情況,嚴查食用鹽、食用油脂、散裝食品、一次性餐盒和筷子的進貨渠道和索證索票情況。

(五)嚴查加工制作等相關管理制度情況。認真核查食品添加劑采購和使用管理制度、食品加工制作等相關制度的制定及落實情況。包括食品添加劑使用品種和用量是否符合相關要求,食品原料清洗是否徹底,粗加工是否達到要求,是否生熟分開,是否存在交叉污染,四季豆、豆漿等是否燒熟煮透,是否具有洗手、消毒、更衣設施和專用冷藏設施等。

三、時間安排

本次專項整治從2010年6月至10月底,具體時間安排如下:

(一)自查階段(6月中旬~6月底)。

各地建筑企業進行自查,按照整治方案要求,從餐飲服務許可證、環境衛生、健康證明、索證索票管理、加工制作管理制度、清洗消毒、使用食品添加劑等方面進行自查,深入查找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并進行整改。

(二)檢查階段(7月~8月底)。

各市(區)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衛生部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聯合對建筑企業自查工作進行檢查,監督整改突出問題,落實整改措施;對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的單位,要進行重點檢查。

(三)督導階段(9月~10月底)。

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將對各市(區)建筑工地整治情況進行督導檢查。

四、工作要求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市(區)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衛生部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工作,落實建筑工地企業第一責任,把集中整治與日常監管、自律與強化監管結合起來,建立長效監管機制,扎實開展專項整治,確保各項任務的圓滿完成。

(二)深入開展教育培訓。各市(區)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衛生部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督促工地食堂開展食品安全培訓,認真組織學習《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餐飲服務許可管理辦法》和《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督促建筑企業切實承擔起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企業第一責任人的主體責任,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并狠抓落實。

(三)嚴格標準的落實。各市(區)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衛生部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按照檢查標準,逐條落實,全面開展風險隱患排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對于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的單位,要重點檢查,對于違法情節嚴重的單位,要依法查處,從根本上杜*物中毒的發生。

(四)做好信息報送和總結工作。各市(區)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衛生部門要認真做好信息報送和總結工作,監督檢查信息每月5日報送上一月統計報表(附件3、4),專項整治總結和匯總性統計表(附件3、4)于11月5日前上報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聯系人:董淑娥

聯系電話:

郵箱:

篇2: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制度(食品公司)

食品公司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制度

為了暢通信息渠道,促進信息交流,形成良好的互動格局,以更好地推動我公司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的開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重視信息報送工作,并將此列入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的重要議程之中。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及時向上級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報送綜合信息,反映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活動中的新經驗、新情況、新問題、新舉措。

二、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成員單位(特別是牽頭部門)、各部門,要積極向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整治辦公室提供信息,信息報送的內容是:主要活動、做法、成效等。信息撰寫要按通訊報道的格式,事實清楚、長短不限、及時準確、署名完備。

三、信息報送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辦公室將把信息報送情況列入我公司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的考核內容。

四、信息通報內容

1、管理的焦點、難點問題;

2、發現較為突出的安全隱患;

3、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專項檢查開展的情況;

4、巡查的主要情況,典型案例及查處情況;

5、其他需要通過信息通報的情況。

五、信息通報的組織

黨政辦公室負責具體信息收集,有情況的應及時向公司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領導小組反饋。

篇3:當前食品安全整治難點對策

“安徽省阜陽市毒奶粉事件”發生后,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在近一年來的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中,查處了大量的經濟違法案件,但是,假冒偽劣食品充斥市場的狀況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觀。為此,筆者就整治的難點問題及采取措施,進行理性思考,談一些粗淺看法:

一、當前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現狀

從近年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的實踐看,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違法行為主要有:

(一)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品種繁多。從市場上假冒偽劣食品的品種看,涉及糧、油、肉、果菜、奶制品、豆制品、水產品“七類”食品及飲料、桶裝水、散裝酒等。就查處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違法違章案件看,較多的集中在酒、副食品、奶制品、無碘食鹽、飲料、死因不明的病死豬、牛、羊肉及其制品等。

(二)制假手段高、速度快。制假者仿冒知名商品的包裝裝潢、防偽商標,仿制得幾乎一模一樣,使人真假難辯,防不勝防。市場上什么商品緊俏,就有此類假冒緊俏商品出現。如:假冒“劍南春”酒、假冒“統一”鮮橙多飲料、假冒“白象牌”食鹽等。

(三)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窩點更加隱蔽、危害更加嚴重。假冒偽劣食品不僅沖擊了一些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而且還嚴重地損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如:江西人陳某在東川阿旺鄉的一間租用房內,用95%的酒精和包谷酒及香精兌制成劣酒,在阿旺、綠茂等鄉鎮市場銷售。會澤人普某夜間運輸8頭帶炭疽桿菌的牛肉到東川,準備分割上市。衛生條件不符合要求的米線、豆腐加工場所,從事非法生產加工銷售活動。

(四)假冒企業名稱從事制售假冒偽劣食品行為。有的生產

廠家和不法商販為了自己的利益,仿冒企業名稱,大量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如:李某往裝東北米的袋子里倒入劣質大米上市銷售。張某用東川金桂面條的包裝盒裝自己生產的劣質面條。還有不法商販收購“劍南春”、“金龍魚”、“可口可樂”等瓶子或包裝盒,然后,罐裝自己生產配制的劣質酒、油、飲料、醬油、酸醋等,冒充企業生產的知名商品拿到市場上銷售。

(五)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手段多樣化,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很難抓住要害。在專項整治工作中,發現一些銷售假劣者,都不是純銷假,而是既準備真的,又大量購進假的。在店堂內只有少量的假冒樣品,而離銷售點較遠的倉庫內卻堆放著大量的假貨,經營者與經營者之間店堂談價,倉庫取貨,執法人員很難抓住其要害。再就是一些經銷商為降低成本往辣子面、胡椒粉、花椒粉里攪拌不合格,甚至非食物的東西,銷售給廣大的消費者,消費者很難發現,執法人員從感觀上也很難判斷。

二、食品安全整治的難點問題

制售假冒偽劣食品是一種典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不僅嚴重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而且嚴重損害廣大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當前,假冒偽劣食品屢禁不止、充斥市場既是社會各界關心的熱點問題,也是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主要有:

(一)假冒偽劣食品屢禁不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利益驅動的負效應。一方面,由于制售假冒偽劣食品會產生高額非法利潤,使一些不法分子鋌而走險,認為是一條投資少、見效快的致富捷徑,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便操起了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勾當。另一方面由于假冒偽劣商品成本低,相對正品價格便宜,甚至還采取回扣等不正當手段推銷,使經營者紛紛經銷假冒偽劣食品。制假者為暴利鋌而走險,采購者有回扣樂于采購,經銷者有高額利潤樂于銷售,均有利可圖。

(二)假冒偽劣食品得以繁衍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有生存的土壤和條件。一方面是市民或購買力極低的農民貪圖小便宜,寧愿低價買假,而不愿高價買真,這就給假冒偽劣食品的生存留下了市場。另一方面是為了地方、部門的局部利益和個人利益,一些政府和相關部門的人對在查處的案件說情,要么強制干預,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制假者的邪氣。

(三)假冒偽劣食品長期存在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是打擊處罰力度不夠。從主觀上講,一方面我們處理的一些制售假冒偽劣食品案件,與國際上的新加坡,美國對同類案件處罰比較,查處打擊的力度太輕,根本難以起到懲戒的作用,使一些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不法生產者、經營者有再操舊業的能力和心理,并且這些不法生產者、經營者受到一次處罰后就會變本加厲,手段更加惡劣。另一方面由于各職能部門之間相互協調通氣不夠,沒有形成執法合力。從客觀上講,一方面對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行為,在各個法律、法規規定的處罰上不一致,造成執法中的不平衡,處罰的伸縮性過大。另一方面法律賦予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行政執法手段不夠,造成對制假售假者打擊不力。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既無控制人的手段,也無凍結銀行賬戶的手段。對執行處罰決定的問題,法律沒有賦予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暫扣賬戶和強制劃撥權,結果等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對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違法行為當事人作出處罰決定時,款項轉移,違法行為當事人就是不交罰沒款,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也就只得依靠法院強制執行,而整個過程所需時間長且效果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