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當前食品安全整治難點對策

當前食品安全整治難點對策

2024-07-13 閱讀 1020

“安徽省阜陽市毒奶粉事件”發生后,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在近一年來的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中,查處了大量的經濟違法案件,但是,假冒偽劣食品充斥市場的狀況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觀。為此,筆者就整治的難點問題及采取措施,進行理性思考,談一些粗淺看法:

一、當前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現狀

從近年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的實踐看,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違法行為主要有:

(一)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品種繁多。從市場上假冒偽劣食品的品種看,涉及糧、油、肉、果菜、奶制品、豆制品、水產品“七類”食品及飲料、桶裝水、散裝酒等。就查處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違法違章案件看,較多的集中在酒、副食品、奶制品、無碘食鹽、飲料、死因不明的病死豬、牛、羊肉及其制品等。

(二)制假手段高、速度快。制假者仿冒知名商品的包裝裝潢、防偽商標,仿制得幾乎一模一樣,使人真假難辯,防不勝防。市場上什么商品緊俏,就有此類假冒緊俏商品出現。如:假冒“劍南春”酒、假冒“統一”鮮橙多飲料、假冒“白象牌”食鹽等。

(三)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窩點更加隱蔽、危害更加嚴重。假冒偽劣食品不僅沖擊了一些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而且還嚴重地損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如:江西人陳某在東川阿旺鄉的一間租用房內,用95%的酒精和包谷酒及香精兌制成劣酒,在阿旺、綠茂等鄉鎮市場銷售。會澤人普某夜間運輸8頭帶炭疽桿菌的牛肉到東川,準備分割上市。衛生條件不符合要求的米線、豆腐加工場所,從事非法生產加工銷售活動。

(四)假冒企業名稱從事制售假冒偽劣食品行為。有的生產

廠家和不法商販為了自己的利益,仿冒企業名稱,大量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如:李某往裝東北米的袋子里倒入劣質大米上市銷售。張某用東川金桂面條的包裝盒裝自己生產的劣質面條。還有不法商販收購“劍南春”、“金龍魚”、“可口可樂”等瓶子或包裝盒,然后,罐裝自己生產配制的劣質酒、油、飲料、醬油、酸醋等,冒充企業生產的知名商品拿到市場上銷售。

(五)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手段多樣化,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很難抓住要害。在專項整治工作中,發現一些銷售假劣者,都不是純銷假,而是既準備真的,又大量購進假的。在店堂內只有少量的假冒樣品,而離銷售點較遠的倉庫內卻堆放著大量的假貨,經營者與經營者之間店堂談價,倉庫取貨,執法人員很難抓住其要害。再就是一些經銷商為降低成本往辣子面、胡椒粉、花椒粉里攪拌不合格,甚至非食物的東西,銷售給廣大的消費者,消費者很難發現,執法人員從感觀上也很難判斷。

二、食品安全整治的難點問題

制售假冒偽劣食品是一種典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不僅嚴重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而且嚴重損害廣大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當前,假冒偽劣食品屢禁不止、充斥市場既是社會各界關心的熱點問題,也是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主要有:

(一)假冒偽劣食品屢禁不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利益驅動的負效應。一方面,由于制售假冒偽劣食品會產生高額非法利潤,使一些不法分子鋌而走險,認為是一條投資少、見效快的致富捷徑,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便操起了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勾當。另一方面由于假冒偽劣商品成本低,相對正品價格便宜,甚至還采取回扣等不正當手段推銷,使經營者紛紛經銷假冒偽劣食品。制假者為暴利鋌而走險,采購者有回扣樂于采購,經銷者有高額利潤樂于銷售,均有利可圖。

(二)假冒偽劣食品得以繁衍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有生存的土壤和條件。一方面是市民或購買力極低的農民貪圖小便宜,寧愿低價買假,而不愿高價買真,這就給假冒偽劣食品的生存留下了市場。另一方面是為了地方、部門的局部利益和個人利益,一些政府和相關部門的人對在查處的案件說情,要么強制干預,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制假者的邪氣。

(三)假冒偽劣食品長期存在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是打擊處罰力度不夠。從主觀上講,一方面我們處理的一些制售假冒偽劣食品案件,與國際上的新加坡,美國對同類案件處罰比較,查處打擊的力度太輕,根本難以起到懲戒的作用,使一些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不法生產者、經營者有再操舊業的能力和心理,并且這些不法生產者、經營者受到一次處罰后就會變本加厲,手段更加惡劣。另一方面由于各職能部門之間相互協調通氣不夠,沒有形成執法合力。從客觀上講,一方面對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行為,在各個法律、法規規定的處罰上不一致,造成執法中的不平衡,處罰的伸縮性過大。另一方面法律賦予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行政執法手段不夠,造成對制假售假者打擊不力。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既無控制人的手段,也無凍結銀行賬戶的手段。對執行處罰決定的問題,法律沒有賦予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暫扣賬戶和強制劃撥權,結果等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對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違法行為當事人作出處罰決定時,款項轉移,違法行為當事人就是不交罰沒款,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也就只得依靠法院強制執行,而整個過程所需時間長且效果甚微。

篇2:某街道食品安全工作職責

街道食品安全工作職責

1、貫徹執行國家、省、市、區有關食品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制訂街道食品安全工作規劃并組織實施。

2、掌握本轄區內食品生產、加工經營單位的基本情況,建立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檔案,加強監督。

3、組織指導各社區開展食品安全工作,做到有計劃、有記錄、有總結;

4、做好區食品安全委員會及其辦公室交辦的其它工作。

篇3:動力車間水處理設備維保與食品安全控制程序

1.目的:以適當的方式進行水處理設備維修、保養,達到預防水質污染的可能性。

2.適用范圍:任何產品、材料、原材料直接接觸處理水的設備維修活動。

3.職責

3.1維修人員

負責水處理區域內設備的維修保養工作,在維修過程中,維修人員嚴格按照設備維修食品安全程序執行,對所涉及到的水質安全活動負責。

3.2維修班長及化驗班長

負責設備維修食品安全程序的執行、監督工作;監督維修人員嚴格照設備維修食品安全程序進行維修活動,并負責對發生水質污染的活動進行跟蹤解決。

4.設備維修食品安全操作程序及要求

4.1維修前的洗消

4.1.1使用工具,應在維修前在20--25ppm的氯水中浸泡30分鐘,或采用75%酒精溶液均勻噴涂并沖洗。

4.1.2需要更換的備件,應列入工具/零件清單,備件在使用前進行消毒、沖洗。

4.1.3生產過程中,更換或維修設備管道密封墊及設備上的與產品接觸的相關零件前進行消毒、沖洗。

4.1.4其余與產品表面接觸的設備檢修,維修完成后進行消毒、沖洗。

4.1.5消毒過程由化驗人員完成。

4.1.6設備維修完成后及時與化驗人員進行交接。

4.2維護過程中的清潔及食品安全防護:

4.2.1維修前,清點使用工具,并填寫《設備維修維修記錄》。

4.2.2在生產區域維修過程中,如果出現零件替換,需要嚴格按照相關程序執行,并詳細填寫《設備維修維修記錄》。

4.2.3為防止交叉污染,保證食品安全,維修、安裝部件等操作要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內后外的順序進行。

4.2.4維修完設備后維修人員要進行工具及零件清點,并與維修前所列出的工具及零件清單進行核對,核對無誤并且作業區域沒有發現零散、不能說明明確用途的零件及工具后,方可離開現場。替換下來的零件帶出維修現場,集中處理。

4.2.5維修完設備后,維修人員應進行復核。同時,查找可能隱患,并處理后才可以生產,確保水質及設備安全。

4.2.6維修保養過程中所產生的碎屑應及時清除。對于螺母、螺栓、墊圈、金屬絲、膠帶、焊條等類似小物品,由于可能對產品造成污染,應首先被加以控制。

4.2.7在產品區或生產區內進行重大維修活動時,應預先制定方案,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該等防護裝置應能夠有效防止水質受污染。

4.2.8生產過程中,嚴禁在水處理設備周邊10米范圍內進行切割、焊接和可能造成揚塵等一切維修活動。

4.2.9只有潔凈的工具和擦拭物方可在設備內部使用。當在接觸水體位置作業時,維修人員應遵守良好的衛生規范。

5.臨時性維修的管理

5.1設備,設施的維修應避免使用臨時性材料如:繩子、膠帶、鋼絲等。

5.2在特殊情況下為了不影響當班生產需要臨時性修理時,應確保不會對水質安全造成危害,且應掛上標識牌,注明日期和時間.

6.潤滑保養

6.1設備潤滑按照《潤滑油使用管理制度》執行。根據設備銘牌或說明書制定潤滑點檢表,按照點檢表進行設備潤滑保養。

6.2在產品、包裝材料接觸面只能使用食品級潤滑油。

6.3維護保養應預防并減少潤滑油泄漏及過量等問題。若產品區上方裝有驅動電動機或傳送帶在不同層面上交叉或平行運行,則應在適當部位安裝接盛潤滑油的回收盤。

6.4將常用潤滑劑存放于單獨的指定區域內。對設備進行維護后,多余的潤滑劑應及時清除。

6.5食品級潤滑油要標識明確單獨存放在零件庫,隨時發生隨時領用。并與非食品級潤滑油分開存放,避免使用時發生混淆。

6.6加油槍加以標簽標識,明確適用油品規格。

6.7廢棄機油等油類集中存放,統一回收或銷毀,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