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船造船行業現場危險源辨識控制措施
危險源是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或狀態。危險源辨識是識別危險源的存在并確定其特性的過程。危險源的控制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隱患或防止其出現事故隱患。
漁船修造涉及船體放樣、構件加工、總裝、涂裝、修理等多種工藝,主要有木工、電工、電焊工、油漆工、起重工、鑄鐵工等多種工種。修造現場往往場地小,作業人員多,多工種交叉作業現象非常普遍,加之安全制度不落實,安全措施不到位,導致觸電、高處墜落、燙傷、物體打擊、起重傷害、坍塌、中暑、中毒等各類事故傷害層出不窮。識別作業現場的各類主要危險源,從事故的成因、機理入手,尋找事故發生時的個人、環境等方面的誘導因素,以及事故與影響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并加強控制,可以從源頭上遏制事故的發生。
1船體總裝、主機設備吊裝
1.1危險源
起重傷害。
1.2控制措施
一是根據設備特點和現場條件選用技術上可行的吊裝方案,制定專項安全技術措施;二是設定吊裝危險作業區,掛上安全警示牌,設專人加強警戒,防止他人誤入吊裝危險區;三是作業司機必須持有特種作業安全操作證,并派經驗豐富的信號指揮、司索人員。掛鉤人員要相對固定;四是鋼絲繩、吊鉤、吊具必須完好并符合安全系數;五是輸電線路下作業,起重臂、吊具、鋼絲繩等要避開規定距離;六是夜間作業要有足夠照明,電力線路要有專業電工架設與管理,并按規定設紅燈警示,并裝設自備電源的應急照明;七是風力6級以上禁止吊裝作業;八是作業人員嚴格遵守“十不吊”規定。
2構件加工、鋼材預處理、氣割、電焊、油漆作業
2.1危險源
機械傷害、燙傷、噪聲、電傷、有毒氣體。
2.2控制措施
一是剪、切、沖、壓等設備要有專人指揮和操作,嚴格操作規范;二是所有設備安全防護部件齊全;三是電氣焊、氣割作業要有持證人員按章操作;四是嚴格切割設備防塵措施;五是加強呼吸系統對鐵銹粉塵、油漆揮發氣體、油氣、電焊煙霧的防護,以免引起塵肺或肺病;六是用電接線請專業電工操作,安裝漏電保護裝置并接地良好,嚴禁私拉亂接;七是控制聲源,加強個體防護;八是作業人員眼睛、口部重點防護,穿防護服等防護皮膚。
3機艙內組裝、清洗、維修
3.1危險源
火災爆炸、中毒窒息。
3.2控制措施
一是機艙內作業要有專人照看,并定時聯絡;二是明火作業要嚴格審批;三是機艙內要加強通風,嚴禁密閉門窗;四是電焊施焊器件要待常溫,余火熄滅后人員才可以離開;五是備齊消防設備;六是電器要用防爆電器,接線牢固可靠并防止電線老化、短路、搭鐵引起電火花;七是機艙內用電要采用安全電壓。
4舷外作業、船舶下水
4.1危險源
高處墜落、物體打擊、坍塌、淹溺。
4.2控制措施
一是作業人員要帶安全帽,高處作業(2米以上)要設安全網、佩戴安全帶;二是腳手架支搭要經驗收合格,減少物料堆置高度;三是船上可移動設施要確認固定,防止滑移;四是工具要隨手放入工具箱,不亂放;五是船舶上塢、下水時牽引、導向鋼絲繩受力可能受力拉斷,會崩斷傷人,人員要全部撤離;六是臨水作業人員要穿好救生衣。
5甲板上、室外作業
5.1危險源
高溫、低溫。
5.2控制措施
一是夏伏天氣,甲板高溫灼熱,機艙內及封閉場所悶熱,很容易造成作業人員窒息或中暑;二是冬季寒冷天氣,室外作業人員易患感冒或凍傷。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制度
1、目的
通過對危險源的正確辨識,系統地診斷車間、工藝過程或機械設備以及各種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約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發展,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過到安全生產。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1)詢問、交談。對于本組織的某項工作要主動與有經驗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現場觀察。通過對作業環境的現場觀察,可發現其存在的危險源。
(3)查閱有關記錄。查閱組織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記錄,從中吸取經驗,發現存在的危險源。
(4)獲取外部信息。從有關似組織、文獻資料等方面獲取有關危險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識本組織存在的危險源。
(5)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分析組織成員工作任務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識別出有關的危險源。
3、風險評價的內容
(1)設備、設施風險評價。如作業現場照明、樓梯護欄、手欄等防護設施是否完好,與裝配、操作、維護、修理和拆卸有關的設備、裝置、機械是否存在危險因素。
(2)危險物料。如工具、物料等從高處墜落、可傷害眼睛的物質試濟、可通過皮膚接觸和吸收而造成傷害的物質等。
(3)交通運輸。各種交通運輸機具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4)火災和爆炸。油庫、庫房(尤其是炸藥庫)各種安全措施是否完好。
(5)行為性。如在平地上滑倒或跌倒,人員從高處墜落、員工的暴力行為等。
(6)工程地質。對各項工程從圖紙設計到工程質量情況進行全面審查,了解其安全性,是否存在危險源。
4、風險評價的程序(風險評價計劃)
(1)全面細致地了解系統的功能、結構、工藝條件等有關信息,包括系統或同類系統發生過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
(2)收集與工藝系統有關的標準。
(3)按系統的功能、結構、系統安全性的因素及公認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造成影響的部件、零件等。
(4)針對危險因素、提出相關安全要求及應達到的安全指標和應采取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