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試驗室相關環境因素危險源辨識防范措施

試驗室相關環境因素危險源辨識防范措施

2024-07-14 閱讀 9229

?工地試驗室是工程質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程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部門。由于試驗室使用電器設備、機械設備、大量的危險化學品,如易燃液體、易燃固體、自燃物品、氧化劑、易爆品、有毒品、腐蝕品等等,因而要搞好試驗室安全管理就必須要控制好試驗室的危險源。危險源的有效控制可以防止發生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等事故的發生,保障人身安全與健康、設備和設施免受損壞、環境免遭污染。

一、試驗室中的危險源

?危險源是指能造成人員傷害、疾病、財產損失、作業環境破壞或其他損失的根源或狀態。通過對試驗室中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和管理上的缺陷進行分析,根據引發事故的原因對試驗室內的危險和有害因素進行分類。

?1、?物理性危險?設備、設施缺陷、防護缺陷、作業環境不良。

?2、?化學性危險?易燃、易爆、有毒化學藥品。

?3、?行為性危險?操作失誤、管理不善。

二、危險源的控制

?針對不同的危險源及可能引發的安全事故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

(一)安全技術措施

?首先為防止試驗室內危險化學品中毒、污染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學品,但是這很難做到,因而可選用無毒或低毒的化學品替代有毒有害的化學品或改進工藝。例如在用重鉻酸鹽法檢測化學需氧量(COD)時,為消除或減少氯化物的干擾需加硫酸汞進行去除,而硫酸汞是極毒物質。我們經過多次實驗,針對水質的具體情況,對氯離子含量不高的水質盡可能地不使用硫酸汞。其次是試驗室最為常見的是火災、爆炸事故,做好這類事故的預防工作,要消除可能引起燃燒爆炸的危險因素,就要使可燃物質不處于危險狀態。在實驗過程中應謹慎使用、規范操作易燃易爆物質,要防止可燃物與空氣或其它氧化劑作用形成危險狀態。

(二)安全管理措施

?安全管理在安全生產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安全管理措施就是通過一系列管理手段將人、機、物、環境等涉及安全生產的各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生產,使安全技術措施發揮最大的作用。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要加強試驗室崗位責任制,使各項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到人,明確各自的分工與責任。建立各種安全規章制度,如《藥品管理制度》安排專人進行采購、登記、領用、發放。試驗室負責人應對貴重及危險化學品進行妥善管理和安排使用;《儀器設備管理制度》試驗室各種儀器設備由專人負責。負責人應熟悉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及特性,做好維護保養工作,使儀器設備處于正常完好狀態;《安全用電制度》試驗室所有人員必須明確試驗室總電源開關及各電器電源的位置,實驗操作結束后及時關掉電源。電路或用電設備出現故障時,必須先切斷電源后,方可進行檢查;《安全防火制度》試驗室里有較多的易燃易揮發化學品,還有電爐、烘箱等,使用或操作不當極易引起火災,應在試驗室里配備消防設施等等。

?建立和完善試驗室各項安全操作規程。如各類儀器設備的操作規程,各種檢測的操作規程。如易燃、易爆物品必須存放在安全處;進入試驗室必須穿著實驗服;進行有毒、有害、有刺激性物質或有腐蝕性物質操作時,必須穿戴防護服和防護手套;在實驗中應遵守操作規程嚴格按規定的程序和步驟進行(如稀釋濃硫酸時必須緩慢地將濃硫酸加入到水中,而不是將水加到濃硫酸中);揮發性物質須在通風櫥中進行操作。試驗室產生的工作廢液,應在安全負責人的指導下妥善處理,(尤其是劇毒或強致癌物質)不得隨意處理廢舊藥品,而由專人回收,統一進行處理。

(三)加強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

?作為生產活動中最活躍因素的人是安全生產的實踐者和執行者。因而做好職工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是確保安全生產的前提。必須定期對職工(尤其是新職工)進行安全教育、專業培訓和考核。讓職工了解安全生產知識,熟悉有關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提高職工的安全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2010年度危險源辨識及防治措施單位:****標項目部工地試驗室?部門負責人:***序號危險源及危險控制措施1供電線路敷設不符合安全要求1.采用三級配電和二級漏電保護措施;2.TN—S—C保護系統;3.電器設備安裝由電工操作;4.試驗設備電機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絕緣試驗。2電氣設備絕緣不良漏電3供電系統沒有安裝過流保護系統和漏電保護器4機械設備故障及人為誤操作造成的機械損傷1.?各種儀器操作規程上墻,并于明顯部位懸掛、張貼警示標志;2.?定期對各種設備進行維護,保證其處于最佳工作狀態,存在安全隱患的部位加強防護;3.?加強業務培訓,使試驗人員熟悉各種儀器操作,專人操作。5插銷、座、開關等接觸不良或損壞。定期對供電終端進行檢查。6燈具、插銷、插座、開關等不符合安全要求。定期對供電終端進行檢查。7室內無人時,生產、取暖等電氣設備呈開啟狀態。1.抓好《消防安全責任制》落實各項工作。2.開展防火安全教育和安全檢查。8消防設備配置不符合要求、失效。9有毒化學藥品處置不當1.?加強業務培訓,使操作者充分認識到危險性,學會保護自己;2.?添置必要的防護用具,加強防護,防患于未然。10野外作業時高空掉落、機械損傷1.?加強培訓,增強各成員的安全意識;2.?佩戴必要的安全防護設備;3.?特種設備非特殊原因須請專業人員操作。2010年度環境因素辨識及防治措施單位:*******?部門負責人:***序號環境因素控制措施1廢混凝土試件、各種集料、水泥、瀝青及瀝青混合料、土樣、鋼筋試件等1.對不可回收的固體廢棄物集中堆放,待工程結束后集中統一處理;2.對可回收的廢棄物集中堆放,定期處理;3.對有毒的廢棄物集中堆放,做無害化處理后統一處理;4.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定期棄至指定垃圾處理點。2廢棄的化學藥品、藥水3廢舊電池、廢紙、筆芯、廢硒鼓等辦公廢棄物4生活垃圾?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制度

1、目的

通過對危險源的正確辨識,系統地診斷車間、工藝過程或機械設備以及各種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約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發展,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過到安全生產。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1)詢問、交談。對于本組織的某項工作要主動與有經驗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現場觀察。通過對作業環境的現場觀察,可發現其存在的危險源。

(3)查閱有關記錄。查閱組織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記錄,從中吸取經驗,發現存在的危險源。

(4)獲取外部信息。從有關似組織、文獻資料等方面獲取有關危險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識本組織存在的危險源。

(5)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分析組織成員工作任務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識別出有關的危險源。

3、風險評價的內容

(1)設備、設施風險評價。如作業現場照明、樓梯護欄、手欄等防護設施是否完好,與裝配、操作、維護、修理和拆卸有關的設備、裝置、機械是否存在危險因素。

(2)危險物料。如工具、物料等從高處墜落、可傷害眼睛的物質試濟、可通過皮膚接觸和吸收而造成傷害的物質等。

(3)交通運輸。各種交通運輸機具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4)火災和爆炸。油庫、庫房(尤其是炸藥庫)各種安全措施是否完好。

(5)行為性。如在平地上滑倒或跌倒,人員從高處墜落、員工的暴力行為等。

(6)工程地質。對各項工程從圖紙設計到工程質量情況進行全面審查,了解其安全性,是否存在危險源。

4、風險評價的程序(風險評價計劃)

(1)全面細致地了解系統的功能、結構、工藝條件等有關信息,包括系統或同類系統發生過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

(2)收集與工藝系統有關的標準。

(3)按系統的功能、結構、系統安全性的因素及公認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造成影響的部件、零件等。

(4)針對危險因素、提出相關安全要求及應達到的安全指標和應采取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