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性氣體危害與預防措施
許多工業生產過程都存在刺激性氣體,如電焊、電鍍、冶煉、化工、石油等行業。這些氣體多具有腐蝕性,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可造成急性中毒。刺激性氣體對機體的毒作用的共同特點,是對眼、呼吸道粘膜及皮膚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一般以局部損害為主,但也可引起全身反應。“三酸”蒸氣既可刺激呼吸道粘膜,也可引起皮膚燒傷;長期接觸低濃度酸霧,還可刺激牙齒,引起牙齒酸蝕癥。氯、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水溶性大,遇到濕潤部位即易引起損害作用。如吸入這些氣體后,在上呼吸道粘膜溶解,直接刺激粘膜,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腫、和分泌增加,產生化學性炎癥反應,出現流涕、喉癢、嗆咳等癥狀。氮氧化物、光氣等水溶性小,它們通過上呼吸道粘膜時,很少引起水解作用,故粘膜刺激作用輕微;但可繼續深入支氣管和肺泡,逐漸與粘膜上的水分起作用,對肺組織產生較強的刺激和腐蝕作用,嚴重時出現肺水腫。
刺激性氣體的預防重點,是杜絕意外事故,防止跑、冒、滴、漏,并作好廢氣回收及綜合利用。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機械化和管道化采用自動控制技術,自動調節以維持正常操作條件,防止事故發生;提高設備的密閉性,防止金屬設備腐蝕破裂;根據生產工藝特點選用合適的通風方法。加強個人防護,大量接觸酸、堿等腐蝕性液體毒物時,應穿戴耐腐蝕的防護用具,如聚氯乙烯、橡皮制品、橡皮手套、防護眼鏡、防護膠鞋等;戴防毒口罩或防護面具;涂皮膚防護油膏。加強健康監護,做好崗前及定期體檢,發現有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皮膚病或皮膚暴露部位有濕疹等疾患、眼及鼻、咽喉、氣管等呼吸道慢性疾患、肺結核(包括穩定期)以及心臟病患者,不應做接觸刺激性氣體的工作。
(1)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主要來自含硫礦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燒產物,在金屬礦物的焙燒、毛和絲的漂白、化學紙漿和制酸等生產過程亦有含二氧化硫的廢氣排出。二氧化硫是無色、有硫酸味的強刺激性氣體,易溶于水,與水蒸汽接觸生成流酸,對眼睛、呼吸道有強烈的刺激和腐蝕作用,可引起喉嚨和支氣管發炎,呼吸麻痹,嚴重時引起肺水腫。它是一種活性毒物,在空氣中可以氧化成三氧化硫,形成硫酸煙霧,其毒性要比二氧化硫大10倍。二氧化硫對呼吸器官有強烈的腐蝕作用,使鼻、咽喉和支氣管發炎。當空氣中SO2濃度達0.0005%時,嗅覺器官就能聞到刺激味;達0.002%時,有強烈的刺激,可引起頭痛和喉痛;達0.05%時,可引起支氣管炎和肺水腫,短時間內即可造成死亡。我國二氧化硫安全衛生標準為15mg/m3。
(2)氮氧化物(NO*)
氨氧化物主要來源于燃料的燃燒及化工、電鍍等生產過程。NO2是棕紅色氣體,對呼吸器官有強烈刺激,能引起急性哮喘病,實驗證明,NO2會迅速破壞肺細胞,可能是肺氣腫和肺瘤的病因之一。NO2濃度在1~3ppm時,可聞到臭味;濃度為13ppm時,眼鼻有急性刺激感;濃度在16.9ppm條件下,呼吸10min,會使肺活量減少,肺部氣流阻力提高。
(3)光氣
職業性急性光氣中毒是在生產環境中吸入光氣引起的以急性呼吸系統損害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光氣生產中,氯代烴高溫燃燒中,光氣進行有機合成,制造染料、農藥、醫藥等生產中均可接觸到光氣。生產環境光氣濃度在20~30mg/立方米時,可發生急性中毒,100~300mg/立方米,接觸10~15min可致嚴重中毒或死亡。
臨床主要引起呼吸道粘膜刺激癥狀,重者引起支氣管痙攣,化學性炎癥、肺水腫、窒息等。急性中毒治愈后,一般無后遺癥,重度病例可留有明顯的呼吸系統癥狀或體征。
篇2:氣體公司職業危害防治制度
1.目的和適用范圍
1.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保護勞動者健康及其相關權益,促進企業的經濟發展,實現公司所確定的職業健康安全目標,特制定本制度。
1.2公司所屬各單位和個人在從事接觸靠近低溫液體、高分貝噪音、有毒藥劑、防腐保溫、旋轉設備作業等有毒有害作業時均應執行本制度。本制度適應于鄭州瑞氣氣體有限公司。
2.防治方針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為勞動者創造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工作環境和條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勞動者獲得職業衛生保護。
3.職業危害的種類
根據我公司生產經營的具體情況確定本單位的職業危害有以下九大類:
3.1生產性噪聲和局部震動危害:高速運轉的電機和內部有高速氣流的管道附近會產生以產生較強的噪聲和局部的震動,對經常從事現場生產作業人員的聽力會造成損傷。
3.2接觸低溫液體:本公司生產的液氮液氧為低溫液體,皮膚接觸后會產生低溫燙傷。
3.3惰性氣體窒息:高濃度氮氣和氬氣為窒息性氣體,在通風不暢狹小空間內作業時當氣氛中氧氣的濃度低于18%時易發生呼吸困難,甚至窒息。
3.4氧中毒:當氧的濃度超過40%時,有可能發生氧中毒。吸入40%~60%的氧時,出現胸骨后不適感、輕咳,進而胸悶、胸骨后燒灼感和呼吸困難,咳嗽加劇;嚴重時可發生肺水腫,甚至出現呼吸窘迫綜合征。吸入氧濃度在80%以上時,出現面部肌肉抽動、面色蒼白、眩暈、心動過速、虛脫,繼而全身強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長期處于氧分壓為60~100kPa(相當于吸入氧濃度40%左右)的條件下可發生眼損害,嚴重者可失明。
3.5高溫燙傷危害:本公司內部分管道內為高溫高壓氣體,在接觸時會發生高溫燙傷。
3.6登高作業危害:在從事高于2米的登高作業時易發生墜落危險。
3.7高空下落物體危害:在施工或檢修現場,容易有高空墜落的物體砸傷的危險。
3.8旋轉設備傷害;本公司有空壓機、泵等旋轉設備,在靠近時容易將衣服或頭發等牽引入旋轉設備,嚴重時發生局部傷害或意外事故。
3.9有毒有害藥劑危害:在從事分析化驗時易接觸到氨水等有害化學藥劑,對皮膚有腐蝕危害。
4.防護措施
4.1作業場所防護措施:
4.1.1.在確定的職業危害作業場所的醒目位置,設置職業病危害告知警示標志。
4.1.2.進入受限空間作業時一定要遵守工作票制度,確定工作環境中的危險有害因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4.1.3.對從事高危職業危害作業的人員,工作時間應嚴格加以控制,并有針對性的急救措施。
4.1.4.對高分貝的噪聲源或振動設備周圍要設置隔音降噪設施。
4.1.5.分析化驗室內要注意保持通風,將空氣中有毒有害藥劑濃度控制在安全的范圍內。
4.2個人防護措施:
4.2.1進入主廠區內要正確配戴耳塞、勞保鞋、低溫防護手套、工作服等勞保防護用品。
4.2.2避免長時間吸入高濃度氧氣避免氧中毒,避免吸入高濃度惰性氣體以防窒息。
4.2.3在旋轉設備附近作業時,不準帶手套,工作服應穿戴整齊,將長頭發挽好以防纏進旋轉設備中造成意外傷害。
4.2.4在從事高于2米的登高作業時要正確配戴安全帶,并有相應的監護人在場監護。
4.2.5進入檢修或施工現場時要正確佩戴安全帽。
4.2.6從事分析化驗作業時因配戴橡膠手套以減少對皮膚的損傷。
4.2.7從事職業危害作業的職工應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的規定定期進行身體健康檢查,單位應將檢查結果告之本人,并將體檢報告存入檔案。
編制:審核:批準:
篇3:預防有毒有害氣體危害措施
1.加強通風,將各種有害氣體濃度稀釋到《煤礦安全規程》規定的標準以下。
⑴機電隊必須按規定定期檢查主要通風機運行情況,確保主要通風機連續運轉。主通風機發生故障時,必須及時啟動備用通風機。
凡因機電事故而突然停電造成局部通風機停止運轉,必須及時啟動《興通煤礦事故應急預案》,將無風區內的所有人員撤至全風壓進風巷中,并設置柵欄揭示警標。恢復通風必須按規程及措施規定進行,嚴禁無風作業、無風放炮。
⑵通風隊對礦井通風系統、通防設施等要建立巡查制度,通防隊每旬至少全面檢查測定一次礦井、主要進回風巷及采掘工作面等地點風量,保證礦井通風系統合理,各采掘工作面及其它用風地點的風量必須滿足煤業公司、作業規程和措施的要求。
⑶加強局部通風管理,井下掘進工作面局部通風及必須實現“雙風機、雙電源”并自動切換。
⑷煤礦井下實施爆破時,局部通風機風筒出風口距工作面的距離不得大于5m,加強通風增加工作面的風量,及時排除炮煙。人員進入工作面進行作業前,必須把工作面的炮煙吹散稀釋,并在工作面灑水。爆破時,人員必須撤到新鮮風流中,并在回風側掛警戒牌。
2.加強個體防護,佩戴合格的個體防護用品。
3.加強采空區管理。工作面采空區應及時予以封閉,設立警示牌,需要進入時,必須首先進行有害氣體檢查,確認安全后方可進入;需要進入閑置時間較長的巷道進行作業的,必須先通風、后作業。盲道或廢棄巷道應及時予以密閉或用柵欄隔斷,并設立警示牌。
4.加強瓦斯排放和巷道貫通管理。杜絕盲巷,停風超過24小時的盲巷必須立即封閉。
5.堅持執行“一炮三檢”和“三人連鎖”放炮制度,必須按《煤礦安全規程》的要求,配備齊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
6.采掘工作面必須按規定設置甲烷自動檢測報警斷電裝置,并定期標校。
7.杜絕失爆,提高供電質量,消滅無計劃停電停風。
8.凡揭露或接近老空區、廢棄巷道均需制定專門的防治瓦斯及其它有毒有害氣體措施。
9.加強自救器的管理工作,按規定及時檢驗更換,保證完好和正常使用。
10.熟悉避火災路線,掌握救災的基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