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區高空拋物落物事件處理預案
物業轄區高空拋(落)物事件的處理預案
主要責任部門:物業部、保安部
落實負責人:物業經理、客服主管;保安經理(平日工作時間)
保安部值班長(夜間及節假日等非辦公時間)
1.預防措施:
物業各部門應密切配合盡量杜絕高空拋(落)物事故的發生。
1.1物業部應向業戶進行相關問題的宣傳教育,提高業戶的認識。
1.2工程部門應加強對樓宇外墻材料、玻璃幕、廣告牌匾等重點部位的檢查、維修,杜絕失修原因的責任事故。
1.3保安部應加強對樓宇的巡視監管,對危險情況要做到早發現早處置。同時,配合物業部門加強對施工作業的監督和制止私搭亂建。
1.4保安部、工程部在安排入戶安檢時,要注意相關隱患的檢查和對業戶的提示。
2.調查、處理程序:
物業工作人員發現高空拋(落)物事故后,不論是否有人員受傷、財物受損,均要在第一時間通知物業部、保安部的管理責任人。物業部、保安部的管理責任人接到通知后要迅速趕赴現場查看、處置。
2.1未出現人員傷亡或財物受損情況的
2.1.1必要情況下,現場拍照取證,并保留相關物證(掉落物等)。
2.1.2物業相關部門調查高空拋(落)物的事情經過和相關責任人。
2.1.3對事故的責任人進行處理。涉及業戶的,物業部門可登門拜訪,加強說服教育與警示工作。
2.1.4處理事故的干部出具《意外事故報告》,呈報物業項目負責人。
2.1.5《事故報告》應留檔備案,作為今后處理同樣事故的賠償依據。
2.2出現人員傷亡或財物受損情況的
2.2.1保安部應立即派出警力,劃定警戒線,保護現場。保衛干部應注意收集現場物證和證人證言,并指揮疏散圍觀人群。
2.2.2及時通知受損財物的物主現場查看。
2.2.3出現人員受傷的,應及時聯系急救中心,或將傷員送往醫院。出現人員死亡的,應就地保護現場。
2.2.4現場拍照取證,驗證拋(落)物的物品種類和可能的來源。
2.2.5走訪現場目擊人員及落物區域樓上各層的業戶,記錄相關情況。
2.2.6必要情況時,保安部應及時通知管片派出所,并負責接待派出所民警及配合進行相關的調查。
2.2.7及時通知項目負責人,匯報有關情況。
2.2.8事故的善后處理由物業各部門配合進行。能夠確定責任人的,可將物業、公安機關調查所取得的證據向事件雙方出示,取得雙方當事人的認同,主動履行賠償和認可賠償。如責任人拒絕賠償的,物業可協助事主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問題。不能確定事故責任人或物業承擔主要責任的,可聯系保險公司,動用保險條款解決問題。
2.2.9事故的處理情況,應填寫《意外事故報告》呈報物業總經理和公司總部,相關資料留檔備案。
篇2:物業區高空拋物落物事件處理預案
物業轄區高空拋(落)物事件的處理預案
主要責任部門:物業部、保安部
落實負責人:物業經理、客服主管;保安經理(平日工作時間)
保安部值班長(夜間及節假日等非辦公時間)
1.預防措施:
物業各部門應密切配合盡量杜絕高空拋(落)物事故的發生。
1.1物業部應向業戶進行相關問題的宣傳教育,提高業戶的認識。
1.2工程部門應加強對樓宇外墻材料、玻璃幕、廣告牌匾等重點部位的檢查、維修,杜絕失修原因的責任事故。
1.3保安部應加強對樓宇的巡視監管,對危險情況要做到早發現早處置。同時,配合物業部門加強對施工作業的監督和制止私搭亂建。
1.4保安部、工程部在安排入戶安檢時,要注意相關隱患的檢查和對業戶的提示。
2.調查、處理程序:
物業工作人員發現高空拋(落)物事故后,不論是否有人員受傷、財物受損,均要在第一時間通知物業部、保安部的管理責任人。物業部、保安部的管理責任人接到通知后要迅速趕赴現場查看、處置。
2.1未出現人員傷亡或財物受損情況的
2.1.1必要情況下,現場拍照取證,并保留相關物證(掉落物等)。
2.1.2物業相關部門調查高空拋(落)物的事情經過和相關責任人。
2.1.3對事故的責任人進行處理。涉及業戶的,物業部門可登門拜訪,加強說服教育與警示工作。
2.1.4處理事故的干部出具《意外事故報告》,呈報物業項目負責人。
2.1.5《事故報告》應留檔備案,作為今后處理同樣事故的賠償依據。
2.2出現人員傷亡或財物受損情況的
2.2.1保安部應立即派出警力,劃定警戒線,保護現場。保衛干部應注意收集現場物證和證人證言,并指揮疏散圍觀人群。
2.2.2及時通知受損財物的物主現場查看。
2.2.3出現人員受傷的,應及時聯系急救中心,或將傷員送往醫院。出現人員死亡的,應就地保護現場。
2.2.4現場拍照取證,驗證拋(落)物的物品種類和可能的來源。
2.2.5走訪現場目擊人員及落物區域樓上各層的業戶,記錄相關情況。
2.2.6必要情況時,保安部應及時通知管片派出所,并負責接待派出所民警及配合進行相關的調查。
2.2.7及時通知項目負責人,匯報有關情況。
2.2.8事故的善后處理由物業各部門配合進行。能夠確定責任人的,可將物業、公安機關調查所取得的證據向事件雙方出示,取得雙方當事人的認同,主動履行賠償和認可賠償。如責任人拒絕賠償的,物業可協助事主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問題。不能確定事故責任人或物業承擔主要責任的,可聯系保險公司,動用保險條款解決問題。
2.2.9事故的處理情況,應填寫《意外事故報告》呈報物業總經理和公司總部,相關資料留檔備案。
篇3:工作人員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應急處理預案
工作人員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應急處理預案
本規定中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是指:醫務人員在工作中,意外通過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損皮膚或或胃腸道外途徑(針刺、人咬傷、擦傷和割傷等途徑穿透皮膚或粘膜屏障)接觸HBV、HCV、HIV、梅毒等血源性病原體的狀態。
醫院工作人員發生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后,應立即按下述程序處理:
一、局部處理
1. 肥皂液和流動清水清洗污染局部皮膚。
2. 污染黏膜時,應用大量生理鹽水反復對黏膜進行沖洗;
3. 如有傷口時,輕輕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傷口,避免擠壓傷口局部,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沖洗傷口。
4.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劑,如用70%酒精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
二、報告程序
1.在局部處理完成后,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并填寫職業接觸登記表備案。
2.由醫院感染管理科對接觸者進行風險評估、調查,內容包括:接觸血源性病原體的類型、途徑、接觸后局部處理情況、職業接觸級別、病毒載量水平等評估感染風險、接觸者預防接種、免疫情況、對同時接觸多種血源性病原體的情況進行分析;必要時征得源患者同意后進行經血傳播疾病病原檢測 。
3.發生HIV接觸后,由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向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報告(西安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科:85521006 85525625 節假日:衛曉麗 13060422155)。
三、根據接觸病原體的種類采取相應的預防處置措施。
(一)乙型肝炎病毒(HBV)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原抗體情況,了解既往免疫狀態。
2.無保護性抗體者,應在24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接種乙肝疫苗。
3.有保護性抗體者或為乙肝病毒感染者,無需處理。
4.在最后一劑疫苗接種1個月~2個月之后進行病毒抗體追蹤檢測。
(二)丙型肝炎病毒(HCV)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體情況,了解既往狀態。
2.無接觸后預防措施。
3.接觸6周后檢測病毒RNA;6個月之后進行丙型肝炎抗體追蹤檢測。
(三)艾滋病病毒(HIV)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體情況,了解既往狀態。
2.由疾控部門組織專家對接觸者進行評估,需要時由疾控部門向接觸者發放阻斷劑;追蹤檢測可在疾控部門或本院檢驗科進行。
3.接觸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個月時對艾滋病病毒抗體進行檢測。
(四)梅毒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體情況,了解既往狀態。
2.預防性應用長效青霉素。
3.接觸后3個月檢測梅毒抗體。
(五)若發生其它血源性傳播疾病職業接觸,由傳染科、防保科、醫院感染管理科共同制定預防處理方案。根據疾病的平均潛伏期進行追蹤檢測。
四、群體性職業接觸處理報告、處理
1.報告程序:當醫院感染管理科接到3名以上工作人員在從事針對同一源患者的醫療活動而發生的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事件,立即進行核實、調查,確定為群體性職業接觸事件者向院領導匯報。
2.風險評估:由醫院感染管理科對接觸者進行風險評估、調查,內容包括:接觸人數、接觸血源性病原體的類型、途徑、接觸后局部處理情況、接觸者預防接種、免疫情況、對同時接觸多種血源性病原體的情況進行分析。
3.預防處置措施:
①對于HBV、HCV、梅毒等血源性病原體的群體性接觸事件,由醫院感染管理科依據血源性病原體的類型、暴露級別、接觸者免疫狀況等因素指導接觸者進行相應的檢測、預防用藥、免疫接種,并進行隨訪、監測。
②對于HIV群體性接觸事件,盡快向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報告;由疾控部門組織專家對接觸者進行評估,需要時由疾控部門向暴露者發放阻斷劑;追蹤檢測可在疾控部門或本院檢驗科進行。
五、預防處置費用及補償政策:
(一)本院正式職工及合同制人員發生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各項檢測、預防用藥、免疫接種費用均由醫院承擔。進修、實習、試工人員在醫院工作期間發生職業接觸,其檢測費用由醫院承擔,但預防用藥及免疫接種費用由個人自付。
(二)發生職業接觸的醫務人員在隨訪期內確診已感染了血源性疾病,參考損傷時執行醫務人員職業防護規定程度,醫院給予適當的補償:
1.按照規定防護發生意外傷害的感染者,按照工傷申報程序進行申報鑒定,在鑒定結果未確定前,醫院承擔醫保費用中的全部自付部分,鑒定結果出來后按結果規定對待。
2.由于他人的違規操作造成當事人受傷而致感染的,違規者應承擔一定比例的費用及責任。
六、總結、分析:
每年對發生的職業接觸個案進行匯總,確定多發科室、多發人群、多發地點及危險因素;對群體接觸事件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找出醫務人員自身防護不足之處,進行相關知識培訓、補充防護用品等,將接觸機率降至最低。
本預案與國家或上級部門法規有不符之處,按照國家或上級發布的法規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