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皮膚防護器材正確使用規范

皮膚防護器材正確使用規范

2024-07-14 閱讀 7594

常見的皮膚防護器材有防毒衣、防毒斗篷防毒鞋套、防毒手套等。

由不透氣材料制成的隔絕式防毒衣,可用于阻止液滴狀和蒸氣狀毒劑的擴散滲透,也可阻擋生物戰劑和放射性灰塵的透入。但是人體排汗和散熱困難,不易長時間穿著。

由透氣材料制成的透氣式防毒衣,可用于液滴狀和蒸氣狀毒劑、生物戰劑和放射性灰塵的防護,有較好地散熱透氣性能,可較長時間穿著。

防毒斗篷有斗篷式和雨衣式兩種。主要用來防護空中布灑的毒劑液滴或作防毒墊。防毒雨衣可作防毒外套使用,也可將下擺拆邊聯成褲腿呈防毒衣狀使用。但它是非氣密結構,不能防護毒劑蒸氣。

防毒鞋套、手套是局部皮膚防護器材與防毒衣、防毒斗篷配合使用。個人防護盒中有檢紙、消毒包、解磷針、抗氰針、亞硝酸異戊酯、預防藥片、抗輻射藥片、驅蚊靈、驅蚊罩和防護耳塞等,用于人員中毒時自救、互救、自消、互消。

篇2:煤氣防護器材使用管理規定

1、目的為了確保煤氣區域作業人員日常工作和檢修期間的健康和安全,的安全,依據科學預防的原則,正確合理安裝、配備使用煤氣檢測及固定式報警裝置,避免煤氣造成的傷害,特本規定。2、范圍適用于煉鋼生產過程中煤氣泄漏,設備設施檢修及區域煤氣含量日常檢測。3、責任區域:轉爐塔樓老區12米、24米(新區30米、36米、43米)平臺固定式報警器由除塵運行負責;轉爐塔樓區域老區18米(新區19.5米、24.5米)平臺由該爐座負責;轉爐塔樓區域老區30米(新區47米)各平臺固定式報警器由上料工段負責;未涉及區域固定式報警器按照設備設施劃分明確標識進行日常檢查維護。4、相關規定4.1設備科負責對防護器材的資源配備做好計劃申報工作,做好防護器材定期校驗工作。4.2安環科每班掌握煤氣崗位配備固定式CO監測情況,每周對防護器材進行全面檢查,發現超標或故障,及時聯系輔助維修處理;4.3工段每天對煤氣報警器進行檢查,教育員工正確使用防護器材。4.4、各班組崗位每班至少檢查兩次確保報警器電源、聲光、數值等正常運行,并做好相關記錄。4.5各轉爐、連鑄主體生產單位及除塵運行、鋼包、混鐵爐各崗位配備便攜式煤氣檢測儀一部,用于本區域日常例行監測或檢修作業時的煤氣含量監測;4.6各生產單位有煤氣設備設施的崗位班每天對所屬區域和煤氣管網、設備進行監測,發現煤氣超標應及時查找原因,按程序上報處理。4.7各單位對煤氣崗位所配置的CO檢測儀器、氧氣檢測儀、氫氣報警儀、固定式煤氣CO檢測儀建立健全臺賬,進行日常管理,定期進行檢查清灰,設備確保表面干凈,顯示器清晰可讀,做好相關檢查記錄。5、使用規定5.1各區域使用的CO檢測儀不能用水、酒精擦拭、不得接近火源和熱源;同時嚴禁用煙頭等試報警器;不能頻繁開關電源,不使用時關閉電源。5.2使用便攜式報警器時應用鏈子(或帶子)拴好防震防摔防墜落。5.3各單位不得私自設定、調整煤氣報警器的參數,嚴禁在作業場所拆卸,出現故障或缺電,上報安環科。5.4便攜式煤氣報警器在煤氣區域點檢、搶、檢修期間檢測CO含量,嚴禁在高溫、高濕及潮濕場所連續使用,必須使用時要采取防高溫、高濕措施。5.5各單位定期檢查報警器合格證,確保報警器在有效期內使用。5.6各單位便攜式檢測儀不得轉借,損壞、丟失。5.7輔助維修應日常巡檢、檢查報警器系統的運行情況,對電纜線接頭、傳感器的反應靈敏度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告知相關單位及安環科。5.8檢修作業使用便攜式報警器在未做工藝性理論評估吹掃合格的情況下,不得用報警器反復進行檢測。5.9除塵運行負責應急器材:長管呼吸器、空氣呼吸器管理工作,確保各裝置符合安全要求,出現故障及時上報設備科、安環科。5.10所有防護救護器材必須放置在班組顯眼位置,擺放整齊,整潔,背板氣瓶壓力充足,各連接部件密封靈活可靠,并確保時刻處于完好的備用狀態。6、煤氣危險作業監測及審批規定6.1按照分廠煤氣危險作業分類標準,危險作業分為三類:一類危險作業:由分廠安全環保科申請,分廠安全部門監測并審批;二類危險作業:由分廠安全環保科監測并審批,主管廠長同意;三類危險作業:由所屬單位安全員監測并審批,單位主管同意。附:區域煤氣含量及工作時間標準:一氧化碳含量不超過30mg/m3(24ppm),可較長時間工作;一氧化碳含量在50mg/m3(40ppm)時,連續工作時間不得超過1小時;一氧化碳含量在100mg/m3(80ppm)時,連續工作時間不得超過半小時;一氧化碳含量在200mg/m3(160ppm)時,連續工作時間不得超過15-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