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常用防護器材使用及維護措施

常用防護器材使用及維護措施

2024-07-18 閱讀 1703

一、過濾式防毒面具使用

1、過濾式防毒面具使用前要正確選用濾毒罐型號,確認毒氣種類選用濾毒罐型號,確認現場空氣毒氣物濃度、氧氣含量和環境溫度,必需在濾毒罐限定的防護范圍和有效時間內使用。當毒氣濃度大于規定的使用范圍以及空氣含量低于18%時,禁止使用過濾式防毒面具,而應改用隔離式防毒面具。禁止使用過濾式面具進入塔、罐、槽、管道及陰井或其他封閉場所內進行作業。

2、使用前應認真進行檢查面罩、導氣管、濾毒罐是否完好,連接部位是否嚴密,并檢查整套面具的氣密性。其檢查方法是打開底蓋,戴好面罩后,用手堵住濾毒罐的進氣口,同時用力吸氣,若感到閉塞不透氣時,則可認為此面具其密性基本良好。否則,不能使用。

3、正確佩戴防毒面具是化工企業職工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3.1選用合適的面罩,面罩的型號一定要選擇大小適當,面罩邊緣與頭部貼緊、不漏氣。

3.2使用時,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先打開濾毒罐底部進氣孔的底蓋膠塞,嚴禁先戴面具,后開底蓋,否則,易發生窒息事故。

4、防毒面具有下列情況禁止使用:

4.1面罩破損、老化、漏氣、呼吸閥壞;眼窗破損、視物不清;濾毒罐被壓損、穿孔、嚴重銹蝕、有沙沙響聲。

4.2使用中感到呼吸困難、不舒服、聞到毒物氣味、漏氣、濾毒罐發熱溫度較高等情況時,應立即退出毒區,在有毒地區嚴禁將面罩取下。

5、維護

5.1有毒有害崗位上公用的防毒面具應放在指定的專柜里,指定專人負責、定期檢查,并將使用情況列為交接班的內容。發給個人使用保管的防毒面具,上班前要進行一次檢查,上崗時隨身攜帶或掛放于崗位上。

5.2濾毒罐每個月定期檢查一次。

5.3每次使用后應將濾毒罐上、下蓋蓋嚴,防止毒氣侵入或受潮失效,保持可靠密封。

5.4如發現防毒面具損壞,濾毒罐失效,要及時報告進行處理或更換,不得與完好有效的混放在一起。

二、長管式防毒面具使用要求

1、使用時將選擇好大小合適的面罩與導氣管緊密連接,將導管的進氣口端懸放于作業現場上風向空氣清潔的環境中,不得放在有毒區或毒物有可能突然侵入的地方,也不得直接放在地面上。

2、使用前應檢查面具的呼吸閥、吸氣閥是否好用,并進行氣密試驗。

3、檢查導管內有無異物,并理順平直,確認導管暢通,嚴防踩踏、擠壓。

4、使用長管面具,必須有人監護,經常檢查作業人員情況及導管、進氣口情況。

5、使用過程中如感到呼吸困難或不適,應立即離開毒區。

6、長管面具每月應進行氣密性檢查一次,使用前應進行全面檢查,經常處于完好的備用狀態。

三、空氣呼吸器的使用方法

1、氣瓶與背架組件的連接:

1.1氣瓶的固定:氣瓶的固定靠調節瓶固定帶的長度后關閉收緊扣來達到的。當所選用的氣瓶與氣瓶固定帶的環型尺寸相一致時,可直接按下列方法操作:

1.1.1扳起氣瓶固定帶的收緊扣,并使鎖緊齒條位于直立打開狀態,松開氣瓶固定帶,使氣瓶能夠穿過帶環。

1.1.2把氣瓶推入固定環內。

1.1.3將手掌插入固定帶與氣瓶之間,拉緊氣瓶固定帶的自由端,使固定帶貼緊手掌。

1.1.4按下固定帶自由端,使未端粘扣咬合。

1.1.5按下收緊扣,使收緊扣的齒條咬合。

1.1.6檢查氣瓶的鎖緊狀態,以氣瓶無明顯晃動現象為好。

1.2連接氣瓶:

1.2.1氣瓶閥和高壓接口密封墊的密封性。

1.2.2扳起氣瓶固定帶的收緊扣,使其處于打開狀態,把氣瓶推入固定環內。

1.2.3把背架上的高壓減壓器接口連接到氣瓶上,為便于連接,可把氣瓶直立放臵。

1.2.4在擰緊高壓接頭時,不需用任何工具,以免影響氣瓶與接頭之間“O”型密封圈的效果。

1.2.5把整套裝置放平。

1.2.6按下氣瓶固定帶的收緊扣,使收緊扣的齒條咬合。

1.2.7檢查氣瓶的鎖緊狀態,如有必要,可重新調節氣瓶固定帶的長短。

2、呼吸器的檢查:

2.1泄漏試驗

2.1.1按下壓供式減壓閥的紅色按鈕,使減壓閥處于關閉狀態。

2.2.2打開氣瓶閥手輪至少兩圈。

2.2.3閱讀壓力表,要求300巴的氣瓶壓力示值應不小于270巴。

2.2.4關閉氣瓶閥。

2.2.5觀察背架組件上的壓力表,呼吸器系統壓力的下降值在1分鐘內應不小于10巴。

2.2.6報警器的檢查:打開氣瓶閥,等系統充滿壓力后立即關上,并小心地把壓供式減壓閥的紅色按紐推入,直至空氣慢慢流出。同時觀察壓力表,在55±5巴時報警器開始報警,以發出哨聲鳴叫為正常。

3、佩戴呼吸器。

3.1放長肩帶,把呼吸器背在背部。

3.2收緊肩帶,直至背架與背部吻貼舒適為止。如需要可扣上胸帶插口。

3.3扣上腰帶插口,插口的凸面應朝向身體。

3.4用雙手抓住腰帶的兩端拉緊。

3.5調節肩帶,使裝備的重量均勻分布在肩部和臀部。

3.6把面具掛在頸部,用雙手拉開頭帶,先把面罩下部套在下巴上,再把頭帶拉向腦后套在頭上,然后用手均勻地撫平頭帶,并依次收緊頸部的頭帶,太陽穴處的頭帶,前額處的頭帶。

3.7面罩的密封性試驗。在每次使用前必須通過密封性試驗其簡易方法是:用手掌遮住接口的入口,然后深吸一口氣并憋住約10秒以感覺沒有空氣漏入面罩為好。若有,需重新調節頭帶后再試驗。

3.8按下壓供式減壓閥的紅色按紐,打開氣瓶閥手輪至少二圈。

3.9把減壓閥連接到面罩上并旋轉它,當聽到“喀嚓“的鎖緊聲發出,再深吸一口氣,打開減壓閥。

4、操作使用:在使用期間應經常檢查減壓閥與面罩之間的連接是否牢固以及壓力表所指示的氣瓶壓力,如果氣瓶壓力減小到報警器的觸發壓力時,報警器就會響起哨音,并一直持續到氣瓶壓力減小到10巴為止,當報警器響起時,使用者必須立即轉移到新鮮空氣中去。如要提前撤離,則在壓力表讀數顯示大于60巴時就離開,關閉壓供式減壓閥。

5、脫卸呼吸器:

5.1從面具上脫開減壓閥壓閥的紅色按紐。

5.2脫卸面具,用手指將搭扣向前撥動,松開頭帶,在用手抓住面罩的接頭處,并將其拉向頭的后部,從頭上脫卸下來。

5.3關閉氣瓶閥,然后將壓供式減壓閥的紅色按紐推入,使系統內余氣放盡。

5.4用手指從身體內側往前方推出插口,松開腰帶及胸帶插口。

5.5扳起肩帶上的金屬扣。

5.6脫下呼吸器。注意不要隨手扔下,應小心輕放。

6、壓供式減壓閥的操作

6.1將減壓閥連接到面罩上,通過第一次吸氣打開減壓閥,使它處于供氣狀態。

6.2此刻,旁人可以看到紅色按鈕向外彈出。

6.3呼吸器使用完畢后,將減壓閥從面罩上脫開:用一只手抓住面罩下部,用另一只手抓住減壓閥,并用手指旋轉鎖定圈,同時將減壓閥拉下。

篇2:煤氣防護器材使用管理規定

1、目的為了確保煤氣區域作業人員日常工作和檢修期間的健康和安全,的安全,依據科學預防的原則,正確合理安裝、配備使用煤氣檢測及固定式報警裝置,避免煤氣造成的傷害,特本規定。2、范圍適用于煉鋼生產過程中煤氣泄漏,設備設施檢修及區域煤氣含量日常檢測。3、責任區域:轉爐塔樓老區12米、24米(新區30米、36米、43米)平臺固定式報警器由除塵運行負責;轉爐塔樓區域老區18米(新區19.5米、24.5米)平臺由該爐座負責;轉爐塔樓區域老區30米(新區47米)各平臺固定式報警器由上料工段負責;未涉及區域固定式報警器按照設備設施劃分明確標識進行日常檢查維護。4、相關規定4.1設備科負責對防護器材的資源配備做好計劃申報工作,做好防護器材定期校驗工作。4.2安環科每班掌握煤氣崗位配備固定式CO監測情況,每周對防護器材進行全面檢查,發現超標或故障,及時聯系輔助維修處理;4.3工段每天對煤氣報警器進行檢查,教育員工正確使用防護器材。4.4、各班組崗位每班至少檢查兩次確保報警器電源、聲光、數值等正常運行,并做好相關記錄。4.5各轉爐、連鑄主體生產單位及除塵運行、鋼包、混鐵爐各崗位配備便攜式煤氣檢測儀一部,用于本區域日常例行監測或檢修作業時的煤氣含量監測;4.6各生產單位有煤氣設備設施的崗位班每天對所屬區域和煤氣管網、設備進行監測,發現煤氣超標應及時查找原因,按程序上報處理。4.7各單位對煤氣崗位所配置的CO檢測儀器、氧氣檢測儀、氫氣報警儀、固定式煤氣CO檢測儀建立健全臺賬,進行日常管理,定期進行檢查清灰,設備確保表面干凈,顯示器清晰可讀,做好相關檢查記錄。5、使用規定5.1各區域使用的CO檢測儀不能用水、酒精擦拭、不得接近火源和熱源;同時嚴禁用煙頭等試報警器;不能頻繁開關電源,不使用時關閉電源。5.2使用便攜式報警器時應用鏈子(或帶子)拴好防震防摔防墜落。5.3各單位不得私自設定、調整煤氣報警器的參數,嚴禁在作業場所拆卸,出現故障或缺電,上報安環科。5.4便攜式煤氣報警器在煤氣區域點檢、搶、檢修期間檢測CO含量,嚴禁在高溫、高濕及潮濕場所連續使用,必須使用時要采取防高溫、高濕措施。5.5各單位定期檢查報警器合格證,確保報警器在有效期內使用。5.6各單位便攜式檢測儀不得轉借,損壞、丟失。5.7輔助維修應日常巡檢、檢查報警器系統的運行情況,對電纜線接頭、傳感器的反應靈敏度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告知相關單位及安環科。5.8檢修作業使用便攜式報警器在未做工藝性理論評估吹掃合格的情況下,不得用報警器反復進行檢測。5.9除塵運行負責應急器材:長管呼吸器、空氣呼吸器管理工作,確保各裝置符合安全要求,出現故障及時上報設備科、安環科。5.10所有防護救護器材必須放置在班組顯眼位置,擺放整齊,整潔,背板氣瓶壓力充足,各連接部件密封靈活可靠,并確保時刻處于完好的備用狀態。6、煤氣危險作業監測及審批規定6.1按照分廠煤氣危險作業分類標準,危險作業分為三類:一類危險作業:由分廠安全環保科申請,分廠安全部門監測并審批;二類危險作業:由分廠安全環保科監測并審批,主管廠長同意;三類危險作業:由所屬單位安全員監測并審批,單位主管同意。附:區域煤氣含量及工作時間標準:一氧化碳含量不超過30mg/m3(24ppm),可較長時間工作;一氧化碳含量在50mg/m3(40ppm)時,連續工作時間不得超過1小時;一氧化碳含量在100mg/m3(80ppm)時,連續工作時間不得超過半小時;一氧化碳含量在200mg/m3(160ppm)時,連續工作時間不得超過15-20分鐘。

篇3:皮膚防護器材正確使用規范

常見的皮膚防護器材有防毒衣、防毒斗篷防毒鞋套、防毒手套等。

由不透氣材料制成的隔絕式防毒衣,可用于阻止液滴狀和蒸氣狀毒劑的擴散滲透,也可阻擋生物戰劑和放射性灰塵的透入。但是人體排汗和散熱困難,不易長時間穿著。

由透氣材料制成的透氣式防毒衣,可用于液滴狀和蒸氣狀毒劑、生物戰劑和放射性灰塵的防護,有較好地散熱透氣性能,可較長時間穿著。

防毒斗篷有斗篷式和雨衣式兩種。主要用來防護空中布灑的毒劑液滴或作防毒墊。防毒雨衣可作防毒外套使用,也可將下擺拆邊聯成褲腿呈防毒衣狀使用。但它是非氣密結構,不能防護毒劑蒸氣。

防毒鞋套、手套是局部皮膚防護器材與防毒衣、防毒斗篷配合使用。個人防護盒中有檢紙、消毒包、解磷針、抗氰針、亞硝酸異戊酯、預防藥片、抗輻射藥片、驅蚊靈、驅蚊罩和防護耳塞等,用于人員中毒時自救、互救、自消、互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