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商務酒店培訓管理制度
1、目的
為了提升人力績效,提升員工素質,增強員工對本職工作的能力與對企業文化的了解,并有計劃地充實其知識技能,發揮其潛在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特制定《培訓管理制度》(以下簡稱本制度),作為各級人員培訓實施與管理的依據。
2、適用范圍
凡本公司所有員工各項培訓計劃、實施、督導、考評以及改善建議等,均依本制度辦理。
3、權責劃分
3.1、人事部門權責
(1)制定、修改全公司培訓制度;
(2)擬定、呈報全公司年度、季度培訓計劃;
(3)收集整理各種培訓信息并及時發布;
(4)聯系、組織或協助完成全公司各項培訓課程的實施;
(5)檢查、評估培訓的實施情況;
(6)管理、控制培訓費用;
(7)負責對各項培訓進行記錄和相關資料存檔;
(8)追蹤考查培訓效果;
3.2、各部門權責
(1)呈報部門培訓計劃;
(2)制定部門專業課程的培訓大綱;
(3)收集并提供相關專業培訓信息;
(4)配合部門培訓的實施和效果反饋、交流的工作;
(5)確定部門內部講師人選,并配合、支持內部培訓工作;
4、培訓管理
4.1總論
(1)凡本酒店員工,均有接受相關培訓的權利與義務;
(2)根據員工崗位職責,并結合個人興趣,把握自覺自愿、合理公平的原則。
(3)全酒店培訓規劃、制度的訂立與修改,所有培訓費用的預算、審查與匯總呈報,以及培訓記錄的登記與資料存檔等相關培訓事宜,以人事部門為主要權責單位,各相關部門負有提出改善意見和配合執行的權利與義務。
(4)全公司的培訓實施、效果反饋及評價考核等工作以人事部門為主要權責單位,并對全公司的培訓執行情況負督導呈報的責任。各部門應給予必要的協助。
4.2培訓體系
培訓體系包含三個模塊。
4.2.1新員工入職培訓
(1)培訓對象:所有新進人員。
(2)培訓目的:協助新進人員盡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順利進入工作狀況。
(3)培訓形式:以周期性的內部授課方式進行。
(5)培訓內容:分常規類和專業技術類兩項科目,兩項科目的具體內容可根據任職崗位的不同進行選擇。
n常規類科目:
公司簡介(包括公司發展史及企業文化,企業愿景,公司架構及職能等)
公司制度(主要是人事管理制度,部門績效考核制度)
行業介紹與市場分析
n專業技術類科目:
崗位設計與工作流程
服務標準與操作技巧
管理流程與強化訓練
其他
4.2.2內部培訓
(1)培訓對象:全員。
(2)培訓目的:依靠公司內部講師力量,最大效度的利用公司內部資源,加強內部的溝通與交流,在公司內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并豐富員工的業余學習生活。
(3)培訓形式:在公司內部以講座或研討會、交流會的形式進行。
(4)培訓內容:涉及酒店服務、管理、營銷等多個方面,及員工感興趣的業余知識、信息等。
4.2.3外部培訓
(1)培訓對象:全員。
(2)培訓目的:依靠外部專家力量,提升從業人員在本職工作上所應具備的專業知識、技能技巧,以增進各項工作的完成質量,提高工作效率。
(3)培訓形式:參加外部公開課、交流研討會,或請外部講師在公司內部授課。
(4)培訓內容:可分為三類。
n常規實用性培訓——涉及專業技術知識、銷售技巧、管理方法、領導技能、經營理念等;
n適合高層領導的培訓——含企業戰略性、發展性等內容;
n個人進修方面的培訓——如MBA、專業技術認證等。
4.3培訓計劃的擬訂
(1)結合公司整體戰略目標及發展計劃,由人事部門依據對內部員工培訓需求調查的結果,以及公司相關培訓的政策、財務預算等,統籌各部門的需求,于每年年初擬訂年度培訓計劃,并呈報審核。
(2)各部門應根據各自業務發展的需要,確定部門培訓需求計劃,并反應給人事部門統籌規劃。
(3)人事部門可根據實際情況分解年度培訓計劃,擬訂季度計劃,編制培訓課程清單,并呈報。
4.4培訓實施
4.4.1新員工入職培訓
(1)新招人員的培訓一般為每半個月進行一次,每次2—4學時,盡量安排在業余時間。
(2)應屆畢業生的新員工培訓在上崗前進行,課程則較為全面和深入,培訓時間安排在工作日內,一般為一周左右。
(3)每一位新入職的員工,在上崗前或上崗后最長不超過十個工作日之內,除特殊情況外,都必須接受新員工培訓。
(4)各培訓科目由相應部門的內部講師資格人或負責人擔綱主講,根據需要還應負責考察試卷的編寫和審閱。
(5)學員必須按時參加培訓,嚴格遵守培訓規范,并填寫《內部培訓反饋意見表》(見附錄二的附表1),客觀公正的考評授課情況及講師。
(6)如有必要,可以筆試的形式考核培訓效果,成績合格者方可順利上崗;不合格者依具體情況進行補修或重試(一般應用于對應屆畢業生的培訓)。
4.4.2內部培訓
(1)充分挖掘公司內部可用資源,組建內部講師團隊。
(2)不斷充實和完善內部培訓課程,形成重點課程的逐漸固定和循環開設。
(3)培訓參與人員應嚴格遵守培訓規范。
(4)學員課后需填寫《內部培訓反饋意見表》,交人事部門存檔。
(5)根據課程需要對學員進行考核,考核結果將納入員工績效考核范圍之內。
4.4.3外部培訓
(1)培訓課程的選擇應結合公司的內部需求和外部資源,并嚴格審批權限。
(2)參加培訓人員的選擇應突出目的性、自愿性,結合各人的職業發展規劃。
(3)培訓相關資料(包括教材、講義(PPT)、證書等)必須在人事部門備份存檔。
(4)受訓學員須配合培訓負責人填寫《外部培訓實施記錄》(見附錄二的附表2),并在人事部門存檔。
(5)參加公司內部集訓的學員課后需填寫《內部培訓反饋意見表》,交人事部門存檔;外出受訓學員則必須以適當的方式提出培訓效果的反饋意見,包括對培訓課程、講師、及培訓機構的整體水平的評價等,并交人事部門存檔;
(6)各部門相關人員應以適當的方式考察學員接受培訓的效果,必要時可做長期追蹤,人事部門負責督促、跟進和記錄的工作。
4.5培訓管理
4.5.1費用管理
(1)由人事部門依據培訓計劃對培訓經費做統一預算,并根據實際實施情況定期調整。
(2)培訓費用的審批權限限制在部門經理及以上。
(3)所有培訓費用的報銷均需提供完整的《人員培訓審批表》(見附錄二的附表3),作為報銷憑證的附件。
(4)人事部門負責對培訓費用發生前進行審核,統一控制公司所有的培訓開支;《人員培訓審批表》上需有審核確認的簽字,否則視此表為不完整。
(5)人事部門應每半年做一次培訓投資分析并呈報。
4.5.2出勤管理
(1)所有培訓一經報名確認,受訓人員須提前做好安排,除特殊原因外,應準時參加。
(2)凡在公司內部舉辦的培訓課(包括外部講師的內部集訓、內部培訓講座及各種內部研討會、交流會等),參加人員必須嚴格遵守培訓規范,課前簽到;由專人負責紀錄,填寫《內部培訓考勤表》(見附錄二的附表4);考勤狀況將作為培訓考核的一個參考因素。
(3)業余時間參加培訓,不以加班論。
4.5.3培訓評估
(1)對授課的評估,包括對外部培訓機構的課程內容、講師、效果等的評估,及對內部講師的課程內容、準備情況、講授技巧等的評估。
(2)對學員的評估,主要通過課后考核的方式檢查學員的接受程度和效果。
4.5.4培訓記錄及總結報告
(1)建立相關外部培訓資源的詳細信息紀錄,以便尋找更優惠的高質量課程。
(2)建立《全員培訓檔案》,并定期呈報。
5其他
本制度由人事部門制定、修改并解釋。
篇2:學院食品從業人員培訓管理制度
職業學院食品從業人員培訓管理制度
為規范學院食品從業人員培訓管理,提高食堂員工素質。根據《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和《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與操作規范》等法律法規精神,結合學院實際,特制定本制度。
一、食品從業人員包括新參加工作和臨時參加工作的食品從業人員必須經過食品安全知識培訓,經考核合格后,方可從事餐飲服務工作。
二、食品生產經營者應制定食品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訓計劃,組織各部門負責人和食品從業人員參加各種上崗前及在職培訓。
三、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訓應針對每個食品加工操作崗位分別進行,內容應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規范、標準和食品安全知識和各崗位加工操作規程等。
四、衛生知識培訓的方法:集中授課、觀摩學習、崗位操作培訓與自學相結合等。食品衛生知識培訓結束后,要進行一定形式的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考核不合格要進行補課補考,補考二次不合格者,取消上崗資格。
五、食品從業人員要按要求按時參加食品衛生知識培訓,不得遲到、早退、無故缺席。
六、建立食品從業人員食品安全知識培訓檔案,將培訓時間、培訓內容、考核結果等有關信息記錄歸檔,以備查驗。
篇3:特種作業培訓管理制度
為了保證安全生產,培訓專業技術人才,適應企業發展需求,加強特殊工種的專業培訓管理,特規定如下:
1.凡在公司內從事電器、焊接、鍋爐操作、水處理、車輛駕駛、壓力容器操作、行車操作、液氨充裝等特殊工種的操作人員,必須由上級主管部門進行專業培訓,并經考核合格,取得特種作業證后,方可持證上崗。
2.不經特種專業培訓,未取得特種作業證書的一律不準上崗作業,實習時必須有具備特種專業資格的師傅現場監護,否則不得上崗。
3.取得特種作業證書的人員,要在安環處備案,以便證書到期后及時換證和復培。
4.準備從事特種作業工作的人員,要向安環處提交培訓申請,由公司同意批準后,報上級主管部門培訓、考試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