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立案登記制度(范本)

立案登記制度(范本)

2024-07-15 閱讀 5587

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行使訴權,實現人民法院依法、及時受理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人民法院對依法應該受理的一審民事起訴、行政起訴和刑事自訴,實行立案登記制。

第二條對起訴、自訴,人民法院應當一律接收訴狀,出具書面憑證并注明收到日期。

對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自訴,人民法院應當當場予以登記立案。

對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自訴,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提供訴狀樣本,為當事人書寫訴狀提供示范和指引。

當事人書寫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提出,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符合法律規定的,予以登記立案。

第四條民事起訴狀應當記明以下事項:

(一)原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別、工作單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等信息;

(三)訴訟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

(四)證據和證據來源;

(五)有證人的,載明證人姓名和住所。

行政起訴狀參照民事起訴狀書寫。

第五條刑事自訴狀應當記明以下事項:

(一)自訴人或者代為告訴人、被告人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文化程度、職業、工作單位、住址、聯系方式;

(二)被告人實施犯罪的時間、地點、手段、情節和危害后果等;

(三)具體的訴訟請求;

(四)致送的人民法院和具狀時間;

(五)證據的名稱、來源等;

(六)有證人的,載明證人的姓名、住所、聯系方式等。

第六條當事人提出起訴、自訴的,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起訴人、自訴人是自然人的,提交身份證明復印件;起訴人、自訴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提交營業執照或者組織機構代碼證復印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身份證明書;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能提供組織機構代碼的,應當提供組織機構被注銷的情況說明;

(二)委托起訴或者代為告訴的,應當提交授權委托書、代理人身份證明、代為告訴人身份證明等相關材料;

(三)具體明確的足以使被告或者被告人與他人相區別的姓名或者名稱、住所等信息;

(四)起訴狀原本和與被告或者被告人及其他當事人人數相符的副本;

(五)與訴請相關的證據或者證明材料。

第七條當事人提交的訴狀和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在指定期限內補正。

當事人在指定期限內補正的,人民法院決定是否立案的期間,自收到補正材料之日起計算。

當事人在指定期限內沒有補正的,退回訴狀并記錄在冊;堅持起訴、自訴的,裁定或者決定不予受理、不予立案。

經補正仍不符合要求的,裁定或者決定不予受理、不予立案。

第八條對當事人提出的起訴、自訴,人民法院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應當作出以下處理:

(一)對民事、行政起訴,應當在收到起訴狀之日起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二)對刑事自訴,應當在收到自訴狀次日起十五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三)對第三人撤銷之訴,應當在收到起訴狀之日起三十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四)對執行異議之訴,應當在收到起訴狀之日起十五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人民法院在法定期間內不能判定起訴、自訴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應當先行立案。

第九條人民法院對起訴、自訴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的,應當出具書面裁定或者決定,并載明理由。

第十條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自訴不予登記立案:

(一)違法起訴或者不符合法律規定的;

(二)涉及危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

(三)危害國家安全的;

(四)破壞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

(五)破壞國家宗教政策的;

(六)所訴事項不屬于人民法院主管的。

第十一條登記立案后,當事人未在法定期限內交納訴訟費的,按撤訴處理,但符合法律規定的緩、減、免交訴訟費條件的除外。

第十二條登記立案后,人民法院立案庭應當及時將案件移送審判庭審理。

第十三條對立案工作中存在的不接收訴狀、接收訴狀后不出具書面憑證,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訴狀內容,以及有案不立、拖延立案、干擾立案、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或者決定等違法違紀情形,當事人可以向受訴人民法院或者上級人民法院投訴。

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投訴之日起十五日內,查明事實,并將情況反饋當事人。發現違法違紀行為的,依法依紀追究相關人員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四條為方便當事人行使訴權,人民法院提供網上立案、預約立案、巡回立案等訴訟服務。

第十五條人民法院推動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建設,尊重當事人選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調解、仲裁等多種方式維護權益,化解糾紛。

第十六條人民法院依法維護登記立案秩序,推進訴訟誠信建設。對干擾立案秩序、虛假訴訟的,根據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有關規定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七條本規定的“起訴”,是指當事人提起民事、行政訴訟;“自訴”,是指當事人提起刑事自訴。

第十八條強制執行和國家賠償申請登記立案工作,按照本規定執行。

上訴、申請再審、刑事申訴、執行復議和國家賠償申訴案件立案工作,不適用本規定。

第十九條人民法庭登記立案工作,按照本規定執行。

第二十條本規定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以前有關立案的規定與本規定不一致的,按照本規定執行。

篇2:立案登記制度(范本)

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行使訴權,實現人民法院依法、及時受理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人民法院對依法應該受理的一審民事起訴、行政起訴和刑事自訴,實行立案登記制。

第二條對起訴、自訴,人民法院應當一律接收訴狀,出具書面憑證并注明收到日期。

對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自訴,人民法院應當當場予以登記立案。

對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自訴,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提供訴狀樣本,為當事人書寫訴狀提供示范和指引。

當事人書寫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提出,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符合法律規定的,予以登記立案。

第四條民事起訴狀應當記明以下事項:

(一)原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別、工作單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等信息;

(三)訴訟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

(四)證據和證據來源;

(五)有證人的,載明證人姓名和住所。

行政起訴狀參照民事起訴狀書寫。

第五條刑事自訴狀應當記明以下事項:

(一)自訴人或者代為告訴人、被告人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文化程度、職業、工作單位、住址、聯系方式;

(二)被告人實施犯罪的時間、地點、手段、情節和危害后果等;

(三)具體的訴訟請求;

(四)致送的人民法院和具狀時間;

(五)證據的名稱、來源等;

(六)有證人的,載明證人的姓名、住所、聯系方式等。

第六條當事人提出起訴、自訴的,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起訴人、自訴人是自然人的,提交身份證明復印件;起訴人、自訴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提交營業執照或者組織機構代碼證復印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身份證明書;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能提供組織機構代碼的,應當提供組織機構被注銷的情況說明;

(二)委托起訴或者代為告訴的,應當提交授權委托書、代理人身份證明、代為告訴人身份證明等相關材料;

(三)具體明確的足以使被告或者被告人與他人相區別的姓名或者名稱、住所等信息;

(四)起訴狀原本和與被告或者被告人及其他當事人人數相符的副本;

(五)與訴請相關的證據或者證明材料。

第七條當事人提交的訴狀和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在指定期限內補正。

當事人在指定期限內補正的,人民法院決定是否立案的期間,自收到補正材料之日起計算。

當事人在指定期限內沒有補正的,退回訴狀并記錄在冊;堅持起訴、自訴的,裁定或者決定不予受理、不予立案。

經補正仍不符合要求的,裁定或者決定不予受理、不予立案。

第八條對當事人提出的起訴、自訴,人民法院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應當作出以下處理:

(一)對民事、行政起訴,應當在收到起訴狀之日起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二)對刑事自訴,應當在收到自訴狀次日起十五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三)對第三人撤銷之訴,應當在收到起訴狀之日起三十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四)對執行異議之訴,應當在收到起訴狀之日起十五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人民法院在法定期間內不能判定起訴、自訴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應當先行立案。

第九條人民法院對起訴、自訴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的,應當出具書面裁定或者決定,并載明理由。

第十條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自訴不予登記立案:

(一)違法起訴或者不符合法律規定的;

(二)涉及危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

(三)危害國家安全的;

(四)破壞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

(五)破壞國家宗教政策的;

(六)所訴事項不屬于人民法院主管的。

第十一條登記立案后,當事人未在法定期限內交納訴訟費的,按撤訴處理,但符合法律規定的緩、減、免交訴訟費條件的除外。

第十二條登記立案后,人民法院立案庭應當及時將案件移送審判庭審理。

第十三條對立案工作中存在的不接收訴狀、接收訴狀后不出具書面憑證,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訴狀內容,以及有案不立、拖延立案、干擾立案、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或者決定等違法違紀情形,當事人可以向受訴人民法院或者上級人民法院投訴。

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投訴之日起十五日內,查明事實,并將情況反饋當事人。發現違法違紀行為的,依法依紀追究相關人員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四條為方便當事人行使訴權,人民法院提供網上立案、預約立案、巡回立案等訴訟服務。

第十五條人民法院推動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建設,尊重當事人選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調解、仲裁等多種方式維護權益,化解糾紛。

第十六條人民法院依法維護登記立案秩序,推進訴訟誠信建設。對干擾立案秩序、虛假訴訟的,根據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有關規定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七條本規定的“起訴”,是指當事人提起民事、行政訴訟;“自訴”,是指當事人提起刑事自訴。

第十八條強制執行和國家賠償申請登記立案工作,按照本規定執行。

上訴、申請再審、刑事申訴、執行復議和國家賠償申訴案件立案工作,不適用本規定。

第十九條人民法庭登記立案工作,按照本規定執行。

第二十條本規定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以前有關立案的規定與本規定不一致的,按照本規定執行。

篇3:基層反映:基層法院立案登記制度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今天,制度大全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篇關于《基層反映:基層法院立案登記制度面臨的問題及對策》范文,供大家在撰寫基層反映、社情民意或問題轉報時參考使用!正文如下:

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2015年4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定》,自2015年5月1日起全國法院施行立案登記制。這一規定是為了充分保障當事人訴權,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立案難”問題,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這一規定使“立案登記制”實現了由政策向法律的轉變。而這一轉變對于從法律層面破解“立案難”奠定了制度性基礎,然而,隨著立案登記制的推行,新的問題逐漸顯現。在立案登記制實行過程中,基層法院面臨以下困難和問題:

一是受理案件數量明顯上升,人案矛盾更加突出。隨著立案審查制改立案登記制,立案庭不做實質性審查,只做形式審查,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大幅度增加,以柴河林區基層法院為例,自實行立案登記制以來,即2015年5月1日起,截止2016年5月1日,我院共登記立案218件,同比增長32.93%。全院案件受理量呈大幅度增加,而法官人數卻在減少,今年我院退休法官2人,使得我院案多人少、審判資源有限的矛盾更加突出,法官的壓力可想而知?;鶎臃ㄔ簩徟?、執行工作面臨新的壓力和挑戰。侯衛東官場筆記

二是答疑解惑工作量大面廣,立案效率明顯降低。立案登記制改革以來,很多當事人認為法院只是做立案登記,只要他來起訴,無需任何審查即可立案,認識上存在誤區。根據“法無明文規定即可為”的原則,現行法律只原則規定了立案受理的條件,并沒有明確規定法院不予受理的案件范圍。因此,立案工作人員很難給當事人解釋清楚什么案件可以受理、什么案件不屬于法院的受案范圍,需要反復解釋,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立案效率明顯減低。

三是濫用訴權,虛假、惡意訴訟浪費司法資源。立案登記制后,一些當事人會有意無意以“維權”的名義,濫用法律賦予的訴權,就同一事實進行“分解式”、“分段式”訴訟。少數律師、法律工作者為獲取案源收取代理費,慫恿、鼓動甚至是代替當事人鉆法律的空子、打“擦邊球”,自行簽署授權委托書、隨意增加訴訟請求、規避管轄條款而“拖管轄”等行為。由此帶來的后果是,惡意訴訟者樂此不疲,法官疲于應付,司法資源被無端地耗費,審判質量難以保障。靜州往事

針對上述問題,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應進一步明確受理案件范圍,簡化環節,提高立案效率。建議建立人民法院受理案件范圍“負面清單”制度,對于不予受理的案件類型項目細化、具體化,并予以公布。使立案法官在給當事人做解釋工作時,能夠有根有據、增強針對性,減少因界限模糊而使解釋混沌,使當事人不能信服的現象發生。對于當事人提交的起訴、自訴和申請材料,符合立案的形式要件并屬于人民法院主管的,應當立即辦理立案手續,要求先行登記并填寫《人民法院收取訴訟材料清單》耗時費力,且有重復勞動之嫌,有違便民立案宗旨。應進一步簡化立案程序,去掉不必要的重復環節,提高立案效率,使立案登記更加高效、快捷。

二、對濫用訴訟行為進行規制,堅持“濫訴必究”。針對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等,設置相關的規則,來審查是否存在偽造證據、捏造事實,虛構法律關系的情形,如審核相關文書、印章、證件的真實性,是否存在偽造、變造國家機關公文、證據、印章等。從而防止該類案件進入立案程序。中央在確定立案登記制的同時,也明確要求盡快建立惡意訴訟、無理纏訟懲處機制。因此,當下法院在立案過程中,應做好訴訟誠信的宣傳和提示工作,警示潛在惡意訴訟當事人。對存在虛假訴訟、惡意訴訟可能的,要求當事人在起訴時提供書面承諾書。對已發現的虛假訴訟,予以公開曝光,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以抑制不良訴訟行為的發生。同時要積極探索惡意訴訟懲治機制,保證立案登記制順利實施。

三、加強非訴訟調解,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建立健全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的若干意見》等明確了對于未經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調解等非訴訟解決方式處理的案件,要積極引導當事人先行就近、就地選擇非訴訟調解組織解決糾紛。例如一些勞動爭議案件、消費者權益受害案件、家庭糾紛引起的矛盾,可以積極引導當事人向勞動仲裁部門、消費者保護協會、婦聯、居委會、村委會等組織進行調解。做好糾紛分流,合理運用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矛盾解決機制。當事人選擇非訴訟調解的,應暫緩立案,當事人不同意選擇非訴訟調解的,或者經非訴訟調解未達成協議,堅持起訴的,及時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