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熱媒工安全操作規程

熱媒工安全操作規程

2024-07-14 閱讀 4918

1.上崗前必須按規定穿戴好勞保用品。

2.冷啟動

2.1注油泵向系統內加注導熱油后,必須保證膨脹槽液位在3-10小格之間,方可啟動主循環泵(高溫)、副循環泵(低溫)。

2.2冷循環過程隨時檢查熱媒系統所有管線有無滲漏,發現問題應及時上報并采取相應措施。

2.3冷循環過程必須檢查熱媒系統有管線過濾器有無異常,發現問題必須及時打開清理。

2.4冷循環過程必須確認系統管線內空氣排凈,壓力穩定后,方可開始點火升溫操作。

3.熱啟動

3.1熱媒鍋爐點火前,必須檢查天然氣壓力范圍在0.02-0.04Mpa之間,天然氣純度在95%以上。確認鍋爐控制系統無異常報警。

3.2初次點火前或連續點火3次以上失敗后,必須對鍋爐內的殘余氣體進行放散操作。

3.3點火成功后,在確保系統安全穩定的前提下升溫,正常恢復生產期間,以10℃/h速度升溫。特殊情況下,如新導熱油補充量較多、恢復生產時間變更等,由車間根據實際情況確認升溫速度。

3.4升溫過程中,必須密切關注膨脹槽液位及管線壓力等相關參數,膨脹槽液位不得超過20格,管線壓力不得超過(高溫)0.9Mpa(低溫)0.7Mpa發現異常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3.5如果發現有冒槽可能,必須及時停火、停循環。若發生冒槽則需采取回油措施。

4.停火

4.1停產、系統發生異常需要停火時,必須確保關閉天然氣閥門,停火周期較長時,必須確保關閉天然氣管線進口總閥門。

4.2停止循環前,必須確保油溫降至70℃以下后,方可停止循環泵。

5.管線壓力控制:

高溫管線0.6Mpa-0.8Mpa

低溫管線0.4Mpa-0.6Mpa

6.膨脹槽液位控制:5格-15格

7.正常運行期間。必須詳細認真做好各項運行記錄。交接班必須檢查膨脹槽液位并做好記錄。

8.熱媒管線或加熱設備局部維修或需要局部控制溫度時,必須先關閉進回油閥門后再打開排油閥門,恢復時必須先關閉排油閥門后再打開進回油閥門。需要跨班處理的,必須進行口頭及書面交接。并做好詳細記錄。

9.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對”三違”現象所發生的一切事故,應負主要責任。

10.熱媒房內檢修動火必須到消防部門辦理動火證后才能動火維修。

11.熱媒房內嚴禁打手機,嚴禁煙火。

12.每二十四小時對設備進行潤滑和緊固一次。

13.一但有天然氣泄漏立即關閉天然氣閥門,打開門窗,切斷防爆電源即時向上級匯報。

14.杜絕一切外來無關人員參觀及進入車間廠房。

15.對外來工作人員和檢修人員必須要有詳細的登記記錄。

篇2:第一炭素廠熱媒油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

為規范第一炭素廠熱媒油的使用、監控、作業防護、管理控制,落實各級管理人員責任,確保熱媒油使用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使用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第一炭素廠一、二成型、煅燒車間在熱媒油使用過程中的監控、作業防護的實施與監督管理。

3.職責

3.1使用熱媒油的車間,對本制度在車間范圍內做好本制度的培訓、實施,落實責任人,對制度執行情況全面管控。

3.2生產技術科、安環科及設備科對責任車間制度的執行到位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并予以考核;對于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與責任車間溝通解決,對問題整改情況按照“四定”原則復查驗證。

4.管理規定

4.1熱媒油的質量要求

4.1.1熱媒油具有較低的粘度、較大的密度、較高的比熱容和導熱系數。熱媒油的精制深度外觀為淺黃色透明液體,儲存穩定性好。新購入的熱媒油由設備科責成供貨廠家提供權威機構的最高使用溫度檢測報告和產品檢驗合格證,其殘炭、酸值、開口閃點和運動粘度等主要質量指標符合國家標準。(導熱油的閃點符合標準指標要求,初餾點不低于其最高使用溫度,餾程比較窄,燃點比較高)。熱媒油傾點不高于-30℃。(傾點是熱媒油冷卻時能夠流動的最低溫度)熱媒油在最高使用溫度下進行試驗時應外觀透明,無懸浮物和沉淀。

4.1.2由生產技術科每年兩次定期聯系檢測機構對熱媒油進行測定和分析(導熱油的殘碳、酸值、粘度、閃點、熔點等理化指標),及時掌握其品質變化情況,分析變化原因。當檢測數據超出國家標準規定時,說明導熱油性能已發生了變化,應適當補充新的導熱油,使系統中的殘碳量等基本保持穩定。

4.1.3新熱媒油存放點,嚴禁煙火,嚴禁陽光直射,必須設置防雨棚,油桶蓋密閉,防止水進入熱媒油中或其他液體進入混合。未使用完的桶裝熱媒油,蓋好密封蓋,做好標識存放。廢油與生產用油,標識清楚,分別存放,做好防滲漏措施。車間每月對熱媒油存放點,進行一次檢查,敦促班組進行整改。

4.2熱媒油使用過程中的潛在危險性:

4.2.1熱不穩定性

熱媒油在使用過程中由于加熱系統的局部過熱,易發生熱裂解反應,生成易揮發及較低閃點的低聚物,低聚物間發生聚合反應生成不熔的高聚物,不僅阻礙油品的流動,降低形同的熱傳導效率,同時會造成管道局部過熱變形炸裂的可能。

4.2.2氧化性

熱媒油與溶解其中的空氣及熱載體系統填裝是殘留的空氣在受熱情況下發生氧化反應,生成有機酸及膠質物粘附輸油管,不僅影響傳熱介質的使用壽命,堵塞管路,同時易造成管路的酸性腐蝕,增加系統運行泄漏的風險。

4.2.3危險特性:

不溶于水,禁止與氧化物混放、混運。根據廠家提供的數據,關注閃點、引火點、爆炸極限。

4.3熱媒油在使用過程的防護

4.3.1嚴格控制熱載體出口處導熱油的溫度不得超過最高使用溫度,超過最高使用溫度時,導油管壁會出現結焦現象,隨著結焦層的增厚,導油管壁溫偏高又促使粘附結焦,不斷增厚的管壁溫度進一步提高,隨著管壁的不斷增厚傳熱性能惡化,隨時可能發生爆炸事故。

4.3.2加強現場監控和檢查,確保熱載體系統完好不漏,定期排查設備的腐蝕滲漏情況,發現滲漏及時檢修,車間及班組按《第一炭素廠熱媒系統檢查管理規定》中的要求嚴格執行。熱媒系統相關設備和管道上需加裝壓力計、安全閥和放空管。

4.3.3隨著熱載體的加熱,溶解在其中的水分迅速汽化,導熱管內的壓力急劇上升而導致無法控制的程度,極易引起爆炸事故。所以,熱媒油在投入使用前應先緩慢升溫,脫除熱媒油中的水和其他輕主份雜質。

4.4注意事項

4.4.1升油。冷態狀況下,將熱媒儲槽中的熱媒油,通過升液泵注入系統中,膨脹槽液位(新油補充控制在05格內,系統舊油控制在010格內),保留最大膨脹空間。熱媒泵運行平穩,無抽空、異常聲音、壓力表無擺動時停止升油,關閉儲槽閥門。

4.4.2烘爐、脫水

4.4.2.1如煅燒爐為新爐或大修后的爐子,熱油爐的烘爐應與煅燒爐的烘爐配合進行,當煅燒爐煙氣出口溫度高于400℃時方可將煙氣引入熱油爐供烘爐使用。

4.4.2.2余熱系統初次升溫,升溫速度不宜過快,以不超過20℃/h為準,同時將導熱油溫度維持在100℃左右,連續運行24小時左右,以排除鍋爐本體中耐火澆筑料中的水分,并檢查烘爐過程中系統所有設備、管道情況,膨脹槽是否正常,不允許有漏油現象。

使用天然氣熱媒鍋爐開始運行時,必須保證鍋爐處于最小燃燒量狀態,嚴格控制導熱油升溫速度,導熱油升溫速率不能大于15℃?M小時,在120℃范圍內穩定6小時。隨時檢查膨脹槽內液面高度,必要時向膨脹槽內加注導熱油。穩定升溫6小時后,將停爐溫度調至210℃?30℃,啟動熱媒鍋爐使導熱油升溫,升溫速率不能大于20℃?M小時。

4.4.2.3余熱系統烘爐結束后通過調頻風機調節煙氣量,控制導熱油的升溫速度在3.5~4℃/h范圍內。

4.4.2.4導熱油工作溫度升至100-120℃時,進行保溫排氣,直至壓力表的指針平穩不擺動,再調節加大煙氣進入量,繼續升溫,在升溫過程中,還將多次出現壓力不穩,流量波動,出現此情況應進行保溫排氣。此時應注意溫度與壓力的關系,如壓力偏高,溫度偏低,表示有水,應及時排氣;如果壓力偏低,溫度偏高,表示導熱油油量不足,應補加熱媒油。升溫過程中,嚴禁停止循環泵。

4.4.3脫除導熱油中輕組份。新導熱油中有少量的低沸點物輕組份,在油溫達至一定時,這些輕組份開始汽化,亦會出現壓力不穩,流量波動現象,此時應調氣控溫,排除導熱油中的輕組分,直至系統運行平穩。整個過程中應隨時檢查系統有無異常情況,隨時檢查膨脹槽油位,隨時補充導熱油,避免系統在缺油狀態下運行。

4.4.4補油。當系統升溫過程中,出現壓力不穩、流量波動、膨脹槽無液位、熱媒泵有抽空現象時,用瀝青升油泵進行系統補油。每補充100kg熱媒油后,停止升油,派專人觀察高位槽液位,根據液位變化再次補油調整,嚴防熱媒油冒槽。補油過程中,嚴禁將混入水的熱媒油或其他低沸點雜質油,填補到系統內。密切關注膨脹槽液位變化,當膨脹槽油位超過20格時(三期保持20-40%),應及時向儲油槽緩慢回油,根據系統運行情況,進行排氣,保持膨脹槽工作油位。

4.4.5生產過程中,系統液位突然降低,不能盲目補油,應積極查找原因,經整改處理完畢后才能進行補油。如果發現有泄露現象,必須停止運行,進行滅火、降溫、回油,清除周圍的可燃物,辦理危險作業審批,落實防火措施后進行修補。電焊動火時,焊機地線必須搭在焊件上,嚴禁使用現場管道、設備等做為焊接回路線。

4.4.6嚴格控制熱媒油爐的溫度不超過350℃(一期成型熱媒油≤300℃,二期成型熱媒油≤320℃,三期≤300℃)以防溫升超壓,造成危險。

4.4.7老熱媒系統向余熱利用系統切換時,導熱油溫度低于120℃時方可切換,切換時關閉熱媒房內主循環管路上的進出口閥門,然后打開熱媒房外主循環管路上的進出口閥門,緩慢關閉旁通閥門;余熱利用系統完成切換后,打開膨脹槽排氣閥,密切關注膨脹槽液位,液位計保持在20格,當達到25格時,必須緩慢回油,以防冒槽,此時余熱系統循環泵繼續循環,直至油溫降至80℃方可停泵。

4.4.8當熱媒油出現溫度高,而用熱設備溫度又上不去時,不能盲目提高熱媒油出口溫度,應從用熱設備方面查找原因。

4.4.9車間指定專人(班組長或技術員)每天檢查一次熱媒儲罐的液位情況并記錄,以防止因地下管路腐蝕造成雨水等物進入儲罐,如液位發生變化應及時查找原因并處理。

4.4.10保持現場衛生,及時清理油污和積塵,杜絕跑冒滴漏現象發生,少量熱媒油流到地面時,應立即用抹布或棉絲擦拭,尤其關注電氣線路上的積油,觀察電氣表皮是否有腐蝕,如有腐蝕立即通知檢修車間更換處理,以防電氣短路打火,引發火災。

4.4.11經常檢查油路管線是否有腐蝕,對于地埋管線地面有污漬的必須挖開檢查,嚴防由于管線腐蝕導致水等液態物質通過腐蝕點流入系統或低位儲油罐中,同時要保持露天排氣管的防雨帽完好,以防雨水進入儲槽。同時還要檢查熱媒管路的固定支撐。

4.4.12當熱媒油泄漏滲入保溫材料時,應將該保溫材料拆除,治理完畢后及時恢復。

4.4.13對熱媒油管路等系統進行泄漏檢查時必須戴防護眼鏡,對已泄漏的管路、閥門、泵等進行關閉、開啟、操作處理時必須佩戴防護面罩,以防熱媒油突然噴射傷人。

4.4.14車間每年組織相應崗位人員進行兩次演練,班組根據生產情況,每季度進行一次培訓和演練,確保崗位人員熟練掌握處理程序和有關應急技能,同時提高崗位職工對崗位作業中存在風險的認知和自身防范能力,確保會使用各類消防器材。以便及時發現火災先兆,有效補救初期火災,從而更好的預防火災敏感部位火災事故的發生。

4.4.15不同的熱媒油不宜混合使用。需要混合使用時,混用前應由生產車間向分廠生產技術科提交申請,經生產技術科組織相關人員評估后提供混用條件的要求,并做好分析資料保存、更換,混用后應做好記錄。

4.4.16正常運轉時,系統出現泄漏或其他異常不能在帶壓情況下進行修補,更不允許與明火、電源、電焊接觸。隨時注意熱油加熱爐熱媒進出爐的溫差,壓差的變化。

4.5應急處置

4.5.1熱媒油濺入眼睛時,應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15分鐘以上,直至刺激感覺消失減輕為止,并到醫院進行治療。

4.5.2接觸皮膚時,應迅速用肥皂水洗干凈。

4.5.3誤吸入時,當吸入大量的蒸汽或噴霧時,應迅速將患者轉移到有新鮮空氣的環境當中,安靜休息,同時盡快請專門醫生治療

4.5.4誤飲用時,應馬上飲入大量的溫淡鹽水稀釋,并盡快請專門醫生治療處理火災時的措施。

4.5.5滅火方法,切斷燃燒源、并使用滅火劑滅火。滅火后還要繼續噴水把殘余的油的溫度降下來。滅火劑:泡末、干粉、CO2、消防沙、沙土,霧狀水配合滅火、降溫。

4.5.6余熱熱媒系統突然出現異常現象時,按照《成型車間余熱利用系統應急措施》處置。

4.5.7成型生產系統出現火險時,按照《炭素廠成型生產系統火災應急處置方案》進行處置。

篇3:熱媒儀表工崗位安全生產責任制

1。對班長負責,對本崗位安全生產工作負直接責任,有權拒絕違章指揮;

2。負責熱媒爐及其所屬設備的啟停操作,認真檢查,精心操作;

3。掌握本崗位所有設備動態及運行參數;

4。嚴格執行監護制度;

5。及時取全取準運行參數,填入報表,并向站運行調度匯報;

6。配合設備、儀表的安裝及檢修、試運工作,嚴禁非本崗位人員操作本崗位所屬各種設施;

7。做到場區、設備衛生規格化,文明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