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事故現場處置方案范本
1、事故特性
1.1、類型
根據事故類別分為火藥爆炸、瓦斯爆炸、鍋爐爆炸、容器爆炸和其他爆炸,礦山施工發生多為火藥爆炸。
1.2、危害程度
爆炸通常伴隨發熱、發光、壓力上升、真空和電離等現象,具有很大的破壞作用。分直接的破壞和沖擊波的破壞。爆炸時猝不及防,可能僅在一秒鐘內爆炸過程就結束,設備損傷、人員傷亡等巨大損失也將在瞬間發生。
1.3、事故征兆
火工品爆炸事故發生前,多是存在管理漏洞,如有消防隱患、火工品附近有明火出現、看守人員思想情緒不穩定、起爆網絡部聯通、爆破人員未經培訓上崗、啞炮排除不完全、在殘眼打鉆等違章操作和私藏炸藥等征兆。
2、應急組織與職責
2.1、坍塌事故現場應急處置小組
組長:王建華
副組長:劉高峰
成員:方剛、王洪基、張曲波、宋萬斌、張云
2.2、工作職責
2.2.1、組長負責了解和掌握事故現場情況,及時向上級匯報,在上級應急指揮機構到達前負責指揮和組織現場搶救。
2.2.2、副組長負責協助組長開展應急搶救工作。
2.2.3、各成員職責
(1)、負責組織人員開展現場搶救
(2)、安全員負責維護現場秩序,保護事發現場。
3、應急處置
3.1、事故應急處置程序
事故現場人員應立即報告本項目的安全部門負責人、項目部負責人及現場應急處置小組,項目部負責人機現場應急處置小組根據事故的大小和發展態勢在1小時內向公司領導、安監部門等報告,并同時啟動本項目部相應級別的應急預案。當事故超出本單位應急處置能力時,應向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及上級單位請求支援。
3.2、現場應急處置措施
3.2.1、當爆炸事故發生后,現場發現人應立即報告給項目部負責人,對事故現場進行警戒。
3.2.2、根據事故現場情況,判斷是否可能發生再次爆炸,撤離所有人員至安全地帶。
3.2.3、當爆炸引起建筑物發生坍塌,造成人員被埋、被壓的情況,應在確認不會再次發生同類事故的前提下,立即組織人員進行搶救受傷人員
3.2.4、當發現有人受傷時,撥打120向當地急救中心取得聯系,詳細說明事故地點、嚴重程度、聯系電話,并派人到路口接應。
3.2.5、應急救援聯絡電話
鎮平項目部值班室0377-
鎮平縣人民醫院0377-
南陽縣安監局應急中心0377-
鎮平縣安監局應急中心0377-
急救中心120
3.3、事故報告基本內容
(1)事故發生單位名稱、地址、性質;
(2)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
(3)事故已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涉險的人數)。
4、注意事項
4.1、在進行現場救護前,應對現場進行評估,如若有可能再次發生爆炸時,應先進行排爆;有建筑物再次坍塌危險時,應先進行支護或采取其他加固措施,以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4.2、應了解現場中原有人數、現仍未搶救出來的人數。
4.3、應急救援人員進入現場必須佩戴個人安全防護用品,聽從指揮,不冒險蠻干。
4.4、備齊必要的應急救援物資,如車輛、吊車、擔架、氧氣袋、止血帶、通訊設備等。
4.5、當核實所有人員獲救后,應保護好事故現場,等待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處理。
收貨部制度
篇2:儲罐火災爆炸事故現場處置方案范本
1事故特征
1.1危險性分析和事故類型
根據事故發生的過程、性質和機理,以及可能導致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環境破壞的各種危害因素,經危害識別,儲罐火災爆炸事故類型有先爆炸后燃燒、先燃燒后爆炸、局部穩定燃燒三種類型。
1.2事故發生的區域、地點及裝置名稱
1.2.1區域或地點
儲罐
1.2.2裝置名稱
儲罐。
1.3事故發生的季節及危害程度
1.3.1事故易發季節
事故易發季節為夏季和冬季。
1.3.2危害程度
儲罐的火災爆炸危險等級為很高,但在采取了現行的安全措施后,經計算,其補償后的火災爆炸危險等級均為較低。假設儲油罐一旦發生火災爆炸事故,還是容易對油品儲罐、輸油管線造成嚴重的破壞和財產損失,現場作業人員極可能發生傷亡。
1.4事故發生前的征兆
a)油品儲罐出現油品的跑、冒、滴、漏;
b)儲罐區油氣濃度過高;
c)油品輸轉過程中產生靜電打火、遇明火、雷擊、電氣打火等;
d)操作人員違反安全操作規程。
2應急組織及職責
2.1應急指揮人員
發生事故由罐區經理擔任現場指揮,負責現場應急措施的決策、現場人員和應急物資的調配、
2.2操作人員或現場人員
現場發現事故的操作人員或現場人員的主要職責是報警,并聽從現場指揮人員的安排,協助開展具體的應急行動。
2.3搶險組
工程搶險組由操作部人員構成,主要負責搶險搶修,疏散輸轉未燃燒油品,清理現場等工作。
2.4救護組
消防救護組由兼職消防隊員組成,主要負責滅火和掩護工程搶險人員。
2.5搜救組
人員搜救組由地磅室人員組成,主要負責事故狀態下傷亡人員的搜尋、救護等工作。
2.6警戒組
警戒組由警消部人員組成,主要負責布置安全警戒,保證現場井然有序、暢通,禁止無關人員、車輛通行,緊急情況下引導人員疏散。
2.7后勤保障組
后勤保障組由辦公室人員組成,主要負責應急通信聯絡、物資保障及與其他部門的協調等工作。
3應急處置
3.1事故應急處置原則
a)先控制,后消滅,先重點,后一般,集中力量打殲滅戰;
b)離行動;
d)徹底檢查,防止死灰復燃。
3.2應急處置
3.2.1報警
a)現場人員一旦發現火災事故,立即使用對講機在第一時間向應急救援人員發出報警信號;
b)立即用對講機或內部電話報告罐區經理和警消部;
c)報警主要內容有:火災事故的大小、時間、具體位置、事故狀態、人員傷亡情況等;
d)罐區應急救援聯絡通信表及公司應急救援聯絡通信表見附件。
3.2.2應急措施啟動
a)儲罐發生任何火災,現場工作人員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由當班班長立刻按本應急處置預案措施組織進行先期處置;
b)罐區經理接到報警通知后,立即布置現場應急措施或要求,并立即趕赴現場承擔現場指揮的職責,警消部主任同時趕赴現場,協助罐區經理現場指揮救援;
c)罐區經理趕赴現場后,要立即確認現場事故狀態及響應級別;
d)當事故擴大且本現場應急處置預案不能滿足事故救援時,應請求公司應急指揮部啟動公司火災爆炸專項應急預案。
3.2.3現場應急處置措施
3.2.3.1人員防護
進入現場開展應急工作的任何人員都必須進行防護。進入危險區,人員必須穿防火隔熱服,佩戴呼吸器,并采取水槍掩護。
3.2.3.2偵檢
現場指揮員可派人到現場進行偵檢以便:
e)確定攻防線路、陣地等情況。
3.2.3.3警戒
現場指揮員根據詢情、偵檢情況下令設置警戒區域。警戒區域劃分為:危險區、安全區。警戒人員分別劃分區域,并設立標志,在安全區外視情設立隔離帶;嚴格控制(或引導疏散)出入人員、車輛。
3.2.3.4人員搜救
a)人員搜救組緊急集合,攜帶救生器材迅速進入危險區;
b)采用正確的救助方式將遇險人員轉移至安全區域;
c)對救出人員進行登記、標識和現場急救;
d)將傷情較重者及時送交嵐山區人民醫院救治。
3.2.3.5工程(現場)搶險
a)當儲罐發生初起火險時,現場作業人員立即拉響警報器,關閉油輸轉作業(如有作業時);
b)若儲罐量油口、呼吸閥處著火,且火焰成帶黑煙的橘黃色時,迅速用罐頂消防箱內的石棉被蓋住呼吸閥,同時用干粉滅火器對準火焰根部噴射;若是火焰成猛烈的藍紅色且幾乎無煙的火焰,要快速用干粉滅火器滅火,以免向罐內回火;
c)若儲罐破裂處著火,迅速用附近消防箱內的滅火器對準火焰根部噴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利用堵漏器材緊急堵漏;
d)檢查該儲罐防火堤排水閥門是否關閉,防止儲罐發生漏油時油火外流擴散;
e)著火罐一時難以撲滅,并且成穩定燃燒時,在消防救護組的掩護下,要迅速打開著火罐閥門,向其它儲罐轉輸下部油品;
f)若發現儲罐內有響聲,且無煙或煙發黃、發藍,將有爆炸危險,現場人員要立即撤離至安全區域,用高壓消防器材進行遠距離滅火。
3.2.3.6消防救護
a)立即通知新綠洲消防泵房值班人員迅速啟動消防泵,足額供應消防水和泡沫;
戰術;
i)滅火結束后,要檢查火災是否徹底消滅,防止死灰復燃。
3.2.3.7現場救護
a)對燒傷人員立即用冷水或冰水濕敷或浸泡傷區,可以減輕燒傷創面深度并有明顯止痛效果;
b)對燒傷人員在寒冷環境中進行冷療時須注意傷病員保暖和防凍;
c)對淺度燒傷的水皰一般不予清除,大水皰僅作低位剪破引流,保留泡皮的完整性,起到保護創面的作用;
d)對燒傷人員給予適當的鎮靜、止痛;
e)對昏迷、躁動和抽搐者,給予安定和頭部降溫;
f)對于呼吸、心臟停止者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采用心肺復蘇措施并給予吸氧。
3.2.3.8清理恢復
a)對殘余油品用防爆泵或吸油氈回收,集中處理;
b)清掃現場,確保不留殘液;
c)清點人員、車輛及器材;
d)注意保護現場,便于事故調查;
e)撤銷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離,恢復工作現場。
4注意事項
a)正確佩戴和使用個人防護用品;
b)正確使用各類消防器材;
c)現場工作人員遇有火災發生,一定要保持冷靜,危及生命安全時,迅速逃離火場,利用現有條件進行自救或互救;
d)進入現場,正確選擇行車路線、停車位置、作戰陣地。進攻路線要選擇上風或側上風向;
e)要加強安全警戒,嚴格控制火源及危險區域內的人員數量;
f)火被撲滅后,應繼續冷卻防止復燃,安排人員進行現場監護;
g)確定宣傳口徑,慎重發布災情和相關新聞。
篇3:粉塵火災爆炸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危險場所名稱
場所概況
建筑面積(m2)
相鄰車間名稱
粉塵類型
除塵方式
作業人員人數
場所安全責任人
安全出口數量
用電負荷(Kw)
設備名稱
1、
2、
3、
設備數量
1、臺
2、臺
3、臺
危險分析
本場所產生粉塵為(木粉塵;鋁、鎂、纖維等),粉塵爆炸是可燃性粉塵在空氣中浮游,當一種火源給予一定的能量后發生的爆炸。鋁鎂粉塵遇濕自熱產生放熱反應,形成熱源。粉塵濃度超過爆炸極限,遇到明火即可能發生爆炸事故。
爆炸條件
①存在某些(特別是可燃、易燃)粉塵,且有足夠的量;②存在助燃劑,如氧氣、空氣(氧氣)或氧化劑,且有足夠的量;③存在燃燒源:a明火,如氣體火焰、氣焊嘴和噴燈的火焰、電弧等;b火花,如切割和焊接產生的火花、摩擦產生的火花、電火花、靜電放電火花、燃燒爐和其他火源產生的火花等;c被加熱的或熾熱的物體,如電器燈具、鋼材焊縫上、被加熱區等;d加熱表面,如干燥爐的熱表面、過載的電線、電器儀表、蒸汽管線及其法蘭等;e熾熱空間,如干燥室內和加熱爐內的空間等;f摩擦熱,如軸承、機器的轉動部件、摩擦面等;g自燃產生的明火及燃燒熱;h化學反應熱;i熱射線(如凸透鏡)的聚焦熱;j燃燒熱。以上3個基本條件必須同時具備,且形成了一定濃度的粉塵—空氣(氧氣)混合氣體,才能發生粉塵爆炸。如能消除或避免其中的任何一個基本條件,就可防止粉塵爆炸的發生。
預防措施
1.粉塵作業場所與其他建筑物保護安全距離;
2.粉塵作業人員進行培訓專項考核,能夠識別并正確應對粉塵爆炸危險;
3.生產設備,通風管道,采取防靜電措施;使用防爆電氣設備;有泄爆,阻爆,隔爆裝置。
4.控制熱源場所進行通風;
5.制定了粉塵火災防爆管理制度和動火作業管理制度。
應急程序
1.停止作業作業現場出現事故征兆,發生人員停機或告知作業人員停止作業并切斷用電設備電源;
2.人員疏散現場安全責任人員應呼叫現場現場和附近場所作業人員緊急疏散,各崗位人員就近向安全出口依次疏散,撤離現場;本單位事故報告電話:
3.撲救火災使用消防砂或其他的滅火器材撲救火災;鋁鎂合金粉塵嚴禁使用泡沫,水,干粉等滅火劑;有爆炸危險的,應當人員先行撤離,報告110,由專業應急隊伍處置;
4.事故報告安全主任接報后,應進行現場偵察,向當地消防或應急機構報告;向主要負責人和當地安全監督機構報告;
5.人員急救有受傷人員應立即組織車輛送往當地醫療機構;有窒息人員應立即組織心肺復蘇術。
6.災后恢復事故受控制后,恢復現場秩序,安全主任,現場安全責任人配合事故調查,作出事故處理決定。
方案編制
方案批準
方案版次
方案發布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