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氨事故處理方案規程
一、氨壓縮機發生漏氨事故
1、氨壓縮機發生漏氨事故后,先切斷壓縮機電源,馬上關閉排氣閥,吸氣閥(雙級氨壓縮機應同時關閉二級排氣閥及二級吸氣閥)如正在加油,應及時關閉加油閥。
2、應將機房運行的機器全部停止,操作人員發現壓縮機漏氨時立即停機并根據自己所處位置,在關閉事故機時順便將就近運行的機器斷電。
3、如漏氨事故較大,無法靠近事故機,應到室外停機,停機后立即關閉所有油氨分離器進氣閥及與事故機吸氣相連的低壓桶出氣閥。
4、迅速開啟氨壓縮機機房所有的事故排風扇。
5、在處理事故時,用水管噴澆漏氨部位,使氨與水溶解,注意壓縮機電機的防水保護。
二、壓力容器漏氨事故
處理此類事故,原則是首先采取控制,使事故不再擴大,然后采取措施將事故容器與系統斷開,關閉設備所有閥門,漏氨嚴重不能貼近設備時要采取關閉與該設備相聯接串通的其它設備閥門,用水淋澆漏氨部位,容器里氨液及時排空處理。屬于此類設備有:油氨分離器、冷凝器、高壓貯液桶、中冷、排液桶、集油器、放空氣器、低壓貯液桶等。
(一)油氨分離器漏氨
油氨分離器漏氨后,如壓縮機正在運行工作中,應立即切斷壓縮機電源,迅速關閉該油分離器的出氣閥、進氣閥、供液閥、放油閥及關閉冷凝器進氣閥,壓縮機至油氨分離器的排氣閥。
(二)冷凝器漏氨(立式、臥式、蒸發式冷凝器)
冷凝器漏氨后,如壓縮機處于運行狀態,應立即切斷壓縮機電源,迅速關閉所有高壓桶均壓閥和其它所有冷凝器均壓、放空氣器閥,然后關閉冷凝器的進氣閥、出液閥。工藝允許時可以對事故冷凝器進行減壓。
(三)高壓貯液桶漏氨
高壓貯液桶漏氨后,立即關閉高壓貯液桶的進液閥、均液閥、出液閥、放油閥及其它關聯閥門。如氨壓縮機處于運行狀態,迅速切斷壓縮機電源,在條件及環境允許時,立即開啟與低壓容器相聯的閥門進行減壓、排液、盡量減少氨液外泄損失,當高壓貯液桶壓力與低壓壓力一致時,應及時關閉減壓排液閥門。
(四)中間冷卻器漏氨
中間冷卻器漏氨后,當壓縮機處于運行狀態,應立即切斷該機電源,關閉壓縮機的一級排氣閥、二級吸氣閥及與其它設備相通的閥門,同時開啟放油閥進行排液放油減壓。
(五)低壓貯液桶漏氨
低壓貯液桶漏氨后,當系統壓縮機處于運行中,應立即切斷壓縮機電源,關閉壓縮機吸氣閥,同時關閉低壓貯液桶的進氣、出氣、均液、放油及其它關聯閥門,開啟氨泵進液、出液閥及氨泵,將低壓貯液桶內氨液送至庫房蒸發器內,待低壓貯液桶內無液后關閉氨泵進液閥。
(六)排液桶漏氨
排液桶漏氨(在沖霜、加壓、排液、放油工作中)時,應立即關閉排液桶的所有與其它設備相連閥門,根據排液桶的液位多少進行處理。如液量較少,開啟減壓閥進行減壓;如液量較多時,應盡快將桶內液體排空,減少氨的外泄量。
(七)集油器漏氨
集油器漏氨時,或在放油過程中,都應立即關閉集油器的進油和減壓閥。
(八)放空氣器漏氨
放空氣器漏氨,應立即關閉混合氣體進氣閥、供液閥、回流閥、蒸發回氣閥。
(九)設備玻璃管破裂、油位指示器漏氨
設備玻璃管破裂、油位指示器漏氨液時,當上、下側彈子失靈,應立即關閉批示器上、下側的彈子角閥,盡早控制住氨液大量外泄。
(十)氨瓶漏氨
氨瓶屬于移動式壓力容器,氨瓶必須每二年進行一次定期檢驗,使用12年應報廢。如發現瓶壁有裂紋、嚴重腐蝕、凹陷、鼓包、變形等缺陷以及未經定期檢驗,應禁止使用。在加氨的過程中漏氨,應立即關閉氨瓶出液閥,加氨站的加氨閥,用水淋澆漏氨部位,迅速將氨瓶推離加氨現場。
三、蒸發器漏氨
庫內蒸發器漏氨包括冷風機、墻排管、頂排管等,處理原則:應立即關閉蒸發器供液閥、回氣閥、熱氨閥、排液閥、并及時將蒸發器內氨液排空。
如在沖霜過程中,應立即關閉沖霜熱氨閥、關閉排液閥、開啟回氣閥進行減壓。如在庫房降溫過程中,應立即關閉蒸發器供液閥、氨泵系統停止運行。
確定漏氨部位,可做臨時性處理,能打管卡的采取管卡緊固,減少氨的外泄量。并開啟排風扇強制通風,盡量減少庫房的氨濃度。
清除蒸發器內氨,在條件、環境允許情況下,可采取適當的壓力,用熱氨沖霜的方法,將蒸發器內氨液排回排液桶,減少氨液損失和庫房空氣污染。
四、閥門漏氨
發現氨閥門漏氨后,應迅速關閉事故閥門兩邊最近的控制閥,并用堵閥門泄漏專用器具進行堵漏。
如容器上的閥門漏氨,應關閉泄漏閥前最近的閥門,關閉容器的進液、進氣等閥門。在條件、環境允許時,應迅速開啟有關閥門,向低壓系統進行減壓排液。
在處理泄漏事故時,應開啟排風扇進行通風換氣。
五、管道漏氨
如發現管道漏氨后,應迅速關閉事故管道兩邊最近的控制閥門,切斷氨液的來源。并采取臨時打管卡的辦法,封堵漏口和裂紋,然后對事故部位抽空。
六、加氨裝置漏氨(加氨站)
在加氨過程中,加氨裝置漏氨,應迅速關閉加氨裝置最近的閥門和氨瓶的出液閥。
七、處理漏氨事故時氨的排放
如容器設備漏氨,在容器內氨液較多的情況下,必須將容器內的氨液排放到其它容器內或排放掉。氨液的排放分為系統內排放和向系統外排放。
向系統內的排放:一般應采取設備的放油管及排液管排放,將漏氨容器的氨液排至其它壓力較低的容器內。
向系統外的排放,在特殊情況下,為了減少事故設備的氨液外泄,避免傷亡事故發生,將氨液通過串聯設備放油管與耐壓膠皮管放入水池中,以保證安全。在向外界排放氨液或氨氣時,要注意閥門不要開的過大、過猛、防止膠管連接處脫落,造成意外事故發生。
篇2:液氨制冷企業安全操作規程
一、開機及停機
1.開機前的檢查
1)查看操作記錄,了解上次停機的原因和時間,如果是正常停機,且連續停機時間不超過一個月,可以按正常操作規程開機;如果連續停機超過一個月或維修后開機,需由機房主管主持開機。
2)檢查系統情況:低壓循環桶和中間冷卻器液位是否在30%~50%之間,如果液位過高,應先開啟氨泵向系統供液或通過排液閥向排液桶排液,將液為降至50%以下。
3)檢查壓縮機:檢查油位是否在上油鏡1/2以下和下油鏡1/2以上;檢查能級指示是否在“0”位;檢查壓縮機各閥門的狀態,包括表閥。
以上檢查均正常后,可以開始開機。
2.手動開機
1)啟動冷卻水泵及載冷劑水泵,向冷凝器和蒸發器供水;
2)打開壓縮機排氣截止閥;
3)啟動油泵;
4)將壓縮機卸載至“0”位;
5)油泵啟動30秒后,油壓與排氣壓力差達到0.4~0.6MPa,按壓縮機啟動按鈕,壓縮機啟動,同時旁通電磁閥A也自動打開。電機正常運轉后,A閥自動關閉;
6)觀察吸氣壓力表,逐步開啟吸氣截止閥并手動增載,注意吸氣壓力不要過低。壓縮機進入正常運轉后,調整油壓調節閥,使油壓差為0.15~0.3MPa。
7)檢查設備各部位的壓力、溫度尤其是運動部件的溫度是否正常。如有不正常情況,應停機檢查。
2.自動開機
1)打開壓縮機排氣截止閥,啟動冷卻水泵及載冷劑水泵;
2)按壓縮機啟動按鈕,這時油泵自動投入運轉,滑閥自動退回“0”位。油壓差建立起來之后,延時15秒左右主電機自動啟動,同時旁通電磁閥A自動打開。電機正常運轉后,A閥自動關閉;
3)在主電機開始啟動時,應同時緩慢打開吸氣截止閥,否則過高的真空將增大機器的振動和噪聲。
4)壓縮機將自動增載至100%,進入正常工作狀態。并根據壓力設定值或載冷劑溫度設定值自動調整載荷位置。
正常停機過程如下:
a.手動停機,停機順序為卸載、停主機、關吸氣截止閥、停油泵、停水泵。按主機停止按鈕時,旁通電磁閥B自動打開,停機后B閥自動關閉。
b.自動停機:
1)按壓縮機停止按鈕,滑閥自動退回“0”位,主電機自動停止,同時旁通電磁閥B自動打開,油泵延時自動停止,停機后B閥自動關閉;
2)關閉吸氣截止閥。如長期停機,排氣截止閥亦應關閉;
3)關閉水泵電源及壓縮機電源開關。
二、運轉中的注意事項
a)壓縮機運行中應注意觀察吸排氣壓力、吸排氣溫度、油溫和油壓,并定時記錄。要求儀表是準確的。
b)壓縮機運轉過程中由于某項安全保護動作自動停車,一定要查明故障原因方可開機。絕不允許通過改變它們的設定值或屏蔽故障的方法再次開機。
c)突然停電造成主機停機時,由于旁通電磁閥B不能開啟,壓縮機可能出現倒轉現象,這時應迅速關閉吸氣截止閥,減輕倒轉。
d)如果在氣溫較低的季節長期停機,應將系統中的水全部放凈,避免凍壞設備。
e)如果在氣溫低的季節開機,先開啟油泵,按電機旋轉方向盤動聯軸器,使油在壓縮機內循環,充分潤滑,這個過程一定要在手動開機方式下進行。
f)機組長期停機,應每隔10天左右開啟一次油泵,保證壓縮機內各部位都有潤滑油,每次油泵開動10分鐘即可;每2~3個月開動一次壓縮機,每次1小時,保證運動部件不會粘在一起。
g)每次開機前,最好盤動壓縮機幾圈,檢查壓縮機有無卡阻情況,并使潤滑油均勻分布各部位。
三、制冷系統正常運行的標志
吸氣過熱度:吸氣過熱度一般應控制在蒸發溫度絕對值的三分之一、且不小于5℃,螺桿機由于對濕沖程不敏感,吸氣過熱度一般控制在5℃就可以了
冷凝溫度:采用立式、臥式冷凝器時比冷卻水出水溫度高4~6℃;采用蒸發式冷凝器時比濕球溫度高6~10℃。
冷凍水溫度(鹽水溫度):比蒸發溫度高4~6℃。
庫房溫度:直接蒸發式比蒸發溫度高8~12℃。
排氣壓力比冷凝壓力略高。
吸氣壓力比蒸發壓力略低。
排氣溫度不大于105℃(螺桿機);150℃(活塞機);
噴油溫度不大于60℃;
噴油壓力:活塞機比吸氣壓力高0.15~0.30Mpa。螺桿機比排氣壓力高0.15~0.30Mpa。
篇3:液氨應急處理指南規范
液氨,又稱為無水氨,是一種無色液體。氨作為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應用廣泛,為運輸及儲存便利,通常將氣態的氨氣通過加壓或冷卻得到液態氨。氨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形成氫氧化銨的堿性溶液。氨在20℃水中的溶解度為34%。
液氨在工業上應用廣泛,而且具有腐蝕性,且容易揮發,所以其化學事故發生率相當高。為了促進對液氨危害和處置措施的了解,本文特介紹液氨的理化特性、中毒處置、泄漏處置和燃燒爆炸處置4個方面的基礎知識。
一、氨的理化性質
分子式:NH3氣氨相對密度(空氣=1):0.59
分子量:17.04液氨相對密度(水=1):0.7067(25℃)
CAS編號:7664-41-7自燃點:651.11℃
熔點(℃):-77.7爆炸極限:16%~25%
沸點(℃):-33.41%水溶液PH值:11.7
蒸氣壓:882kPa(20℃)
二、中毒處置
(一)毒性及中毒機理
液氨人類經口TDLo:0.15ml/kg
液氨人類吸入LCLo:5000ppm/5m
氨進入人體后會阻礙三羧酸循環,降低細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致使腦氨增加,可產生神經毒作用。高濃度氨可引起組織溶解壞死作用。
(二)接觸途徑及中毒癥狀
1.吸入
吸入是接觸的主要途徑。氨的刺激性是可靠的有害濃度報警信號。但由于嗅覺疲勞,長期接觸后對低濃度的氨會難以察覺。
(1)輕度吸入氨中毒表現有鼻炎、咽炎、氣管炎、支氣管炎。患者有咽灼痛、咳嗽、咳痰或咯血、胸悶和胸骨后疼痛等。
(2)急性吸入氨中毒的發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閥門爆裂等造成。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現為呼吸道粘膜刺激和灼傷。其癥狀根據氨的濃度、吸入時間以及個人感受性等而輕重不同。
(3)嚴重吸入中毒可出現喉頭水腫、聲門狹窄以及呼吸道粘膜脫落,可造成氣管阻塞,引起窒息。吸入高濃度可直接影響肺毛細血管通透性而引起肺水腫。
2.皮膚和眼睛接觸
低濃度的氨對眼和潮濕的皮膚能迅速產生刺激作用。潮濕的皮膚或眼睛接觸高濃度的氨氣能引起嚴重的化學燒傷。
皮膚接觸可引起嚴重疼痛和燒傷,并能發生咖啡樣著色。被腐蝕部位呈膠狀并發軟,可發生深度組織破壞。
高濃度蒸氣對眼睛有強刺激性,可引起疼痛和燒傷,導致明顯的炎癥并可能發生水腫、上皮組織破壞、角膜混濁和虹膜發炎。輕度病例一般會緩解,嚴重病例可能會長期持續,并發生持續性水腫、疤痕、永久性混濁、眼睛膨出、白內障、眼瞼和眼球粘連及失明等并發癥。多次或持續接觸氨會導致結膜炎。
(三)急救措施
1.清除污染
如果患者只是單純接觸氨氣,并且沒有皮膚和眼的刺激癥狀,則不需要清除污染。假如接觸的是液氨,并且衣服已被污染,應將衣服脫下并放入雙層塑料袋內。
如果眼睛接觸或眼睛有刺激感,應用大量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20分鐘以上。如在沖洗時發生眼瞼痙攣,應慢慢滴入1~2滴0.4%奧布卡因,繼續充分沖洗。如患者戴有隱形眼鏡,又容易取下并且不會損傷眼睛的話,應取下隱形眼鏡。
應對接觸的皮膚和頭發用大量清水沖洗15分鐘以上。沖洗皮膚和頭發時要注意保護眼睛。
2.病人復蘇
應立即將患者轉移出污染區,對病人進行復蘇三步法(氣道、呼吸、循環):
氣道:保證氣道不被舌頭或異物阻塞。
呼吸:檢查病人是否呼吸,如無呼吸可用袖珍面罩等提供通氣。
循環:檢查脈搏,如沒有脈搏應施行心肺復蘇。
3.初步治療
氨中毒無特效解毒藥,應采用支持治療。
如果接觸濃度≥500ppm,并出現眼刺激、肺水腫的癥狀,則推薦采取以下措施:先噴5次地塞米松(用定量吸入器),然后每5分鐘噴兩次,直至到達醫院急癥室為止。
如果接觸濃度≥1500ppm,應建立靜脈通路,并靜脈注射1.0g甲基潑尼松龍(methylprednisolone)或等量類固醇。
(注意:在臨床對照研究中,皮質類固醇的作用尚未證實。)
對氨吸入者,應給濕化空氣或氧氣。如有缺氧癥狀,應給濕化氧氣。
如果呼吸窘迫,應考慮進行氣管插管。當病人的情況不能進行氣管插管時,如條件許可,應施行環甲狀軟骨切開術。對有支氣管痙攣的病人,可給支氣管擴張劑噴霧,如叔丁喘寧。
如皮膚接觸氨,會引起化學燒傷,可按熱燒傷處理:適當補液,給止痛劑,維持體溫,用消毒墊或清潔床單覆蓋傷面。如果皮膚接觸高壓液氨,要注意凍傷。
三、泄漏處置
1.少量泄漏
撤退區域內所有人員。防止吸入蒸氣,防止接觸液體或氣體。處置人員應使用呼吸器。禁止進入氨氣可能匯集的局限空間,并加強通風。只能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堵漏。泄漏的容器應轉移到安全地帶,并且僅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才能打開閥門泄壓。可用砂土、蛭石等惰性吸收材料收集和吸附泄漏物。收集的泄漏物應放在貼有相應標簽的密閉容器中,以便廢棄處理。
2.大量泄漏
疏散場所內所有未防護人員,并向上風向轉移。泄漏處置人員應穿全身防護服,戴呼吸設備。消除附近火源。
向當地政府和“119”及當地環保部門、公安交警部門報警,報警內容應包括:事故單位;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化學品名稱和泄漏量、危險程度;有無人員傷亡以及報警人姓名、電話。
禁止接觸或跨越泄漏的液氨,防止泄漏物進入陰溝和排水道,增強通風。場所內禁止吸煙和明火。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要堵漏或翻轉泄漏的容器以避免液氨漏出。要噴霧狀水,以抑制蒸氣或改變蒸氣云的流向,但禁止用水直接沖擊泄漏的液氨或泄漏源。防止泄漏物進入水體、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閉性空間。禁止進入氨氣可能匯集的受限空間。清洗以后,在儲存和再使用前要將所有的保護性服裝和設備洗消。
四、燃燒爆炸處置
1.燃燒爆炸特性
常溫下氨是一種可燃氣體,但較難點燃。爆炸極限為16%~25%,最易引燃濃度為17%。產生最大爆炸壓力時的濃度為22.5%。
2.火災處理措施
在貯存及運輸使用過程中,如發生火災應采取以下措施:
(1)報警:迅速向當地119消防、政府報警。報警內容應包括:事故單位;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化學品名稱、危險程度;有無人員傷亡以及報警人姓名、電話。
(2)隔離、疏散、轉移遇險人員到安全區域,建立500米左右警戒區,并在通往事故現場的主要干道上實行交通管制,除消防及應急處理人員外,其他人員禁止進入警戒區,并迅速撤離無關人員。
(3)消防人員進入火場前,應穿著防化服,佩戴正壓式呼吸器。氨氣易穿透衣物,且易溶于水,消防人員要注意對人體排汗量大的部位,如生殖器官、腋下、肛門等部位的防護。
(4)小火災時用干粉或CO2滅火器,大火災時用水幕、霧狀水或常規泡沫。
(5)儲罐火災時,盡可能遠距離滅火或使用遙控水槍或水炮撲救。
(6)切勿直接對泄漏口或安全閥門噴水,防止產生凍結。
(7)安全閥發出聲響或變色時應盡快撤離,切勿在儲罐兩端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