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液氯設備泄漏事故處置作業指導書

液氯設備泄漏事故處置作業指導書

2024-07-15 閱讀 4127

1?總則

1.1?目的?

為了及時控制和消除液氯設備泄漏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依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安徽省特種設備特大事故應急預案》,編制本作業指導書。

1.2?適用范圍

?本作業指導書適用于安徽省轄區內的液氯儲罐、鐵路罐車、汽車罐車、液(氣)氯管道、液氯鋼瓶等特種設備發生事故時的應急救援作業指導。

2?介質特性

液氯作為基礎化工原料,廣泛用于化工、水處理等行業,屬劇毒品類。

2.1?理化特性

氯氣是一種黃綠色帶有刺激性氣味的劇毒氣體,液氯由氯氣壓縮或低溫液化而成。標準狀況下氯氣密度為3.214kg/m3,相對密度(空氣為1):2.48。稍溶于水。標準狀況下1個體積的液氯可汽化成484個體積的氯氣。

液態氯蒸發時要吸收大量的熱,接觸液氯可引起嚴重凍傷

氯氣的體積膨脹系數較大,滿量充裝液氯的鋼瓶,在0—60℃范圍內,液氯溫度每升高1℃,其壓力升高約0.87—1.42MPa,因而液氯氣瓶超裝極易發生爆炸。

2.2?危險特性:氯本身不燃燒,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氣中燃燒,一般易燃物質或蒸汽也能與氯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氣能與許多化學品如乙炔、松節油、乙醚、氨、燃料氣、烴類、氫氣、金屬粉末等發生猛烈反應而引起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質,對大部分金屬和非金屬都有腐蝕性。

氯堿生產中如果生產工藝控制不嚴,容易導致三氯化氮(NCl3)在設備中積聚。三氯化氮是一種劇烈的爆炸物,自燃爆炸點95℃,在熱水中易分解,在冷水中不溶,在空氣中易揮發、不穩定,在氣相中濃度達到5-6%(V/V)時,有潛在的爆炸危險。60℃時受震動或在超聲波條件下,易發生分解性爆炸,與油脂或有機物等接觸也可以發生爆炸。

2.3健康危害。

急性中毒輕者有流淚、咳嗽、胸悶,出現氣管炎和支氣管炎的表現。中度中毒發生支氣管肺炎,或間質性肺水腫;中毒嚴重者發生肺水腫,昏迷和休克,可出現氣胸、縱隔氣腫等并發癥。

2.4?環境危害

對環境有危害,對大氣造成污染,水吸收液對土壤、水體造成污染。

3?容易發生事故的部位

3.1?液氯儲罐的氣相進出口、液相進出口、排污口、放散口、液面計接口、壓力表接口等接管、閥門、法蘭連接密封等部位失效或泄漏。

3.2?氯氣管道、閥門、法蘭等連接密封部位失效或泄漏。

3.3?液氯罐車裝卸用軟管泄漏或爆裂。

3.4?液氯鋼瓶閥門和絲堵的密封面失效或泄漏。

4?裝備和器材

4.1?消防裝備及器材。

消防車、消防水幕、消防水炮、砂土。

4.2?防護器材。

過濾式防護氯中毒專用防毒面具、氧氣呼吸器、空氣呼吸器、濕毛巾、全封閉防化服、防凍襯紗橡膠手套、工作靴。

4.3?設備物資儲備。

吊車、有毒氣體濃度測試儀、風向儀、救援繩索(30-50米,用于救援中毒傷員和拖曳氣瓶)、不同規格帶壓堵漏卡具、夾具、高壓注膠槍、手動高壓油泵、防火花的專業施工工具、防爆電筒、適用液氯介質的密封膠若干,10-15%氫氧化鈉溶液等。

4.4?醫療救護車、2%—3%小蘇打溶液或1%硫酸鈉溶液、1%-2%*或2%-3%普魯卡因+0.1%腎上腺素溶液、其它常用救護藥品。

5?緊急處置

5.1?發生泄漏事故同時進行以下處置:啟動本企業(生產單位、使用單位、貯存單位)、本地區(運輸過程中)應急救援預案。搶險救援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5.1.1?報警。

通知本企業管理、維修、應急搶險等相關人員到場處置。

撥打119、120,向消防等部門報警,通知供水部門對事故發生地段管線增壓,并將事故情況及時報告當地質監、安監等有關部門。

5.1.2?關閥、斷源。

事故單位工程技術人員或熟悉現場的人員關閉輸送物料的管道閥門,切斷事故源。消防人員在上風向負責用開花或噴霧水槍掩護協助操作。關閥人員防護用品必須穿戴齊全。

5.1.3?搶救傷員、設定區域、疏散人員。

(1)救援小組:穿好全封閉防化服,戴上氧氣呼吸器,在消防水幕的掩護下,尋找和搶救傷員,查找泄漏發生的部位及形態。

(2)疏散小組:根據地形、風向、風速、事故設備內液氯儲量、泄漏程度、以及周邊道路、重要設施、建筑情況和人員密集程度等,對泄漏影響范圍進行評估,在專家的指導下設定危險區域、緩沖區域、疏散區域,實施必要的人員疏散、交通管制和交通疏導。

(3)堵漏小組:根據救援小組現場偵察獲得的信息,會同專家組確定堵漏方案。如果設備有爆炸危險須迅速撤離。

5.1.4?稀釋降毒。

在泄漏點上風位置,用帶架水槍以開花形式和固定式噴霧水槍對準泄漏點噴射,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和減少有毒氣體向空中排放。為了提高效果,可以在消防水中加入蘇打粉或其它堿性物質。

禁止用水直接沖擊泄漏物或泄漏源,設置隔離溝防止泄漏物向下水道、通風系統和密閉性空間擴散。

5.2?泄漏處置

5.2.1?泄壓排空。當罐體開裂尺寸較大而又無法止漏時,迅速將罐內液氯導入空罐或其它儲罐中。

5.2.2?如果罐壁發生泄漏,泄漏量不大而又無法堵漏時,可將氯氣導入10-15%氫氧化鈉溶液中中和處理。(將氫氧化鈉配制成10-15%的溶液。處置1噸氯氣需要氫氧化鈉(100%)1.5噸。若用30%氫氧化鈉溶液配制溶液,處置1噸氯氣需要5噸重量的30%氫氧化鈉溶液。)

5.2.3器具堵漏。

5.2.3.1?管道壁發生泄漏,又不能關閥止漏時,可使用不同形狀的堵漏墊、堵漏楔、堵漏膠、堵漏帶等器具實施封堵。

5.2.3.2?微孔泄漏可以用螺絲釘加粘合劑旋入孔內的辦法封堵。

5.2.3.3?罐壁撕裂泄漏可以用充氣袋、充氣墊等專用器具從外部包裹堵漏。

5.2.3.4?帶壓管道泄漏可用捆綁式充氣堵漏袋,或使用金屬外殼內襯橡膠墊等專用器具施行堵漏。

5.2.3.5?閥門、法蘭盤或法蘭墊片損壞發生泄漏,可用不同型號的法蘭夾具并注射密封膠的方法實施封堵,也可以直接使用專門閥門堵漏工具實施堵漏。

5.2.3.6?對液氯鋼瓶可先用密封器堵漏,然后用專用工具處置。?

5.2.4?體積較小的液氯鋼瓶發生泄漏,無器具堵漏或泄漏無法控制時,可將其浸入堿液池內進行中和。

5.3?現場洗消處理。

根據液氯的理化性質和受污染的具體情況,可采用化學消毒法和物理消毒法處理,或對污染區暫時封閉等,待環境檢測合格后再行啟用。

5.4?現場恢復。

經有關部門、專家對事故現場的安全進行檢查合格后,方可允許人員進入進行事故現場清理、維修設備、恢復生產等。

6?安全防護

6.1?個體防護。

佩戴防氯氣過濾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離式呼吸器,穿全封閉防化服,在處理液態氯泄漏時佩戴防凍傷防護用品。

無防護用品時,可以用濕毛巾捂住鼻嘴,向上風方向轉移。

6.2?傷員處置。

皮膚接觸:立即脫去被污染衣物,用大量流動水沖洗,就醫。

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就醫。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暢通。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術,就醫。

6.3?現場監測。

迅速監測危險區域、緩沖區域、疏散區域內的有毒氣體濃度和擴散情況,人員隨時做好撤離準備。

6.4對危險區域進出人員實行登記,做好事故現場人員及傷殘人員的統計工作。

7?附則

7.1?應急工作結束后,應急作業單位應總結本次應急處置工作的經驗,在應急工作結束后的15日內提出總結報告,送交省特種設備事故調查處理中心。

7.2?應急帶壓堵漏人員應經過培訓,持有相應的作業資格證書。

7.3?本作業指導書是事故應急搶險的指導性文件。發生事故后,應視事故現場的具體情況,在專家組的指導下開展應急工作。

篇2:液氯泄漏事故應急措施

1液氯泄漏事故應急措施

(1)報告

根據美國OSHA高危險化學品過程安全管理:臨界值681kg;預防事故泄漏臨界值l135kg;應急計劃和社區知情權45.4kg,應急報告量4.54kg,最低應報告濃度1.0%。

(2)疏散

在液氯泄漏事故中,必須及時做好周圍人員及居民的緊急疏散工作。結合氣象條件,迅速確定疏散距離是救援工作的重要課題。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聯合編制的ERG2000中的數據是運用a.最新的釋放速率和擴散模型;b.美國運輸部有害物質事故報告系統(HMIS)數據庫的統計數據;c.美國、加拿大、墨西哥3國一百二十多個地方5a的每小時氣象學觀察資料以及各種化學物質毒理學接觸數據等3個方面綜合分析而成,具有很強的科學性。

2液氯泄漏事故應急措施應考慮的方面

(1)緊急隔離

緊急隔離帶是以緊急隔離距離為半徑的圓,如上述危險區域(死亡半徑)范圍,非事故處理人員不得人內。

(2)下風向疏散距離

下風向疏散距離是指必須采取保護措施的范圍,即該范圍內的居民處于有害接觸的危險之中,可以采取撤離、密閉住所窗戶等有效措施,并保持通訊暢通以便于指揮。

(3)氣象和環境條件

由于夜間氣象條件對毒氣云的混和作用要比白天來得小,毒氣云不易散開,因而下風向疏散距離相對比白天的大。夜間和白天的區分以太陽升降為準。

對周圍建筑或樹木情況以及當時風速等也應當進行考慮。

如泄漏形成的毒氣云從山谷或高樓之間穿過,因大氣的混和作用減小,疏散距離應增加。白天氣溫逆轉或在有雪覆蓋的地區,或者在日落時發生泄漏,如伴有穩定的風,也需要增加疏散距離。因為在這類氣象條件下污染物的大氣混和與擴散比較緩慢(即毒氣云不易被空氣稀釋),會順下風向飄至較遠處。

(4)泄漏量

結合事故現場的實際情況如泄漏量、泄漏壓力、泄漏形成的釋放池面積,如有多只貯罐同時泄漏,應增加大量泄漏的疏散距離;另外,如果液氯物料溫度或室外氣溫超過30℃(上述計算中取值t=25℃),疏散距離也應增加。表1為國外氯氣泄漏疏散計劃簡表。

表1國外氯氣泄漏疏散計劃

篇3:液氯鋼瓶泄漏事故應急處置措施

液氯鋼瓶在使用及運輸過程中,如遇到液氯鋼瓶泄漏,應立即通知所在地(或附近)氯堿生產企業,并及時營救和安全疏散周圍人員,實施緊急處置措施。

一、參加氯氣鋼瓶泄漏事故應急處置的人員應獲取氯及液氯的理化性質、毒性特征、中毒急救等必要信息,并按本措施進行氯氣鋼瓶泄漏處置。

二、氯氣鋼瓶泄漏通常發生在以下部位:

(1)易熔塞處泄漏

(2)瓶閥泄漏

(3)瓶體焊縫泄漏

三、應急處置措施

(一)迅速進行人員撤離疏散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并立即進行隔離,根據現場的檢測結果和可能產生的危害,確定隔離區的范圍,嚴格限制出入。一般地,小量泄漏的初始隔離半徑為150m,大量泄漏的初始隔離半徑為450m。如果液氯物料溫度或室外氣溫超過30℃,疏散距離也應增加。

隔離區域內,非事故處理人員不得入內。

進入隔離區域內的救助人員,應佩戴正壓自給式空氣呼吸器,穿防毒服。在運輸途中發生液氯鋼瓶泄漏,車輛駕駛員、押運員配帶濾毒罐式防毒面具,將車輛開到無人的偏僻處進行處理,禁止停留在人口密集或交通要道區域。

毒罐式防毒面具適用于空氣中氯氣濃度不大于2%的區域,并應防止失效。

(二)泄漏源偵查

施救人員應盡早發現泄漏源。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利用26%氨水逐一對液氯鋼瓶進行檢漏測試,如有白煙冒出,則為泄漏源。

確定泄漏鋼瓶后,應盡快將其拖至無人的偏僻處等安全地帶。

(三)對泄漏源進行處理

1.轉動鋼瓶,使泄漏部位位于氯的氣態空間。

2.易熔塞處泄漏時,應用竹簽、木塞做堵漏處理;

3.瓶閥泄漏時,用六角螺母擰緊;

4.瓶體焊縫泄漏時,應用內襯橡膠墊片的鐵箍箍緊,并盡快將液氯使用(抽空處理)完畢。

5.當氯氣泄漏無法控制時,可用大量的水進行噴淋稀釋。

6.在泄漏點周圍設置水幕水帶和霧狀水流,降低空氣中氯氣濃度。

7.在運輸途中液氯鋼瓶無法處理時,應將車輛開到無人的偏僻處,使氯氣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8.嚴禁在泄漏的液氯鋼瓶上噴水。

(四)防止次生災害

泄漏現場應去除或消除所有可燃和易燃物質,所使用的工具嚴禁粘有油污,防止發生爆炸事故。

(五)人員和環境保護

1.合理通風,加速擴散。

2.噴霧狀堿液吸收已經揮發到空氣中的氯氣,防止其大面積擴散,導致隔離區外人員中毒。

3.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所產生的大量廢水。如有可能,用銅管將泄漏的氯氣導至堿液池,徹底消除氯氣造成的潛在危害。可以將泄漏的液氯鋼瓶投入堿液池,堿液池應足夠大,堿量一般為理論消耗量的1.5倍。

4.實時檢測空氣巾的氯氣含量,當氯氣含量超標時,可用噴霧狀堿液吸收。

5.防止泄漏的液氯進入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