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救護隊排放瓦斯預案規程
一、接到礦方排放瓦斯任務
1、礦山救護隊要組織參加排放瓦斯的全體指戰員,認真學習礦方制定的排放瓦斯措施。
2、按照礦方排放瓦斯措施制定救護隊自己的行動計劃。
3、參加排放瓦斯的全體指戰員學完瓦斯排放措施后,在行動計劃上逐個簽字。
二、排放瓦斯前的準備工作
1、礦山救護隊應攜帶個人和小隊的全部裝備。
2、礦山救護隊要按照排放瓦斯措施,逐項檢查,符合規定后方可排放。
3、排放前要撤出回風側的人員,切斷回風流的電源,如果回風側有火區時,要進行認真檢查,并予以嚴密的封閉。
4、提前安裝好局扇,備齊預計排放長度的風筒、三通或繩子,按規定接好啟閉使用的供水管路,準備好啟閉用的大錘、釬子等工具和一根頂撞密閉用的長圓木或一頭尖的鋼軌。
三、排放瓦斯常用的方法
1、全負壓排放瓦斯
此方法主要用于回采工作面和有進回風道兩處密閉的地點,但必須先啟封回風側密閉,后啟封進風側密閉。密閉啟封面積大小可根據排出的瓦斯同全風壓匯合處的沼氣和二氧化碳濃度都不超過1.5%為準。
2、局扇排放瓦斯
利用局扇采取由外向里逐段排放的方法排放瓦斯。
四、控制風量的方法
1、捆扎風筒法
排放前,在回風口約8~10米處,將風筒用繩子捆扎一定程度,以增加阻力,控制通過風筒的風量,使排出的瓦斯在全風壓匯合處沼氣和二氧化碳濃度都不超過1.5%。捆風筒時,不能把風筒捆嚴,防止燒壞局扇。
2、三通法
在巷道送風敷設風筒時,在回風口一側設一三通風筒,平時將三通未用的一頭風筒封堵。排放瓦斯啟動風機前,將封堵一頭放開,啟動局扇,檢查有無循環風,確認無循環風后開始排放瓦斯,通過三通控制進入獨頭巷道的風量,使排出的瓦斯在全風壓匯合處沼氣和二氧化碳濃度都不超過1.5%。
3、風筒接頭法
在回風口一側全風壓處將風筒接頭拉成一定錯距來調節送往巷道內的風量,使大部分風量從斷口處短路進入回風道沖淡瓦斯,瓦斯檢查人員必須同調風人員密切配合,根據瓦斯濃度指揮調風人員及時調風。開始和“三通”調風法一樣,送往巷道內的風量要小,然后根據瓦斯濃度大小確定兩風筒斷開的距離或吻合程度。隨著兩接頭吻合程度的增加,送往巷道的風量也由小而大。當兩接頭完全吻合后,送往巷道的風量近似最大值。
五、監測排放瓦斯濃度的方法
1、使用瓦斯檢定器控制排放瓦斯濃度。檢測人員可站在新鮮風流中,用瓦斯檢定器配合長伸縮管或長膠管伸向回風一測檢測。此時,瓦斯人員必須同調風人員密切配合。
2、使用便攜式瓦斯報警儀控制排放濃度。檢測人員應提前對便攜式報警儀按允許排放濃度調到報警位置后,再吊掛在測點處進行監測,若巷道內排出的瓦斯超過允許濃度時,便攜儀立即發出報警,調風人員應隨時調節風量。
3、使用瓦斯報警斷電儀控制排放濃度。將允許排放瓦斯濃度調整到報警斷電位置后,再把報警儀探頭吊掛在全風壓匯合處2~3米的棚梁上,聲光信號掛在距排放口能看見的地方(約5~8米遠)。當巷道內排出的瓦斯超過允許濃度時,報警儀立即報警發出聲光信號;瓦斯濃度達到斷電值時,報警儀立即切斷局扇電源。這種控制排放濃度的方法比較科學。
六、安全技術措施
1、排放前,救護隊應嚴格檢查瓦斯排放措施的落實情況,如站崗人員是否到位,排放瓦斯流經巷道內的所有電器設備是否切斷電源,其他人員是否撤到安全地點等。
2、啟閉前,應首先啟動局扇,排除閉前瓦斯。啟閉使用的非銅制工具,與磚、石頭接觸易產生火花,應派專人將水管拉到啟閉地點,不停地向閉面及工具澆水,防止產生火花。啟閉的開口位置一般選擇在密閉的中間部位。
3、排放過程中,嚴格控制排放速度,逐段進行排放,不得一風吹,不得盲目探險。
4、嚴格檢查回風流整個沿線中的氣體情況,救護隊接風筒活動范圍內的沼氣濃度不得超過3%,在回風流中不得超過2%,在全風壓匯合處沼氣和二氧化碳濃度都不得超過1.5%,絕對禁止其他人員進行接風筒等工作。
5、排放過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在運送風筒或接風筒過程中碰掉口具和鼻夾,隊員的距離必須保持在彼此能夠看到或聽到音響信號的范圍內。
6、排放結束后,救護隊應與現場通風、安監部門一起進行檢查,只有確定排放巷道內的沼氣不超過1%,二氧化碳不超過1.5%,氧氣濃度不抵于20%,且穩定30分鐘后,氣體濃度無變化,方可撤出工作地點。
篇2:一般情況排放瓦斯管理制度
(1)高瓦斯區域的開掘巷道停風后,預計在短期內瓦斯會超限通風科應在巷道開始施工時就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編制相應的排放瓦斯措施。現場發生變化時通風區要及時對措施進行更改、修訂并審批。排放瓦斯措施應在通風科保存。
(2)發生無計劃或者有計劃停風后通風科、隊當班值班人員應按《煤礦安全規程》有關要求,組織有關人員學習事先制定的排放瓦斯措施并積極組織瓦斯排放工作。
(3)排放瓦斯責任劃分:
總工程師:停風區瓦斯濃度超過3%時親自坐臺指揮瓦斯排放工作,瓦斯濃度超過5%應在現場組織瓦斯排放工作。
通風科長(副科長):參與組織任何情況下的瓦斯排放工作,瓦斯濃度在1﹪—3﹪時,通風科必須有一名副科長以上干部在現場組織瓦斯排放工作,瓦斯濃度超過3%時,通風科長必須在現場組織瓦斯排放工作。
(4)排放瓦斯工作開始前,通風科值班人員及現場跟班干部事先與機電單位負責人聯系,由機電部門負責人指派專人將安全技術措施規定的瓦斯風流經過的區域內全部設備斷電(采區變電所和配電點兩處同時斷開),并由現場機電人員看管并設置警示牌。現場安全員及機電部門人員負責核實排瓦斯沿途電器設備斷電情況,證實完全斷電后及時通知通風科,由通風科現場人員負責準備排放瓦斯。
(5)排放瓦斯工作開始前,必須停止排出瓦斯風流經過區域的所有工作,撤出人員、設置警戒警標,安全員會同通風人員把守巷口,嚴禁人員入內。
(6)開啟局部通風機前,瓦斯檢查員必須認真檢查局部通風機及其開關附近10M范圍內的風流瓦斯情況,只有在局部通風機及其開關所處巷道通風正常,風流中瓦斯濃度不超過0.5%時,方可啟動局部通風機開始排放工作。
(7)排出瓦斯量必須嚴格控制,確保其與全風壓風流匯合處瓦斯和二氧化碳的濃度都不超過1.5%。可采用拆開停風巷道口外第一節風筒(人為造成漏風)、用繩子捆扎風筒或調整三通(預先裝好)風量等控制風流方法,控制排出瓦斯量,掌握排出濃度,嚴禁采用斷續停開風機的方法控制瓦斯濃度。
(8)排放瓦斯過程中,通風科現場跟班干部及瓦斯檢查員必須隨時檢查排出風流及其與全風壓風流匯合以后的瓦斯情況,及時調控排出瓦斯量,并詳細記錄(出坑后應登記在排放瓦斯記錄本上)。
(9)當整個獨頭巷道風流中瓦斯濃度不超過1%,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1.5%時,通風科現場跟班干部及瓦斯檢查員進入排放巷道,全面檢查通風瓦斯情況。只有在證實整個巷道空間通風正常,無局部瓦斯積聚,其它條件符合《煤礦安全規程》有關規定且穩定半小時后,瓦斯排放方可結束。
(10)啟封長期停風或已封閉的盲巷,按瓦斯濃度大小,制定專門措施報礦總工程師批準后,按措施規定進行排放。
(11)排放瓦斯工作結束后,排放人員必須使用現場就近處電話向通風科及礦調度匯報排放工作情況,得到許可后方可出坑。
(12)排放瓦斯記錄本上的記錄內容應包括:排放瓦斯日期、地點、負責人及參加人員、排放開始和結束時間、排放過程瓦斯濃度和排放瓦斯量等。
篇3:礦井排放瓦斯制度范例
礦井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瓦斯積聚。瓦斯積聚就像定時炸彈一樣,處理不當就有可能發生礦毀人亡的爆炸事故。一般來說,多數是采用排放瓦斯的方法來消除瓦斯積聚,所以排放瓦斯是礦井瓦斯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任何一個礦井都必須制定排放瓦斯制度。排放瓦斯制度的內容有:
(1)局部通風機停止運轉造成瓦斯積聚或其他原因需要排放瓦斯時,都必須編制排放瓦斯措施,報礦總工程師批準。有組織地進行排放。
(2)排放瓦斯措施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排放回風系統內撤人、斷電、警戒。撤人及斷電范圍、警戒位置、斷電及復電執行人都必須在措施中明確規定。
2)排放中,回風流與全風壓風流匯合處瓦斯和二氧化碳濃度不得超過1.5%。
3)設置排放基地,基地應設在進風側的新鮮風流中。
4)排放方法由礦總工程師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排放方法及步驟都必須在措施中作出明確規定。
5)排放必須采取在匯合風流口靠新風流一側控風進行。
6)排放結束,只有巷道風流中瓦斯濃度不超過1.0%和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1.5%時,才允許向排放巷道內送電、恢復工作。
(3)排放瓦斯必須遵守下列程序:
1)由排放瓦斯組織指揮者組織參加排放瓦斯相關人員學習、貫徹措施,落實責任。
2)進人排放區,排放回風系統撤人,設崗警戒,向現場負責人匯報。3)現場負責人下令按措施的要求執行。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現場負責人向地面組織指揮者報告準備的情況,并請示開始排放,得到允許后,下令排放。
4)由排放人員按措施規定排放,排放時必須觀察局部通風機是否是循環風,一旦出現循環風立即停止排放。
5)現場負責人組織檢查排放效果,確認排放區內一切安全、正常后,向地面組織指揮者報告,得到指令后,下令撤崗,恢復送電,排放瓦斯完畢。
(4)不同情況下的排放瓦斯規定(瓦斯排放分級管理制度)
停風區中瓦斯濃度超過1.0%或二氧化碳濃度超過1.5%,最高瓦斯濃度和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3.o%時,必須采取安全措施,控制風流,排放瓦斯。
停風區中瓦斯濃度或二氧化碳濃度超過3.0%時,必須制定安全排放瓦斯措施,報礦技術負責人批準。
(5)有以下情況之一者不得排放瓦斯:
1)無批準的措施或措施與現場情況不相符;
2)排放措施未貫徹、未落實責任;
3)無排放瓦斯組織指揮人;
4)無排放瓦斯現場負責人;
5)應參加排放瓦斯的人員不齊(當班瓦斯檢查員應參加分工區域的排放);
6)排放瓦斯區域和受影響區段的停電、撤人、警戒范圍、通風設施等沒有或沒有全部標注在排放瓦斯系統圖上。
(6)無計劃停電停風,無論是否造成瓦斯積聚,都要作為未遂事故追查,嚴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