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食物中毒的癥狀應急預案

食物中毒的癥狀應急預案

2024-07-15 閱讀 9061

食物中毒的定義:

食物中毒是指人攝人了含有生物性、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后或把有毒有害物質當作食物攝入后所出現的而非傳染性的急性或亞急性疾病,屬于食源性疾病的范疇。食物中毒既不包括因暴飲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腸炎、食源性腸道傳染病(如傷寒)和寄生蟲病(如囊蟲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者長期少量攝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質而引起的以慢性毒性為主要特征(如致畸、致癌、致突變)的疾病。

含生物性、化學性有害物質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食物包括以下幾類: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已達急性中毒劑量的有毒化學物質污染的食物;外形與食物相似而本身含有毒素的物質,如毒蕈;本身含有毒物質,而加工、烹調方法不當未能將其除去的食物,如河脈魚、木薯;由于貯存條件不當,在貯存過程中產生有毒物質的食物,如發芽土豆。

吃了帶有病菌的食物,且病菌已經產生了很多毒素,或者細菌在腸道內生長繁殖,產出大量毒素,這些毒素被吸收后,就會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簡稱為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所出現的癥狀,也因病菌種類不同而癥狀各異。有嘔吐、發燒、腹痛和腹瀉,與急性胃腸炎的癥狀相像,故稱為“急性胃腸炎型食物中毒”。以嘔吐、腹內劇痛、高燒和嚴重脫水為主,嚴重時有虛脫、皮膚發紫、抽風和昏迷現象者,稱為“類霍亂型食物中毒”。還有一類由葡萄球菌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表現為惡心嘔吐(這種癥狀很突出)、脫水、肌肉抽筋,嚴重的可以引起虛脫,不發燒或者只有低燒,或者腹痛、頭痛,等等。

食物中毒的癥狀表現

(1)由于沒有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傳染過程,所以導致發病呈暴發性,潛伏期短,來勢急劇,短時間內可能有多數人發病,發病曲線呈突然上升的趨勢。

(2)中毒病人一般具有相似的臨床癥狀。常常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

(3)發病與食物有關?;颊咴诮趦榷际秤眠^同樣的食物,發病范圍局限在食用該類有毒食物的人群,停止食用該食物后發病很快停止,發病曲線在突然上升之后呈突然下降趨勢。

(4)食物中毒病人對健康人不具有傳染性。

食物中毒的分類:

食物中毒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

一、細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人們攝入含有細菌或細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發生與不同區域人群的飲食習慣有密切關系。美國多食肉、蛋和糕點,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多;日本喜食生魚片,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我國食用畜禽肉、禽蛋類較多,多年來一直以沙門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

二、真菌毒素中毒

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長繁殖產生有毒的代謝產物,人和動物食人這種毒性物質發生的中毒,稱為真菌性食物中毒。中毒發生主要通過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調方法加熱處理不能破壞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真菌生長繁殖及產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因此中毒往往有比較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區性。

三、動物性食物中毒

食入動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為動物性食物中毒。動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兩種;將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動物或動物的某一部分當做食品;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動物性食品。近年,我國發生的動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魚中毒,其次是魚膽中毒。

四、植物性食物中毒

一般因誤食有毒植物或有毒的植物種子,或烹調加工方法不當,沒有把植物中的有毒物質去掉而引起。最常見的植物性食物中毒為菜豆中毒、毒蘑菇中毒;可引起死亡的有毒蘑菇、馬鈴薯、曼陀羅、銀杏、苦杏仁、桐油等。植物性中毒多數沒有特效療法,對一些能引起死亡的嚴重中毒,盡早排除毒物對中毒者的預后非常重要。

五、化學性食物中毒

食入化學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為化學性食物中毒?;瘜W性食物中毒發病特點是:發病與進食時間、食用量有關。一般進食后不久發病,常有群體性,病人有相同的臨床表現。剩余食品、嘔吐物、血和尿等樣品中可測出有關化學毒物。在處理化學性食物中毒時應突出一個“快”字!及時處理不但對挽救病人生命十分重要,同時對控制事態發展,特別是群體中毒和一時尚未明化學毒物時更為重要。

食物中毒的應急處理方法:

1.病人應該躺下休息。

2.只要不吐或者嘔吐停止之后,可以吃點流質食物,像米湯、雞蛋羹、藕粉一類東西,等癥狀好轉、病情轉輕時,不妨吃點半流質食物,如稀粥、面片湯等,但須忌油膩,也不能吃帶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胡椒等。如果嘔吐,就不要吃東西,可喝些茶水或淡鹽水,以補充吐瀉所失掉的水分,否則,人會虛脫、陷入缺水的危險境地。

3.輕癥,可請醫生開點四環素一類抗生素藥物。

4.中毒不深,也可以用點中草藥。如火炭母15克、大青葉15克、鴨跖草15克﹔鬼針草30克、刺莧菜30克、金銀花30克、雞蛋花10克。這二組藥方可選用一種。這些中草藥,用水煎服,一天一劑,一劑可分早晚二次服用。

5.腹痛厲害,可取穴內關、天樞用針刺或指針法治療﹔如發燒,還可以取曲池穴治療。此外,用熱水袋敷痛處,能緩解疼痛。

發現病情加重、癥狀兇險,出現虛脫時,要迅速請醫生治療。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治療原則:

病人中毒后多出現嘔吐、腹瀉,造成大量失水,應根據一般急救原則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對重癥病人可以給予適當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另外應糾正休克及其他對癥治療。

催吐:如果發現家人中毒,首先要了解一下吃了什么東西,如果吃下去的時間在1~2小時內,可以采用催吐的方法,喝一些較濃的鹽開水,比例是20克鹽兌200毫升開水,如果喝一次不吐,可多喝幾次,促使嘔吐,盡快排出毒物。也可取鮮生姜50克搗汁加溫開水沖服,有護胃解毒的作用。若是吃了變質的葷腥食物,可取十滴水催吐,還可以用筷子或動物羽毛探喉促吐。

導瀉:病人若是中毒時間較長,但精神尚好,則可服用瀉藥以利瀉毒。藥可用大黃30克一次煎后服用或藩瀉葉10克泡茶飲服,均有通下解毒作用。若為老年人可用元明粉20克開水沖服以緩瀉排毒。

解毒:如果吃了變質的魚、蝦、蟹引起的食物中毒,可以取食醋100毫升加開水200毫升稀釋后一次服下。此外,還可用紫蘇30克、綠豆15克、生甘草10克一次煎服,還可用金銀花30克與馬齒莧煎服。若是誤食了變質的飲料或防腐劑,最好的急救方法是用鮮牛奶或其他含蛋白質較多的飲料灌服。

嘔吐、腹瀉會造成體液大量損失并引起多種并發癥狀,直接威脅病人的生命。這時,應大量飲用清水補充液體,尤其是開水或其他透明的液體,以促進致病菌及其產生的腸毒素的排除,減輕中毒癥狀。

補充因上吐下瀉所流失的電解質,如鉀、鈉及葡萄糖。

腹瀉是肌體防御功能起作用的一種表現,它可排除一定數量的致病菌釋放的腸毒素,故細菌性食物中毒不應立即用止瀉藥。特別對有高熱、毒血癥及黏液膿血便的病人應避免使用,以免加重中毒癥狀。

細菌性食物中毒毋須催吐嘔吐。

飲食要清淡,先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容易刺激胃的食品。

食物中毒后應立即送醫院救治,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預防:

(1)防止食品被細菌污染。首先應該加強對食品企業的衛生管理,特別加強對屠宰廠宰前、宰后的檢驗和管理。禁止使用病死禽畜肉。食品加工、銷售部門及食品飲食行業、集體食堂的操作人員應當嚴格遵守食品衛生法,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做到生熟分開,特別是制作冷葷熟肉時更應該嚴格注意。從業人員應該進行健康檢驗合格后方能上崗,如發現腸道傳染病及帶菌者應及時調離。

(2)控制細菌繁殖。主要措施是冷藏、冷凍。溫度控制在2C—8C,可抑制大部分細菌的繁殖。熟食品在冷藏中做到避光、斷氧、不重復被污染,其冷藏效果更好。

(3)高溫殺菌。食品在食用前進行高溫殺菌是一種可靠的方法,其效果與溫度高低、加熱時間、細菌種類、污染量及被加工的食品性狀等因素有關,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在各類食物中毒中,細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見,占食物中毒總數的一半左右。細菌性食物中毒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生在氣候炎熱的季節。這是由于氣溫高,適合于微生物生長繁殖;另一方面人體腸道的防御機能下降,易感性增強。細菌性食物中毒發病率高,病死率低,其中毒食物多為動物性食品。

細菌性食物中毒可分為以下幾類:

感染型:如沙門氏菌屬、變形桿菌屬食物中毒。

毒素型:包括體外毒素型和體內毒素型兩種。體外毒素型是指病原菌在食品內大量繁殖并產生毒素。如葡萄球菌腸毒素中毒、肉毒梭菌中毒。體內毒素型指病原體隨食品進入人體腸道內產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如產氣英膜梭狀芽孢桿菌食物中毒、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食物中毒等。

混和型:以上兩種情況并存。

細茵性食物中毒發生的原因

(1)食物在宰殺或收割、運輸、儲存、銷售等過程中受到病菌的污染。

(2)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在較高的溫度下存放,食品中充足的水分,適宜的PH及營養條件使致病菌大量繁殖或產生毒素。

(3)食品在食用前未燒熟煮透或熟食受到生食交叉污染,或食品從業人員中帶菌者的污染。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診斷

一般根據臨床癥狀和流行病學特點即可作出臨床診斷,病因診斷需進行細菌學檢查和血清學鑒定。

食用了被細菌性或化學性毒物污染的食物,或誤食了本身有毒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食物中毒的特點是潛伏期短、突然地和集體地暴發,多數表現為腸胃炎的癥狀,并和食用某種食物有明顯關系。由細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絕大多數。由細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動物性食品(如肉類、魚類、奶類和蛋類等)和植物性食品(如剩飯、豆制品等)。食用有毒動植物也可引起中毒。如食入示經妥善加工的河豚魚可使末稍神經和中樞神經發生麻痹,最后因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麻痹而死亡。一些含一定量硝酸鹽的蔬菜,貯存過久或煮熟后放置時間太長,細菌大量繁殖會使硝酸鹽變成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后,可使血液中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失去輸氧能力,造成組織缺氧。嚴重時,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發霉的大豆、花生、玉米中含有黃曲霉的代謝產物黃曲霉素,其毒性很大,它會損害肝臟,誘發肝癌,因此不能食用。食入一些化學物質如鉛、汞、鎘、氰化物及農藥等化學毒品污染的食品可引起中毒。在食品中濫加營養素,對人體也有害,如在糧谷類缺少賴氨酸的食品,加入適當的賴氨酸,能夠改善營養價值,對人有利。但若添加過量,或在牛奶、豆漿等并不需添加賴氨酸的食品中添加,就可能擾亂氨基酸在人體內的代謝,甚至引起對肝臟的損害。預防食物中毒的主要辦法是注意食品衛生,低溫存放食物,食前嚴格消毒徹底加熱,不食有毒的、變質的動植物和經化學物品污染過的食品。一經發現食物中毒的病人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凡是誤腐敗不潔食物或是本身含毒食物,如毒蕈、發芽的馬鈴薯等,都可以引起食物中毒。中毒者一般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的癥狀,如不及時處理,有的可危及生命。

首先應注意,凡是中毒者吃過的食物均不能現讓其他人吃,以免發生集體中毒。

如果能找出中毒食物,可進行針對性的緊急護理。

(1)如果發生的是螃蟹中毒,就必須立即設法讓食物從胃里吐出來,辦法是給中毒者喝5-6杯加了鹽苦口婆心蘇打的水,然后救護者用兩個指頭伸到其嘴里,抵住舌根進行催吐,再服些消炎藥片。如果病情不重,經催吐后即會好轉。民間也有這樣的辦法:取大蒜15克,搗碎后用冷開水浸泡去渣,加紅糖25克,一次喝下,再隔1小時喝1次,連喝3-4次,有一定效果。

(2)如果是毒蕈中毒,發現較早者,應立即洗胃催吐,洗胃液可用1:2000-1:4000的高錳酸鉀(即pp粉)溶液。洗胃催吐完畢,可給病人灌一點烤焦的饅頭粒,借以吸收殘留在胃內的毒物。經過如此護理后,應迅速將病人送往醫院。

蕈是一種野生植物,味道鮮美而營養豐富。采食蕈類時一定要分辨無毒和有毒?蕈類,毒蕈往往色彩艷麗,不易分辨,因此采集時最好請教當地有經驗的農民,如果仍難以肯定,還是不采食為妥。

(3)如果明確是誤食發了芽的馬鈴薯中毒,若食后不久,應立即采取洗胃催吐,吐盡胃內毒物,及時將病人送往醫院。

為預防這類中毒事故,對發芽較少的馬鈴薯必須作適當處理,就是徹底挖掉芽和芽眼,并將芽眼附近的皮肉及發紫部分切除。因為該處貯有毒物。將削好的馬鈴薯放在冷水中浸泡30-60分鐘,烹調時,最好勿做炒薯片或炒薯絲,因為炒菜加熱時間太短,不易破壞殘余毒性。妥當的辦法是把它煮熟煮秀,并在鍋中放少許醋,熱和醋均能分解毒素,若發芽太多,皮肉大部分已變紫色,就不應再食用了。

(4)如果誤食腐敗變質食物而引起的細菌性食物中毒,除催吐洗胃外,在急送中毒者去醫院的同時,應隨帶這些食物及吐瀉物,以便迅速查明中毒原因,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

細菌性食物中毒系指由于進食被細菌或其細菌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其中前者亦稱感染性食物中毒,病原體有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嗜鹽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后者則稱毒素性食物中毒,由進食含有葡萄球菌、產氣莢膜桿菌及肉毒桿菌等細菌毒素的食物所致。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特征為:

①在集體用膳單位常呈爆發起病,發病者與食入同一污染食物有明顯關系;

②潛伏期短,突然發病,臨床表現以急性胃炎為主,肉毒中毒則以眼肌、咽肌癱瘓為主;

③病程較短,多數在2~3日內自愈;

④多發生于夏秋季;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分為胃型食物中毒和神經型食物中毒。

胃型食物中毒治療:

(一)暴發流行時的處理應做好思想工作和組織工作,將患者進行分類,輕者在原單位集中治療,重癥患者送往醫院或衛生隊治療,即時收集資料,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及細菌學的檢驗工作,以明確病因。

(二)對癥治療臥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宜清淡,多飲鹽糖水。吐瀉腹痛劇者暫禁食,給復方顛茄片口服或注射654-2,腹部放熱水袋。及時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血壓下降者予升壓藥。高熱者用物理降溫或退藥熱藥。變形桿菌食物中毒過敏型。以抗組織胺藥物治療為主,如苯海拉明等,必要時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精神緊張不安時應給鎮靜劑。

(三)抗菌治療通常毋須應用抗菌藥物,可以經對癥療法治愈。癥狀較重考慮為感染性食物中毒或侵襲性腹瀉者,應及時選用抗菌藥物,如丙氟哌酸、呋喃唑酮、氯霉素、土霉素、慶大霉素等,葡萄球菌的食物中毒可用苯唑青霉素等治療。但抗菌藥物不能縮短排菌期。

胃型食物中毒預防:

做好飲食衛生監督,對炊事人員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及衛生宣傳教育,認真貫徹《食品衛生法》,應特別加強節日會餐的飲食衛生監督。

(一)禁止食用病死禽畜。因傷致死,經檢驗肉質良好者,食用時應注意;棄去內臟,徹底洗凈,肉塊要小,煮熟、煮透;刀板用后洗凈消毒。已變質的肉堅決不食。肉類、乳類在食用前應注意冷藏(6℃以下)。

(二)肉要煮透,接觸熟食的一切用口要事先流水洗凈,切生魚生肉的刀板要經清洗消毒才能切熟食。蒸煮螃蟹要在沸水中充分煮透。吃剩的螃蟹存放超過6h者應再煮一次才能吃。醉、腌蟹不能殺菌,最好不吃;必要時加醋拌浸,可以殺菌。

(三)生魚生肉和疏菜應分開存放。剩余飯、菜、粥等要攤開存放通風清涼處所,以防變餿,下餐食前須徹底加熱。

(四)售賣食品時,切實做到貨款分開,以免食物污染。

(五)飯菜按就餐人數做好計劃,現做現吃,避免剩飯剩菜。

(六)消滅蒼蠅、鼠類、蟑螂和蚊類,不在食堂附近飼養家畜家禽。

(七)沙門氏菌、葡萄球菌感染者及帶菌者,應暫時調離飲食工作單位,并予適當治療。

食物中毒的預防:

要防止食物中毒,在戶外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衛生習慣,吃食品最好不要用手直接拿,要墊一個干凈的食品袋或用你自己的餐具。

(2)餐具衛生。每個人要有自己的專用餐具(碗、筷、勺,吃飯之前用開水燙一遍),飯后洗干凈存放在一個干凈的塑料袋內或紗布袋內,妥善保存好,吃過油膩的飯菜餐具要用洗滌劑刷先干凈,并用自來水沖洗。一個星期要用50%高錳酸鉀溶液水浸泡餐具10~15分鐘,然后用自來水沖干凈即可,使餐具經常保持清潔衛生。

(3)飲食衛生。生吃的蔬菜、瓜果、梨桃之類的食物一定要洗凈皮,最好在開水里燙3~5分鐘再食用。選擇食品時一定要新鮮、干凈,不要吃隔夜變味的飯菜。絕對不能食用腐爛變質的食物和病死的禽、畜肉。剩飯菜要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食用時一定要再蒸熟、煮透,夏季氣候炎熱,一定要喝開水,或涼開水。生水中含有大量礦物質和細菌,未經煮沸飲用也會發生中毒。外出參觀、實習、旅游購買飲料、食品時,一定要購買有注冊商標、廠家、產地、近期出廠的商品。最好不要到沒有衛生合格證、經營許可證的個體攤點購買食品,以防上當受騙引起食物中毒。另外認不準的野菜、磨菇不要亂吃。

(4)服用化學藥品時一定要遵照醫囑服用,千萬注意不要超劑量服用,以免造成藥物中毒。敵敵畏、磷化鋅等殺蟲劑和滅鼠藥不能與食物放在一起。當人們吃了含有大量病菌和病毒素的食物后,胃腸粘膜受到刺激,一般半小時到數小時之內就會爆發疾病??墒乖S多人同時發病,病狀大致相同,多呈急性腸炎癥狀。病人明顯的癥狀是先惡心、頭暈、出冷汗,緊接著就嘔吐、腹痛、腹瀉、發燒等。如果病菌毒素滲入血液,作用于神經,還會引起抽筋、昏迷等,嚴重者會致死。所以發生食物中毒后要立即醫治。發現可疑食物中毒,要及時采取急救措施,在急救病人的同時,立即向校醫院或上級防疫部門報告情況,并要保護好現場,封存一切可疑食品,及時收集剩余食物及患者的嘔吐物、糞便等,以備檢驗。食品貯存場所及炊具、餐具、容器等暫不要清洗,在食品衛生監督人員采樣結束后,要對中毒現場進行全面流水線處理,以防中毒的再次發生。

篇2:酒店餐飲部食物中毒應急預案

酒店餐飲部食物中毒專項應急預案

1、監控措施

1)工作人員持健康證上崗,定期檢查。

3)嚴格控制食物、用品及用餐環境的衛生,避免病從口入。

4)規范食品的采購、儲存、加工等環節的操作,從源頭抓起,減少因操作不當引起的事故。

5)非工作人員不得進入操作間,盡量避免人為因素導致的中毒事件的發生。

6)首長、貴賓預防食物中毒措施

a)采取專人、專購、專人驗貨、專人管理。

b)專人進行制作烹制。

c)專人服務上桌。

d)食品留樣待查

2、事故響應分級

1)事故分級

Ⅰ級,即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一次中毒人員超過10人、或癥狀較重、對人員的身心健康影響嚴重的有可能造成1人以上死亡的。

Ⅱ級,即一般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員低于5-10人、癥狀較輕、不會造成人員死亡的。

Ⅲ級,即較輕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員小于5人且癥狀較輕,不會造成人員死亡的。

2)響應分級

Ⅰ級響應,當發生Ⅰ級事故時,酒店及上級部門啟動應急預案,本部門啟動Ⅰ級響應,服從酒店及上級部門的領導指揮。

Ⅱ級響應,當發生Ⅱ級事故時,酒店啟動應急預案,救援工作由酒店應急救援指揮部領導。

Ⅲ級響應,當發生Ⅲ級事故時,本部門員工應在部門經理的領導下,開展救援工作。

3、應急處置

1)接到報告或發現有中毒癥狀人員時應立即報告部門主管及24小時值守電話,當中毒癥狀嚴重時應立即撥打120求救,當120無法快速達到時應立即將中毒人員送往最近的醫院。

2)通知隨行人員及中毒人員家屬。

3)陪在中毒人員身邊,根據應急救援指揮部的開展救援工作。

4)馬上對可疑餐次展開調查,封存可能造成中毒的食品及物品。

5)配合相關部門做好解釋工作,穩定賓客情緒。

6)列出當班人員的名單,確保沒有遺漏,保證調查工作的順利進行。配合相關部門查明中毒原因。

7)提供可疑餐次的食譜,無可疑餐次時應提供72小時或更久的食譜。

8)保障中毒人員的基本生活需要。

9)調查同餐人員的去向,觀察可能食用可疑食品或接觸可疑物品的人員,發現癥狀立即報告。

10)在上級領導部門的指揮下,配合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

11)如系投毒事件應協助保安及公安部門控制嫌疑人員。

12)積極配合衛生部門封鎖和保護事發現場,對中毒食品、物品等取樣留驗,對相關場所、人員進行致病因素的排查,對中毒現場、可疑污染區進行消毒和處理,配合公安部門進行現場取樣,開展偵察工作;

13)針對事故的原因進行分析,涉及到本部門服務及食品安全的問題應立即進行整改,避免同樣事故的發生。

14)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善后處理及賠償等工作。

篇3:食物中毒與傳染病應急預案范本

食物中毒與傳染病應急預案

為了加強公司安全管理,規范生產現場管理和作業行為,有效防止和減少事故發生所造成的損失,及時對事故進行施救,制定本預案。

一、應急準備

1.組織機構及職責

1.1事故應急救援領導組

組長:副總經理

副組長:安全正副主管、生產經理

組員:各車間主任和班長

值班電話:

1.2領導組下設搶險組(組長:車間主管1)、通訊聯絡組(組長:人資部經理)、疏散引導組(組長:車間主任)、安全警戒組(組長:保安隊長)和后勤保障組(組長:采購經理、物流經理、機電科長),組員為各組組長所屬部門人員。

事故應急救援領導組負責對施工現場發生的食物中毒和傳染病事故進行應急處理。

1.3發生潛在(事故)事件、物質:霉質及毒素食物、病原體;發生潛在(事故)事件場所:全體生產人群;發生潛在(事故)事件場所配備器材:急救器材;應急準備和響應物資:急救器材。

2.培訓和演練

2.1由生產部負責主持、組織車間每年進行一次按食物中毒和傳染病事故"應急響應"的要求進行模擬演練。

2.2各組員按其職責分工,協調配合完成演練。

2.3演練結束后由組長組織對"應急響應"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必要時對"應急響應"的要求進行調整或更新。

2.4演練、評價和更新的記錄應予以保存。

2.5安全正副主管負責對相關人員每年進行一次培訓。

2.6安委會負責對應急預案和救援體系的建立進行檢查。

2.7應急物資的維護、保養及測試

各種應急物資要配備齊全并加強日常管理。

二、應急響應

1.當發生了中毒、傳染病事故時,第一發現者應及時大喊高呼并以最快速度與事故應急小組聯系。

2.接到消息后,行政主任或安全正副主管立即趕到出事地點,確認其是否為食物中毒和中毒程度并查出中毒來源或是否傳染病和其來源,并及時報告組長,由組長撥打"120"緊急事故報警電話,并安排相關人員在大門口接應。

3.安全正副主管負責指揮,并在事故過后出具事故經過報告上報總經理。各組員立即組織人員趕到事故發生地點,要立即采取搶救措施,如:令其將胃里的東西嘔吐出來,當發現其中毒較深昏迷時,立即將其抬到大門口,等救護車的到來,或直接送往就近醫院,傳染病患者直接送往醫院。技術人員負責配合急救人員的后勤工作,組長負責指揮及聯絡工作。

4.應急小組組長到達事故現場后,立即責令各車間生產班組停止生產,組織事件調查,并將事件的初步調查通報公司總經理。

三、預案終結

1.本預案全部完成后,由原發布啟動預案的負責人宣布預案終結,同時向總經理報告。

2.預案終結7日內對預案實施情況進行評估。

評估會議主持人按事故的等級和管理權確定,評估報告應報總經理。一般事故的評估會議由本安全專員主持,重、特大事故的評估由公司指定人員主持。

3.對預案的評估就是非和符合問題做出判斷,不對客觀因素進行辨析,評估的重點是:

3.1預案時限性是否得到實施。

3.2參加預案實施的部門是否按預案要求開展工作,有無遺漏,過錯,責任是誰。

3.3參加預案實施的管理人員,領導是否按預案規定組織開展工作,有無遺漏和過錯,責任是誰。

3.4應急預案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修改。

主持評估的部門對評估報告的真實性,符合性承擔責任。對于在實施預案中存在過錯的部門、人員,安委會應對責任者提出明確的批評,對情節和過錯嚴重需要給予處分的,安委會提出處理意見后按人事干部管轄權限逐級上報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