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鈉安全防護應急措施
氰化鈉:別名,山萘鈉、山萘、山埃鈉。
主要用途:用于提煉金、銀等貴重金屬、淬火、電鍍及醫藥、染料等有機合成工業。
安全防護措施:
工程控制——加強密閉,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風或事故通風,防治氰化鈉遇酸或與酸接觸;
呼吸系統防護——佩戴防毒口罩或供氧式防毒面具;
眼睛防護——戴面罩或防毒面具;
身體防護——穿防護服;
手防護——穿防護手套;
其它——工作場所禁止吸煙、進食和飲水,工作后徹底清洗,單獨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車間應配備急救設備及藥品。有關人員應學會自救、互救。
應急措施:
急救措施——對吸入中毒者,急救要迅速,使患者立即脫離污染區,脫去受污染衣著,在通風處安臥、保暖。如果呼吸停止,須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切不可用口對口的人工呼吸),同時迅速送醫院搶救,要及早進行輸氧、休息和保暖。眼睛受刺激或皮膚接觸,須用大量水沖洗。如系誤服,更須速送醫院催吐洗胃。
泄漏處置——隔離泄漏污染區,周圍設置標志,防止擴散。應急處理人員戴正壓自給式呼吸器,穿化學防護服(完全隔離)。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避免揚塵,小心掃起,移至大量水中處理。如大量泄漏,應覆蓋,減少飛散,收集回收無害化處理。泄漏在河流中應立即圍堤筑壩防止污染擴散。處理一般采用堿性氯化法,加堿使水處于堿性,再加過量次氯酸鈉、液氯或漂白粉處理。
消防方法——滅火:干粉、砂土。禁止使用酸堿滅火器,如二氧化碳。
環境監測方法:快速方法——催化快速法。國標方法——硝酸銀滴定法、氰離子選擇電極法、異煙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吡啶-巴比妥酸比色法。
篇2:氰化鈉安全生產要點
1工藝簡述
以丙烯腈生產的副產物氫氰酸(含HCN大于99.6%)與濃度為45%的氫氧化鈉溶液,在反應器中于溫度50~55℃條件下,進行液相中和反應,迅速生成氰化鈉。氰化鈉溶液經蒸發、結晶、離心脫水、干燥、成型壓片、包裝即為含水量小于0.2%的氰化鈉產品。
防毒是本裝置安全生產的主要特點。原料氫氰和產品氰化鈉均系劇毒物質,該裝置屬有毒、有害生產。氫氰酸還屬一級易燃液體。
2重點部位
2.1氰化鈉反應器該反應器是本裝置的關鍵設備。危險因素較多,進出反應器的物料均為劇毒品,且反應前有易燃性質。生產控制條件要求比較苛刻,稍有失誤即可產生不良后果,甚至發生事故。如液體氫氰酸在堿性條件下會很快發生自聚反應,不僅放出大量的熱量導致反應溫度、壓力的突然升高,而且生成棕色的粘稠液體使生產無法進行下去,嚴重時也可造成管道堵塞或設備爆炸事故;氰化鈉在60℃以上的溫度下很容易水解,在反應過程中稍不注意即可突破,由此造成操作紊亂狀態,處理過程不僅麻煩且很危險。
3安全要點
3.1氰化鈉反應器
3.1.1由于氫氰酸的沸點較低、毒性極大,且易燃、易爆,所以對裝置投料前的系統氣密性試驗要嚴格認真地進行檢查。所有涉及氫氰酸的設備和管道上的密封點,均不允許有滲漏現象。生產中要經常巡檢,發現有泄漏時,應立即切斷物料來源或做停車處理。不準在有泄漏的情況下生產,防止中毒或爆炸著火。
3.1.2氰化鈉反應器的生產操作,要按控制程序進行,經常檢查是否有控制機構失靈等異常現象,發現異常應及時處理,避免反應熱不能及時導出發生氫氰酸自聚或爆炸事故。
3.1.3氫氰酸和氰化鈉的含水物對金屬的腐蝕性很強,對鎳、銅、金、銀等耐腐蝕金屬也有腐蝕作用,而且有的還能產生晶間腐蝕。因此,應定期對該裝置的設備、管道的腐蝕情況檢測,進行必要的監督,防止由于腐蝕造成的設備泄漏損壞而出現嚴重事故。
3.2其它部位
3.2.1裝置停車后要檢查系統中的危險物料的排空置換情況,排出物料是否進行了安全處理,裝置中不準存留劇毒物料,特別是裝置停車檢修時更要仔細的進行處理。
3.2.2裝置中設置了流散廢液集中收集回收解毒處理系統,要經常檢查該系統的嚴格管理、維護情況,督促正確使用,糾正和制止任意排放有毒物料的違章行為。
3.2.3檢查進入氰化鈉作業現場的人員,必須穿作業服、膠皮靴,佩戴化學防護眼鏡、防毒面罩或口罩及手套。禁止人體直接接觸氰化鈉,防止皮膚吸收中毒。
3.2.4定期對氰化鈉微波干燥裝置周圍的微波輻射強度測試情況進行檢查,當發現超標或防護裝置有損壞時,應督促停車維修,防止微波輻射對作業人員的傷害。
3.2.5本裝置的劇毒生產設備檢修或搶修,都必須在嚴密的防護措施下進行,設備、管道未經清洗解毒處理合格,不準任意拆卸,而且也要禁止無人監護的單人作業。
3.2.6本裝置所設置的安全防護設施,如可燃氣體檢測報警儀、毒物檢測報警儀、沖洗噴淋設備、解毒搶救器材等,應定期進行檢查校驗。
3.2.7定期對消防器材(消火栓、滅火氮、火災報警等)進行檢查,同時應監督氰化鈉生產系統不準設置堿式滅火器材,防止氰化物與酸、堿反應產生氫氰酸造成新的危害。
3.2.8加強裝置中的通、排風系統的運行情況檢查和定期維護保養的監督,以減少逸散在廠房空氣中的氫氰酸氣體和氰化鈉粉塵對作業人員的危害。考慮到作業環境對作業人員的重要性,對該系統設備出現的故障,應指令及時進行搶修。
3.2.9要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或抽查本裝置的一些安全保護性措施與規定的執行情況,如:作業護具及工器具的解毒處理;作業現場禁上飲食;現場作業服嚴禁帶出車間;皮膚有擦傷未經處理不得進入現場作業;下班和飲食前須淋浴洗滌等,糾正和制止違章行為。
篇3:氰化鈉安全防護應急措施
氰化鈉:別名,山萘鈉、山萘、山埃鈉。
主要用途:用于提煉金、銀等貴重金屬、淬火、電鍍及醫藥、染料等有機合成工業。
安全防護措施:
工程控制——加強密閉,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風或事故通風,防治氰化鈉遇酸或與酸接觸;
呼吸系統防護——佩戴防毒口罩或供氧式防毒面具;
眼睛防護——戴面罩或防毒面具;
身體防護——穿防護服;
手防護——穿防護手套;
其它——工作場所禁止吸煙、進食和飲水,工作后徹底清洗,單獨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車間應配備急救設備及藥品。有關人員應學會自救、互救。
應急措施:
急救措施——對吸入中毒者,急救要迅速,使患者立即脫離污染區,脫去受污染衣著,在通風處安臥、保暖。如果呼吸停止,須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切不可用口對口的人工呼吸),同時迅速送醫院搶救,要及早進行輸氧、休息和保暖。眼睛受刺激或皮膚接觸,須用大量水沖洗。如系誤服,更須速送醫院催吐洗胃。
泄漏處置——隔離泄漏污染區,周圍設置標志,防止擴散。應急處理人員戴正壓自給式呼吸器,穿化學防護服(完全隔離)。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避免揚塵,小心掃起,移至大量水中處理。如大量泄漏,應覆蓋,減少飛散,收集回收無害化處理。泄漏在河流中應立即圍堤筑壩防止污染擴散。處理一般采用堿性氯化法,加堿使水處于堿性,再加過量次氯酸鈉、液氯或漂白粉處理。
消防方法——滅火:干粉、砂土。禁止使用酸堿滅火器,如二氧化碳。
環境監測方法:快速方法——催化快速法。國標方法——硝酸銀滴定法、氰離子選擇電極法、異煙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吡啶-巴比妥酸比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