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氰化物泄露應急處理

氰化物泄露應急處理

2024-07-15 閱讀 7213

1.水上泄漏的應急處理

氰化物泄漏入水后,首先應當分析其水溶性。絕人多數重金屬無機氰化物難溶于水,例如氰化鋅、氰化亞銅、氰化汞等;其它類氰化物大都易溶于水,例如氰化鈉、氰化鉀、氰化鈣、氰化銨、氰化氫等。低分子量的有機氰化物(或稱腈類)在水中溶解度較大,例如乙腈能與水混溶,丙腈和丙烯腈也可溶解于水,但丁腈以上難溶于水。工業儲存和運輸過程中以堿金屬鹽類氰化物、丙烯腈等液態腈類較為常見,這類物質在水中大都能溶解,事故處理較艱難。

在運輸過程中,如氰化鈉或丙烯腈在水體中泄漏或掉入水中,現場人員應在保護好自身安全的情況下,開展報警和傷員救護,及時采取以下措施:

(1)現場控制與警戒

在消防或環保部門到達現場之前,如果已有有效的堵漏工具或措施,操作人員可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堵漏操作,控制泄漏量。否則,現場人員應邊等待當地消防隊或專業應急處理隊伍的到來,邊負責事故現場區域警戒。

根據2000版《北美化救指南》,大量氰化鈉(>200kg)在水中泄漏時,緊急隔離半徑應不小于95m。現場人員應根據氰化鈉泄漏量、擴散情況以及所涉及的區域建立500~10000m左右的警戒區,應組織人員對沿河兩岸或湖泊進行警戒,嚴禁取水、用水、捕撈等一切活動。

(2)環境清理

根據現場實際,現場可沿河筑建攔河壩,防止受污染的河水下泄。然后向受污染的水體中投放大量生石灰或次氯酸鈣等消毒品,中和氰根離子。如果污染嚴重的話,可在上游新開一條河道,讓上游來的清潔水改走新河道。

微溶或不溶性腈類液體泄漏到水中時,對于密度比水大的(例如苯乙腈),應當盡快采取措施,在河底或湖底位于泄漏地點的下游開挖收容溝或坑,同時在收容溝或坑的下游筑堤防止泄漏物向下游流動。對于密度比水小的(例如戊腈、苯乙腈),應盡快在泄漏水體的下游建堤、壩,拉過濾網或圍漂浮柵欄,減小受污染的水體面積。

(3)水質檢測

檢測人員定期檢測水質,確定氰化物污染的范圍,必要時擴大警戒范圍。檢測人員及現場處理人員應佩戴橡膠耐油防護手套。

2.陸上泄漏的應急處理

如發生氰化鈉陸上泄漏,現場人員應在保護好自身安全的情況下,開展報警和傷員救護,并及時采取以下措施:

(1)現場控制與警戒

在消防或環保部門到達現場之前,如果現場有有效的堵漏工具或措施,操作人員可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堵漏操作,控制泄漏物的影響范圍。人員進入現場時可使用自吸過濾式防毒面具。一定要禁止泄漏物流入水體、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溝等限制性空間。若處理工具有限或出于自身安全考慮,現場人員應邊等待消防隊或專業應急處理隊伍到來,邊負責現場區域警戒,禁止無關人員、車輛進入。

若是丙烯腈、乙腈等腈類液體泄漏,這類物質高度易燃、易爆,要注意防止爆炸或火災事故的發生。現場應杜絕火源、火種,所使用的工具必須是防爆型的。救援人員應當戴白吸過濾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2)現場處理

小量泄漏時,應急人員可使用活性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沖洗,沖洗水稀釋后放入廢水系統。

大量泄漏時,可借助現場環境,通過挖坑、挖溝、圍堵或引流等方式使泄漏物匯聚到低洼處并收容起來。也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先用大量水沖洗泄漏物和泄漏地點,沖洗后的水溶液必須收集起來,集中處理。建議使用泥土、沙子作收容材料。

可以使用抗溶性泡沫、泥土、沙子或塑料布、帆布覆蓋,降低氰化物蒸氣危害。噴霧狀水或泡沫冷卻和稀釋蒸汽,以保護現場人員。用防爆泵轉移泄漏物至槽車或有蓋的專用收集器內,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

廢水溶液的處理可采用堿性氯化法,其過程為先將含氰廢水調整到PH=8.5~9,再加入氯離子氧化劑,使氰化物氧化分解。氯離子氧化劑可以是漂白液(主要成份為NaClO),這種方法操作簡單方便,處理后的廢水含氰量很低。

對于受污染的包裝物可直接用漂白液浸泡處理,檢驗合格后再進行焚燒、深埋。對于氰化鈉包裝物,不準再用于與食品行業有關的用途上。

篇2:氰化物安全操作規程

氰化物為氰化鉀、氰化鈉(山奈)、氰化亞銅、氰化鋅、氰化銀鉀、氰化金鉀及配制品黃銅鹽仿金鹽的總稱。氰化物毒害性非常嚴重,口入0.1克即使人致命,與酸相遇立即產生劇毒的氰化氫氣體,如吸入體內進入血液也會使人喪命。為了安全生產,確保廣大職工的身體健康,特制定安全操作規程,希公司全體員工(電鍍車間)嚴格遵守執行。

一、認真執行劇毒品“五雙”制度。即雙人保管、雙把鑰匙、雙本帳雙人發貨、雙人領用。劇毒品倉庫實行24小時報警監控。

二、車間領用氰化物時,由車間領發員填寫氰化物領用單,寫明數量與用途,經車間主任批準后,由車間主任同領發員二人共同領用。

三、倉庫保管員與車間主任共同各自保管的鑰匙打開倉庫,在車間主任的監督下入帳,嚴格按量領發料。

四、開桶發料應戴口罩及橡膠手套,在通風情況下進行。

五、使用氰化物應油熟悉氰化物性能及其危害性的人員來操作,操作時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工作時應穿好工作服,戴好手套,口罩并備好防霉雨具,避免氰化鈉直接接觸皮膚或吸入氰化鈉粉塵。

六、車間主任與領發員領取氰化物,在主任監督下,領發員和使用員等共同在場立即容入槽中,不允許固體存在留車間現場,如一時用不完,剩余要及時退回,開取退物單。溶解時應在良好的通風裝置下進行。

七、氰化物不能擺放在酸類物質附近,氰化槽不能與酸槽共用抽風系統。

八、添加氰化物時應緩慢進行,避免毒液處濺,使用溫度不要高于60℃。

九、盛過和使用過氰化物的容器、工具,必須用10%的硫酸亞鐵溶液消毒后再用水徹底沖洗干凈。

十、操作人員皮膚有破傷時不得接觸氰化物,以免發生危險。

十一、嚴禁工作區吸煙、吃食,下班后應更換工作服,一起防護用品不準帶回家。下班后應漱口,用10%硫酸亞鐵溶液洗手和皮膚,下班后應洗臉洗手,換上清潔衣服。

十二、如外來參觀人員手觸及氰化物,應立即帶領他沖洗干凈。

十三、氰化物有苦杏仁味,發現中毒跡象后可內服1%硫代硫酸鈉溶液,并立即送醫院救護。

篇3:配制和使用氰化物溶液安全操作規程

①氰化物不得與酸類放在一起,更不得將酸類物質帶入氰化物溶液槽內。氰化物溶液與酸溶液不能共用抽風機。經過酸液浸蝕過的工件在進入氰化物溶之前,必須對所粘附的酸類物質進行徹底清洗干凈。要特別注意防止有肓孔和袋狀的零件將酸液帶入氰化物溶液中。

②當操作者的手、臉及其它部位有割傷或皮膚破傷時,嚴禁與氰化物接角。如在操作中不慎氰化物接觸了,應立即用清沖洗,并速去醫院治療。

③嚴格規定使用抽風裝置和穿戴防護用品。接觸氰化物時,絕對禁止進食和吸煙。

④配制氰化物鍍液時,操作者必須站在上風方向,以防止中毒。

⑤盛放過氰化物的容器和工具以及工作場地,必須采用12%的硫酸亞鐵溶液與5%的氫氧化鈉溶液的混合溶液進行消毒處理,再用水徹底沖洗干凈。

⑥下班后,操作者應立即更換工作服及其它防護用品。必要時應對防護用品進行消毒.清洗,專柜保存,不準帶到其它場所,同時,還要對手.臉及全身進行嚴格的消毒清洗。

⑦發現氰化物中毒時,可用手帕或藥棉在1min內蘸吸五滴戊烯酯,同時在0?4%的高錳酸鉀或雙氧水(10ml雙氧水加3ml水)溶液,并立即送醫院搶救。

⑧氰化物的存放、稱量及其溶液的配制,應有專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