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煤安全高效礦井建設方案
第一章煤礦基本情況一、?煤礦基本情況1、交通位置華鎣市老巖灣煤業有限公司老巖灣煤礦(簡稱“老巖灣煤礦”)位于華鎣市區50°方位,直距約4.0km處,屬華鎣市華龍街道辦事處上壩橋村三組所轄,礦山中心點地理坐標:東經106°48′51″,北緯?30°24′45″。礦山工業廣場往北西有約300m礦山碎石公路與華鎣~前鋒公路相接,至華鎣市區5.5km,華鎣市與廣鄰高速相通。西側為襄渝鐵路通過,向南至華鎣火車站約6.5km,交通十分方便(見交通位置圖)。四川省人民政府以川辦函[2007]28號文《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廣安市煤炭資源整合方案的復函》同意新源煤礦與老巖灣煤礦整合方案。整合后的礦井生產能力為90Kt/a,2、瓦斯:根據《廣安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關于公布2011年度煤礦瓦斯等級鑒定結果的通知》(廣市安監[2011]153號),我礦井絕對瓦斯涌出量0.845m3/min,礦井絕對二氧化碳涌出量0.61m3/min,屬低瓦斯礦井。3、煤塵:根據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于2011年11月出具的煤塵爆炸性鑒定報告資料表明:該礦所采大連、四連、六連煤層均有煤塵爆炸危險性。4、煤層自燃:根據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于2011年11月出具的煤炭自燃傾向等級鑒定報告資料表明:該礦所采煤層的自燃傾向性等級為Ⅱ級,屬自燃煤層。但礦井從生產以來,從未發生過煤層自燃。5、采煤層及礦井服務年限:礦井主要開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T3*),大連、四連、六連、內雙連煤層,礦區內煤層厚度一般0.3~0.6m,平均0.45m;煤層傾角70°~75°,平均72°;開采深度+400m~+0m,走向長4084m,開采面積1.5703K㎡。礦區范圍由6個拐點圈閉,允許開采大連、四連、六連、內雙連煤層,井田走向長4084m,其中南翼走向長2154m,北翼走向長1570m,開采面積1.5703K㎡。尚有可采儲量126.6萬噸,按9萬噸/年計算,礦井服務年限為10.8年。目前礦井開采水平為+200m~+300m水平,尚有可采儲40萬噸,按9萬噸/年計算,水平服務年限為4年。5、礦井涌水量:根據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物探隊提交的《四川省華鎣市老巖灣煤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和礦井提供的實測涌水量資料計算,+200m水平正常涌水量為36.25m3/h,最大涌水量為86.95m3/h。第二章地質特征一、地形地貌礦區位于川東華鎣山山地與川中丘陵的接合部位,華鎣山脈西緣,山脈大約呈北東30°方向展布。地勢東高西低,東陡西緩,最高海拔位于礦區東側生福寨,海拔標高682.3m,最低海拔位于礦區西側石門坎,海拔標高+377m。相對高差達310m。礦區范圍內一般高程在400~600m,相對高差200m,屬構造剝蝕中低山地貌。二、區域及礦區地質礦區所處區域出露地層主要為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T1f)、嘉陵江組(T1j)、中統雷口坡組(T2l)、上統須家河組(T3*j)、侏羅系下統珍珠沖組(J1zh)、中下統自流井組(J1-2z)、中統新田溝組(J2*)、下沙溪廟組(J2*s)、上沙溪廟組(J2s)、上統遂寧組(J3s)、蓬萊鎮組(J3p),各組段巖性組合、厚度變化及沉積環境等特征詳見區域地層簡表。區域地層簡表系統巖石地層單位厚度(m)巖性描述沉積環境名稱代號侏羅系上統蓬萊鎮組J3p106-408下部粉砂質泥巖、粉砂巖與砂巖互層;上部砂巖夾紫紅、磚紅色砂質泥巖、泥巖淺湖—河湖交替遂寧組J3s337-674鮮紫紅色泥巖、粉砂質泥巖、粉砂巖夾砂巖次淺湖中統上沙溪廟組J2s1483-1641紫紅色泥巖、粉砂巖、粉砂質泥巖、粉砂巖夾砂巖淺湖—河湖交替下沙溪廟組J2*s269-462紫紅色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夾砂巖、鈣質結核河流—淺湖新田溝組J2*144-452頁巖夾砂巖、灰巖深湖—半深湖中下統自流井組J1-2z138-337頁巖夾灰巖、細砂巖、粉砂巖深湖—半深湖下統珍珠沖組J1zh188-232砂巖、粉砂巖、粉砂質頁巖、炭質頁巖夾煤線、透鏡體濱湖沼澤—淺湖三疊上統須家河組T3*j168-630下部炭質頁巖夾砂質砂巖、煤層(線);上部砂巖夾頁巖、煤層沼澤、淺湖系中統雷口坡組T2l115-562灰巖、白云質灰巖、泥質灰巖夾頁巖、角礫狀灰巖濱?!獪\海下統嘉陵江組T1j425-590下部白云巖;上部為鹽溶角礫巖夾灰巖、白云巖淺海飛仙關組T1f417-445頁巖、灰巖夾泥質灰巖、鮞狀灰巖淺海(一)地層礦區位于寶項背斜北段北西翼,出露地層(包括井下所見)由老到新有中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侏羅系下統珍珠沖組、中下統自流井組和中統新田溝組。現由新至老將各組巖性等特征分述如下:1.侏羅系中統新田溝組(J2*)紫紅色、黃綠色、深灰色泥巖、砂質泥巖夾粉砂巖、細砂巖,中下部偶夾灰巖透鏡體。厚130m,為湖泊沉積環境。與下伏自流井組整合接觸。2.侏羅系中下統自流井組(J1-2z)黃灰、灰色泥巖、灰巖夾紫紅色泥巖及深灰、灰黑色泥(頁)巖。厚140m,為深湖~半深湖環境沉積。與下伏珍珠沖組整合接觸。3.侏羅系下統珍珠沖組(J1zh)紫紅色、黃綠色砂質泥巖、泥巖夾粉砂巖、細砂巖及煤線。厚130m。為濱湖沼澤~淺湖環境沉積。與下伏須家河組整合接觸。4.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T3*j)根據該組巖性組合特征,可進一步細分為七個巖性段。由新到老分述如下:第七段(T3*j7)灰色砂質泥(頁)巖夾煤層。第六段(T3*j6)灰白色、黃褐色厚層塊狀中~粗粒長石巖屑砂巖,上部夾砂質泥(頁)巖及煤層。第五段(T3*j5)深灰色砂質泥巖、泥巖,夾粉砂巖及煤層多層。厚100-110m。其中所產外獨連、大連、四連、六連子等煤層可采,其他煤層如大花、硬荒、內獨連等厚度<0.20m,為不可采煤層。第四段(T3*j4)淺灰、灰褐色厚層塊狀中~粗粒巖屑長石砂巖、長石石英砂巖。下部夾細礫或含礫砂巖。厚130m。第三段(T3*j3)灰色、深灰色泥巖、偶夾粉砂巖、細砂巖及薄煤層。局部夾可采煤層1~2層,但在礦區不可采。厚40-50m。第二段(T3*j2)灰色、淺灰色厚層塊狀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夾巖屑石英砂巖,偶夾粉砂巖、砂質泥巖。厚約100m。第一段(T3*j1)深灰色、淺綠灰色砂質泥巖夾炭質泥巖及粉砂巖透鏡體。下部夾煤層及菱鐵結核。厚30-40m。(二)構造、節理礦區位于寶頂背斜北段的北西翼,枝子園斷層以西。礦區構造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呈走向30°~40°方向展布,地層傾向北西300°~315°,傾角60°~80°,一般70°~75°,無大的褶皺構造。總體顯示為一向北西陡傾斜的單斜構造。區內未見斷層,地質構造簡單;巖石裂隙相對發育。野外井下實測兩處裂隙產狀:177°∠21°、210°∠60°、30°∠21°、205°∠55°。(三)煤層礦區含煤地層為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T3*),該含煤地層平均厚495m,能達到大部或局部可采的煤層共五層,其賦存煤線7-10層(厚度小于0.10m)煤層總厚.2.2~3.3m,按巖性及區域地層特征,將含煤地層劃分為七段,其中第一段(T3*j1)、第三段(T3*j3)、第五段(T3*j5)、第七段(T3*j7)為含煤巖段,巖性以細—粉砂巖、泥巖、砂質泥巖及煤層為主;第二段(T3*j2)、第四段(T3*j4)、第六段(T3*j6)巖性以中—粗粒砂巖、泥巖為主,偶見煤線或團塊。礦區開采煤層主要賦存在須家河組第五段(T3*j5),次為第三段(T3*j3),煤層氧化帶厚度20-50m。礦區范圍內開采煤層為須家河組第五段之大連煤層、四連煤層、六連子煤層及須家河組第三段(T3*j3)內雙連煤層,據本次調查資料及區域資料,其煤層特征分述如下:1、大連煤層:位于須家河組第五段(T3*j5)中上部,上距第六段(T3*j6)砂巖底界平均30.5m,下距第四段(T3*j4)砂巖頂界平均119.5m;大連煤層上距外獨連煤層平均約10m,下距四連煤層平均約25m,在礦區內煤層厚度一般0.12~0.5m,平均0.45m;煤層傾角70°~75°,平均72°;煤層結構簡單,為單一煤層,煤層頂底板均為砂質泥巖夾粉砂巖,該煤層在礦區內屬大部可采煤層(局部有薄化帶分布)。2、四連煤層位于須家河組第五段(T3*j5)中部,上距第六段(T3*j6)底界平均55m,下距第四段(T3*j4)砂巖頂界平均95m,四連煤層上距大連煤層25m,下距六連子煤層55.2米;煤層傾角70°~75°,平均72°;煤層結構復雜,為復煤層結構,有四個分層,第一分層0.03-0.05m,第二分層0.09-0.12m,第三分層0.2-0.25m,第四分層0.25-0.26m,各煤層間有三層夾矸,自上而下夾矸厚度分別為0.25m、0.6m、0.07-0.08m,四個分煤層純煤厚0.20-0.64m平均厚0.53m,煤層頂底板巖性為砂質泥巖、砂巖、頁巖。該煤層在礦區內屬大部可采煤層(局部有薄化帶分布)。3、六連子煤層位于須家河組第五段(T3*j5)中下部,上距第六段(T3*j6)砂巖底界平均約110m,下距第四段(T3*j4)砂巖頂界平均約40m,六連子煤層上距四連煤層平均約55m,下距內獨連煤層平均約9m;煤層傾角70°~75°,平均72°;煤層結構復雜,為復煤層結構,由五個分煤層組成,一分層0.09-0.12m,二分層0.13m,三分層0.11-0.12m,四分層0.10-0.13m,五分層0.27m,五個分煤層純煤厚0.2-0.7m,平均約0.6m;煤層傾角70°~75°,平均72°;分煤層間有四層夾矸,自上而下夾矸厚度分別為0.08m、0.03-0.04m、0.05-0.06m、0.5-0.8m,煤層頂底板巖性為砂質泥巖、砂巖、頁巖。該煤層在礦區范圍內屬大部可采煤層(局部有薄化帶分布)。4、內雙連煤層位于須家河組第三段(T3*j3)中上部,上距第四段(T3*j4)砂巖底界平均約30m,下距第二段(T3*j2)砂巖頂界平均約40m,上距六連子煤層平均約159m,在礦區內煤層厚度一般0.15-0.47m,平均0.46m;煤層傾角70°~75°,平均72°;煤層結構簡單,為單一煤層,煤層頂底板巖性均為砂巖、粉砂巖,在礦區內屬局部可采煤層。礦井可采煤層特征見表1。表1-2-2可采煤層特征表含煤地層煤層編號水平間距(m)厚度(m)最小~最大平均結構夾矸可采性穩定性視密度(t/m3)煤層傾角(°)頂底板巖性頂板底板T3*j大連250.12~0.50.45簡單大部可采1.4070°~75°砂質泥巖夾粉砂巖砂質泥巖夾粉砂巖四連55.20.20~0.640.53復雜3層大部可采1.4070°~75°砂質泥巖、砂巖、頁巖砂質泥巖、砂巖、頁巖六連子90.20~0.700.60復雜4層大部可采1.4070°~75°砂質泥巖、砂巖、頁巖砂質泥巖、砂巖、頁巖內雙連0.15~0.470.46簡單局部可采1.4070°~75°砂巖、粉砂巖砂巖、粉砂巖第三章礦井生產系統1、開拓系統:礦井采用斜井+平硐開拓。+350m明斜井,傾角25度,落平于+200m水平,現生產水平為+200m~+300m水平,分南北兩翼開采,目前+200m水平北翼為技改區,南翼為生產區。2、通風系統:礦井設計通風方式初期為中央分裂抽出式通風。+350m明斜井為進風井,+360m(新源井)北風井為礦井開采初期風井。礦開采后期將形成+350m南風井,礦井將形成兩翼對角式通風。風量風配:礦井總進風量為1473m3/min,總回風量為1516m3/min,通風阻力850Pa。。3、提升運輸系統:+350m主斜井至+200m水平(傾角25°),提升系統,鋪設22㎏/m鋼軌。主斜井安設有一臺2JTP1.2×0.8型雙滾筒礦用提升絞車,電動機功率75kW,最大靜張力30kN,最大靜張力差20kN,滾筒直徑1.2m,寬度0.8m,繩速2.5m/s。擔負井提升煤、矸和下放材料任務。主斜井采用U型礦車串車提升,每次提升礦車個數為4個。+200水平運輸大巷采用2臺蓄電瓶機車運輸,采區內為人力推車。4、排水系統:主水倉容量614m3,副水倉容量533m3,水倉總1043m3,水泵型號為25D25×9多級排水泵4臺,流量101米3/時,電機功率75KW。管路設置兩趟,排水管直徑Φ133mm的無縫鋼管。每天一臺水泵工作3小時能排24小時的正常涌水量。兩臺水泵同時工作排水能力能滿足最大涌水量排水要求,并且有備用和檢修水泵。5、礦井供電:地面雙回路供電己形成并投入使用,一回路電源來自于祿市變電所,線路長10km,采用一趟LGJ-3×120型架空線路輸送到井口變電所,另一回電源來自天池變電站,供電距離8km,采用一趟LGJ-3×35型架空線路輸送到井口變電所。井下壓器容量為250KVA;地面變壓器為500250KVA,電源均穩定可靠。6、瓦斯監測監控:礦井安裝一套KJ90N安全監控系統(主機2臺),與縣監控平臺聯網。機房設在辦公室地面監控中心,根據相關規范,井下各采掘工作面相應的位置安設了KG9701甲烷傳感器,在采煤工作面回風巷安設風速、溫度和一氧化炭傳感器,局部通風機安裝了開停傳感器、風筒開停傳感器,在機電硐室安設溫度傳感器,主要控制風門安設了開關傳感器,同時,在總回風平硐安設了風速傳感器、一氧化炭傳感器,在+30m主扇風機引風道內安裝了負壓傳感器。實行24小時連續監控。安全監測設備各類傳感器實際配置表序號稱名數量(臺)備注1甲烷傳感器132風速傳感器23壓力傳感器14風門開關傳感器25開停傳感器56風筒開停傳感器37饋電開停傳感器48一氧化炭傳感器49溫度傳感器510KJ90-F8分站311KJ90-F16分站2第四章安全高效礦井建設方案一、采煤機械化1、采煤工作面布置。按照高效礦井生產模式一井一面或一井兩面的要求。全礦井在+200m~+300m水平北翼布置二個回采工作面。即四連煤層21201采煤工作面.大連煤層21101采煤工作面。2、選擇正規采方法。四連煤層21201采煤工作面選掩偽傾斜柔性掩護支架采煤方法;大連煤層21101采煤工作面,采用偽府斜走向密集支柱采煤方法。3、回采工藝:落煤方式,四連煤層21201采煤工作面選擇爆破落煤;大連煤層21101采煤工作面選擇風鎬落煤。4、采煤工作面支護:四連煤層21201采煤工作面采用柔性掩護支架支護,工作面配備內注式單體液壓支柱調架及上下出口20m的支護;5、采面裝運:自溜。6、順槽機械運輸:刮板輸送機運輸二、掘進機械化1、破巖:炮掘。2、裝運:耙斗式裝運機。3、大巷運輸:機車+U形礦車運輸。三、運輸系統1、提升方式:+350m主斜井作是技改前老巖灣原有的提升系統,礦井主提升絞車為2JTP1.2×0.8型雙滾筒礦用提升絞車,電動機功率75kW,本次技改建設對原有15kg/m雙軌,更換成成22kg/m鋼軌,并對井筒進了錨噴支護。提升方式為串車提升,每次提升重車3個。2、行人暗斜井:在地面主斜井附近+357m水平原回風平硐北側開口新建,傾角25°,落平于+200m水平。安裝RJY30-25/500型煤礦固定抱索架空乘人裝置,作為運送進出井人員、敷設管線、進風及安全出口之用。暗斜井斷面上下車場長20m,斷面規格凈高3.2m,凈寬3.2m,;暗斜井長310m,斷面規格凈寬2.6m,凈高2.8m,凈斷面積6.68m2,巷道坡度為25°;工程量全長350m采用混凝土澆灌支護和噴漿支護,架空乘人裝置(1臺)架空乘人裝置型號:RJY30-30-28/382,安裝總長350m,最大輸送效率192人/h,運輸速度0.8m/s,巷道傾角25度,牽引力:27.9kN;吊椅間距:15米;驅動輪直徑1000mm,拉緊行程7米,鋼絲繩型號6×19s×Ф20-1770右交光面無油,直徑20mm,配套電動機22KW。3、水平運輸巷運輸+200m水平集中巖石運輸大巷采用軌道運輸方式,技改建設,對原有的11Kg/m鋼軌,更換為22Kg/m鋼軌,軌距600mm,水泥軌枕。選用CTY5/6G、CTY2.5/6G型礦用安全型蓄電池電機各一臺車運輸,牽引采用1t標準U型固定礦車,礦車200輛。?華鎣市老巖灣煤業有限公司2012年2月9日
篇2:Z老煤安全高效礦井建設方案
第一章煤礦基本情況
一、煤礦基本情況
1、交通位置
華鎣市老巖灣煤業有限公司老巖灣煤礦(簡稱“老巖灣煤礦”)位于華鎣市區50°方位,直距約4.0km處,屬華鎣市華龍街道辦事處上壩橋村三組所轄,礦山中心點地理坐標:東經106°48′51″,北緯?30°24′45″。礦山工業廣場往北西有約300m礦山碎石公路與華鎣~前鋒公路相接,至華鎣市區5.5km,華鎣市與廣鄰高速相通。西側為襄渝鐵路通過,向南至華鎣火車站約6.5km,交通十分方便(見交通位置圖)。
四川省人民政府以川辦函[2007]28號文《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廣安市煤炭資源整合方案的復函》同意新源煤礦與老巖灣煤礦整合方案。整合后的礦井生產能力為90kt/a,
2、瓦斯:根據《廣安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關于公布2011年度煤礦瓦斯等級鑒定結果的通知》(廣市安監[2011]153號),我礦井絕對瓦斯涌出量0.845m3/min,礦井絕對二氧化碳涌出量0.61m3/min,屬低瓦斯礦井。
3、煤塵:根據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于2011年11月出具的煤塵爆炸性鑒定報告資料表明:該礦所采大連、四連、六連煤層均有煤塵爆炸危險性。
4、煤層自燃:根據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于2011年11月出具的煤炭自燃傾向等級鑒定報告資料表明:該礦所采煤層的自燃傾向性等級為ⅱ級,屬自燃煤層。但礦井從生產以來,從未發生過煤層自燃。
5、采煤層及礦井服務年限:礦井主要開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t3*),大連、四連、六連、內雙連煤層,礦區內煤層厚度一般0.3~0.6m,平均0.45m;煤層傾角70°~75°,平均72°;開采深度+400m~+0m,走向長4084m,開采面積1.5703k㎡。礦區范圍由6個拐點圈閉,允許開采大連、四連、六連、內雙連煤層,井田走向長4084m,其中南翼走向長2154m,北翼走向長1570m,開采面積1.5703k㎡。尚有可采儲量126.6萬噸,按9萬噸/年計算,礦井服務年限為10.8年。
目前礦井開采水平為+200m~+300m水平,尚有可采儲40萬噸,按9萬噸/年計算,水平服務年限為4年。
5、礦井涌水量:根據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物探隊提交的《四川省華鎣市老巖灣煤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和礦井提供的實測涌水量資料計算,+200m水平正常涌水量為36.25m3/h,最大涌水量為86.95m3/h。
第二章地質特征
一、地形地貌
礦區位于川東華鎣山山地與川中丘陵的接合部位,華鎣山脈西緣,山脈大約呈北東30°方向展布。地勢東高西低,東陡西緩,最高海拔位于礦區東側生福寨,海拔標高682.3m,最低海拔位于礦區西側石門坎,海拔標高+377m。相對高差達310m。礦區范圍內一般高程在400~600m,相對高差200m,屬構造剝蝕中低山地貌。
二、區域及礦區地質
礦區所處區域出露地層主要為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t1f)、嘉陵江組(t1j)、中統雷口坡組(t2l)、上統須家河組(t3*j)、侏羅系下統珍珠沖組(j1zh)、中下統自流井組(j1-2z)、中統新田溝組(j2*)、下沙溪廟組(j2*s)、上沙溪廟組(j2s)、上統遂寧組(j3s)、蓬萊鎮組(j3p),各組段巖性組合、厚度變化及沉積
環境等特征詳見區域地層簡表。
區域地層簡表
系統巖石地層單位厚度
(m)巖性描述沉積環境名稱代號侏羅系上統蓬萊鎮組j3p106-408下部粉砂質泥巖、粉砂巖與砂巖互層;上部砂巖夾紫紅、磚紅色砂質泥巖、泥巖淺湖—河湖交替遂寧組j3s337-674鮮紫紅色泥巖、粉砂質泥巖、粉砂巖夾砂巖次淺湖中統上沙溪廟組j2s1483-1641紫紅色泥巖、粉砂巖、粉砂質泥巖、粉砂巖夾砂巖淺湖—河湖交替下沙溪廟組j2*s269-462紫紅色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夾砂巖、鈣質結核河流—淺湖新田溝組j2*144-452頁巖夾砂巖、灰巖深湖—半深湖中下統自流井組j1-2z138-337頁巖夾灰巖、細砂巖、粉砂巖深湖—半深湖下統珍珠沖組j1zh188-232砂巖、粉砂巖、粉砂質頁巖、炭質頁巖夾煤線、透鏡體濱湖沼澤—淺湖三疊上統須家河組t3*j168-630下部炭質頁巖夾砂質砂巖、煤層(線);上部砂巖夾頁巖、煤層沼澤、淺湖系中統雷口坡組t2l115-562灰巖、白云質灰巖、泥質灰巖夾頁巖、角礫狀灰巖濱?!獪\海下統嘉陵江組t1j425-590下部白云巖;上部為鹽溶角礫巖夾灰巖、白云巖淺海飛仙關組t1f417-445頁巖、灰巖夾泥質灰巖、鮞狀灰巖淺海
(一)地層
礦區位于寶項背斜北段北西翼,出露地層(包括井下所見)由老到新有中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侏羅系下統珍珠沖組、中下統自流井組和中統新田溝組?,F由新至老將各組巖性等特征分述如下:
1.侏羅系中統新田溝組(j2*)
紫紅色、黃綠色、深灰色泥巖、砂質泥巖夾粉砂巖、細砂巖,中下部偶夾灰巖透鏡體。厚130m,為湖泊沉積環境。與下伏自流井組整合接觸。
2.侏羅系中下統自流井組(j1-2z)
黃灰、灰色泥巖、灰巖夾紫紅色泥巖及深灰、灰黑色泥(頁)巖。厚140m,為深湖~半深湖環境沉積。與下伏珍珠沖組整合接觸。
3.侏羅系下統珍珠沖組(j1zh)
紫紅色、黃綠色砂質泥巖、泥巖夾粉砂巖、細砂巖及煤線。厚130m。為濱湖沼澤~淺湖環境沉積。與下伏須家河組整合接觸。
4.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t3*j)
根據該組巖性組合特征,可進一步細分為七個巖性段。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第七段(t3*j7)
灰色砂質泥(頁)巖夾煤層。
第六段(t3*j6)
灰白色、黃褐色厚層塊狀中~粗粒長石巖屑砂巖,上部夾砂質泥(頁)巖及煤層。
第五段(t3*j5)
深灰色砂質泥巖、泥巖,夾粉砂巖及煤層多層。厚100-110m。其中所產外獨連、大連、四連、六連子等煤層可采,其他煤層如大花、硬荒、內獨連等厚度<0.20m,為不可采煤層。
第四段(t3*j4)
淺灰、灰褐色厚層塊狀中~粗粒巖屑長石砂巖、長石石英砂巖。下部夾細礫或含礫砂巖。厚130m。
第三段(t3*j3)
灰色、深灰色泥巖、偶夾粉砂巖、細砂巖及薄煤層。局部夾可采煤層1~2層,但在礦區不可采。厚40-50m。
第二段(t3*j2)
灰色、淺灰色厚層塊狀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夾巖屑石英砂巖,偶夾粉砂巖、砂質泥巖。厚約100m。
第一段(t3*j1)
深灰色、淺綠灰色砂質泥巖夾炭質泥巖及粉砂巖透鏡體。下部夾煤層及菱鐵結核。厚30-40m。
(二)構造、節理
礦區位于寶頂背斜北段的北西翼,枝子園斷層以西。
礦區構造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呈走向30°~40°方向展布,地層傾向北西300°~315°,傾角60°~80°,一般70°~75°,無大的褶皺構造。總體顯示為一向北西陡傾斜的單斜構造。區內未見斷層,地質構造簡單;巖石裂隙相對發育。野外井下實測兩處裂隙產狀:177°∠21°、210°∠60°、30°∠21°、205°∠55°。
(三)煤層
礦區含煤地層為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t3*),該含煤地層平均厚495m,能達到大部或局部可采的煤層共五層,其賦存煤線7-10層(厚度小于0.10m)煤層總厚.2.2~3.3m,按巖性及區域地層特征,將含煤地層劃分為七段,其中第一段(t3*j1)、第三段(t3*j3)、第五段(t3*j5)、第七段(t3*j7)為含煤巖段,巖性以細—粉砂巖、泥巖、砂質泥巖及煤層為主;第二段(t3*j2)、第四段(t3*j4)、第六段(t3*j6)巖性以中—粗粒砂巖、泥巖為主,偶見煤線或團塊。礦區開采煤層主要賦存在須家河組第五段(t3*j5),次為第三段(t3*j3),煤層氧化帶厚度20-50m。
礦區范圍內開采煤層為須家河組第五段之大連煤層、四連煤層、六連子煤層及須家河組第三段(t3*j3)內雙連煤層,據本次調查資料及區域資料,其煤層特征分述如下:
1、大連煤層:
位于須家河組第五段(t3*j5)中上部,上距第六段(t3*j6)砂巖底界平均30.5m,下距第四段(t3*j4)砂巖頂界平均119.5m;大連煤層上距外獨連煤層平均約10m,下距四連煤層平均約25m,在礦區內煤層厚度一般0.12~0.5m,平均0.45m;煤層傾角70°~75°,平均72°;煤層結構簡單,為單一煤層,煤層頂底板均為砂質泥巖夾粉砂巖,該煤層在礦區內屬大部可采煤層(局部有薄化帶分布)。
2、四連煤層
位于須家河組第五段(t3*j5)中部,上距第六段(t3*j6)底界平均55m,下距第四段(t3*j4)砂巖頂界平均95m,四連煤層上距大連煤層25m,下距六連子煤層55.2米;煤層傾角70°~75°,平均72°;煤層結構復雜,為復煤層結構,有四個分層,第一分層0.03-0.05m,第二分層0.09-0.12m,第三分層0.2-0.25m,第四分層0.25-0.26m,各煤層間有三層夾矸,自上而下夾矸厚度分別為0.25m、0.6m、0.07-0.08m,四個分煤層純煤厚0.20-0.64m平均厚0.53m,煤層頂底板巖性為砂質泥巖、砂巖、頁巖。該煤層在礦區內屬大部可采煤層(局部有薄化帶分布)。
3、六連子煤層
位于須家河組第五段(t3*j5)中下部,上距第六段(t3*j6)砂巖底界平均約110m,下距第四段(t3*j4)砂巖頂界平均約40m,六連子煤層上距四連煤層平均約55m,下距內獨連煤層平均約9m;煤層傾角70°~75°,平均72°;煤層結構復雜,為復煤層結構,由五個分煤層組成,一分層0.09-0.12m,二分層0.13m,三分層0.11-0.12m,四分層0.10-0.13m,五分層0.27m,五個分煤層純煤厚0.2-0.7m,平均約0.6m;煤層傾角70°~75°,平均72°;分煤層間有四層夾矸,自上而下夾矸厚度分別為0.08m、0.03-0.04m、0.05-0.06m、0.5-0.8m,煤層頂底板巖性為砂質泥巖、砂巖、頁巖。該煤層在礦區范圍內屬大部可采煤層(局部有薄化帶分布)。
4、內雙連煤層
位于須家河組第三段(t3*j3)中上部,上距第四段(t3*j4)砂巖底界平均約30m,下距第二段(t3*j2)砂巖頂界平均約40m,上距六連子煤層平均約159m,在礦區內煤層厚度一般0.15-0.47m,平均0.46m;煤層傾角70°~75°,平均72°;煤層結構簡單,為單一煤層,煤層頂底板巖性均為砂巖、粉砂巖,在礦區內屬局部可采煤層。礦井可采煤層特征見表1。
表1-2-2可采煤層特征表
含煤
地層煤層編號水平間距
(m)厚度(m)
最小~最大
平均結構
夾矸可采性
穩定性視密度(t/m3)煤層傾角(°)頂底板巖性頂板底板t3*j大連250.12~0.5
0.45簡單大部可采1.4070°~75°砂質泥巖夾粉砂巖砂質泥巖夾粉砂巖四連55.20.20~0.64
0.53復雜
3層大部可采1.4070°~75°砂質泥巖、砂巖、頁巖砂質泥巖、砂巖、頁巖六連子90.20~0.70
0.60復雜
4層大部可采1.4070°~75°砂質泥巖、砂巖、頁巖砂質泥巖、砂巖、頁巖內雙連0.15~0.47
0.46簡單局部可采1.4070°~75°砂巖、粉砂巖砂巖、粉砂巖
第三章礦井生產系統
1、開拓系統:礦井采用斜井+平硐開拓。+350m明斜井,傾角25度,落平于+200m水平,現生產水平為+200m~+300m水平,分南北兩翼開采,目前+200m水平北翼為技改區,南翼為生產區。
2、通風系統:礦井設計通風方式初期為中央分裂抽出式通風。+350m明斜井為進風井,+360m(新源井)北風井為礦井開采初期風井。礦開采后期將形成+350m南風井,礦井將形成兩翼對角式通風。
風量風配:礦井總進風量為1473m3/min,總回風量為1516m3/min,通風阻力850pa。。
3、提升運輸系統:+350m主斜井至+200m水平(傾角25°),提升系統,鋪設22㎏/m鋼軌。主斜井安設有一臺2jtp1.2×0.8型雙滾筒礦用提升絞車,電動機功率75kw,最大靜張力30kn,最大靜張力差20kn,滾筒直徑1.2m,寬度0.8m,繩速2.5m/s。擔負井提升煤、矸和下放材料任務。
主斜井采用u型礦車串車提升,每次提升礦車個數為4個。
+200水平運輸大巷采用2臺蓄電瓶機車運輸,采區內為人力推車。
4、排水系統:主水倉容量614m3,副水倉容量533m3,水倉總1043m3,水泵型號為25d25×9多級排水泵4臺,流量101米3/時,電機功率75kw。管路設置兩趟,排水管直徑φ133mm的無縫鋼管。每天一臺水泵工作3小時能排24小時的正常涌水量。兩臺水泵同時工作排水能力能滿足最大涌水量排水要求,并且有備用和檢修水泵。
5、礦井供電:地面雙回路供電己形成并投入使用,一回路電源來自于祿市變電所,線路長10km,采用一趟lgj-3×120型架空線路輸送到井口變電所,另一回電源來自天池變電站,供電距離8km,采用一趟lgj-3×35型架空線路輸送到井口變電所。井下壓器容量為250kva;地面變壓器為500250kva,電源均穩定可靠。
6、瓦斯監測監控:
礦井安裝一套kj90n安全監控系統(主機2臺),與縣監控平臺聯網。機房設在辦公室地面監控中心,根據相關規范,井下各采掘工作面相應的位置安設了kg9701甲烷傳感器,在采煤工作面回風巷安設風速、溫度和一氧化炭傳感器,局部通風機安裝了開停傳感器、風筒開停傳感器,在機電硐室安設溫度傳感器,主要控制風門安設了開關傳感器,同時,在總回風平硐安設了風速傳感器、一氧化炭傳感器,在+30m主扇風機引風道內安裝了負壓傳感器。實行24小時連續監控。
安全監測設備各類傳感器實際配置表
序號稱名數量(臺)備注1甲烷傳感器132風速傳感器23壓力傳感器14風門開關傳感器25開停傳感器56風筒開停傳感器37饋電開停傳感器48一氧化炭傳感器49溫度傳感器510kj90-f8分站311kj90-f16分站2
第四章安全高效礦井建設方案
一、采煤機械化
1、采煤工作面布置。按照高效礦井生產模式一井一面或一井兩面的要求。全礦井在+200m~+300m水平北翼布置二個回采工作面。即四連煤層21201采煤工作面.大連煤層21101采煤工作面。
2、選擇正規采方法。四連煤層21201采煤工作面選掩偽傾斜柔性掩護支架采煤方法;大連煤層21101采煤工作面,采用偽府斜走向密集支柱采煤方法。
3、回采工藝:落煤方式,四連煤層21201采煤工作面選擇爆破落煤;大連煤層21101采煤工作面選擇風鎬落煤。
4、采煤工作面支護:四連煤層21201采煤工作面采用柔性掩護支架支護,工作面配備內注式單體液壓支柱調架及上下出口20m的支護;
5、采面裝運:自溜。
6、順槽機械運輸:刮板輸送機運輸
二、掘進機械化
1、破巖:炮掘。
2、裝運:耙斗式裝運機。
3、大巷運輸:機車+u形礦車運輸。
三、運輸系統
1、提升方式:+350m主斜井作是技改前老巖灣原有的提升系統,礦井主提升絞車為2jtp1.2×0.8型雙滾筒礦用提升絞車,電動機功率75kw,本次技改建設對原有15kg/m雙軌,更換成成22kg/m鋼軌,并對井筒進了錨噴支護。提升方式為串車提升,每次提升重車3個。
2、行人暗斜井:在地面主斜井附近+357m水平原回風平硐北側開口新建,傾角25°,落平于+200m水平。安裝rjy30-25/500型煤礦固定抱索架空乘人裝置,作為運送進出井人員、敷設管線、進風及安全出口之用。
暗斜井斷面上下車場長20m,斷面規格凈高3.2m,凈寬3.2m,;暗斜井長310m,斷面規格凈寬2.6m,凈高2.8m,凈斷面積6.68m?;,巷道坡度為25°;工程量全長350m采用混凝土澆灌支護和噴漿支護,架空乘人裝置(1臺)
架空乘人裝置型號:rjy30-30-28/382,安裝總長350m,最大輸送效率192人/h,運輸速度0.8m/s,巷道傾角25度,牽引力:27.9kn;吊椅間距:15米;驅動輪直徑1000mm,拉緊行程7米,鋼絲繩型號6×19s×ф20-1770右交光面無油,直徑20mm,配套電動機22kw。
3、水平運輸巷運輸
+200m水平集中巖石運輸大巷采用軌道運輸方式,技改建設,對原有的11kg/m鋼軌,更換為22kg/m鋼軌,軌距600mm,水泥軌枕。選用cty5/6g、cty2.5/6g型礦用安全型蓄電池電機各一臺車運輸,牽引采用1t標準u型固定礦車,礦車200輛。
華鎣市老巖灣煤業有限公司
2012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