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井下人員窒息中毒安全技術措施
根據神華安(2010)1號文件要求,結合《煤礦安全規程》相關規定及我礦實際生產狀況及可能產生的災害情況,特編制預防井下人員窒息和CO中毒安全技術措施及相關規定。
一、一氧化碳中毒和缺氧將產生的危害
1、一氧化碳對人體的危害程度:
CO(%)?中毒時間?人體的反應?中毒程度?
0.0024?無?無害?無?
0.016?2~3小時?無征兆或輕微頭痛。?無?
0.048?1~2小時?耳鳴、頭痛、眩暈、心跳。?輕微?
0.128?0.5小時?肌肉酸痛、四肢無力、嘔吐、感覺遲鈍。?嚴重?
0.4?0.2小時?喪失知覺、痙攣、呼吸停頓,以至死亡。?致命?
1.26?1~3分鐘?停止呼吸,死亡。?致命?
《煤礦安全規程》規定:井下風流中一氧化碳濃度不得大于0.0024%。
2、當空氣中含氧量減少時,對人體的危害程度;
氧氣濃度?人?體?的?反?應?
17%?靜止時無影響,工作時喘息,呼吸困難。?
15%?呼吸急促,脈搏跳動加速,判斷和意識能力減弱。?
10--12%?失去勞動能力,失去理智,時間稍長將有生命危險。?
6--9%?失去知覺,呼吸停止,幾分鐘內心臟尚跳動,急救不及時會導致死亡?
備注?《煤礦安全規程》規定:空氣中氧氣濃度不得低于20%。?
二、井下一氧化碳超限和缺氧時的征兆
1、任何人發現井下任何地點有以下預兆時,即視為存在煤炭自然發火隱患及一氧化碳超限,必須立即采取措施處理,未處理完畢前,必須設置瓦斯檢查點和明顯的警標、柵欄,嚴禁人員進入威脅區域。并匯報礦調度室,查明原因,必要時迅速佩戴好隔離式自救器沿避災路線撤離。
(1)巷道空氣溫度升高、濕度增大、巷道中出現霧氣或巷道壁“掛汗”,冬季塌陷區冒出蒸氣或冰雪融化。
(2)在巷道中有煤焦油或松香油的氣味。
(3)從自燃發火處流出的水或空氣,其溫度比通常溫度高,CO2氣體濃度異常增大。
(4)巷道空氣中或密閉內出現CO氣體,并且人體有不舒適感,頭痛,精神疲乏等。
2、發現以下情況時,即視為巷道空氣缺氧,必須立即撤離現場,采取措施處理,未處理完畢前,必須設置瓦斯檢查點和明顯的警標、柵欄,嚴禁人員進入威脅區域。
⑴、巷道內空氣不流動或風速低于0.15m/s;
⑵、超過6m的獨頭巷道,無局部通風系統或局部通風未運行;
⑶、現場人員感覺到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判斷意識減弱時。
三、防止人員窒息和CO中毒的安全技術措施
1、礦井通風系統及井下局部通風系統必須保障合理、完整、可靠,巷道風量、風速及各類有毒有害氣體必須嚴格按照《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及自然發火預測預報制度進行定期檢測、分析,礦井瓦斯日報表、安全監測日報表必須按規定堅持每天報審、簽閱,測風報表必須于完成測風的當日形成,并及時報審、簽閱,發現異常,立即采取措施。
2、所有入井人員必須隨身攜帶隔離式化學氧自救器。佩戴自救器的人員,必須掌握和熟悉自救器的性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做到定期檢查;報廢的自救器要及時更換,使其在災變中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另外,為了使每個佩戴人員正確掌握自救器的使用方法等,人力資源科與通風隊必須每年組織培訓一次(新工人入礦時必須隨時及時組織培訓)。
?3、井下各采掘工作面必須保證正常通風,杜絕無計劃停電停風現象。各掘進工作面必須嚴格按照經機電、通風、調度等部門審定的《雙風機雙電源供電系統圖》和《風電閉鎖、瓦斯電閉鎖接線圖》完善局部通風機的供電系統,嚴禁任何人隨意動用涉及局部通風的電氣設備,掘進工作面局扇的開啟、停止必須在瓦檢員監督檢查下,由掘進工作面電工操作進行,嚴禁違章停送電。
4、嚴格按照《通風安全質量標準化標準》要求健全和完善各類通風設施,確保各類通風設施的定期檢查和正常使用,嚴禁違章調節或破壞風門、風障、風橋等通風設施,嚴禁將兩道風門同時打開造成風流短路,嚴禁非瓦斯檢查人員違章進入柵欄、密閉前或停風的獨頭巷道內。
5、在獨頭巷道或通往采空區的巷道施工作業前,必須安設局部通風機,并且實現“雙風機雙電源”自動切換,風筒要延接到施工迎頭前3-5米處。
6、獨頭巷道施工作業時,必須有專職瓦檢員現場檢查瓦斯、CO和氧氣情況,施工前由瓦檢員檢查施工地點氣體,只有各種氣體濃度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相關規定,方可進行施工作業;現場施工負責人、瓦斯檢查員必須攜帶便攜式瓦斯氧氣兩用儀、一氧化碳報警儀,并懸掛在施工地點的上方,任何一臺報警儀發出報警信號時,必須將人員撤至安全地點,由瓦檢員佩帶隔離式化學氧自救器進入施工地點查明原因,如果氧氣濃度低于18%或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超限,必須立即匯報礦調度室、通風隊、生產技術科通風組,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7、井下任何人員不得隨意進入設有柵欄的獨頭巷道內、密閉附近進行作業或者休息。井下密閉檢查必須由兩名瓦檢員共同進行,閉墻內外檢查至少1次/周,檢查密閉的瓦斯檢查員在操作過程中,必須確保自身站位安全,氣體濃度不超限的情況下,方可進行檢查操作。密閉檢查時必須1人在柵欄處監護,1人在閉前操作,嚴禁檢查人員面對開啟的檢查孔作業。
8、井下使用膠輪車、油品電機車運輸作業時,暫時不工作的車輛應將發動機熄滅,禁止長時間無效發動,防止汽車尾氣超限和消耗氧氣。
9、各掘進工作面及局部通風地點發生無計劃停風時,跟班隊長及瓦檢員、安檢員必須立即組織人員撤離到全負壓通風地點,在局部通風巷道口設置柵欄、揭示警標,禁止人員入內,并匯報礦調度室。
10、礦井主扇停止運轉時,井下所有作業人員必須立即停止工作、切斷電源,先撤到進風大巷中,由礦總值班迅速決定工作人員是否全部撤至地面,并迅速打開回風斜井井口風門,利用自然風壓通風。
11、井下發生瓦斯、煤塵爆炸及火災時,所有人員必須立即佩帶好隔離式自救器沿避災路線撤離,到達安全地點前不得摘掉自救器。
?12、制氮車間制氮機的開停機必須經礦總工程師同意、調度室通知后,方可嚴格按照礦規定的業務流程進行。具體為:由通風隊根據采空區中的氣體成分,確定采空區注氮量及注氮時間,編制開機注氮申請單,經礦生產技術科通風組、安監科、調度室、機電科、機電隊、總工程師簽字審批后,將申請單交給制氮車間司機,制氮司機收到申請單后,必須向礦調度室打電話確認是否開機注氮,經調度室同意后方可進行開機操作。
13、任何人如發現注氮管路漏氣或綜采工作面氮氣泄露,造成巷道內氧氣濃度底于18%時,必須立即向礦調度室匯報,在此情況下,無需簽批停機注氮申請單,調度室可立即向制氮車間下達停機命令,制氮司機接到命令后,必須立即進行停機操作。
14、注氮期間,輸氮主干管路必須每三天一次、各支管路必須每天一次派專人進行檢查與維護,保持管路、閥門良好,不得發生漏氣,并作好記錄。
15、在注氮過程中,通風隊派專人對注氮系統進行巡檢,發現漏氣時,及時通知制氮車間停止注氮,并將進氣閥門關閉后,方可處理。
16、在每次注氮前,必須有專人在采煤工作面下順槽負責檢查出氮口處閥門的完好情況,并將其打開,當注氮工作結束時,及時將閥門關閉。在注氮過程中及時記錄壓力表、流量計的數值,并詳細檢查機巷輸氮管路情況,防止管路被堵或漏氣。
17、通風隊必須保證安全監測、束管監測系統的正常運行,利用束管監測、安全監測系統設置的各類傳感器,隨時掌握采空區、工作面和回風順槽中O2、N2和CO等氣體的濃度。在注氮過程中,地面監測室人員,必須及時對布置在工作面的束管進行氣體成份分析,當氧氣濃度低于18%時,必須立即通知調度室停止注氮工作,并電話通知井下人員及時關閉出氮口處的閥門。
18、通風隊每班安排一名瓦斯檢查員隨時對工作面及其回風順槽中的O2、CO和CH4濃度進行檢查,必須要保證工作面風流中的氧氣濃度。若出現工作面或回風流中氧氣濃度小于18%,應立即撤出所有人員,設置柵欄和警標,禁止一切人員進入,并及時匯報礦調度室。在確認為注氮量過大造成缺氧時,應采用間歇式注氮方式。
19、通風隊必須加強對主要漏風通道封堵和管理,以減少氮氣泄漏。如:注氮前在采空區上、下隅角掛風帳、充填沙袋、地表裂縫充填等堵漏風工作,對與采空區相連的舊巷進行及時封堵和經常性檢查,防止因氮氣泄露造成氧氣濃度降低的隱患。
20、井下不得出現盲巷,凡長度超過6米、入口寬度不小于1.5米的巷道必須實現局部通風,保證正常有效通風。盲巷、廢棄巷道、采空區等地點要嚴格按照《煤礦安全規程》規定進行管理,必須及時封閉。
21、采掘工作面遇有地質構造發生變化地段和CH4及N2局部富集且有異常時要停止施工并及時采取相應的安全技術措施。
22、爆破作業時,要堅持使用水炮泥,吸收炸藥爆炸時產生的NO2,堅持放炮噴霧和放炮后噴霧灑水,加強通風及時吹散炮煙,炮煙未吹散不得進入迎頭。
23、必須配齊各類通風檢測儀表、儀表,提高監測手段,防止通風安全檢測失控。進入災區探險、不通風巷道作業或啟封巷道恢復通風時,必須事先制定安全技術措施,由兼職救護隊或寧東救護隊負責處理,待恢復正常通風后,工人方可進入作業。
24、井下瓦檢員的配備數量必須符合《煤礦安全規程》規定。瓦斯檢查員必須在井下指定地點交接班,瓦斯檢查有記錄可查,杜絕空班漏檢、假檢,瓦斯檢查必須做到“三對口”。遇有特殊情況,必須設置專職瓦檢員,并注意本區域內的通風、防塵設施,發現問題及時匯報。放炮員必須隨身攜帶便攜式瓦斯報警儀,嚴格執行“一炮三檢”、“三人聯鎖”放炮制度,各級管理人員及流動電鉗工都應按照《煤礦安全規程》149條的規定佩帶便攜式瓦斯報警儀。
25、對臨時停工的地點,不得停風,否則必須斷電、撤人、設置柵欄、揭示警標,禁止人員進入。獨頭巷道或長期停風地點必須在24小時內進行封閉。井下有計劃停風的地點,要嚴格按照停風、無風地點的瓦斯管理制度進行重點管理,在恢復正常通風前,必須進行瓦斯、氧氣、溫度、CO濃度的檢查,并符合《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對設置柵欄揭示警標的巷道,嚴禁人員入內。
26、通風隊和機電科必須定期檢查、測試局部通風機性能,《掘進工作面作業規程》應有風量設計、局部通風機的選型設計。加強局部通風管理,特別是風筒延伸質量的管理,杜絕風筒接漏、吊掛不平、擠壓及拐死彎等現象。對于性能不良,選型不當或損壞的局部通風機嚴禁使用,并由機電隊及時維修。
27、井下出現瓦斯積聚時,無論何處都屬于重大隱患,任何人不得麻痹大意,掉以輕心,通風隊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否則不得進行作業。
28、每班安監員、瓦檢員要對所檢查的區域內防止人員窒息和中毒措施的執行落實情況進行檢查,凡發現不按本措施或《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執行以及存在異常情況的,一律不得開工作業,必須采取措施處理完畢后方可進行正常施工。
29、安管科必須每旬組織機電、通風、生產、調度等部門專業人員對進行所有部位進行一次防止人員窒息和中毒措施執行情況檢查,并及時將檢查存在問題以“五定”形式通知相關區隊進行整改落實,存在問題較嚴重的,要立即停工處理。
篇2:防中毒窒息安全管理規定
1范圍
為了預防發生急性職業中毒和迅速對急性中毒患者進行正確救護,避免發生人員傷亡事故,特制定本規定。
本規定闡明了急性職業中毒預防、有毒有害氣體生產、使用、儲存及應急的管理內容與要求。
本規定適用于公司所屬各單位有毒有害氣體安全管理,是對《危險化學品控制程序》的進一步細化和補充。
2職責
2.1質量安全環保處負責對有毒有害氣體場所進行全面安全管理。
2.2公司各單位負責對有毒有害氣體場所的員工進行相應的安全技術知識、預防職業中毒教育培訓。
3管理內容
3.1急性職業中毒預防
3.1.1公司積極采用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新材料,不斷提高預防職業中毒的能力和現場應急救援水平,保證裝置的本質安全。
3.1.2公司應落實急性職業中毒的防護、急救措施,應做到健全組織機構、充實專業人員和配備急救所需的儀器設備、藥品器材。
3.1.3公司建立健全塵毒監測、巡回檢查、人員培訓、藥品器材保管使用及防中毒事故預案演練等規章制度。
3.1.4有毒有害氣體場所所在單位應制定相應防中毒事故預案,并定期進行演練,填寫“應急演習記錄”,質量安全環保處對各單位演練情況進行考核。
3.1.5存在有毒有害氣體的場所應根據崗位情況、毒物性質設置氣防柜,氣防柜須配備相應急救防護器材和藥品,并定期檢查更換,保證器材完好備用、藥品有效。
3.1.6存在有毒有害氣體的場所或崗位應自然通風或進行機械通風,使空氣中有毒有害氣體含量符合國家規定要求,保證員工有良好的作業環境。有毒有害氣體場所應加強檢
測,要定時定點巡檢,及時發現跑、冒、滴、漏。
3.1.7員工及外來施工人員在進行檢維修、動火、進入有限空間內作業時,應嚴格執行公司《用火安全管理規定》、《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規定》及《施工作業安全管理規定》,落實各項安全措施,并辦理相應審批手續后方可進行。
3.1.8存在有毒有害氣體的場所或崗位員工應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各項操作。
3.2有毒有害氣體生產、儲存及使用
3.2.1生產、使用、儲存劇毒氣體應按照要求向相應機構辦理危險化學品登記。
3.2.2生產、使用、儲存劇毒氣體應按照《劇毒危險化學品管理規定》執行。
3.3有毒有害氣體泄漏處置及人員中毒救護
3.3.1有毒有害氣體泄漏應根據泄漏量大小和毒物性質采取相應措施,如:組織營救中毒人員;疏散有關人員;隔離污染區;切斷火源;應急處理人員個體防護;針對毒物性質和泄漏現場選擇預處理辦法;采取相應技術處置措施,直至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3.3.2存在有毒有害氣體場所的員工必須掌握本崗位、本工種接觸毒物的性質、中毒癥狀、預防中毒的措施及急救方法等,尤其應會正確使用防護器材,在其它員工發生中毒時,崗位員工應及時采取正確方法施救并報警,施救時要注意個人防護,防止事故擴大。
4相關文件和記錄
4.1相關文件
《用火安全管理規定》
《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規定》
《施工作業安全管理規定》
《劇毒危險化學品管理規定》
4.2記錄
應急演習記錄
5更改
本辦法的更改執行《文件控制程序》的有關規定。
篇3:礦井中毒窒息安全防范措施
(1)礦山必須責成專人管理礦井通風工作,井下應根據實際用風量設置風門、風窗、風墻等通風建筑物,并經常檢查,以確保采場,掘進有足夠的新鮮風量。
(2)礦井必須建立完善的機械通風系統,主扇必須具有同型號和規格的備用電動機,主扇應有使礦井風流在10min內反風的措施。配置有毒有害氣體檢測報警設備。
(3)掘進工作面和通風不良的采場,應安裝局部通風設備,局扇應有完善的保護裝置,杜絕局扇循環風。壓入式風筒出風口距離工作面不應大于10米。
(4)炮后加強通風,嚴禁頂煙作業。放炮后,炮煙未排出前,人員不得提前冒險進入。
(5)主要進風巷和回風巷,要經常維護,保持清潔和風流暢通,禁止堆放材料和設備。
(6)掘進工作面,必須安裝局扇通風,局扇應有完善的保護裝置。采掘工作面通風由貫穿風流與局扇調節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7)人員進入獨頭工作面之前,必須開動局部通風機并符合作業要求,獨頭工作面有人作業時局部通風設備必須連續運轉。
(8)無貫穿風流通風的采場、獨頭上山等獨頭巷道,應設柵欄和標志,防止人員進入。如需重新進入,必須進行通風和分析空氣成份,確認安全后方準進入。
(9)井下采場形式為巷道式,排塵風速最低應不小于0.25m/s。井下所需風量按同時工作的最多人數確定,供風量不得小于4m3/min·人。
(10)井下采掘工作面進風風流中的空氣成分(按體積計算)氧氣不得低于20%,二氧化碳不得高于0.5%。
(11)礦井通風系統有效風量率應不低于60%。
(12)采場形成通風系統之前,不應進行回采作業。礦井主要進風風流,不得通過采空區,和塌陷區,需要通過時應砌筑嚴密的通風假墻引流。
(13)進風井的空氣不應受到有害氣體的污染,從礦井排出的污風不應對空氣造成污染。
(14)各作業面之間不應采用氧氣含量低于20%、二氧化碳含量高于0.5%的風流串聯通風。
(15)采空區應及時封閉。采場開采結束后,應封閉所有與采空區相通的巷道。
(16)每年進行一次反風試驗,并測定主要風路反風后的風量。
(17)主扇風機房應有測量風壓、風量、電流、電壓和軸承溫度的儀表,每班都應對扇風機運轉情況進行檢查,并填寫記錄,有自動監控及測試的主扇,每2周進行一次自控系統檢查。
(18)風筒吊掛平直、牢固,接頭嚴密,避免車撞和炮崩,并應經常維護,以減少漏風,降低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