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煤提運中心工地井下安裝工程安全專項措施
按我公司(中煤建安發【2010】182號)及處文件(中煤92處發【2010】65號)要求將井下施工列為重大危險源,因此原煤提運中心工地井下安裝工程全過程按重大危險源進行監控,并制定相應安全專項措施,認真組織落實。
一、原煤提運中心工程環境概況
原煤提運中心設計巷道位于安家嶺二號井與安太堡露天礦礦坑之間。工程始端為坑內設置半移動式破碎機(2500t/h)兩套,分別將4號煤9煤和11號煤通過兩路井下帶式輸送機運到地面二號破碎站,再轉載至安太堡選煤廠.
一號主斜井井口位于安家嶺2號井工礦副斜井西北方向173m處,井口高程1307m;二號井井口位于一號主斜井井口東南向32m處,井口高程1307m;回風立井位于鉆孔J110西南方向173m處,井口高程1450m。
根據安太堡露天礦開拓布置,安太堡露天礦首采區輸煤巷道布置在其南部斷幫與安家嶺2號井工礦之間的煤柱內。后期北部采區的輸煤巷道在南部采區二段大巷的中部向北布置兩條大巷。本系統共新掘進3條大巷:分別為2條主斜井,1條回風井。巷道沿11煤底板布置。共完成井巷工程約8500m。中心巷道施工需要穿過2號井采空區下方。
井下排水。根據11煤底板賦存條件,在主斜井井底設置水倉,采用自流和泵排相結合的排水方式。
為保證井下安全生產,輸煤巷道通風采用抽出式通風方式,通風系統為中央分列式。
二、我單位安裝工程概況
我單位負責井下6條膠帶機及其相應配電,井下水泵房設備及配電,沿途小水泵,井下消防、排水、壓風管道的安裝。因部分安裝過程中與井下礦建工程在同步施工(不同工作面),因此礦井存在五大災害(瓦斯、煤塵、水、火、頂板)危險的可能。要求在嚴格執行平朔公司原煤提運中心相關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時結合我單位施工特點,補充相應管理制度,制定安全措施并嚴格落實,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
三、危險源危險分析預測
在礦山重大事故中,導致人員和財產重大損失的根源,有系統內危險物質,如瓦斯、可燃物、爆炸性煤塵;也有系統外的自然界失控的能量和物質,如頂板事故中具有很大勢能的巖石,透水事故中有很大壓力的采空區積水或地表水。根據施工特點,礦井重大危險源有以下幾種:瓦斯、煤塵、火災、水災、頂板等。以上危險源及突發性事故可能造成人員和財產重大損失,破壞和影響安裝工程等。
本礦井為低瓦斯礦井,井田位置位于安家嶺2號井工礦與安太堡礦井之間的煤柱內而且安裝交接工作面時整個礦建已經形成系統(通風已完善),發生瓦斯積聚的可能性較小。為了安全建設單位在井下各用風地點分配足夠的風量的同時設置瓦斯、氧氣、一氧化碳濃度監控系統并為相關作業人員配備瓦斯檢測儀等,對井下瓦斯時時監控。
本礦井屬有煤塵爆炸危險的礦井,產塵地點為掘進面、設備運輸及輸煤系統。為防止煤塵爆炸,井下建立了完善的防塵灑水系統,在掘進面設置灑水噴霧裝置,配備粉塵檢測儀、采樣器和呼吸性粉塵測定儀等設備并且定期沖洗巷道,在各相關地點設置防爆水棚。故井下粉塵爆炸是本礦井下災害預防的重點。
按照煤的自燃傾向性等級評定,本礦井每層均屬自燃煤層。因此,機電設備管理使用不當、帶式輸送機故障以及巷道周邊煤炭自燃等都是本單位火災易發點。一旦發生事故造成設備的損害和系統的癱瘓,影響安裝及生產。所以選用專用的隔爆型設備、礦用阻燃電纜、阻燃膠帶,加強安全監測監控力度等是火災預防的主要措施。同時加強安全管理,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八火災隱患杜絕在源頭。
本系統一段在9煤采空區下方布置,采空區積水對下步巷道造成一定威脅。在施工過程中,經建設單位偵查后,未發現采空區有積水現象。故對此處防水工作主要內容就安排在日常監控方面。合理布置供排水系統,加強監測監控力度是重點。
本系統井下巷道采用錨噴,錨索支護,局部破碎帶增加鋼梁架。二段大巷布置靠近露天礦爆破作業地點,因此,頂板事故危險源主要集中在破碎帶及二段大巷部分。根據原煤提運中心設計,露天礦爆破震波有效破壞距離為70米,二段大巷均布置在露天礦難端幫80米外圍煤巖穩定的煤柱中;爆破安全距離為200米,對我單位在坑下破碎站作業人員安全存在一定影響,為此建設單位制定完善的通訊系統,隨時與露天礦相關人員聯系,我單位作業人員積極配合避炮,確保施工順利進行。
原煤提運中心井下避災路線圖見附圖(一)
四、安全要求
1、建立項目部安全管理機構(詳見附圖(二)項目部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圖),并且與建設單位安全管理機構密切聯系,按照礦方統一管理;
2、加強職工(工人)培訓學習,熟悉相關規程制度。
3、在施工前及過程中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和考核,取證后下井。培訓內容如下:
A、煤礦三大規程
B、平朔原煤提運中心管理制度
C、平朔原煤提運中心崗位制度
D、平朔原煤提運中心操作規程
E、平朔原煤提運中心生產、安全綜合應急預案
4、成立應急事故救援小組,組織相關人員參加應急演練
A、制定本單位井下施工危險應急預案
B、由本單位組織或參與建設單位組織的應急演練,使每位職工明確避災求救和自救、互救的措施,檢查救援系統的功能是否完善與實需相應,能否達到最短時間內有效施救使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的目的。并通過演練查找不足進行改進.
5、在響應原煤提運中心應急預案的同時我單位要自備的器材有:
A、安監器材:便攜式瓦檢儀.
B、消防器材:干粉滅火器,水桶,砂箱.
C、救護器材:急救藥品箱,單架,井下防爆車,面包車等。
五、針對性措施
針對我方施工地點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重點檢查、上報,采取相關消除隱患、避免事故的措施。
1、由于在巷道掘進過程中,因局部頂板巖土較破碎,出現過冒頂,后經勘查修改設計及施工方案,采用架鋼棚澆注砼工藝,確保成巷質量及安全要求。但在此類區域進行設備安裝作業時,不得使用打錨索(桿)作為起重吊裝受力點。應采取制作足夠強度穩定的鋼架為支點的方法進行起吊作業。同時應加強在施工區域對頂、幫的檢查,每班在作業區嚴格執行敲幫問頂,確保安全后方可施工,發現異常(裂紋、空鼓、脫皮等)及時上報礦調度,并撤離現場。
2、在井下巷道轉彎、盲端、硐室等風流較小地點施工前,認真檢查風流情況和有害氣體濃度,防止瓦斯及CO、CO2聚積,發現問題及時上報礦方調度以使采取措施,確保安全。在發現施工作業區域內粉塵、行車尾氣濃度較大時,及時上報調度采區調大風量,灑水降塵和清理巷道等措施。
3、嚴格執行動火審批制度,在檢查合格,措施到位后執行,動火作業完畢后認真檢查確認無遺留火種后撤離。
4、井下電力設施、臨電設施,施工用電設備嚴格按煤炭安全規程要求,使用煤安標志設施,防爆措施到位,設備外殼接地良好。
5、在礦坑及井內作業放炮時,嚴格遵守避炮規定,在安全距離內的作業人員及時撤離到安全區域,放炮完畢后經指揮同意后方可繼續作業。
6、在正式消防工程使用前,動火作業要配備足夠的消防器材,消防工程應早完工早投入使用,保證井下消防需要。
7、井下臨時排水設施完備,井下水泵房和沿途小水泵工程使用,雖本礦井水流量可能很小,但排水系須保持正常運轉,防患于未然。
8、在井下安裝過程中可能存在交通運輸事故危險,設備試運轉過程中可能出現機械傷害事故危險,因此應加強設施的技術措施保障和檢查。落實相關制度及交底,防止事故發生。
9、入井人員須明確井下通訊設施(臨時和永久)地點及使用方法,保障信息暢通。
10、嚴格執行以下制度
A、《入井搜身制度》,以杜絕危險源(火源等)入井。
B、《領導帶班制度》,重視隱患排查、消除,提高問題解決的速度、效率。
C、《重大危險源的管理辦法》,做好重大危險源的警示及監控。
D、《安全員跟班巡視制度》。加強安全措施的落實監督。
篇2:井下配電點安裝使用管理辦法
為更好地服務于礦井生產,加強設備的現場管理,明確各自責任,結合實際情況現將井下配電點的安裝及使用管理辦法作如下規定:
一、安裝
1、根據每月下達的生產計劃安排,由各井下監區提出配電點安裝申請。
2、配電點的設置,由機電科負責組織有關人員去現場察看、選址并指定安裝位置。一般情況:采面的配電點設于距切眼100米處,掘進迎頭的配電點緊跟局扇的風電瓦斯電閉鎖開關。
3、機電科負責及時向安裝責任單位發送施工(圖)設計業務通知書。
4、責任單位負責安裝及正常試送電。
5、安裝完畢,機電科組織使用、安裝單位共同驗收,合格后交由使用單位管理,并辦理交接手續。
二、使用管理
1、配電點開關交接后,主饋電開關進線側至變電所(配電點)低壓主電纜由機電監區負責管理維護。
2、配電點開關(含饋電開關)由使用單位按《煤礦安全規程》以及本礦制定的設備管理制度進行管理;及時整定過流值,敷貼設備“三證三牌”。
3、使用單位負責配電點的日常運行維護工作。
4、其他單位需要從該配電點接線搭火時,必須向機電科提出申請,由機電科負責安排落實。各單位需要從此開關上接線或拆線時,必須通知調度室、機電科。
5、使用單位施工完畢,不得擅自撤除配電點開關,撤除或移交由機電科負責落實。
6、需撤除的配電點由使用單位根據機電科通知及時撤除,并將開關和電纜一并送交機電科設備庫,饋電開關以及進線側至上級變電所(配電點)低壓主電纜由機電監區負責撤除并交機電科設備庫。
7、臨時設置的延伸配電點,使用單位施工完畢須自行撤除,并將開關和電纜一并送交機電科設備庫。
8、使用單位變更的配電點,由機電科組織交接驗收后,轉交新使用單位管理,新使用單位及時更換包機牌及設備編號,報機電科備案。
發現違反以上規定的,一次罰責任單位200元。
篇3:井下安裝維修工崗位職責
1、堅持巡回檢查工作,搞好值班維修,做到隨到隨修,保證生產的正常,安全進行。
2、堅持“安全第一”,在修理機械,安裝設備過程中不能有馬虎、湊合,做好配合準確,均勻潤滑,安全使用。
3、安裝及大修井下重要設備,要注意工作場所的安全,嚴格遵守井下安全規定,嚴禁違章作業。
4、對安裝維修設備工具要常檢查保養,禁止使用有安全缺陷的工具。
幼兒園食品安全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