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后勤保障部安全生產管理規定

后勤保障部安全生產管理規定

2024-07-16 閱讀 4358

  為進一步做好后勤安全生產工作,保障師生員工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和保持學校教學、科研、學習、生活安全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省消防條例》、《大學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修訂稿)》等法規、文件和規定,結合后勤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學校后勤安全生產管理,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管理”的原則。

  第二條 后勤黨政主要負責人對后勤安全生產工作負總責,后勤黨政領導副職及總工負責協助黨政主要領導,做好后勤各單位安全生產的督導、協調及考核評價等工作。后勤各單位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第一責任人,對本單位及所屬各部門的安全生產工作負全面責任。各單位明確辦公場所、作業場所等重要崗位的安全直接責任人、主要責任人、安全責任人。

  第三條 成立后勤安全生產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后勤保障部有關安全管理的措施、規定;開展安全工作監督檢查;總結安全工作;組織后勤系統安全管理員培訓。

  第四條 后勤各單位建立、健全本單位安全生產責任制度;組織制定本單位安全生產制度和操作規程;定期組織本單位安全工作學習培訓,經常組織本單位安全生產檢查,及時消除安全生產隱患;制定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并組織實際演練;定期向后勤安全生產工作領導小組報告安全生產工作情況。

  第五條 后勤各單位要積極配合公安、消防、防疫等機關和學校有關部門履行安全生產檢查、監督職責,認真落實整改意見。

  第二章 保障措施

  第六條 各單位應當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規定組織、落實安全生產工作。

  第七條 各單位要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建立健全安全生產工作機構、工作機制和會議制度,定期研究防范措施,及時解決安全生產工作中的各類隱患,做到安全生產防范工作與管理、服務、保障和經營等工作同布置、同落實、同檢查、同考核。

  第八條 各單位建立健全各項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和崗位責任制度,逐級簽訂安全目標責任書,一級抓一級,一級包一級,安全責任書簽訂到班組和個人;編寫、繪制、張貼各工作崗位安全操作規程,明確崗位直接責任人并上墻公示,對電梯、配電室、鍋爐房等重要場所要明確雙直接責任人并上墻公示;建立完善安全標識系統,實現崗位、操作場所的目視化管理;各單位設立專職或兼職的安全管理員,要求安全管理員持證上崗,并定期接受專業培訓。

  第九條 各單位要重視安全科技資源投入,推進安全技術應用,逐步實現安全生產、管理信息化,提高安全管理技防措施。

  第十條 各單位要積極做好安全生產、管理所需物資、設施、設備儲存,配置必要的安全防范設施,并定期檢查、更換、保養、維修和補充,建立安全防范物資管理使用制度。

  第十一條 各單位要做好重點區域、場所、關鍵部位如鍋爐房、變電室(配電室)、水泵房、電梯、廚房加工間等場所、設施、設備的安全管理,切實落實防火、防盜、防中毒、防破壞、防傳染病傳播等防范措施,做到重點部門和要害部位有完備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重要文檔、貴重物品、現金票證及各種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危險品,必須按規定運輸、存放、保管、使用。

  第十二條 各單位要堅持“預防為主、重在教育”的原則,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保證從業人員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熟悉有關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對各類安全教育、培訓要建檔、存放。未經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合格的從業人員,不得上崗作業。

  第十三條 各單位的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專門的安全作業培訓,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書,方可上崗作業。

  第十四條 各單位必須對安全設備進行經常性維護、保養,并定期檢測,保證正常運轉。維護、保養、檢測應當作好記錄,并由有關人員簽字。

  第十五條 對后勤各單位報告的涉及安全生產的事項,后勤保障部及時辦理并抓好落實。并及時向后勤黨委、后勤保障部安全生產工作領導小組和學校有關部門匯報。

  后勤保障部每學期初要召開后勤安全工作專題辦公會,研究、布置后勤安全生產等工作;年末要召開后勤系統安全總結大會,對各單位安全工作進行考核、評價和表彰。

  第三章 從業人員安全防范

  第十六條 各單位要重視的從業人員的安全防范,必須為從業人員提供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勞動防護用品,并監督、教育從業人員按照使用規則佩戴、使用;告知從業人員其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應急措施;鼓勵從業人員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第十七條 從業人員在作業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守本單位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服從管理,正確佩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自覺、主動接受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掌握本職工作所需的安全生產知識,提高安全生產技能,增強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能力。

  第十八條 從業人員發現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時,有權停止作業或者在采取可能的應急措施后撤離作業場所;有權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冒險作業;發現事故隱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應當立即向現場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或者本單位負責人報告,接到報告的人員應當及時予以處理。

  第四章 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理

  第十九條 各單位制定本單位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建立應急救援體系。

  第二十條 生產經營單位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報告本單位負責人。單位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并按照有關規定立即如實上報,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不報,不得故意破壞事故現場、毀滅有關證據。

  第二十一條 事故發生單位要總結事故教訓,提出整改措施,并對事故責任者提出處理意見。

  第二十二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阻撓和干涉上級行政職能部門對安全事故的調查處理。

  第五章 監督檢查

  第二十三條 后勤安全生產監督檢查嚴格落實三級督查制度。后勤保障部、后勤各單位及各單位內部監督機構要根據職責和工作要求開展監督檢查。

  第二十四條 各級安全生產監督檢查人員要加強安全檢查技能培訓,提高監督檢查的能力,檢查中應當忠于職守,堅持原則,科學公正。

  第二十五條 后勤各單位對檢查人員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應當予以配合,不得拒絕、阻撓。

  第二十六條 安全生產檢查采取定期、不定期、日常巡查、專項檢查四種檢查方式。檢查應結合實際檢查內容編制相應檢查表,做到安全檢查科學性、規范性,提高檢查質量和效果,檢查材料、記錄等要建檔、保存。

  第二十七條 安全生產檢查的內容主要包括查管理、查制度、查現場、查隱患、查事故處理等。

  第二十八條 后勤保障部在監督檢查中,現場發現存在的事故隱患,有權要求事故隱患單位立即整改或者限期整改;將檢查的時間、地點、內容、發現的問題及其處理情況,作出書面記錄,并由檢查人員和被檢查單位的負責人簽字,形成書面文字向后勤保障部報告。

  第二十九條 后勤保障部建立舉報制度,公開舉報電話、信箱或者電子郵件地址,受理有關安全生產的舉報;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對事故隱患或者安全生產違法行為,均有權報告或者舉報。

  第六章 獎勵和處罰

  第三十條 各單位安全生產工作的履職情況,將作為年終考核內容之一,在各類評獎評優工作中,對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的實行一票否決制。

  第三十一條 后勤保障部每年組織安全穩定先進單位和個人表彰活動,對認真執行本規定,認真履行安全管理職責并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后勤保障部將給予表彰。

  第三十二條 各單位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經調查確定為責任事故的,對事故單位依法追究責任外,對有失職、瀆職行為的責任人,協助司法機關調查處理。

  第三十三條 對違反本規定的單位和個人,將視情況給予責任者批評教育和紀律處分;造成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的,由責任主體承擔醫療費和經濟賠償;觸犯法律者,協助司法機關調查處理,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對因領導失職、瀆職導致發生重大案件、惡性事故和群體事件,要追究有關領導者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三十四條 各單位依據本規定制定具體工作方案。

  第三十五條 本規定適合后勤各類安全管理。

  第三十六條 本規定自后勤黨委會通過之日起執行。

  附:后勤安全生產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

  成員:

篇2:安全生產管理組織形式

一、企業法定代表人

經理(廠長)是企業法定代表人,企業建立的是以經理(廠長)為首的生產經營管理系統。經理(廠長)在企業中處于中心地位,他對企業的人員、物資、資金等各方面均在最高指揮權和調度權。因此,企業法定代表人對企業安全生產工作負有全面責任。

二、企業分級管理

分級管理就是把企業從上至下分為若干個安全生產管理層次,明確各自在安全生產方面的責任,有效地實現全面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層次與企業規模有關。一般企業的管理層次可分為三層:總公司(公司)、車間(建設工程施工項目)、班組。無論何種規模企業,安全管理層次都可歸納為決策層、管理層、操作層。

決策層主要起決策、指揮作用,貫徹落實國家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及方針政策;根據法律法規制定本企業安全生產規章制度;落實制定安全生產規劃、計劃;建立健全安全機構、配備人員;保證安全資金和物資投入;為職工提供安全衛生的工作場所。

管理層主要對安全生產進行日常管理,貫徹落實企業生產規章制度,并負責檢查落實。

操作層應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遵守操作規程,杜絕違章,防止事故發生。操作層是安全生產的基礎環節。

篇3:安全生產管理工作原則

(一)長效原則。通過多重保險、后援系統等措施,提高全公司勞動安全系數,增加安全余量。

(二)距離防護原則。遵守“不傷害別人,也不被別人傷害”的安全規律,當危險和有害因素的傷害作用隨距離的增加而減弱時,應盡量使人與危險源距離遠一些。

(三)時間防護原則。使員工暴露于危險、危害因素的時間盡可能縮短到安全程度之內。

(四)屏障原則。人、物與危險之間必須設置屏障,防止意外能量作用到人體和物體上,以保證人和設備的安全。(焊接作業時,相鄰兩臺設備間必須有隔離板)

(五)閉鎖原則。在系統中使用電氣互鎖,作為安全保證條件。(如探傷室大小鉛門的互鎖裝置,以及大型鏜床的操作系統等)

(六)清除隱患原則。查找隱患源,加以排除和預警,從根本上消除發生事故的條件。

(七)個體防護原則。根據不同作業區域配備相應的保護用品和用具,必要時加裝隔離板、滅火器等。

(八)警告和禁止信息原則。采用多種標識、標志作為傳遞安全信息的目標,以保證安全。

(九)群體原則。嚴格遵守各類操作規程,嚴禁違章、違規操作,人人警惕,相互照應,群策群力,搞好安全生產。

(十)規范化原則。杜絕私拉亂接,不懂不能裝懂,不準強行要求員工違規操作。人人有權拒絕接受違章作業要求。

(十一)檢查和監督原則。安全生產管理小組每月進行一次公司安全文明生產全區域檢查,每旬進行重點區域隱患排查,每日進行安全生產工作監督,發現問題嚴令整改,任何人不得違背。出現問題,按責任分攤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