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某醫院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某醫院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2024-07-16 閱讀 2943

根據《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四川省實施辦法》和《災害事故醫療救援管理辦法》及省衛生廳、市衛生局相關文件精神,為進一步加強我院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應急工作,特制定本預案。

第一條:組織機構

(一)成立醫院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分管副院長

副組長:醫務科科長、護理部主任

秘書:檢驗科科長

成員:檢驗科副科長,院感科、保健科、總務科、設備科科長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醫務科。

(二)成立醫院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應急醫療救護專家小組:

組長:分管副院長

副組長:醫務科科長、護理部主任

成員:、大內科、大外科、臨床各科室主任

(三)成立醫院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醫療應急工作隊:

隊長:醫務科科長

成員:保衛科、總務科、設備科科長長及總務科、保衛科、設備科相關人員

第二條:職責分工

領導小組職責:

(一)協調與衛生局所屬各相關部門及各區級政府機構的關系,在縣衛生局及縣政府的統一指揮下,保證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應急工作高效有序地進行。

(二)收集、匯總、分析與事件相關的信息,及時向衛生局及各相關部門匯報,交流信息。

(三)領導與組織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的臨床救治,實驗室管理,現場控制。

(四)負責組織發生實驗室生物事故處理時所需的人員、醫療救護設備、救治藥品、醫療器械及其他物質到位。

(五)醫院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醫院實驗室生物事故醫療救護的日常工作。

專家組職責:

(一)負責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發生時的醫療救治、會診任務。

(二)必要時參加市、區的統一調動。

工作隊職責:

(一)負責醫院實驗室生物事故的現場處置,配合診治全過程的物質保障。

(二)在領導小組領導下,負責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提供醫療救護、現場人員疏散,現場處置、現場保護等工作,并接受上級統一調遣。

第三條:現場處置

(一)醫院在接到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報告或衛生局通知后,立即組派應急救護隊伍,迅速到達事故現場,采取防護措施,開展現場急救。

(二)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急救醫療隊,對就診病人必須接診治療,并書寫詳細、完整的病歷記錄,對需要轉送的病人,按照規定,將病人及其病歷記錄的復印件轉送至接診的或指定的醫療機構。

(三)現場急救以組為單位進行,選擇有利地形設置急救點,確保受傷者所在環境安全,作好救護人員及傷病人防護,防止發生繼發性損害。

(四)現場急救針對危險生物品種類和受害人傷害情況予以相應處理。依據受害者的傷病情況,按輕、中、重、死亡分類,分別以“綠、紅、黃、黑”的傷病卡作出標志(傷病卡以5×3cm的不干膠材料做成),置于傷病人的左胸部或其它明顯部位便于辨認并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

(五)現場急救本著先救命后治傷,先治重傷后治輕傷的原則,要將經治的傷員的血型、傷情、急救處置,注意事項等逐一填寫傷員情況單,并置于傷員衣袋內。

(六)現場急救工作隊服從醫院領導小組或事故發生地衛生行政部門統一指揮。

第四條:報告程序

當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發生時,應立即報告科主任,同時報告醫務科,醫務科立即組織醫療救援和現場處置,啟動該預案。醫務科與相關科室主任共同調查事故情況,立即口頭或書面報告院領導、衛生局。

篇2:五一醫院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事件應急預案

第一醫院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事件應急預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證病原微生物實驗室(以下稱實驗室)生物安全事件發生時,能夠反應迅速,處置得力,及時有效地把危害范圍控制在最小化,保證實驗室相關人員的健康,保證公眾健康和社會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可感染人類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樣本運輸管理規定》和《安徽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預案。

第二條本預案所稱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使人致病的微生物。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中危害程度分類為第一、第二類的病原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本預案所稱實驗室活動,是指實驗室從事與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樣本有關的研究、教學、檢測、診斷等活動。

第三條本預案適用于所有設在我院內涉及人體健康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發生的生物安全事件。主要包括:

(一)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者樣本在運輸、儲存中被盜、被搶、丟失、泄露事件。

(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實驗室活動中造成實驗室人員感染和向實驗室外泄露或擴散事件。

(三)由于自然的或恐怖襲擊等不可預測因素所引起的實驗室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擴散事件。

第四條當第三條中的任一事件發生,啟動本院本預案的工作原則是與預防為主,常備不懈;設施規范,管理到位;主動監測,反應迅速;依法處理,措施果斷;機制通暢,遏制危害。

第二章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任務

第五條z市人民醫院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負責全院與人體健康有關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組織領導與協調指揮工作,當院內發生實驗室安全事件時,負責決策指揮,調動人員,全面部署應急事項。

第六條z市人民醫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負責全院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實驗室設立與運行的生物安全評估和技術咨詢、論證工作。

實驗室要制定應急預案,明確負責人和相關人員職責。

第三章預防預警報告

第七條預防

(一)認真貫徹執行《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安全管理條例》,嚴格按照《安徽省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做好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及實驗活動的審批或備案登記工作。

(二)加強實驗室標準化建設,對實驗室人員配備、設備配置、個人防護和安全行為等必須按照《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嚴格執行。

(三)病原微生物保藏機構要制定嚴格的安全保管制度,做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進出和儲存的記錄,建立檔案制度,并制定專人負責。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要設專庫或者專柜單獨儲存。

(四)增強安全意識,進一步完善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各項規章制度。把生物安全管理責任和措施落實到實處,消除安全隱患。實驗室工作人員應自覺遵守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和技術規范開展工作;加強安全防范,防止實驗室發生生物安全恐怖事件。

第八條預警

(一)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為各種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建立檔案和使用記錄。

(二)建立實驗室工作人員健康檔案,定期體檢。

(三)定期開展自查,發現安全隱患要迅速報告并立即整改。

第九條報告

(一)實驗室如發現在實驗室操作菌毒種運送儲存過程中發生病原微生物泄露造成環境污染或發現由于實驗室感染而引起的與病原微生物泄露造成環境污染或發現由于實驗室感染而引起的與病原微生物相關的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要立即報告我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并立即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及當地政府報告。

(二)實驗室發生生物安全恐怖事件時,實驗室要立即向我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并向上級行政部門和當地公安機關報告。

第四章應急處置措施

第十條當發生實驗室安全事件時,實驗室應立即啟動本部門應急預案,迅速判斷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在向上級部門報告的同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護實驗室人員的安全,控制病原菌微生物擴散,盡可能將事件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十一條不斷完善實驗技術操作堆積和技術規范,強化實驗室規范化建設。

第十二條加強對涉及實驗室生物安全的監測與預警、疫情分析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消毒隔離技術等方面的業務培訓。加強實驗室業務人員法制化管理和法律責任方面的培訓。

第十三條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工作,應急演練每兩年不少于1次,演練工作應根據性質的不同分類進行。

第六章附則

第十四條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篇3:生物安全實驗室防護制度

一、的:加強生物安全管理。

二、適用范圍:全體人員。

三、內容:

(一)嚴格遵守標準預防的原則。

(二)根據病原體傳播途徑,采取接觸隔離與空氣隔離。

(三)嚴格遵守消毒、隔離的各項規章制度。

(四)進入樣本處理室的工作人員必須戴防護口罩,穿工作服、防護服或隔離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嚴格按照清潔區(外緩)、半污染區(內緩)和污染區(樣本處理區)的劃分,正確穿戴和脫摘防護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衛生與保護。

(五)工作人員進入Ⅱ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穿戴防護用品程序:

1、工作人員進入清潔區前,認真洗手后依次戴工作帽、防護口罩、換工作鞋襪,更換刷手衣褲。

2、在進入半污染區前穿工作服,手部皮膚有破損或疑似有損傷者戴手套進入半污染區。

3、在進入污染區前,穿防護服或者隔離衣,加戴一次性帽子和一次性外科口罩、防護眼睛、手套、鞋套。

(六)工作人員離開實驗室脫摘防護用品程序:

1、工作人員離開污染區前,應先消毒雙手,依次脫摘防護鏡、外層口罩和工作帽、防護服或者隔離衣、鞋套、手套等物品,分配于專用容器中,再次消毒手,進入半污染區。

2、離開半污染區進入清潔區前,先洗手與手消毒,脫工作服,洗手和手消毒。

3、離開清潔區前,洗手與手消毒,摘去防護口罩、帽子,沐浴更衣,并進行口腔、鼻腔及外耳道的清潔。

4、一次性外科口罩、防護口罩、防護服或者隔離衣等防護用品被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標本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