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職業衛生事故專項應急預案格式

職業衛生事故專項應急預案格式

2024-07-15 閱讀 9867

1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熱電廠的職業危害因素主要有高溫、噪聲、粉塵、氨水、氫氧化鈉、鹽酸等。這些職業危害因素都會對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一旦這些危害因素突然爆發,會對工作人員的身體造成嚴重損害或使工作人員患上職業病,甚至危及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2應急處置基本原則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堅持防御與救援相結合的原則,以事故的預測、預防為基礎,以對事故過程處理的快捷、準確為核心,以全力保證人身安全為目標,以建立事故的長效管理和應急處理機制為根本,以提高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能力,將事故造成的損失和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為基本原則。3組織機構及職責3.1應急組織體系應急組織體系見圖2—1。圖2—1職業衛生事故應急組織體系圖3.2指揮機構及職責3.2.1現場應急指揮部組長:廠長副組長:副廠長、副書記職責:發生職業衛生事故后,現場應急指揮部全面組織開展事故應急工作。現場應急指揮部下設辦公室:主任:副廠長成員:各處室領導職責:負責溝通情況和匯總信息,并及時向電廠應急指揮部或電廠領導匯報。3.2.2現場設備隔離組組長:運行分場副主任成員:當班運行值長、各專業班組長(單元長)職責:熟悉職業衛生應急預案的內容以及所對應的相關設備、系統;應急預案啟動時迅速、準確隔離職業衛生事故所涉設備、系統和其動力源。3.2.3引導疏散組組長:生產設備處處長成員:生產設備處各專業工程師職責:熟悉職業衛生專項應急預案的內容以及所涉位置相關道路和周邊環境情況;應急預案啟動時迅速向事故應急現場指揮部集結,接受指令;根據事故現場人員分布情況,開辟安全疏散通道,組織疏散人員至安全地點。3.2.4安全保衛警戒組組長:生產設備處負責安全管理的處長成員:電廠安全監察、消防專干、運行分場安全員職責:熟悉職業衛生應急預案的內容以及所涉位置相關道路和周邊環境情況;應急預案啟動時迅速向事故應急現場指揮部集結,接受指令,疏通事故現場通道,設立警戒區域,禁止無關人員進入事故現場;統計進入事故現場施救人員人數,采集事故現場信息、辨識事故現場可能出現的次生事故源,及時向事故應急現場指揮部報告。3.2.5現場施救組組長:運行分場主任成員:值長、專工、義務消防隊員等職責:熟悉職業衛生應急預案的內容以及各類職業危害的施救方法、所涉位置水源、消防器材、通道等情況;應急預案啟動時迅速向事故應急現場指揮部集結,聽從指揮,不盲目行動,有序展開施救行動。3.2.6救護后勤保障組組長:綜合辦公室主任成員:總務員、保潔班班長、工資員、打字員等職責:熟悉職業衛生應急預案的內容以及應急后備物資的存放地點;應急預案啟動時迅速向事故應急現場指揮部集結,設立現場臨時救護站,置備應急車輛,聯絡專業救治資源,開辟人員救治綠色通道;記錄事故應急現場指揮部下達的指令和過程。3.2.7應急值班室電廠設立職業衛生事故應急值班室,值班地點為主控室,值班人員為值長,實行24小時不間斷值班。4預防與預警4.1危險源監控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管理辦法》、《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20**)等規定,并按照要求檢查、整改,不斷完善職業衛生管理制度。4.1.1職業危害因素實行定期檢測制度:每年對電廠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進行檢測,要對檢測值進行比較,發現問題及時處理。4.1.2加強職業衛生設施設備的管理:(1)職業衛生設施設備(如:除塵器、風機、換氣扇等)不準過負荷運行。(2)定期對職業衛生設施設備進行檢查。(3)定期對職業衛生設施設備進行試驗或切換。(4)職業衛生設施設備存在的隱患和缺陷要認真按照《設備缺陷管理制度》執行。4.1.3對產生職業危害的設施設備加強監視:(1)產生高溫設備的監視:保溫層要完好,設備禁止超參數運行;(2)產生噪聲設備的監視:設備運行良好,振動值嚴禁超標;(3)產生粉塵設備的監視:防塵設施完好,運行參數正常;(4)加氨設備的監視:運行正常,嚴禁帶病運行;(5)酸堿設備的監視:運行正常,嚴禁帶病運行等。4.1.4新安裝設備的注意事項:(1)新、擴建工程中的設備要滿足《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職業衛生設施設備要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2)嚴格按照正確的圖紙施工,不準任意改變設備布置。(3)應盡量采用降低職業危害因素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或采用有效的措施降低職業危害因素。4.2預警行動4.2.1預警電廠內任何不受控制的職業危害因素突然爆發均作為本預案的預警條件,發觀人應及時向運行當班值長報告。職業衛生事故報警要點:危害因素地點、泄漏或爆發情況、現場人員受困情況、報警人姓名及電話號碼等。4.2.2接警運行當班值長在接到職業衛生事故報警后,應立即向有關專業發出“現場危險”的警告,并向應急指揮部或應急辦公室報告。倘若事故發生在夜間或休息日,運行當班值長還應立即向廠部值班室報告。接警的事故現場應急指揮部成員應趕赴事故現場,辨析事故情況決定啟動何級應急預案,并通知召集各應急小組進行應急準備。接警的夜間或休息日廠部值班人員應立即召集廠內其他值班人員,趕赴事故現場,協同運行當班值長進行應急處置。5信息報告程序電廠發生職業衛生事故時,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必須向**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或衛生監督局報告的,電廠應當及時向上述部門報告。應急值班室值班人員接到職業衛生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向應急指揮部或應急辦公室人員報告,并做好記錄。接到發生職業衛生事故的報告后,根據應急指揮部指示,各處室應當立即組織有關人員對報告事項調查核實、確證,并及時向應急指揮部報告情況。一旦出現事故報告且經查實,要立即上報集團公司,且對事故可能涉及的生產區域以及周邊的人員進行緊急通報,說明事故性質、采取的防護措施以及疏散撤離方案。6應急處置6.1響應分級按照職業衛生事故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應急響應級別原則上分為Ⅰ、Ⅱ、Ⅲ、Ⅳ級響應。(1)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啟動Ⅰ級響應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蹤),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100人以上中毒(重傷),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造成電廠發電、供熱系統完全癱瘓,且超出企業自身應急處置能力的職業衛生事故。(2)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啟動Ⅱ級響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蹤),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傷),或者造成電廠全停,直接經濟損失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且超出企業自身應急處置能力的職業衛生事故。(3)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啟動Ⅲ級響應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蹤),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重傷),或者直接經濟損失較大的且超出企業自身應急處置能力的職業衛生事故。(4)發生或者可能發生一般職業衛生事故時啟動Ⅳ級響應。6.2響應程序電廠發生職業衛生事故由現場指揮部指揮救援,并通過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傳真等上報集團公司應急指揮部。根據事故的嚴重程度,決定啟動相應級的響應。制定施救方案,并安排、聯系相關施救人員配備安全防護用品(防塵、防毒面具;防護服等)進行救援。應急管理機構必須備有電廠各專業設備系統圖和職業衛生應急處理流程圖。根據現場位置和情況,似保人身、保電網、保供熱、保設備為原則,決定停電的范圍,采取措施切斷職業危害因素爆發部位設備的電源。在切斷電源時,因小部位的電源可能未切除,施救人員在進入職業危害因素爆發部位區域時應與電氣設備保持一定距離,預防觸電。6.3處置措施6.3.1事故報警和初期處置職業危害緊急情況發生時,發現人員應迅速將災害信息向值長匯報,值長是救災現場的指揮員,到達現場后要迅速掌握造成事故情況,根據電廠的設備運行工況,果斷指揮應急救援人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擴大,確保人員、設備安全運行。值長負責聯系電廠人員和相關單位人員迅速趕赴生產現場,組織救災工作。如職業危害緊急情況不能控制,在電廠應急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立即匯報集團公司相關部門和人員,匯報時講明災害發生地點、情況、人員安全、設備損壞等詳細情況,聽從集團公司的統一指揮和調度。必要時指揮部要對受到威脅的工作人員進行疏散,疏散的通道以廠內的消防通道為主。6.3.2職業衛生事故的應急展開事故現場應急指揮部在接到報警后,應立即趕赴事故現場;臨近設立指揮場所,設立明顯標志,宣布啟動職業衛生專項應急預案,組織、指揮、協調各應急小組的應急行動。如果酸、堿、氨水設備泄漏,應嚴格按照相應的現場處置方案進行處理。各應急小組接到啟動應急預案命令后,應立即向事故現場應急指揮部集結、報到,并統計人數;有條件的應讓人員佩戴明顯的識別標志。事故應急現場指揮部到達事故現場后,應根據損壞設備、人員受困、設備、物資情況,下達疏散人員、施救、轉移物資等指令,有組織地指揮各應急小組展開行動。事故中如伴有或次生人身傷亡、危險化學品燃燒或泄漏等事故,事故應急現場指揮部應及時啟動相應的專項應急預案。事故應急中,根據職業危害程度、人身傷亡等情況及時請求就近警察或武警人員增援,為幫助實施警戒、疏散、解救受困人員等提供人力資源。事故應急中,根據職業危害程度、人身傷亡等情況及時請求消防、醫療等專業機構增援,為幫助實施行動提供專業支持。職業危害因素消除后,應立即組織進行事故現場的隔離和保護并進行通風等措施,確保人員恢復生產中的安全。制定恢復試驗方案,先逐步恢復未受損壞的部分設備,盡快恢復生產。以全部主設備恢復正常運行為結束點,職業衛生應急工作任務完成后,由應急指揮部下達解除應急狀態的命令。7應急保障根據集團公司物資管理規定,可以采取物資聯儲等方式對事故備件進行儲備,保證在事故情況下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提供事故備件。7.1通信與信息保障應急中使用的對講機頻道、有關人員的電話號碼見附錄A。7.2應急隊伍及裝備保障應急隊伍包括專業技術人員、值班人員、義務消防隊員及外部救援部門人員。應急裝備包括正壓式空氣呼吸器、防毒面具、防塵面具、對講機、水帶、防噪耳罩等。

篇2:職業衛生事故現場處置方案格式

1事故特征

首先對現場進行灑水降塵,停止產生粉塵的工作,加強通風降低粉塵飛揚。

2應急組織與職責

2.1應急自救組織形式及人員構成情況:

基層單位應急自救組織以班組為單位,由全班組人員組成。應急自救組織組長由班組長擔任,成員為全體班組人員組成。

2.2應急自救組織機構、人員的具體職責:

2.2.1應急自救組織組長職責

(1)負責察看事故性質、范圍和發生原因等情況,并快速報告給調度室。

(2)帶領全班組人員,開展自救、互救工作。

2.2.2應急自救組織成員職責

(1)在班組長的帶領下開展自救、互救工作。

(2)盡可能采取措施減少事故擴大,減小人員傷亡。

3應急處置

首先灑水降塵,停止產生粉塵的所有設備,加強通風提高視物清晰度

4注意事項

首先采用濕式作業,堅持使用水炮泥,對煤層注水,降低煤層產生粉塵的條件。嚴禁干打眼,防塵水幕按規定布設。呈常開狀態。

篇3:某煤礦職業衛生事故專項預案

一、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在煤礦井下生產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有毒有害氣體有:CH4、CO、CO2、NO2、SO2、H2S等,以上有毒有害氣體,對礦井生產影響較大,必須提高警惕,加強檢測和管理工作。?

2、粉塵

(1)井下粉塵:

粉塵的產生地點主要是采掘工作面,其次是運輸過程中及各轉載點。粉塵的發生量隨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大。

(2)地面粉塵

粉塵的產生地點主要是儲煤場、排矸場。在儲煤場、排矸場周圍粉塵較大的地點均采用噴霧、灑水降塵措施。

礦井粉塵對工人的身體健康有較大影響,經常吸入,重者可導致吸肺病,而且煤塵在一定條件下會引起燃燒和爆炸,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3、職業病危害事故級別:一般職業病危害事故重大職業病危害事故

二、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發生職業衛生事故后,救援人員要按照“反應迅速、處理得當”的原則搶險救災。

1、以搶救遇難人員為主,必須做到有巷必入,本著“先活著后死者、先重傷后輕傷,先易后難”的原則救險。

2、在進入災區偵查時要帶有勞動防護用品,確認沒有火源即可對災區巷道進行通風。應盡快恢復原有的通風系統,加大風量,排除有毒有害氣體。迅速排除這些氣體,即有利于搶險遇難人員,減輕遇難人員的中毒程度,又可以消除對井下其他人員的威脅。

三、應急組織機構及職責

1、成立應急救援指揮部

總指揮:唐華利

副總指揮:王?鵬?許向前

成?員:羅江良?李之利

2、職責

總指揮:負責組織指揮全公司的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工作;

a、組織制定本礦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b、組建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隊伍,并組織演練;

c、檢查督促做好重大職業病危害事故的預防措施和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的物資、器械、防護用品等各項準備工作。

指揮部:

副總指揮:協調總指揮,負責應急救援的具體指揮工作。

a、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時,發布和解除職業病應急救援命令、信號;

b、組織指揮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隊伍,實施救援行動;

c、及時向上級部門匯報職業病危害事故處理情況,并向友鄰單位通報危害事故情況。必要時向有關單位發出救援請求;

d、組織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及善后處理,總結應急救援工作的經驗教訓。

許向前:協助總指揮、副總指揮做好職業病危害事故報警、情況通報及職業病危害事故處置工作。

李之利:負責現場醫療救護指揮及受傷人員分類搶救和護送轉院工作;

杜昌品:負責指揮滅火、警戒、治安、保衛、疏散、道路交通管制工作;

夏幫國:負責職業病危害事故現場通訊聯絡和對外聯系,必要時代表指揮部發布有關信息;

四、預防與預警

1、危險源監控

必須認真落實本礦管理制度,切實把防治煤塵、有毒有害氣體、機械設備的各項管理規定及治理措施落到實處,不斷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防止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防止煤塵超限和有毒有害氣體、機械設備噪聲必須采取如下措施:

(1)必須完善防塵灑水管路系統,防塵管路的管徑選擇滿足生產和防塵灑水需要,管路必須到達主要進風巷和回風巷、每條輸送機巷道、裝載轉載點、所有采掘工作面及其進、回風巷道,并按規定安設三通和閥門。

(2)采掘進工作面必須采取煤層注水、濕式打眼、爆破使用水炮泥、爆破前后灑水、轉載點噴霧灑水、上、下出口沖、洗巷道、工作面進回風巷道沖洗、凈化風流、隔爆水袋、符合規定的最佳防塵風速、個體防護等綜合防塵措施。

(3)井下各運煤裝載點、轉載點必須有噴霧裝置,裝載點風流下風測設置凈化風流的水幕。

(5)采掘工作面進風巷和回風巷、主要進風大巷及進風斜巷都必須安設凈化水幕,水幕應封閉全斷面,并使用正常。

(6)井下的煤巷、半煤巖巷每天要沖洗降塵,粉塵較大的采掘工作面必須每班沖洗,其它運輸巷道、回風巷道每周必須進行沖洗,巷道中的積塵必須及時清掃運出。

(7)必須有預防和隔絕煤塵爆炸的措施,礦井噴霧降塵裝置和隔爆設施的設置必須符合規定要求,要經常保持隔爆水袋的完好和存足規定的水量。

(8)測塵與測風同步進行,測定全塵和呼吸性粉塵濃度,采掘工作面根據實際情況要隨時進行測塵,發現粉塵濃度超限時,必須加強煤層注水、噴霧降塵等防塵措施。

(9)加強礦井通風系統管理,使通風系統合理、穩定、可靠,實行分區通風。礦井、采區應有足夠的風量,采掘工作面配風量必須滿足安全生產需要,消除采掘工作面不合理的串聯通風。加強巷道貫通后的通風管理和局部通風管理工作,杜絕巷道出現無風、微風和局部通風機出現循環風現象。

(10)對機械設備完善防護消聲裝置,

2、預警行動

加強職業衛生管理,一旦發現有隱患,就要發布事故預警,避免職業衛生事故發生。

五、信息報告程序

調度室接到職業衛生事故匯報后,立即將事故概況向值班礦長匯報,并根據值班礦長的指示,向礦長、技術負責人匯報,同時向總經理匯報。

匯報內容主要包括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初步原因;已經采取的措施;現場人員狀況、人員傷亡及撤離情況等。

通知順序如下:事故發生地點—→調度室—→值班礦長—→總指揮—→副總指揮—→指揮部成員。

指揮部接到事故報告后,應在1小時內向西洛煤監組報告。

六、應急處置

1、響應分級

調度室接到礦井職業衛生事故匯報后,立即匯報值班礦長,并立即通知指揮部,由總指揮決定是否啟動應急預案以及啟動哪一級別應急預案。

(1)發生特別重大傷亡事故,事故造成30人以上被困災區,已經或可能導致30人以上死亡,為Ⅰ級響應。

(2)發生特大傷亡事故,事故造成10人以上、29人以下被困災區,已經可能導致10人以上、29人以下死亡,為Ⅱ級響應。

(3)發生重大傷亡事故,事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被困災區,已經可能導致3人以上、9人以下死亡,為Ⅲ級響應。

(4)發生一般傷亡事故,事故造成1人以上、3人以下被困災區,已經可能導致1人以上、3人以下死亡,為Ⅳ級響應。

2、響應程序

礦井職業衛生事故發生后,調度室為發出預警通報的責任單位。當調度室接到井下發生職業衛生事故的匯報后,立即撤出災區人員和停止災區供電,按礦井應急預案規定的順序通知礦長、技術負責人等有關人員,有關人員立即向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匯報,召請金沙縣礦山救護大隊,成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制定救災方案,救護隊進行救災工作直至災情消除、恢復正常生產。

3、處置措施

發生職業衛生事故后,必須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進一步擴大。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⑴實施綜合防塵措施,降低浮游煤塵的濃度。

⑵加強通風,采取瓦斯排放措施,防止災區瓦斯積聚.

七、應急保障

1、應急物資保障

根據井下實際情況,在各作業點放不同數量的消防器材,材料庫配備救災用的局扇、風筒、水泵、水管等。通風科在井下材料硐室配備相應原材料,如水泥、沙子、石料等。

2、應急裝備保障

礦井發生職業衛生事故時,召請金沙縣礦山救護大隊、林東醫院、并提請當地公安局進行交通管制,開設應急救援特別通道,最大限度贏得搶險救災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