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孔爆破事故現場處置方案格式
1.事故特征
1.1事故類型和危險程度分析
1.1.1事故類型
1)火工品材料在運輸過程中發生爆炸。
2)火工品材料在儲存過程中發生爆炸。
3)火工品材料在使用過程中發生爆炸。
4)鉆機在作業過程中滑落到作業平盤以下。
1.1.2危險性分析
火工品材料一旦發生爆炸將會造成爆炸點人員的傷亡,爆炸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和爆炸沖擊波會造成次生事故,鉆機滑落到作業平盤以下會造成設備損壞、人員傷亡,嚴重影響礦井的生產安全。
1.2事故發生的區域、地點
采場5A平盤爆破作業點發生炸藥爆炸傷人事故。
1.3事故發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現場放炮員在拿放雷管時違章作業,導爆索過短致使起爆人員離爆炸點較近,放炮員被炸傷,右手臂受傷嚴重。
2.組織機構及職責
組長:現場值班礦領導及值班人員。
副組長:現場值班段領導
成員:現場各個班組成員、現場工作人員。
職責:現場發生事故后,值班礦領導負責制定搶險救災方案和安全技術措施,指揮現場搶險救災,處理突發災變以及事故匯報,并啟動相關的救援小組,進行救援行動。現場災難礦內無法處置的向上級匯報,上級指揮部判斷災情大小并組織救援或向上一級匯報。如果現場符合級別時應簡化報告程序,直接通知到救護大隊。礦級指揮部及救援小組負責組織全礦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演練,監督檢查各系統應急演練。
3.應急處置
3.1事故應急處置程序
1)發生爆炸事故后,采坑人員立即切斷本工作面設備電源,收放好其余火工品,檢查人員受傷情況,向調度室匯報。
2)調度室負責詳細記錄爆炸事故時間、地點、人員受傷程度等詳細情況,并立即匯報礦井值班領導,并派車輛運送受傷人員到急救場所救治。
3)事故現場有一人受傷,屬于一般事故時啟動IV級響應程序。
3.2現場應急處置
1)不要驚慌失措,要保持鎮靜,首先對現場進行安全檢查,防治發生次生災害。
2)立即切斷作業場所所有電源,并將雷管、炸藥等火工用品歸類存放在規定的區域內。杜絕再次發生意外事故。
3)在周圍環境不危及生命條件下,一般不要輕易隨便搬動傷員。
4)暫不要給傷病員喝任何飲料和進食。
5)對傷情穩定,估計轉運途中不會加重傷情的傷病員,迅速組織人力,利用各種交通工具分別轉運到附近的醫療單位急救。
6)現場搶救一切行動必須服從有關領導的統一指揮,按照“三先先后”的原則進行。
7)在搬運過程中,時刻注意傷員的反應和直覺,盡可能減少傷員的痛苦。
3.3礦調度室電話:0477-8110066。
3.4事故匯報的基本要求和內容
事故地點,事故類型,事故的嚴重程度,事故發生的時間,事故現場情況,次生事故可能性,需要幫助情況,事故發生地點的聯系方式等內容。
4.注意事項
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應注意:搶救出傷員后,必須判斷傷情的輕重,人員較多時先救重傷員,后救輕傷員,并按照“三先三后”的原則:(1)對窒息或心跳呼吸停止不久的傷員必須先復蘇,后搬運;(2)對出血傷員必須先止血后搬運;(3)對骨折的傷員必須先固定后搬運。
篇2:穿孔爆破事故應急預案格式
1.事故類型和危險程度分析
1.1事故類型
1.1.1爆炸材料內部發生化學反應,造成自身爆炸。
1.1.2爆炸材料在儲存過程中由于儲存不當造成爆炸。
1.1.3爆炸材料在搬運過程中受到外界靜電、電火花的影響造成爆炸。
1.1.4雷管、炸藥在儲存地點受到外壓、破壞變形造成爆炸。
1.1.5雷管在扭結、編號是受到外界壓力、拉力影響造成爆炸。
1.1.6在穿孔過程中由于鉆機位置布置不合理,將鉆機滑落作業平盤以下。
爆炸材料一旦發生控制外的爆炸,或鉆機滑落到作業平盤以下,輕則引起設備損壞,重則引起人員受傷及死亡。
1.2危險程度分析
爆炸事故具有突發性,事故前沒有預兆可尋的特點,在本礦采掘生產過程中發生爆炸或鉆機滑落事故后,可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產中止等事故,給本礦生產帶來嚴重危害。
2.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發生穿孔爆破事故后,救援人員應按照“緊急救援、妥善避難、安全撤退、救人優先”的原則進行搶險救災。
2.1貫徹“安全第一,以防為主”的方針,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切實做到責任、措施徹底落實。
2.2以人為本,安全第一。應急救援工作要始終把保障員工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切實加強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防護,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危害,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專業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和職工群眾基礎作用。
2.3全礦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自主保安的義務和監督的義務,提高警惕、自主保安、群監群治。
3.組織機構及職責
3.1應急組織體系
圖2-1-7神山露天煤礦穿孔爆破事故應急組織指揮體系
3.2指揮機構及職責
3.2.1應急救援指揮部及職責
總指揮:董文明(礦長)
第一副總指揮:馬金林(總工程師)
副總指揮:蘇勇(生產副礦長);劉貴鵬(機電副礦長);王補在(經營副礦長);劉翔虎、陳瑞珠、楊四平(礦長助理);
指揮部成員:史義寬(生產指揮中心主任);惠誠祥(安管辦主任);石志平(經營辦主任);鄭國翠(辦公室主任);梁二寶(技術組主任);李向東(機電組主任);邱玉忠(調度組主任);王永峰(生產作業部主任);溫學峰、張華、李龍、林劍、王君、侯欣旺、張志剛(生產作業部副主任);楊炳文(物資供應站站長);何紅勇(后勤服務公司經理);蘇茹芝(醫務所所長);楊振剛(地測站站長);李志剛(康寧公司經理);
3.2.1.1指揮部成員職責:
1)總指揮職責:
①組織指揮本礦各方面的資源,開展穿孔爆破事故應急搶險工作。
②組織制定穿孔爆破事故排險、搶險方案。
③下達各種穿孔爆破事故應急處理指令。
④在處于應急狀態下,組織協調本礦的各種對外聯系。
2)副總指揮職責:
①協助總指揮負責穿孔爆破事故應急搶險的具體指揮工作。
②當總指揮不在現場時,副總指揮自動承擔總指揮的一切職責。
3)成員職責:
①服從總指揮、副總指揮的指令,協助總指揮制定穿孔爆破事故排險、搶險方案。
②指揮各搶險小組落實穿孔爆破事故排險、搶險的具體措施,并及時向總指揮、副總指揮報告本搶險小組的工作情況。
3.2.2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
應急救援指揮部下設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神山露天煤礦生產指揮中心調度室。
主任:馬金林
副主任:蘇勇劉貴鵬王補在劉祥虎陳瑞住楊四平
成員:史義寬石志平鄭國翠王永峰惠誠祥梁二寶李向東邱玉忠楊振剛楊炳文何紅勇蘇茹芝李志剛等相關人員。
3.2.2.1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職責:
1)負責應急救援指揮部的具體事務工作。
2)負責應急救援指揮工作的綜合協調和管理,根據穿孔爆破事故情況和救援工作進展情況,及時向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
3)與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保持聯系,傳達應急救援指揮部的命令。
4)調動本礦應急救援力量,調配應急救援資源。
5)提供技術支持,組織本礦應急救援技術組參加救援工作,協調本礦醫療救護工作。
6)調用本礦應急救援基礎資料與信息。
7)穿孔爆破事故災難擴大或專業領域救援力量、資源不足時,協調相關救援力量及設備增援。
8)完成應急救援指揮部交辦的其它事項。
3.2.2.2設立救災辦公室
救災辦公室設在礦調度室,聯系電話:0477-8110066;
主任:史義寬;
副主任:邱玉忠
調度員:孫建秀、王慶功、蘇玉梅、高瑞;
職責:負責承辦應急救援指揮部交辦的有關事項、應急救援工作的組織協調、信息處理、資料管理等工作;負責做好應急救援詳細記錄,必要時做好錄音。
3.2.3應急救援指揮部下設十個組,其職責如下:
1)現場搶險救災組
組長:蘇勇
副組長:王永峰王君張華林劍張志剛侯欣旺溫學峰
成員:礦有關科室、作業部成員。
職責:主要負責指揮現場搶險工作,實施應急救援指揮部制定的搶險救災方案和安全技術措施,組織現場搶救,處理突發災變。
2)技術組
組長:馬金林
副組長:梁二保楊振剛
成員:礦相關技術人員、地測站工作人員。
職責:主要研究制定搶救技術方案和措施,解決搶險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協助現場搶險救災組搶險救災。生產技術組負責提供與搶險救災相關的圖紙、資料,參與救災搶險及恢復生產的準備工作;機電部門負責救災過程中機電設備的供應、搶修和正常運轉,掌握地方政府停送電工作,搶險救災物資及人員的運輸。
3)物資供應組
組長:楊炳文
副組長:施長順
成員:礦相關科室負責人、供應站其他人員。
職責:主要保證搶險救災中物資和設備的及時供應,并及時迅速運送到指定地點。
4)資金保障組
組長:石志平
副組長:陳志麗
成員:礦相關科室負責人、經營辦其他人員。
職責:主要負責搶險救災中所需的資金,并及時迅速的發放到到指定地點。
5)警戒保衛組
組長:溫學峰
副組長:李龍
成員:作業部穿爆組全體成員。
職責:主要負責在采場、工業廣場及運輸道路設置警戒,疏散、戒嚴和維持秩序、交通等工作。
6)醫療救護組
組長:蘇茹芝
成員:駐礦醫務所工作人員。
職責:主要負責對受傷人員的醫療救護。
7)后勤保障組
組長:何紅勇
副組長:屈金太季蘭超
成員:生活服務部工作人員。
職責:負責接待有關人員,安排吃、住、行等工作。
8)安全監察組
組長:劉祥虎
副組長:惠誠祥
成員:安管辦所有人員。
職責:負責統計入坑人數、出坑人數和被困人數,迅速匯報礦應急救援指揮部。按應急救援指揮部制定的救災方案,配合救護隊的救護工作及撤離事故現場人員,監督檢查救災方案的實施情況。
9)善后處理組
組長:史義寬
副組長:王永峰鄭國翠趙永剛
成員:參與救治傷員的醫院領導及醫護人員。
職責:負責核實遇難者身份并通知遇難者家屬。安排遇難者喪葬事宜,負責洽談撫恤條件和家屬的安撫工作。
10)信息發布組
組長:鄭國翠
副組長:白國君徐永紅
成員:綜合辦、安管辦等相關部門負責人。
職責:應急救援指揮部向公眾及媒體發布事故信息。
3.2.4聯絡方式
聯系電話、應急救援有關人員及聯系方式(見附件二)。
4.預防與預警
4.1危險源監控
4.1.1危險源監測監控方式、方法
對于存在的隱患每月由總工程師組織有關部門進行排查,落實整改單位和責任人,下發隱患排查紀要,專業人員負責建檔,并制定相應的安全措施,進行跟蹤評估,發現問題,及時通知有關單位進行處理。嚴格按照炸藥管理八項管理制度進行管理。嚴格執行爆炸材料的運輸、儲存、使用等相關規定。嚴格執行鉆機作業作業規程及操作規程。
4.1.2預防措施
1)嚴格執行爆炸材料發放、領退和電雷管編號制度。放炮員在炸藥庫領用雷管炸藥時必須清點數量,將雷管腳線擰結成短路,在三聯單上簽字。
2)雷管、炸藥必須分裝、分運,同一輛車上嚴禁同時裝雷管、炸藥。運送爆破材料的車輛在出入采場時,其他人員不得同車出入,不得同時運送其他物品或工具,車輛行使速度不得超過25Km/h,運送雷管、炸藥的車輛嚴禁中途逗留。
3)雷管、炸藥必須由爆破負責人親自領用、押送,到達工作地點后,雷管必須由爆破工親自搬運放入爆破現場。炸藥應由爆破工或在爆破工監護下由其他人員搬運放入爆破現場。
4)嚴禁將雷管和炸藥裝放在同位置。
5)交接班人員出入采坑的高峰時間內嚴禁運送爆破材料。
6)炸藥和雷管箱在施工期間必須由專人負責看管,看管期間人員決不能離開,嚴防炸藥和雷管丟失。當班使用不完的移交下一個班使用,采場存放量不得超過作業規程規定量,超出部分必須進行退庫處理,現場必須有詳細的交接班記錄,工作現場無人員看管不得存放火工品。
7)爆炸材料運輸、使用過程嚴格按照制度執行。
8)嚴格執行《安全生產法》、《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條例》、《煤礦安全規程》及行業的有關規定。
9)外部安全距離不符合要求的,要采取限量儲存措施。
10)接觸爆炸材料的人員,必須穿著棉布或抗靜電工作服。
11)嚴格執行鉆機作業及操作規程。
4.2預警行動
4.2.1相關單位將穿孔爆破監測監控分析結果及隱患報礦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對相關信息進行處理、識別、診斷、評價和判斷后,確定需要預警的穿孔爆破事故類型和預警級別。
4.2.2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將確定的穿孔爆破預警事故類型和預警級別報總工(第一副總指揮)審核、礦長(總指揮)審定后,通過電話、內網、電子顯示屏等向有關單位和人員發布穿孔爆破事故預警信息。情況緊急時,必須及時利用警笛報警、通訊網絡信息傳遞、人員廣播等方式進行預警。
4.2.3穿孔爆破事故預警信息發布后需要采取下列措施:
1)相關單位啟動預警行動方案,采取相應預防性處置措施;
2)及時將處置情況報告應急指揮部;
3)應急指揮部密切跟蹤事態發展,檢查處置措施執行情況并做好相應的應急準備;
4)礦各應急工作組根據現場情況進入應急準備階段;
5)一旦達到穿孔爆破事故標準時,啟動穿孔爆破事故應急預案。
4.2.4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根據事態跟蹤情況,確定事故預警符合終止條件后,經總工同意,礦長批準后,撤消發布的事故預警信息。
5.信息報告程序
5.1當發生穿孔爆破事故時,現場人員或事故地點附近人員了解事故情況和事故性質后立即報告礦調度室,礦調度室負責事故記錄,并立即向應急救援總指揮和相關領導報告。根據穿孔爆破事故情況和總指揮的批示,礦調度室向公司調度室報告。現場人員同時向本單位匯報,由值班領導啟動現場處置方案。
5.2采坑作業人員配備移動電話(見附件二),發生穿孔爆破事故時,現場人員及時通過報告礦調度室。
5.3礦調度室設立24小時值班專用電話,電話號碼:0477—8110066,各應急救援小組組長、主要部門(區隊)負責人聯系電話見附表二,手機保持24小時開通狀態。
5.4報告的內容:穿孔爆破事故發生的單位、時間、地點、簡要經過、發生范圍、嚴重程度、人員傷亡情況、初步原因判斷、已采取的應急措施、事故搶險情況等。
5.5發生穿孔爆破事故后,現場受困人員在立即開展自救和互救的同時,可通過喊話、敲擊物體等方式向周邊人員及救援人員求救。
5.6當穿孔爆破事故需要外部力量救援時,由礦調度室統一向礦山救護隊等外部救援機構進行協調,請求外部救援隊伍增援。
5.7當接到地方部門發布橙色預警或紅色預警,調度室迅速按應急響應計劃規定順序匯報礦領導及有關單位和部門。根據領導指示組織搶救工作,并迅速向事故影響范圍的人員發出預警,組織人員撤離,啟動應急預案,減少人身和財產的損失。
6.應急處置
6.1響應分級
根據穿孔爆破事故危害程度、影響范圍和單位控制事態的能力,本礦將穿孔爆破事故和應急響應級別分為如下四個等級:
6.1.1特別重大穿孔爆破事故:發生穿孔爆破事故,造成30人以上被困災區,已經或可能導致30人以上死亡,造成采場、工業廣場運輸道路嚴重堵塞或建筑物倒塌,導致生產停止。為I級響應。
6.1.2重大穿孔爆破事故:發生穿孔爆破事故,造成10人以上29人以下被困災區,已經或可能導致10人以上29人以下死亡,或造成采場、工業廣場道路堵塞或建筑物遭到嚴重破壞,且影響正常生產。為Ⅱ級響應。
6.1.3較大穿孔爆破事故:發生爆炸事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被困災區,已經或即將導致3-9人死亡,或造成采場、工業廣場道路賭賽建筑物輕微受損,不影響正常生產。為Ⅲ級響應。
6.1.4一般穿孔爆破事故,發生穿孔爆破事故,造成1人以上3人以下被圍災區,已經或即將導致3人以下死亡,或未造成采場、工業廣場道路堵塞建筑物未受損。為Ⅳ級響應。
6.2響應程序
6.2.1應急啟動
1)礦井發生一般、較大穿孔爆破事故時,應立即啟動本礦穿孔爆破事故應急預案,開展事故搶險。
2)礦井發生重大、特大穿孔爆破事故時,經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確認,由公司應急救援總指揮下達命令,啟動《神東煤炭分公司爆炸事故應急預案》。
3)礦調度室接到總指揮啟動穿孔爆破事故應急預案命令后,立即通知穿孔爆破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及成員單位相關人員到達指定地點,參加事故搶險。
6.2.2應急行動
1)神山露天煤礦發生較大以上穿孔爆破事故后,在公司應急救援人員到達前,應首先啟動本礦穿孔爆破事故應急預案,控制事故擴大,進行搶險自救。
2)礦應急救援指揮部要根據現場情況,對穿孔爆破事故原因做出初步判斷。制定搶險方案和符合現場搶險救災的安全技術措施,經總指揮批準后組織實施。
3)專業搶險人員到達現場后,要按照應急預案、搶險方案進行搶險救災,并隨時向礦調度室匯報事態發展和搶險進展情況。
4)搶險過程要由現場搶險指揮部統一指揮,礦應急救援指揮部協調處理,提供必要的搶險所需物資及設備。
5)礦應急救援總指揮部根據事態發展和現場救援進展情況,及時向事故單位、搶險單位提出事故搶險救援指導性意見。事故單位、搶險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和領導指示進行應急處理和事故搶險。
6)礦山救護大隊、公司總醫院在接到事故搶險命令后,應迅速派人趕赴指定地點,協助事故單位進行搶險。
7)各部門應保持與礦應急救援指揮部的通信暢通。由礦調度室統一協調各方關系,并負責向上級有關部門匯報。
6.2.3資源調配
1)根據事故現場情況及本礦物資儲備情況,為事故地點搶險工作提供充足的物資供應。同時,將有穿孔爆破事故搶險救災經驗的人員調往事故現場協助處理。
2)事故單位在搶險過程中,如出現搶險物資短缺,需及時向礦應急救援指揮部匯報。礦調度室接到匯報后,立即與物資供應站、公司設備管理中心或其他單位協調處理,保證救災物資及時到位。
6.2.4應急避險
1)穿孔爆破事故發生后,事故地點人員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應積極進行自救,控制事態擴大。發生采場、工業廣場道路堵塞時,被困人員要立即尋找安全地點躲避,等待救援。
2)在搶險救災過程中,要尋找最佳搶險路線和方法,盡可能縮短搶救時間,確保被困人員安全。
3)在搶險過程中,要指派專人觀察周圍設備施設施變化情況,檢查事故地點周圍情況是否安全,同時要加強維修,確保退路安全暢通,以防再次發生事故。
6.2.5擴大應急
1)在穿孔爆破事故應急過程中,當事故災情擴大時,由礦總指揮部決定擴大應急響應級別。
2)擴大應急響應后,礦現場搶險指揮部根據穿孔爆破事故現場實際情況和救援能力,確定需要外援時,及時向礦應急救援指揮部匯報。
6.2.6應急結束
當應急救援完成,穿孔爆破事故現場得以控制,作業環境符合有關標準,導致次生、衍生安全隱患消除,全體搶救人員安全撤離后,由調度室向指揮部進行匯報,指揮部總指揮下達命令,宣布應急結束。
6.3應急處置措施
6.3.1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事故處理方案,積極采取措施組織有關單位進行事故處理工作。
6.3.2根據災情區域,指派各地點搶險救災負責人和救災隊伍,立即到現場指揮搶險救災工作。
6.3.3根據指揮部安排,立即組織人員到達現場,進行搶險救災工作。
6.3.4事故現場人員按礦調度通知精神,組織好人員撤離準備工作,重要崗位人員不得擅自撤離崗位,服從搶險救災人員的安排。
6.3.5供應站要組織好物資供應工作,按礦調度通知,立即將設備、設施運、安到指定地點,調度室立即安排車輛進行物資調運工作。
6.3.6機電組要做好供電系統的檢查維修工作,保證搶險救災正常、安全供電,并對有危險的地面架空線路進行排查,防止觸電事故。
6.3.7營救人員應沉著冷靜,根據災情和現有條件進行施工,行動中必須保證統一的指揮和嚴密的組織,防止災情擴大,避免二次事故的發生。
6.3.8事故單位在搶救過程有困難時,指揮部可抽調其他單位有經驗、有技術的骨干力量,進行緊急增援。
6.3.9搶救出傷員后,必須判斷傷性的輕重,人員較多時先搶救重傷人員,后搶救輕傷人員,并按照“三先三后”的原則,即①對窒息或心跳呼吸停止不久的傷員必須先復蘇后搬運。②對出血傷員必須先止血后搬運。③對骨傷的傷員必須先固定后搬運。
6.3.10救護隊按指揮部的命令,組織隊員做好受災人員的搶救和探查工作。
6.3.11各單位,各搶險地點的進展情況,隨時匯報指揮部。
6.3.12搶險救災工作要本著先人后物、先采場后其他的順序,確保人員和采坑安全,防止財產損失。
6.3.13為了有利于救人和保證救護隊員本身安全,避免爆破材料連續爆炸,查明引起爆炸的真實火源是救災工作中的技術關鍵。制定救災措施時,必須充分考慮發生二次事故特別是發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制定防治二次爆炸的措施。
6.3.14制定救災方案選擇最佳的路線,以最快的速度到達遇險人員最多的地點進行偵察、搶救。
6.3.15在災區一旦發現火災或殘留火源,應立即撲滅。火區內有遇險人員時,應全力滅火。直接滅火未奏效,并確認火區內遇險人員均已死亡,應先行封閉,控制火勢,然后滅火。
6.3.16火工品材料爆炸引起火災,可參照外因火災處理方法進行滅火。
7.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7.1醫務室要配備創傷急救急救器械,確保在事故發生后第一時間對傷者進行正確的創傷急救。
7.2所有應急物資、應急工具及裝備沒有特殊情況不得使用,每天要有專人進行維護和檢查,其它原因使用后必須及時進行補充。
7.3所有應急救援所需物資、設備、設施、工具,確保其處于良好狀況、隨時可以投入正常使用。(應急物資詳見附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