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某鍋爐燒裂事故應急預案

某鍋爐燒裂事故應急預案

2024-07-15 閱讀 4928

1.事故類型和危險程度分析

1.1事故類型

我礦使用的鍋爐為常壓鍋爐,事故隱患主要殼體燒裂或溢水將周圍人員燒傷,或引起電氣火災等事故。

1.2危險程度分析

殼體燒裂熱水溢出造成人員燙傷,或熱水溢出導致電氣設備、供電線路短路,從而引起電氣火災。給我礦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人員傷亡。

2.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鍋爐房發生鍋爐燒裂事故后,救援人員應按照“緊急救援、妥善避難、安全撤退、救人優先”的原則進行搶險救災。

2.1救援人員首先要斷開鍋爐房的電源,撤出事故現場作業人員,做好現場警戒,采取措施進行現場救援。

2.2首先辨別是否有再次裂縫危險,避免由于盲目施救過程中二次裂縫造成事故擴大,人員傷亡。

2.3如果事故造成火災、按照火災事故預案進行事故處理。

2.4以人為本,安全第一。應急救援工作要始終把保障員工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切實加強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防護,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危害,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專業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和職工群眾基礎作用。

2.5全礦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自主保安的義務和監督的義務,提高警惕、自主保安、群監群治。

3.組織機構及職責

3.1應急組織體系

圖2-1-1神山露天煤礦鍋爐燒裂事故應急組織指揮體系

3.2指揮機構及職責:

3.2.1應急救援指揮部及職責

總指揮:董文明(礦長)

第一副總指揮:馬金林(總工程師)

副總指揮:蘇勇(生產副礦長);劉貴鵬(機電副礦長);王補在(經營副礦長);劉翔虎、陳瑞珠、楊四平(礦長助理);

指揮部成員:史義寬(生產指揮中心主任);惠誠祥(安管辦主任);石志平(經營辦主任);鄭國翠(辦公室主任);梁二保(技術組主任);李向東(機電組主任);邱玉忠(調度組主任);王永峰(生產作業部主任);溫學峰、張華、李龍、林劍、王君、侯欣旺、張志剛(生產作業部副主任);楊炳文(物資供應站站長);何紅勇(后勤服務公司經理);蘇茹芝(醫務所所長);楊振剛(地測站站長);李志剛(康寧公司經理);

3.2.1.1指揮部成員職責:

1)總指揮職責:

①組織指揮本礦各方面的資源,開展鍋爐燒裂事故應急搶險工作。

②組織制定鍋爐燒裂事故排險、搶險方案。

③下達各種鍋爐燒裂事故應急處理指令。

④在處于應急狀態下,組織協調本礦的各種對外聯系。

2)副總指揮職責:

①協助總指揮負責鍋爐燒裂事故應急搶險的具體指揮工作。

②當總指揮不在現場時,自動承擔總指揮的一切職責。

3)成員職責:

①服從總指揮、副總指揮的指令,協助總指揮制定鍋爐燒裂事故排險、搶險方案。

②指揮各搶險小組落實鍋爐燒裂事故排險、搶險的具體措施,并及時向總指揮、副總指揮報告本搶險小組的工作情況。

3.2.2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

應急救援指揮部下設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神山露天煤礦生產指揮中心調度室。

主任:馬金林

副主任:蘇勇劉貴鵬王補在劉翔虎陳瑞住楊四平

成員:史義寬石志平鄭國翠王永峰惠誠祥梁二保李向東邱玉忠楊振剛楊炳文何紅勇蘇茹芝李志剛等相關人員。

3.2.2.1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職責

1)負責應急救援指揮部的具體事務工作。

2)負責應急救援指揮工作的綜合協調和管理,根據鍋爐燒裂事故情況和救援工作進展情況,及時向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

3)與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保持聯系,傳達應急救援指揮部的命令。

4)調動本礦應急救援力量,調配應急救援資源。

5)提供技術支持,組織本礦應急救援技術組參加救援工作,協調本礦醫療救護工作。

6)調用本礦應急救援基礎資料與信息。

7)鍋爐燒裂事故災難擴大或專業領域救援力量、資源不足時,協調相關救援力量及設備增援。

8)完成應急救援指揮部交辦的其它事項。

3.2.2.2設立救災辦公室

救災辦公室設在礦調度室,聯系電話:0477-8110066;

主任:史義寬;

副主任:邱玉忠

調度員:孫建秀、王慶功、蘇玉梅、高瑞;

職責:負責承辦應急救援指揮部交辦的有關事項、應急救援工作的組織協調、信息處理、資料管理等工作;負責做好應急救援詳細記錄,必要時做好錄音。

3.2.3應急救援指揮部下設十個組,其職責如下:

1)現場搶險救災組

組長:蘇勇

副組長:王永峰王君張華林劍張志剛侯欣旺溫學峰溫學峰

成員:礦有關科室、作業部成員。

職責:主要負責指揮現場搶險工作,實施應急救援指揮部制定的搶險救災方案和安全技術措施,組織現場搶救,處理突發災變。

2)技術組

組長:馬金林

副組長:梁二保楊振剛

成員:礦相關技術人員、地測站工作人員。

職責:主要研究制定搶救技術方案和措施,解決搶險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協助現場搶險救災組搶險救災。生產技術組負責提供與搶險救災相關的圖紙、資料,參與救災搶險及恢復生產的準備工作;機電部門負責救災過程中機電設備的供應、搶修和正常運轉,掌握地方政府停送電工作、搶險救災物資及人員的運輸。

3)物資供應組

組長:楊炳文

副組長:施長順

成員:礦相關科室負責人、物資供應站其他人員。

職責:主要保證搶險救災中物資和設備的及時供應,并及時迅速運送到指定地點。

4)資金保障組

組長:石志平

副組長:陳志麗

成員:礦相關科室負責人、經營辦其他人員。

職責:主要負責搶險救災中所需的資金,并及時迅速的發放到到指定地點。

5)警戒保衛組

組長:溫學峰

副組長:李龍

成員:作業部穿爆組全體成員。

職責:主要負責在各大門口、鍋爐房警戒,疏散、戒嚴和維持秩序、交通等工作。

6)醫療救護組

組長:蘇茹芝

成員:駐礦醫務所工作人員。

職責:主要負責對受傷人員的醫療救護。

7)后勤保障組

組長:何紅勇

副組長:屈金太季蘭超

成員:生活服務部工作人員。

職責:負責接待有關人員,安排吃、住、行等工作。

8)安全監察組

組長:劉翔虎

副組長:惠誠祥

成員:安管辦所有人員。

職責:負責統計作業人數和被困人數,迅速匯報礦應急救援指揮部。按應急救援指揮部制定的救災方案,配合救護隊的救護工作及撤離事故現場人員,監督檢查救災方案的實施情況。

9)善后處理組

組長:史義寬

副組長:王永峰鄭國翠趙永剛

成員:參與救治傷員的醫院領導及醫護人員。

職責:負責核實遇難者身份并通知遇難者家屬。安排遇難者喪葬事宜,負責洽談撫恤條件和家屬的安撫工作。

10)信息發布組

組長:鄭國翠

副組長:白國君徐永紅

成員:綜合辦、安管辦等相關部門負責人。

職責:負責應急救援指揮部向公眾及媒體發布事故信息。

3.2.4聯絡方式

聯系電話、應急救援有關人員及聯系方式(見附件二)。

4.預防與預警

4.1危險源監控

4.1.1危險源監測監控的方式、方法

1)由職能部門及各基層單位負責人從全礦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的“人、機、環、管”各方面因素進行的危害辯識,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控制措施,根據風險管理程序要求逐項分工落實進行監測監控。

2)對鍋爐安全性能進行定期檢查、檢修、維護,發現隱患及時處理。

3)鍋爐房要使用合格的鍋爐及相關設備設施,不合格的嚴禁使用。

4)對鍋爐房作業人員跟蹤檢查,按照職責進行監護、各業務部門進行流動檢查制度。任何人員發現鍋爐有異常或事故預兆,應立即向礦生產指揮中心(調度室)匯報,在條件安全下積極組織搶救,否則應立即撤離至安全地點或妥善避難。礦領導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搶救或向上級匯報。

4.1.2預防措施

1)在鍋爐使用過程中,加強鍋爐運行管理,保證安全附件和保護裝置靈活,齊全。加強水質管理,防止產生腐蝕、結垢、相對堿度過高;提高司爐工人素質,防止產生缺水、誤判、誤操作等現象。

2)在鍋爐使用中,加強使用管理,避免操作失誤,超溫、超負荷運行,失檢、失修、安全裝置失靈等。

3)加強檢驗工作,及時發現缺陷并采取有效措施。

4)在用鍋爐一般每年進行一次外部檢驗,每兩年進行一次內部檢驗。

5)在用鍋爐的安全閥每年至少應校驗一次。

6)鍋爐給水的硬度必須符合標準,當化驗給水硬度大于標準值時,必須用軟水器進行處理,處理完畢后方可使用。

7)鍋爐給水的PH值控制在10—12之間,PH>12時,采用排污的形式降低鍋水的PH值。

8)司爐人員按照鍋爐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各項要求。

4.2預警行動

4.2.1相關單位將鍋爐監測監控分析結果及隱患報礦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對相關信息進行處理、識別、診斷、評價和判斷后,確定需要預警的鍋爐燒裂事故類型和預警級別。

4.2.2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將確定的鍋爐燒裂預警事故類型和預警級別報總工(第一副總指揮)審核、礦長(總指揮)審定后,通過電話、內網、電子顯示屏等向有關單位和人員發布鍋爐燒裂事故預警信息。情況緊急時,必須及時利用警笛報警、通訊網絡信息傳遞、人員廣播等方式進行預警。

4.2.3鍋爐燒裂事故預警信息發布后需要采取下列措施:

1)相關單位啟動預警行動方案,采取相應預防性處置措施;

2)及時將處置情況報告應急指揮部;

3)應急指揮部密切跟蹤事態發展,檢查處置措施執行情況并做好相應的應急準備;

4)礦各應急工作組根據現場情況進入應急準備階段;

5)一旦達到鍋爐燒裂事故標準時,啟動鍋爐燒裂事故應急預案。

4.2.4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根據事態跟蹤情況,確定事故預警符合終止條件后,經總工同意,礦長批準后,撤消發布的事故預警信息。

5.信息報告程序

5.1當發生鍋爐燒裂事故時,現場人員或事故地點附近人員了解事故情況和事故性質后立即報告礦調度室,礦調度室負責事故記錄,并立即向應急救援總指揮和相關領導報告。根據鍋爐燒裂事故情況和總指揮的批示,礦調度室向公司調度室報告。現場人員同時向本單位匯報,由現場值班領導啟動現場處置方案。

5.2司爐作業人員配備移動電話(見附件二),發生鍋爐燒裂事故時,現場人員及時報告礦調度室。

5.3礦調度室設立24小時值班專用電話,電話號碼:0477—8110066,各應急救援小組組長、主要部門(區隊)負責人聯系電話見附表二,手機保持24小時開通狀態。

5.4報告的內容:鍋爐燒裂事故發生的單位、時間、地點、簡要經過、發生范圍、嚴重程度、人員傷亡情況、初步原因判斷、已采取的應急措施、事故搶險情況等。

5.5發生鍋爐燒裂事故后,現場受困人員在立即開展自救和互救的同時,可通過喊話、敲擊物體等方式向周邊人員及救援人員求救。

5.6當鍋爐燒裂事故需要外部力量救援時,由礦調度室統一向礦山救護隊等外部救援機構進行協調,請求外部救援隊伍增援。

5.7當接到地方部門發布橙色預警或紅色預警調度室迅速按應急響應計劃規定順序匯報礦領導及有關單位和部門。根據領導指示組織搶救工作。并迅速向鍋爐事故影響范圍的人員發出預警,組織人員撤離,啟動應急預案,減少人身和財產的損失。

6.應急處置

6.1響應分級

根據鍋爐燒裂事故危害程度、影響范圍和單位控制事態的能力,本礦將鍋爐燒裂事故和應急響應級別分為如下四個等級:

6.1.1特別重大鍋爐燒裂事故:發生鍋爐燒裂事故,造成30人以上被困災區,已經或可能導致30人以上死亡,造成工業廣場停暖,供暖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導致生產停止。為I級響應。

6.1.2重大鍋爐燒裂事故:發生鍋爐燒裂事故,造成10人以上29人以下被困災區,已經或可能導致10人以上29人以下死亡,或工業廣場供暖設施遭到破壞且影響正常生產。為Ⅱ級響應。

6.1.3較大鍋爐燒裂事故:發生鍋爐燒裂事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被困災區,已經或即將導致3-9人死亡,或工業廣場供暖設施遭到破壞,不影響正常生產。為Ⅲ級響應。

6.1.4一般鍋爐燒裂事故,發生局部鍋爐燒裂事故,造成1人以上3人以下被圍災區,已經或即將導致3人以下死亡,或未造成供暖設施破壞。為Ⅳ級響應。

6.2響應程序

6.2.1應急啟動

1)礦井發生一般、鍋爐燒裂事故時,應立即啟動本礦鍋爐燒裂事故應急預案,開展事故搶險。

2)礦井發生重大、特大鍋爐燒裂事故時,經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確認,由公司應急救援總指揮下達命令,啟動《神東煤炭分公司鍋爐燒裂事故專項應急預案》。

3)礦調度室接到總指揮啟動鍋爐燒裂事故應急預案命令后,立即通知鍋爐燒裂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及成員單位相關人員到達指定地點,參加事故搶險。

6.2.2應急行動

1)神山露天煤礦發生較大以上鍋爐燒裂事故后,在公司應急救援人員到達前,應首先啟動本礦鍋爐燒裂事故應急預案,控制事故擴大,進行搶險自救。

2)礦應急救援指揮部要根據現場情況,對鍋爐燒裂事故原因做出初步判斷。制定搶險方案和符合現場搶險救災的安全技術措施,經總指揮批準后組織實施。

3)專業搶險人員到達現場后,要按照應急預案、搶險方案進行搶險救災,并隨時向礦調度室匯報事態發展和搶險進展情況。

4)搶險過程要由現場搶險指揮部統一指揮,礦應急救援指揮部協調處理,提供必要的搶險所需物資及設備。

5)礦應急救援總指揮部根據事態發展和現場救援進展情況,及時向事故單位、搶險單位提出事故搶險救援指導性意見。事故單位、搶險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和領導指示進行應急處理和事故搶險。

6)礦山救護大隊、公司總醫院在接到事故搶險命令后,應迅速派人趕赴指定地點,協助事故單位進行搶險。

7)各部門應保持與礦應急救援指揮部的通信暢通。由礦調度室統一協調各方關系,并負責向上級有關部門匯報。

6.2.3資源調配

1)根據事故現場情況及本礦物資儲備情況,為事故地點搶險工作提供充足的物資供應。同時將有鍋爐燒裂事故搶險救災經驗的人員調往事故現場協助處理。

2)事故單位在搶險過程中,如出現搶險物資短缺,需及時向礦應急救援指揮辦公室匯報。應急救援指揮辦公室接到匯報后,立即與物資供應站、公司設備管理中心或其他單位協調處理,保證救災物資及時到位。

6.2.4應急避險

1)鍋爐燒裂事故發生后,事故地點人員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應積極進行自救,控制事態擴大。發生圍困時,被困人員要立即尋找安全地點躲避,等待救援。

2)在搶險救災過程中,要尋找最佳搶險路線和方法,盡可能縮短搶救時間,確保被困人員安全。

3)在搶險過程中,要指派專人觀察周圍設備設施變化情況,檢查事故地點周圍情況是否安全,同時要加強維修,確保退路安全暢通,以防再次發生鍋爐燒裂事故。

6.2.5擴大應急

1)在鍋爐燒裂事故應急過程中,當事故災情擴大時,由礦總指揮部決定擴大應急響應級別。

2)擴大應急響應后,礦現場搶險指揮部根據鍋爐燒裂事故現場實際情況和救援能力,確定需要外援時,及時向礦應急救援指揮部匯報。

6.2.6應急結束

當應急救援完成,鍋爐燒裂事故現場得以控制,作業環境符合有關標準,導致次生、衍生安全隱患消除,全體搶救人員安全撤離后,由調度室向指揮部進行匯報,指揮部總指揮下達命令,宣布應急結束。

6.3應急處置措施

6.3.1當鍋爐發生燒裂事故時,現場人員在安全的前提下,首先要拉斷電源,熄滅爐火,并立即通過電話向礦調度匯報,詳細說明燒裂鍋爐的地點、范圍、人員傷亡情況,以及是否引發火災、火勢及蔓延和對人員的威脅情況。

6.3.2根據災情區域,指派各地點搶險救災負責人和救災隊伍,立即到現場指揮搶險救災工作。

6.3.3鍋爐發生燒裂事故后,應急救援指揮部必須立即在現場設置警戒,除搶險人員外,禁止無關人員入內,防止發生后續事故。

6.3.4組織救護人員立即切斷鍋爐電源。并按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命令立即清除鍋爐房內的易燃物品、油脂及化學藥品。

6.3.5現場救護人員必須在保證安全前提下首先搶救受傷人員,同時向指揮部報告搶險救災情況,設備破壞及人員傷亡情況,以便指揮部制定進一步的搶救方案。

6.3.6鍋爐發生燒裂事故后,進入事故現場時要用冷水熄滅明火,防止引起火災及燙傷人員。待遇險、遇難人員全部救出后方可進行現場清理工作。救護人員在搶救過程中必須做好自我防護。

6.3.7醫務人員立即趕赴事故現場,成立臨時救護站,并準備好治療創傷和燙傷的藥物和器械,隨時準備搶救受傷人員。

6.3.8司爐作業人員按礦調度通知精神,組織好人員撤離準備工作,重要崗位人員不得擅自撤離崗位,服從搶險救災人員的安排。

6.3.9供應站要組織好物資供應工作,按礦調度通知,立即將設備、設施運、安到指定地點,調度室立即安排車輛進行物資調運工作。

6.3.10營救人員應沉著冷靜,根據災情和現有條件進行施工,行動中必須保證統一的指揮和嚴密的組織,防止災情擴大,避免二次事故的發生。

6.3.11事故單位在搶救過程有困難時,指揮部可抽調其他單位有經驗、有技術的骨干力量,進行緊急增援。

6.3.12搶救出傷員后,必須判斷傷性的輕重,人員較多時先搶救重傷人員,后搶救輕傷人員,并按照“三先三后”的原則,即①對窒息或心跳呼吸停止不久的傷員必須先復蘇后搬運。②對出血傷員必須先止血后搬運。③對骨傷的人員必須先固定后搬運。

7.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7.1醫務室要配備創傷急救急救器械,確保在事故發生后第一時間對傷者進行正確的創傷急救。

7.2所有應急物資、應急工具及裝備沒有特殊情況不得使用,每天要有專人進行維護和檢查,由于其它原因使用后必須及時進行補充。

7.3所有應急救援所需物資、設備、設施、工具,確保其處于良好狀況、隨時可以投入正常使用。(應急物資詳見附件五)。

篇2:某鍋爐燒裂事故應急預案

1.事故類型和危險程度分析

1.1事故類型

我礦使用的鍋爐為常壓鍋爐,事故隱患主要殼體燒裂或溢水將周圍人員燒傷,或引起電氣火災等事故。

1.2危險程度分析

殼體燒裂熱水溢出造成人員燙傷,或熱水溢出導致電氣設備、供電線路短路,從而引起電氣火災。給我礦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人員傷亡。

2.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鍋爐房發生鍋爐燒裂事故后,救援人員應按照“緊急救援、妥善避難、安全撤退、救人優先”的原則進行搶險救災。

2.1救援人員首先要斷開鍋爐房的電源,撤出事故現場作業人員,做好現場警戒,采取措施進行現場救援。

2.2首先辨別是否有再次裂縫危險,避免由于盲目施救過程中二次裂縫造成事故擴大,人員傷亡。

2.3如果事故造成火災、按照火災事故預案進行事故處理。

2.4以人為本,安全第一。應急救援工作要始終把保障員工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切實加強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防護,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危害,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專業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和職工群眾基礎作用。

2.5全礦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自主保安的義務和監督的義務,提高警惕、自主保安、群監群治。

3.組織機構及職責

3.1應急組織體系

圖2-1-1神山露天煤礦鍋爐燒裂事故應急組織指揮體系

3.2指揮機構及職責:

3.2.1應急救援指揮部及職責

總指揮:董文明(礦長)

第一副總指揮:馬金林(總工程師)

副總指揮:蘇勇(生產副礦長);劉貴鵬(機電副礦長);王補在(經營副礦長);劉翔虎、陳瑞珠、楊四平(礦長助理);

指揮部成員:史義寬(生產指揮中心主任);惠誠祥(安管辦主任);石志平(經營辦主任);鄭國翠(辦公室主任);梁二保(技術組主任);李向東(機電組主任);邱玉忠(調度組主任);王永峰(生產作業部主任);溫學峰、張華、李龍、林劍、王君、侯欣旺、張志剛(生產作業部副主任);楊炳文(物資供應站站長);何紅勇(后勤服務公司經理);蘇茹芝(醫務所所長);楊振剛(地測站站長);李志剛(康寧公司經理);

3.2.1.1指揮部成員職責:

1)總指揮職責:

①組織指揮本礦各方面的資源,開展鍋爐燒裂事故應急搶險工作。

②組織制定鍋爐燒裂事故排險、搶險方案。

③下達各種鍋爐燒裂事故應急處理指令。

④在處于應急狀態下,組織協調本礦的各種對外聯系。

2)副總指揮職責:

①協助總指揮負責鍋爐燒裂事故應急搶險的具體指揮工作。

②當總指揮不在現場時,自動承擔總指揮的一切職責。

3)成員職責:

①服從總指揮、副總指揮的指令,協助總指揮制定鍋爐燒裂事故排險、搶險方案。

②指揮各搶險小組落實鍋爐燒裂事故排險、搶險的具體措施,并及時向總指揮、副總指揮報告本搶險小組的工作情況。

3.2.2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

應急救援指揮部下設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神山露天煤礦生產指揮中心調度室。

主任:馬金林

副主任:蘇勇劉貴鵬王補在劉翔虎陳瑞住楊四平

成員:史義寬石志平鄭國翠王永峰惠誠祥梁二保李向東邱玉忠楊振剛楊炳文何紅勇蘇茹芝李志剛等相關人員。

3.2.2.1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職責

1)負責應急救援指揮部的具體事務工作。

2)負責應急救援指揮工作的綜合協調和管理,根據鍋爐燒裂事故情況和救援工作進展情況,及時向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

3)與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保持聯系,傳達應急救援指揮部的命令。

4)調動本礦應急救援力量,調配應急救援資源。

5)提供技術支持,組織本礦應急救援技術組參加救援工作,協調本礦醫療救護工作。

6)調用本礦應急救援基礎資料與信息。

7)鍋爐燒裂事故災難擴大或專業領域救援力量、資源不足時,協調相關救援力量及設備增援。

8)完成應急救援指揮部交辦的其它事項。

3.2.2.2設立救災辦公室

救災辦公室設在礦調度室,聯系電話:0477-8110066;

主任:史義寬;

副主任:邱玉忠

調度員:孫建秀、王慶功、蘇玉梅、高瑞;

職責:負責承辦應急救援指揮部交辦的有關事項、應急救援工作的組織協調、信息處理、資料管理等工作;負責做好應急救援詳細記錄,必要時做好錄音。

3.2.3應急救援指揮部下設十個組,其職責如下:

1)現場搶險救災組

組長:蘇勇

副組長:王永峰王君張華林劍張志剛侯欣旺溫學峰溫學峰

成員:礦有關科室、作業部成員。

職責:主要負責指揮現場搶險工作,實施應急救援指揮部制定的搶險救災方案和安全技術措施,組織現場搶救,處理突發災變。

2)技術組

組長:馬金林

副組長:梁二保楊振剛

成員:礦相關技術人員、地測站工作人員。

職責:主要研究制定搶救技術方案和措施,解決搶險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協助現場搶險救災組搶險救災。生產技術組負責提供與搶險救災相關的圖紙、資料,參與救災搶險及恢復生產的準備工作;機電部門負責救災過程中機電設備的供應、搶修和正常運轉,掌握地方政府停送電工作、搶險救災物資及人員的運輸。

3)物資供應組

組長:楊炳文

副組長:施長順

成員:礦相關科室負責人、物資供應站其他人員。

職責:主要保證搶險救災中物資和設備的及時供應,并及時迅速運送到指定地點。

4)資金保障組

組長:石志平

副組長:陳志麗

成員:礦相關科室負責人、經營辦其他人員。

職責:主要負責搶險救災中所需的資金,并及時迅速的發放到到指定地點。

5)警戒保衛組

組長:溫學峰

副組長:李龍

成員:作業部穿爆組全體成員。

職責:主要負責在各大門口、鍋爐房警戒,疏散、戒嚴和維持秩序、交通等工作。

6)醫療救護組

組長:蘇茹芝

成員:駐礦醫務所工作人員。

職責:主要負責對受傷人員的醫療救護。

7)后勤保障組

組長:何紅勇

副組長:屈金太季蘭超

成員:生活服務部工作人員。

職責:負責接待有關人員,安排吃、住、行等工作。

8)安全監察組

組長:劉翔虎

副組長:惠誠祥

成員:安管辦所有人員。

職責:負責統計作業人數和被困人數,迅速匯報礦應急救援指揮部。按應急救援指揮部制定的救災方案,配合救護隊的救護工作及撤離事故現場人員,監督檢查救災方案的實施情況。

9)善后處理組

組長:史義寬

副組長:王永峰鄭國翠趙永剛

成員:參與救治傷員的醫院領導及醫護人員。

職責:負責核實遇難者身份并通知遇難者家屬。安排遇難者喪葬事宜,負責洽談撫恤條件和家屬的安撫工作。

10)信息發布組

組長:鄭國翠

副組長:白國君徐永紅

成員:綜合辦、安管辦等相關部門負責人。

職責:負責應急救援指揮部向公眾及媒體發布事故信息。

3.2.4聯絡方式

聯系電話、應急救援有關人員及聯系方式(見附件二)。

4.預防與預警

4.1危險源監控

4.1.1危險源監測監控的方式、方法

1)由職能部門及各基層單位負責人從全礦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的“人、機、環、管”各方面因素進行的危害辯識,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控制措施,根據風險管理程序要求逐項分工落實進行監測監控。

2)對鍋爐安全性能進行定期檢查、檢修、維護,發現隱患及時處理。

3)鍋爐房要使用合格的鍋爐及相關設備設施,不合格的嚴禁使用。

4)對鍋爐房作業人員跟蹤檢查,按照職責進行監護、各業務部門進行流動檢查制度。任何人員發現鍋爐有異常或事故預兆,應立即向礦生產指揮中心(調度室)匯報,在條件安全下積極組織搶救,否則應立即撤離至安全地點或妥善避難。礦領導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搶救或向上級匯報。

4.1.2預防措施

1)在鍋爐使用過程中,加強鍋爐運行管理,保證安全附件和保護裝置靈活,齊全。加強水質管理,防止產生腐蝕、結垢、相對堿度過高;提高司爐工人素質,防止產生缺水、誤判、誤操作等現象。

2)在鍋爐使用中,加強使用管理,避免操作失誤,超溫、超負荷運行,失檢、失修、安全裝置失靈等。

3)加強檢驗工作,及時發現缺陷并采取有效措施。

4)在用鍋爐一般每年進行一次外部檢驗,每兩年進行一次內部檢驗。

5)在用鍋爐的安全閥每年至少應校驗一次。

6)鍋爐給水的硬度必須符合標準,當化驗給水硬度大于標準值時,必須用軟水器進行處理,處理完畢后方可使用。

7)鍋爐給水的PH值控制在10—12之間,PH>12時,采用排污的形式降低鍋水的PH值。

8)司爐人員按照鍋爐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各項要求。

4.2預警行動

4.2.1相關單位將鍋爐監測監控分析結果及隱患報礦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對相關信息進行處理、識別、診斷、評價和判斷后,確定需要預警的鍋爐燒裂事故類型和預警級別。

4.2.2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將確定的鍋爐燒裂預警事故類型和預警級別報總工(第一副總指揮)審核、礦長(總指揮)審定后,通過電話、內網、電子顯示屏等向有關單位和人員發布鍋爐燒裂事故預警信息。情況緊急時,必須及時利用警笛報警、通訊網絡信息傳遞、人員廣播等方式進行預警。

4.2.3鍋爐燒裂事故預警信息發布后需要采取下列措施:

1)相關單位啟動預警行動方案,采取相應預防性處置措施;

2)及時將處置情況報告應急指揮部;

3)應急指揮部密切跟蹤事態發展,檢查處置措施執行情況并做好相應的應急準備;

4)礦各應急工作組根據現場情況進入應急準備階段;

5)一旦達到鍋爐燒裂事故標準時,啟動鍋爐燒裂事故應急預案。

4.2.4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根據事態跟蹤情況,確定事故預警符合終止條件后,經總工同意,礦長批準后,撤消發布的事故預警信息。

5.信息報告程序

5.1當發生鍋爐燒裂事故時,現場人員或事故地點附近人員了解事故情況和事故性質后立即報告礦調度室,礦調度室負責事故記錄,并立即向應急救援總指揮和相關領導報告。根據鍋爐燒裂事故情況和總指揮的批示,礦調度室向公司調度室報告。現場人員同時向本單位匯報,由現場值班領導啟動現場處置方案。

5.2司爐作業人員配備移動電話(見附件二),發生鍋爐燒裂事故時,現場人員及時報告礦調度室。

5.3礦調度室設立24小時值班專用電話,電話號碼:0477—8110066,各應急救援小組組長、主要部門(區隊)負責人聯系電話見附表二,手機保持24小時開通狀態。

5.4報告的內容:鍋爐燒裂事故發生的單位、時間、地點、簡要經過、發生范圍、嚴重程度、人員傷亡情況、初步原因判斷、已采取的應急措施、事故搶險情況等。

5.5發生鍋爐燒裂事故后,現場受困人員在立即開展自救和互救的同時,可通過喊話、敲擊物體等方式向周邊人員及救援人員求救。

5.6當鍋爐燒裂事故需要外部力量救援時,由礦調度室統一向礦山救護隊等外部救援機構進行協調,請求外部救援隊伍增援。

5.7當接到地方部門發布橙色預警或紅色預警調度室迅速按應急響應計劃規定順序匯報礦領導及有關單位和部門。根據領導指示組織搶救工作。并迅速向鍋爐事故影響范圍的人員發出預警,組織人員撤離,啟動應急預案,減少人身和財產的損失。

6.應急處置

6.1響應分級

根據鍋爐燒裂事故危害程度、影響范圍和單位控制事態的能力,本礦將鍋爐燒裂事故和應急響應級別分為如下四個等級:

6.1.1特別重大鍋爐燒裂事故:發生鍋爐燒裂事故,造成30人以上被困災區,已經或可能導致30人以上死亡,造成工業廣場停暖,供暖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導致生產停止。為I級響應。

6.1.2重大鍋爐燒裂事故:發生鍋爐燒裂事故,造成10人以上29人以下被困災區,已經或可能導致10人以上29人以下死亡,或工業廣場供暖設施遭到破壞且影響正常生產。為Ⅱ級響應。

6.1.3較大鍋爐燒裂事故:發生鍋爐燒裂事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被困災區,已經或即將導致3-9人死亡,或工業廣場供暖設施遭到破壞,不影響正常生產。為Ⅲ級響應。

6.1.4一般鍋爐燒裂事故,發生局部鍋爐燒裂事故,造成1人以上3人以下被圍災區,已經或即將導致3人以下死亡,或未造成供暖設施破壞。為Ⅳ級響應。

6.2響應程序

6.2.1應急啟動

1)礦井發生一般、鍋爐燒裂事故時,應立即啟動本礦鍋爐燒裂事故應急預案,開展事故搶險。

2)礦井發生重大、特大鍋爐燒裂事故時,經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確認,由公司應急救援總指揮下達命令,啟動《神東煤炭分公司鍋爐燒裂事故專項應急預案》。

3)礦調度室接到總指揮啟動鍋爐燒裂事故應急預案命令后,立即通知鍋爐燒裂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及成員單位相關人員到達指定地點,參加事故搶險。

6.2.2應急行動

1)神山露天煤礦發生較大以上鍋爐燒裂事故后,在公司應急救援人員到達前,應首先啟動本礦鍋爐燒裂事故應急預案,控制事故擴大,進行搶險自救。

2)礦應急救援指揮部要根據現場情況,對鍋爐燒裂事故原因做出初步判斷。制定搶險方案和符合現場搶險救災的安全技術措施,經總指揮批準后組織實施。

3)專業搶險人員到達現場后,要按照應急預案、搶險方案進行搶險救災,并隨時向礦調度室匯報事態發展和搶險進展情況。

4)搶險過程要由現場搶險指揮部統一指揮,礦應急救援指揮部協調處理,提供必要的搶險所需物資及設備。

5)礦應急救援總指揮部根據事態發展和現場救援進展情況,及時向事故單位、搶險單位提出事故搶險救援指導性意見。事故單位、搶險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和領導指示進行應急處理和事故搶險。

6)礦山救護大隊、公司總醫院在接到事故搶險命令后,應迅速派人趕赴指定地點,協助事故單位進行搶險。

7)各部門應保持與礦應急救援指揮部的通信暢通。由礦調度室統一協調各方關系,并負責向上級有關部門匯報。

6.2.3資源調配

1)根據事故現場情況及本礦物資儲備情況,為事故地點搶險工作提供充足的物資供應。同時將有鍋爐燒裂事故搶險救災經驗的人員調往事故現場協助處理。

2)事故單位在搶險過程中,如出現搶險物資短缺,需及時向礦應急救援指揮辦公室匯報。應急救援指揮辦公室接到匯報后,立即與物資供應站、公司設備管理中心或其他單位協調處理,保證救災物資及時到位。

6.2.4應急避險

1)鍋爐燒裂事故發生后,事故地點人員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應積極進行自救,控制事態擴大。發生圍困時,被困人員要立即尋找安全地點躲避,等待救援。

2)在搶險救災過程中,要尋找最佳搶險路線和方法,盡可能縮短搶救時間,確保被困人員安全。

3)在搶險過程中,要指派專人觀察周圍設備設施變化情況,檢查事故地點周圍情況是否安全,同時要加強維修,確保退路安全暢通,以防再次發生鍋爐燒裂事故。

6.2.5擴大應急

1)在鍋爐燒裂事故應急過程中,當事故災情擴大時,由礦總指揮部決定擴大應急響應級別。

2)擴大應急響應后,礦現場搶險指揮部根據鍋爐燒裂事故現場實際情況和救援能力,確定需要外援時,及時向礦應急救援指揮部匯報。

6.2.6應急結束

當應急救援完成,鍋爐燒裂事故現場得以控制,作業環境符合有關標準,導致次生、衍生安全隱患消除,全體搶救人員安全撤離后,由調度室向指揮部進行匯報,指揮部總指揮下達命令,宣布應急結束。

6.3應急處置措施

6.3.1當鍋爐發生燒裂事故時,現場人員在安全的前提下,首先要拉斷電源,熄滅爐火,并立即通過電話向礦調度匯報,詳細說明燒裂鍋爐的地點、范圍、人員傷亡情況,以及是否引發火災、火勢及蔓延和對人員的威脅情況。

6.3.2根據災情區域,指派各地點搶險救災負責人和救災隊伍,立即到現場指揮搶險救災工作。

6.3.3鍋爐發生燒裂事故后,應急救援指揮部必須立即在現場設置警戒,除搶險人員外,禁止無關人員入內,防止發生后續事故。

6.3.4組織救護人員立即切斷鍋爐電源。并按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命令立即清除鍋爐房內的易燃物品、油脂及化學藥品。

6.3.5現場救護人員必須在保證安全前提下首先搶救受傷人員,同時向指揮部報告搶險救災情況,設備破壞及人員傷亡情況,以便指揮部制定進一步的搶救方案。

6.3.6鍋爐發生燒裂事故后,進入事故現場時要用冷水熄滅明火,防止引起火災及燙傷人員。待遇險、遇難人員全部救出后方可進行現場清理工作。救護人員在搶救過程中必須做好自我防護。

6.3.7醫務人員立即趕赴事故現場,成立臨時救護站,并準備好治療創傷和燙傷的藥物和器械,隨時準備搶救受傷人員。

6.3.8司爐作業人員按礦調度通知精神,組織好人員撤離準備工作,重要崗位人員不得擅自撤離崗位,服從搶險救災人員的安排。

6.3.9供應站要組織好物資供應工作,按礦調度通知,立即將設備、設施運、安到指定地點,調度室立即安排車輛進行物資調運工作。

6.3.10營救人員應沉著冷靜,根據災情和現有條件進行施工,行動中必須保證統一的指揮和嚴密的組織,防止災情擴大,避免二次事故的發生。

6.3.11事故單位在搶救過程有困難時,指揮部可抽調其他單位有經驗、有技術的骨干力量,進行緊急增援。

6.3.12搶救出傷員后,必須判斷傷性的輕重,人員較多時先搶救重傷人員,后搶救輕傷人員,并按照“三先三后”的原則,即①對窒息或心跳呼吸停止不久的傷員必須先復蘇后搬運。②對出血傷員必須先止血后搬運。③對骨傷的人員必須先固定后搬運。

7.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7.1醫務室要配備創傷急救急救器械,確保在事故發生后第一時間對傷者進行正確的創傷急救。

7.2所有應急物資、應急工具及裝備沒有特殊情況不得使用,每天要有專人進行維護和檢查,由于其它原因使用后必須及時進行補充。

7.3所有應急救援所需物資、設備、設施、工具,確保其處于良好狀況、隨時可以投入正常使用。(應急物資詳見附件五)。

篇3:工作人員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應急處理預案

工作人員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應急處理預案

  本規定中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是指:醫務人員在工作中,意外通過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損皮膚或或胃腸道外途徑(針刺、人咬傷、擦傷和割傷等途徑穿透皮膚或粘膜屏障)接觸HBV、HCV、HIV、梅毒等血源性病原體的狀態。

  醫院工作人員發生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后,應立即按下述程序處理:

一、局部處理

  1. 肥皂液和流動清水清洗污染局部皮膚。

  2. 污染黏膜時,應用大量生理鹽水反復對黏膜進行沖洗;

  3. 如有傷口時,輕輕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傷口,避免擠壓傷口局部,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沖洗傷口。

  4.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劑,如用70%酒精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

二、報告程序

  1.在局部處理完成后,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并填寫職業接觸登記表備案。

  2.由醫院感染管理科對接觸者進行風險評估、調查,內容包括:接觸血源性病原體的類型、途徑、接觸后局部處理情況、職業接觸級別、病毒載量水平等評估感染風險、接觸者預防接種、免疫情況、對同時接觸多種血源性病原體的情況進行分析;必要時征得源患者同意后進行經血傳播疾病病原檢測 。

  3.發生HIV接觸后,由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向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報告(西安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科:85521006 85525625 節假日:衛曉麗 13060422155)。

三、根據接觸病原體的種類采取相應的預防處置措施。

  (一)乙型肝炎病毒(HBV)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原抗體情況,了解既往免疫狀態。

  2.無保護性抗體者,應在24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接種乙肝疫苗。

  3.有保護性抗體者或為乙肝病毒感染者,無需處理。

  4.在最后一劑疫苗接種1個月~2個月之后進行病毒抗體追蹤檢測。

  (二)丙型肝炎病毒(HCV)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體情況,了解既往狀態。

  2.無接觸后預防措施。

  3.接觸6周后檢測病毒RNA;6個月之后進行丙型肝炎抗體追蹤檢測。

  (三)艾滋病病毒(HIV)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體情況,了解既往狀態。

  2.由疾控部門組織專家對接觸者進行評估,需要時由疾控部門向接觸者發放阻斷劑;追蹤檢測可在疾控部門或本院檢驗科進行。

  3.接觸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個月時對艾滋病病毒抗體進行檢測。

  (四)梅毒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體情況,了解既往狀態。

  2.預防性應用長效青霉素。

  3.接觸后3個月檢測梅毒抗體。

  (五)若發生其它血源性傳播疾病職業接觸,由傳染科、防保科、醫院感染管理科共同制定預防處理方案。根據疾病的平均潛伏期進行追蹤檢測。

四、群體性職業接觸處理報告、處理

  1.報告程序:當醫院感染管理科接到3名以上工作人員在從事針對同一源患者的醫療活動而發生的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事件,立即進行核實、調查,確定為群體性職業接觸事件者向院領導匯報。

  2.風險評估:由醫院感染管理科對接觸者進行風險評估、調查,內容包括:接觸人數、接觸血源性病原體的類型、途徑、接觸后局部處理情況、接觸者預防接種、免疫情況、對同時接觸多種血源性病原體的情況進行分析。

  3.預防處置措施:

  ①對于HBV、HCV、梅毒等血源性病原體的群體性接觸事件,由醫院感染管理科依據血源性病原體的類型、暴露級別、接觸者免疫狀況等因素指導接觸者進行相應的檢測、預防用藥、免疫接種,并進行隨訪、監測。

  ②對于HIV群體性接觸事件,盡快向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報告;由疾控部門組織專家對接觸者進行評估,需要時由疾控部門向暴露者發放阻斷劑;追蹤檢測可在疾控部門或本院檢驗科進行。

五、預防處置費用及補償政策:

  (一)本院正式職工及合同制人員發生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各項檢測、預防用藥、免疫接種費用均由醫院承擔。進修、實習、試工人員在醫院工作期間發生職業接觸,其檢測費用由醫院承擔,但預防用藥及免疫接種費用由個人自付。

  (二)發生職業接觸的醫務人員在隨訪期內確診已感染了血源性疾病,參考損傷時執行醫務人員職業防護規定程度,醫院給予適當的補償:

  1.按照規定防護發生意外傷害的感染者,按照工傷申報程序進行申報鑒定,在鑒定結果未確定前,醫院承擔醫保費用中的全部自付部分,鑒定結果出來后按結果規定對待。

  2.由于他人的違規操作造成當事人受傷而致感染的,違規者應承擔一定比例的費用及責任。

六、總結、分析:

  每年對發生的職業接觸個案進行匯總,確定多發科室、多發人群、多發地點及危險因素;對群體接觸事件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找出醫務人員自身防護不足之處,進行相關知識培訓、補充防護用品等,將接觸機率降至最低。

  本預案與國家或上級部門法規有不符之處,按照國家或上級發布的法規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