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防治煤層自燃發火安全管理措施火災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一、工作面概況E3306是我礦第二個綜采放頂煤回采工作面,面長163.583m,平均推進長度338.229m,根據面長、預測放煤回收率以及結合礦井的提升能力,工作面月推進度小于50米,回采速度慢,端頭頂煤厚回收率低,采空區有遺煤,極易發生氧化自燃。1、采空區遺煤情況E3306工作面其上部為E3202、E3201、E3106、E3103工作面采空區,回采時留有0.1—1.2m不均的遺煤。(見附圖)2、頂煤情況一分層回采后剩余煤層平均厚度6.2m,二分層回采后剩余煤層平均厚度4m,其具體回采區域見附圖。本工作面機采高度定為2.2m,平均放煤高度為1.8m,平均采放比為1∶0.82。3、地質條件E3306工作面位于二分層E3201、E3202采空區下方,北鄰E3305采空區,根據附近E3301、E3202、E3305面采掘揭露情況分析,預計工作面回采期間將揭露三處斷層。由于工作面沿底布置,預計斷層對工作面回采會有一定影響,工作面回采期間應加強頂板支護,確保支護質量。4、煤質化驗結論通過煤質化驗鑒定所采3層煤有自燃發火傾向,最短自然發火期為34天。出現CO說明煤已經發生氧化反應,出現C2H4說明煤溫已經達到85°C以上,出現C2H2說明煤溫至少已經超過200°C。二、超前準備,確保正常回采針對楊莊礦第二個綜采放頂煤回采,公司、礦領導高度重視,對三機配套、后溜改造、放頂煤工藝、最大化的頂煤回收等召開了多次討論會,并認真總結E3307工作面回采經驗。初采前應加強設備及運輸系統的磨合,制定工作面正常推進的激勵措施,保證工作面正常回采,加大月推進度,讓采空區內氧化的遺煤及早進入窒息帶,真正落實“采煤與防火同步進行”的理念。三、防滅火預測預報煤層火災早期預報是通過人體感覺或運用儀器分析檢測煤層自燃的氣體成分,能夠準確、適時地進行煤層火災的早期預報,做到有的放矢地采取預防煤層火災的措施,提高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1、束管監測系統:工作面從開切眼回采15m后,開始在工作面兩端頭向順槽內敷設束管80m,以后工作面每推進30m后重新敷設80m,依次循環。工作面回風隅角和回風流安設束管探頭并與束管檢測系統連接。2、監測監控系統:工作面回風巷距回風口10-15米處安設一氧化碳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各一臺。3、人工檢測:對回采工作面、回風隅角及回風流中CO、C02及溫度每班至少檢測兩次,每周取樣化驗進行對照。4、防滅火預測預報要求:以CO、CO2作為標志性氣體,并輔以C2H4、C2H2來掌握煤炭的自燃情況,CO的出現說明煤已經發生氧化反應,C2H4的出現說明煤溫已經達到85°C以上,C2H2的出現說明煤溫至少已經超過200°C,應該采取積極的防滅火措施。利用束管監測系統和監測監控系統,便攜式一氧化碳檢測儀,(紅外線輻射式)溫度計等設備進行檢查。所有檢測分析結果必須記錄在專用記錄薄內,每周至少測定五組數據,并進行一次氣體分析,發現自然發火指標超過或達到臨界值等異常變化時,立即發出自燃發火預報。四、注漿防治煤層自燃E3306工作面回采前必須形成完善的注漿管路系統。注漿防火的原理:漿液進入采空區之后,固體物沉淀下來,充填于遺煤裂隙中間,能夠有效的封堵裂縫漏風,包裹遺煤,隔絕了遺煤與氧氣的接觸,切斷了遺煤氧化的反應過程,而漿水能增加遺煤的外在水分,抑制氧化過程的放熱。1、管路敷設⑴注漿管敷設路線:從東翼回風大巷注漿硐室的注漿管中引出,經東翼一號回風聯絡巷→東翼采區運輸巷南→E3202安裝聯絡巷→E3306運輸聯絡巷→E3306軌道(運輸)順槽→E3306工作面,軌道順槽管徑為φ108mm,運輸順槽管徑為φ89mm,敷設時必須按標準吊掛或墊高。注漿管敷設時,在E3306軌道及運輸順槽開門口各安設一個閘閥,沿兩順槽接設至距工作面切眼約60m處停止,并各在末端安裝一個閘閥。E3306兩順槽中間低洼點設放漿閥門。另在工作面架后敷設一路32mm高壓膠管,每10米設三通閥門,為工作面灑漿注漿專用。⑵注漿方法:由地面注漿站集中制漿,采用靜壓注漿方式向工作面送漿,具體采用埋管注漿的灌漿方法。⑶工作面開切眼及停采線處在工作面內敷設一路全長注漿管,進行埋管注漿,注漿管管徑不小于50mm,每3m左右設一個出漿口。⑷E3306軌道(運輸)順槽敷設注漿管路對兩端頭進行埋管注漿,注漿管管徑不小于50mm,從切眼開始敷設第一路注漿管,第二路距第一路約40米,一、二路注漿管為工作面全長敷設,以后每隔30米兩順槽各敷設一路,注漿管每3m左右設一個出漿口,在敷設第四路時開始對第二路進行注漿,第二路管注漿后不再延接,如此循環。具體敷設情況見附圖。2、注漿機:注漿前將位于泵站附近的注漿機出漿口與軌順注漿管路連通,向采空區注漿時如果出現跑漿潰漿應啟動軌道順槽內的煤礦注漿機并添加膠凝劑,添加量為注漿量的0.05%~0.1%,按每小時1~2袋。3、注漿量計算Q=K×A×L×H×BQ——每循環應注漿量(m3)A——工作面面長(m)L——埋管間距(m)H——泥漿沉淀的厚度(m)采空區取H=0.025m;停采線、開切眼取H=0.05mK——采空區冒落表面不均衡系數,K=1.0~2.2,取K=1.6B——漿液水土比之和停采線、開切眼注漿量:Q=K×A×L×H×B=1.6×164×30×0.05×4≈1575m3軌道順槽、運輸順槽不再考核注漿量,每兩天早班注漿一次。4、工作面灑漿在工作面架后敷設一路?32mm高壓膠管,每10米設三通閥門,為工作面灑漿注漿專用。灑漿支管用?4吩或?6吩制作,灑漿時與工作面專用灑漿管路三通相連接。工作面每兩天早班灑漿一次,灑漿時要對架后不能回收的遺煤全部噴灑黃泥漿,遺煤較厚時,將灑漿管插入煤體壓注黃泥漿。兩端頭破碎煤體不能回收,要重點進行灑漿及插管注漿處理。工作面注漿、灑漿工作井上由通巷工區負責,井下由綜采工區負責。五、凝膠、阻燃劑防治煤層自燃1、E3306工作面現場防火設備、材料配備情況⑴運輸順槽配備氣動注膠泵一臺,可壓注水玻璃、小蘇打凝膠。⑵軌道順槽配備氣動注膠泵一臺,可壓注水玻璃、小蘇打凝膠。⑶軌道順槽配備動壓注水泵一臺,可用于噴灑阻燃劑。⑷軌道順槽配備注膠機一臺,注漿時可壓注膠凝劑。⑸工作面架間敷設一路25mm高壓膠管,每10米設三通閥門,為噴灑阻燃劑專用。⑹根據現場防火需要,MEA、水玻璃、小蘇打、膠凝劑、花管等防火材料均在現場配齊,數量充足,滿足需要。2、凝膠防火采煤工作面局部出現發火隱患時可采用凝膠防火。具體做法為:促凝劑、水玻璃按一定比例加入水中,用煤礦注漿機或氣動注漿泵將兩種液體壓注到混合器后再壓注到煤體中,在壓注過程中,兩種液體充分混合,邊流動邊成膠,在泵壓的作用下將混合液(膠體)注入到煤體裂隙和微小孔隙中,堵塞松散煤體的裂隙和孔隙,使氧氣無法滲透到煤體內部,在此過程中混合液(膠體)不斷吸熱,降低煤體溫度。在降溫與隔絕的雙重作用下,煤體自身的氧化放熱性能降低,有效地抑制了煤體的自燃,達到防滅火的目的。⑴注膠配比井下注膠:根據實驗20%的水玻璃和10%的促凝劑(小蘇打或MCA)混合后,成膠時間為30~50秒,即100㎏水玻璃和50㎏促凝劑分別放入兩料桶內,再分別加入400㎏和450㎏水。在出膠口檢查成膠情況,并根據注膠距離確定成膠時間,調整配比。⑵注膠工藝流程圖如下3、噴注阻燃劑防滅火在軌道順槽配制阻燃劑溶液(MEA),濃度為7-8kg/m3,利用氣動注膠泵或動壓注水泵,通過專用管路,將阻燃劑溶液壓送到施工地點,進行噴注。噴注阻燃劑分三八制進行,每班對噴注地點及噴注量進行統計,并填寫在專用防火記錄本上。⑴工作面架后浮煤在每次移后溜后噴灑,噴灑量以保證浮煤全部濕潤為宜,每班至少一次。架后見上分層頂網無遺煤處不再噴灑。⑵溜頭、溜尾關門柱處浮煤較多,重點噴注阻燃劑,每班至少噴注兩次。噴注方式為:浮煤表面噴灑和破碎煤體插管壓注,插管用4吩鋼管制作,為方便操作,插管可由多節組成,每節長約1米,用管箍連接,前段加工成花管,以提高壓注效果。插管注膠時要根據情況隨時變換插孔位置,既要保證效果,又要避免浪費,總之噴注要達到破碎煤體全部濕潤的效果。⑶兩端頭頂煤垮落不及時,需進行打孔壓注阻燃劑處理。E3306兩順槽自關門柱向外平行于巷道布置兩排注膠孔,一排在人行道側,另一排在非人行道側,鉆孔垂直于巷道頂板打設,孔深根據頂煤厚度確定,一般以不打透上方采空區為準。注膠孔排間距為2±0.2m,每排的孔與孔之間約為3±0.2m,排與排之間的鉆孔邁步布置,以增加防滅火材料的擴散性。打設完畢后下4吩套管,套管不要太長,一般1m即可,一端帶絲,一端開口。下套管后將孔口用棉絲、水泥封堵。向孔內壓注MEA防滅火材料,壓注量根據現場情況而定,以不大量泄漏為準,壓注方式可采用氣動注膠泵或動壓注水泵壓入。綜采工區每小班必須根據現場情況及時打孔,并下管封孔,打孔必須盡可能超前,以方便防火人員能夠及時進行壓注工作。打孔要盡量避開錨桿和炮眼位置,以防壓注時泄漏。孔間距可根據現場調整,但不得大于3m。打孔時不能與采空區打透,否則必須重新打孔,并將廢孔封堵。壓注阻燃劑時,如泄露嚴重,則采取先壓注水玻璃膠體充填縫隙,再壓注(MEA),以提高效果。如關門柱處煤體冒落及時,則及時對破碎媒體壓注防滅火材料即可,不再打設注膠孔。六、特殊時期及地點的防滅火措施1、初采時防火安全技術措施(前50m)⑴開切眼的頂煤采取措施盡可能回收,減少采空區遺煤。⑵初采每15m(±3m)在兩順槽設置隔離墻,隔離墻厚度1.5-2m,并壓注噴涂凝膠密實。⑶工作面切眼沿煤壁線敷設一路全長的注漿管,工作面推進30米時對切眼進行注漿,注漿量不小于1575m3。⑷在軌順關門柱附近設置1道擋風簾,減少向采空區的漏風量。⑸切眼內存在外錯的絞車硐室,必須用不燃性材料(粉煤灰或黃土)充填。⑹預計初采段頂煤厚約4.1m,兩順槽頂板打孔壓注阻燃劑。2、工作面停采回撤期間的防火安全技術措施工作面停采、回撤期間,風量縮小到正常風量的50%左右,縮短工作面造條件的時間,加快回撤速度,及時封閉工作面。施工永久密閉前,永久密閉內預埋灌漿管和監測束管,以便向采空區內注漿及抽氣化驗。根據氣體成分采取相應措施。3、停采線的防滅火處理⑴E3306工作面停采后,及時將底板浮煤清理干凈并外運,拖運回撤支架時帶出的浮煤也要及時清理外運,盡量減少工作面浮煤的積存量;如遺煤較多,回撤支架時,要隨時噴灑阻燃劑。⑵工作面停采后在E3306切眼非回采幫鋪設一路注漿管,注漿管鋪設長度貫穿整個工作面。注漿管采用直徑50或60mm的鋼管加工,每隔約3m打設一個出漿孔,用雙股鐵絲綁扎固定于切眼回采幫上部錨桿處,注漿管外口延接至E3306軌道順槽非回采幫外約6m處。⑶E3306工作面回撤結束后,應盡快將與工作面連通的巷道進行封閉,以縮短停采線處的持續漏風時間,并進行注漿,杜絕采空區自然發火。?七、其它防滅火措施?1、在軌順關門柱與后部運輸機機尾設置擋風簾;對兩順槽老空內懸頂長度超過10m時,必須采取人工強制放頂或調整隔離墻間距為原來的一半,從而縮小氧化帶寬度,減少向采空區漏風的目的,并定期噴灑MEA阻燃劑。2、工作面初采45m后,兩順施工隔離墻的距離不得超過20米。隔離墻采用袋裝黃土施工,層與層之間填充粘土,隔離墻厚度1.5~2m。3、通往采空區的管路必須封閉,控制向采空區漏風。4、穩定工作面通風系統。采區內通風設施必須嚴格按質量標準化要求施工,嚴禁兩道正向風門同時打開。5、所有木料必須及時回收,嚴禁木料進入采空區。6、加強回采工作管理,要保持連續推進,月推進度不低于40m,提高煤炭回收率,減少丟煤量。7、加強兩端頭遺煤的回收,特別是溜頭的遺煤。8、E3306采煤工作面正常生產前,在預先選定防火門的位置構筑兩道防火門,并備足防火門板。9、工作面初采前40m頂煤較厚,要重點進行防火處理。八、工作面防滅火勞動組織綜采工區成立防滅火班,設班長一名,全面負責工作面防滅火工作,早、中、夜分別安排一名防滅火負責人,具體負責本班防滅火工作。班長及防滅火人員盡量固定,嚴禁隨意調換。班長、小班防滅火負責人負責填寫防滅火工記錄,月底報通防科備案。九、工作面注氮防滅火措施工作面長時間停采或應急情況時,可啟動MYQ-1000注氮系統進行防滅火。注氮分為開區注氮和封閉注氮,具體根據現場情況確定。每次注氮時必須提前編制專項安全技術措施。(一)施工項目利用注惰系統將液氮變成氮氣,并將氮氣通過壓風管、注漿管路輸送到E3306工作面采空區。(二)注惰系統組成1、液氮槽車;2、電加熱汽化器(汽化能力500m3/h,功率120KW);3、緩沖儲氣罐(容積2m3,壓力1MPa,溫度-30°);4、電源開關柜(汽化器開關保護);5、控制柜(用于流量、壓力、溫度測量調節),其中包括:渦街流量傳感器2臺,壓力傳感器2臺,溫度傳感器2臺,減壓穩壓閥2臺,聲光報警裝置1臺,安全閥1臺。6、集中顯示柜(用于遠距離監控),其中包括:流量積算儀2臺,壓力顯示二次儀表2臺,溫度顯示二次儀表2臺。7、氣體檢測儀表,其中測氧儀4臺。8、低溫管路控制連接件若干。9、共用的壓風管路、注漿管路。(三)施工準備1、地面注氮前的準備工作:檢查整個注惰系統是否完善,各連接處是否合格,設備是否完好,閘閥是否處在正確的開關位置上。2、井下注氮前的準備工作:檢查輸送管路的連接是否完好可靠,閥門是否處在正確的開關位置上。(四)操作方法1、井上操作(1)供應惰氣廠家向低溫貯液罐輸入液氮時,要有專人在場監督,由客戶用專用輸入管和槽車與低溫貯液罐下的輸入口連接好后向罐內輸入液氮。若罐內壓力較大而無法輸入時,可將自制的卸壓閥門打開,將余氣通過管路排入系統,達到卸壓輸入的目的。(2)注惰氣前,查看低溫貯液罐的液位和壓力是否能滿足注惰氣需要。若液位不足20時,要及時通知工區,以便及時供應惰氣。若壓力小于0.4Mpa時,要調整壓力旋鈕,使壓力達到注惰需要。(3)打開放液閥向注惰系統供氣,需要調整流量時,一般情況只調整放液閥即可,若壓力旋鈕內壓力不足而影響流量時,可調整壓力旋鈕增加壓力。(4)查看汽化器中的水位,若缺水,打開供水開關,注滿水后關閉。(5)先打開控制箱中的電源開關進行送電,然后啟動循環系統和加熱運行開關,進行加熱,待控制箱中的溫度顯示20℃以上時,可以注惰。(6)接向井下供氣的電話后,先打開低溫貯液罐的排放閥,關閉F4閘閥,然后依次打開F1、F2閘閥,使液態惰氣進入汽化器,當貯氣罐上的壓力升至0.5Mpa后,打開F4閘閥,向井下供氣。(7)調整穩壓閥F3,先小量供氣,待輸氣管路溫度適應氣體溫度后,調整穩壓閥F3,使氣體符合壓力、流量、溫度要求。(8)正常注惰時,流量應控制在300—500m3/h(根據采空區氣體變化可適當調整),溫度控制在0—20℃,15℃左右為適宜。(9)避免形成冰堵的關鍵是系統壓力不低于臨界點0.517Mpa,一旦形成冰堵,要立即關閉閥門F1,進行處理。(10)儲氣罐上設有安全閥和電接點電磁閥雙重保護。安全閥設定壓力在0.7Mpa,電接點電磁閥設定壓力在0.75Mpa。系統壓力一旦超過設定值,儲氣罐安全閥和電磁閥將動作并有聲光報警,此時應調整F1,減少供液壓力或調整F3,增加供氣流量,也可打開附近的泄壓管路,將余氣排至井下而泄壓。(11)注惰過程中,操作人員要經常檢查壓力、溫度、流量等數據是否正常。(12)注入惰氣任務完成后,先關閉貯氣罐的排放閥,然后關閉F1、F2閘閥,等系統壓力降到0.1Mpa后,關閉F3、F4閘閥,然后關閉汽化器及電源。再關閉系統。(13)一旦出現緊急情況,應立即關閉F1切斷供應,對管路系統進行檢查,排除故障。2、井下操作(1)注惰前關閉靠近工作面主管路閘閥、打開排氣閥,各地點設置監測人員到位后通知地面注惰站汽化惰氣。此時安排專人在排氣閥上風側檢查排氣閥排出的氣體,氧氣濃度低于10%時,打開管路閘閥,關閉排氣閥,正常注惰氣。(2)綜放工作面進風隅角懸掛氧氣檢測報警儀或甲烷-氧氣兩用儀,回風隅角懸掛氧氣報警儀或甲烷兩用儀,氧氣濃度低于18%時,通知地面降低注氮強度(隱患治理期間除外)。注惰氣期間,關門柱附近2m范圍不得有人施工,若施工要有瓦檢人員檢查有害氣體,符合規程要求時即可;若氣體不符合要求時,可以將軌順關門柱附近的擋風簾拆除,也可通過壓風稀釋有害氣體,直至滿足要求。(3)加強對工作面有害氣體的巡回檢查,發現變化異常及時通知注惰站工作人員停注,危及作業人員安全時施工人員撤至安全地點。(4)監測組在注氮氣后對采空區、工作面、工作面上下隅角及工作面回風流氣體進行取樣,分析注氮氣前后采空區內及各點氣體變化情況。(5)現場工作人員利用兩用儀通過打開閥門檢查氮氣濃度變化情況。(五)安全注意事項1、注惰前停止壓風機運轉,關閉與注惰無關的管路上的閥門,保障注惰管路暢通。(1)由運轉工區關閉以下位置處的閥門:①上井口入井處原管路進氣端的閥門;②下井口處通往變電所方向分支管路上的閥門;③風井通道008號風門處,通往自救器更換硐室壓風管路上的閥門;④東翼回風大巷與東翼回風聯絡巷交叉處,通往一部皮帶機頭方向分支管路上的閥門;⑤東翼回風大巷(東翼回風聯絡巷至東翼12#聯絡巷)通往各聯絡巷的閥門。(2)由通巷工區關閉以下位置處的閥門:①下漿硐室通往井上管路上的閥門;②東翼一號回風聯絡巷與東翼采區運輸大巷通往南翼和北翼分支管路上的閥門。2、注惰前,檢查注惰室內通風是否良好,在通風良好的情況下,才可工作。3、管路巡查人員每班必須對所負責范圍的注惰管路巡查兩遍,時間相對均勻,巡查工作必須嚴肅認真,發現問題及時匯報處理。4、注惰時,在放空閥檢查氧氣濃度的人員不準正對排出的氣體,防止低氧氣體威脅操作人員安全。5、注氮期間要加強工作面及回風順槽的氧氣監測,發現氧氣濃度低于18%時立即停止工作,撤出人員,減少注氮量,待風流中氧氣濃度大于18%時,方能恢復工作。6、注意檢查工作面及回風巷道風流中瓦斯涌出情況,若發現采空區大量涌出瓦斯,風流中瓦斯超限時,可適當降低注氮強度。7、注惰人員若發現注惰壓力急劇升高或下降、井下匯報異常時,應立即關閉注惰系統上的閥門F1,正常后再進行處理。8、注惰結束后對注漿管路檢查,是否受到熱脹冷縮的影響。9、從貯氣罐排放出的惰氣進入管路后的溫度較低,注惰人員不得用手直接接觸管路,防止凍傷。10、注惰站設專用電話,并確保通訊暢通。11、每次注氮工作結束后若需恢復壓風,先關閉上井口通往注惰室分支管路上的閥門,然后進行泄壓。為防止遺留在管路內的氮氣因泄壓造成氮氣直接排出形成浪費,在泄壓前,先打開順槽末端的閥門,讓氮氣卸入采空區;然后打開順槽末端的泄壓閥,確認無壓力或壓力較小時,通知井上打開上井口入井處原管路進氣端的閥門,利用壓風將剩余的氮氣驅趕至采空區。在驅趕的同時,利用末端的泄壓閥檢測氧氣濃度,當氧氣濃度超過10%時,關閉順槽末端的閥門,防止大量氧氣進入采空區。12、液氮沖裝時必須使用頂部進液閥進液,減少聚集在儲液罐上部由于汽化形成的氮氣排出的損失。13、液氮沖裝時通巷工區、倉儲中心必須派人監督供貨單位卸貨全過程,防止供貨單位違規操作。十、火災事故應急救援預案1、危險源檢測及危險程度評估礦裝備安全監控系統、束管監測系統、紅外線遠距離測溫儀以及便攜式一氧化碳檢測報警儀等儀器儀表。工作面設專職瓦檢員,每班檢查二次;每周對工作面進風隅角、工作面、回風隅角、回風流及兩順采空區設點人工取樣采樣分析,并利用束管系統對回風流及采空區設點巡回監測,每周至少測定五組數據;出現自燃事故時連續監測。通過煤質化驗鑒定所采3層煤有自燃發火傾向,最短自然發火期為34天。出現CO說明煤已經發生氧化反應,出現C2H4說明煤溫已經達到85°C以上,出現C2H2說明煤溫至少已經超過200°C。從E3306工作面布置情況看,一旦出現自然發火,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將涌入工作面及其回風、運輸系統,由于工作面傾斜布置,下行通風,火風壓可能導致工作面風流停滯或逆轉,危及E3306軌道順槽等地點人員安全,造成生產中斷。工作面回風隅角支架后部氣體監測預報CO濃度C2H6C2H4C3H8C2H2預報結果﹤24ppm無無無無正常.24~200ppm無無無無存在自燃隱患200~500ppm有無無無溫度已超過臨界溫度有有有無溫度已超過干裂溫度〉500ppm有有有有有高溫或明火表2?工作面回風流氣體監測預報CO濃度C2H6C2H4C3H8C2H2預報結果無無無無無正常.1~24ppm無無無無存在自燃隱患24~50ppm無無無無發生自燃隱患﹥50ppm有有無無溫度已超過臨界溫度有有有無溫度已超過干裂溫度有有有有有高溫或明火2、應急救援程序(1)應急報警程序當檢測某一點出現一氧化碳氣體濃度超過臨界值、出現乙烯乙炔、溫度超過70℃或現場出現明火、火災煙霧、煤油味等現象時,現場人員應立即采取滅火措施控制發展,并迅速報告礦調度室。礦調度室在接到報告后,必須立即向礦、公司值班領導匯報,同時召集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并根據領導指示召集救護隊。公司值班領導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召集公司成員以及是否向董事會匯報;礦值班領導必須召集各專業人員組成臨時指揮部,做好緊急救援工作,把事故災害控制在最小范圍,以減少損失。(2)應急指揮程序按照《應急停產撤人制度》和《礦長授權令》,調度室值班調度員在接到火災事故匯報后,首先行使礦長權利,立即要求已受災巷道內及可能波及的附近巷道內的人員停止工作,撤人升井。若為外因火災,則要立即要求火點下風流的人員緊急按火災撤人路線避災,現場上風流人員視火情,盡可能地采取一切措施現場滅火。若為內因火災,則要全部人員撤人升井,但順序按先下風流人員,后上風流人員。同時通知井下跟班領導,現場指揮搶險救災工作。當E3306工作面發生火災后,調度機臺接到井下災情電話后,必須問清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范圍等情況,并立即通知應急救援組織機構所有人員,啟動應急救援預案,做好記錄。在礦長未到指揮部之前,礦值班領導負責指揮組織有關人員搶險救災。現場指揮由帶班區隊長臨時兼任,安監員做好搶險救災安全監督工作。指揮部根據掌握的情況和信息,判斷事故的性質、范圍和災害程度,制訂搶險救災方案,并安排調度室立即將事故影響的區域停電、撤離所有人員。礦長在接到事故匯報后,應立即組織成立事故搶險救災指揮部。指揮部設井上指揮部和井下現場指揮部,人員由應急救援機構成員組成。指揮部實行24小時工作制,對制訂的搶險救災措施做到有安排,有落實、有監督、有匯報、有記錄,以保障救護工作的順利進行。3、自燃隱患治理如果工作面或者回風流中發現一氧化碳(炮煙除外)濃度大于10ppm,并呈上升趨勢,必須查明原因,判定采空區發生自然發火隱患時,主要采取的防火措施有:(1)調整工作面的配風量至350~400m3/min,并檢查工作面有害氣體、溫度等情況。(2)加快工作面推進速度(如不放頂煤);沿后部運輸機敷設一至三路工作面注漿管路,間距5~10m;在進回側施工一次性鉆孔,對隱患點處理、封堵漏風通道;加強有害氣體的檢查(每班由專職瓦斯檢查巡查不少于3次,特殊情況隨時檢查,并向礦調度室、監控中心匯報)。(3)調整隔離墻間距為10±3m,兩順同步施工隔離墻,袋子與錨網接觸處充填嚴密,并注羅克休膠體或水玻璃凝膠封堵。(4)兩順槽施工完隔離墻后3m后,若頂板為煤時,應剪網促使頂板冒落至下一道隔離墻位置前3m,并清除或惰化采空區遺煤。(5)每次施工隔離墻后,在墻外3m內的肩窩處鋪設束管,出口要用花管保護。采煤面架間每十架設一取樣點,每天對各采樣點進行人工取樣,并將化驗分析結果報相關領導。?(6)通過管路出口距隱患點較近的管路連續注惰,流量控制在60~100m3/h,當工作面或隅角氧氣濃度低于18%時降低注氮流量,并設置警戒,嚴禁人員進入瓦斯超限區,直至隱患消除。(7)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利用注漿管路對采空區注粉煤灰漿,每班注漿量要達到100~150m3,每天注漿量不低于300m3,工作面見漿或涌水增大時停止,采取壓注凝膠封堵漏風通道。發火隱患消除后,注漿量恢復正常。若判斷為支架上方煤體有發火隱患時,必須通過移架放煤的方法處理,邊放邊灑水邊外運,瓦斯檢查員跟蹤檢測,并準備一次性花管在附近支架打眼注膠進一步處理,直至隱患消除。若為順槽頂煤發生隱患,先灑水降溫,再在隱患周圍施工防火鉆孔,壓注水玻璃凝膠,并跟蹤監測,直至隱患消除。4、自燃事故治理當發現支架上方煤體發生火災時,采取直接用水控制火勢,邊放煤外運邊灑水降溫,用水直接滅火必須保證足夠的水量,從邊源往中心逐步進行,并安排瓦斯檢查員檢測瓦斯、一氧化碳氣體濃度變化,防止引起水煤氣爆炸和人員中毒。一旦發現巷道自燃火災,立即采取措施控制火勢發展,并匯報礦調度室,成立救災指揮部,制定滅火方案,指揮井下滅火救災工作。(1)控制火勢a)用水直接撲滅巷道表面明火,打鉆注水、凝膠,控制火勢發展。b)設專人檢測火區及其下風側CO、CH4和O2等氣體變化情況,并隨時匯報。c)根據氣體變化情況,確定是否撤出火區下風側人員和設置警戒。(2)判定巷道自燃火區范圍及嚴重程度a)根據巷道氣體監測數據,判定火勢。b)采用紅外測溫儀測定巷道表面溫度,推斷高溫區范圍。c)在可自燃區域打鉆探測,確定火區范圍和嚴重程度。(3)確定注膠滅火范圍及注膠量根據判定出的巷道火區范圍和嚴重程度,確定注膠滅火范圍,并初步估計總的滅火注膠量。(4)布置注膠、噴漿或噴涂材料根據確定的注膠范圍,從火區上風側開始布置注膠孔,孔間距為2-3m,長度為3.5-6m,傾角與自燃區域中心水平成30-60°,下套管,用水泥或棉紗、海帶封孔。套管每節長度1.5-2m,端頭為管螺紋,套管聯接采用管箍。鉆孔中第一節套管為花管,花管由套管加工而成,即每隔10cm鉆一個φ15mm的孔,并均勻分布在套管圓周的各個方向,注水玻璃凝膠或MEA滅火。(5)氣體檢測采用氣相色譜儀和現場觀測定期檢測鉆孔內火區氣體變化情況。5、當采空區出現自燃火災時,必須按照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應急救援預案組織滅火救災工作。(1)確定火區距工作面的距離和火勢大小根據工作面溫度及氣體分析,判斷采空區高溫區域位置和距工作面的深度和火勢大小,并采用相應的應急方案。1)若自燃區域離工作面距離小于20m,則停止推進,采用注水注膠直接滅火。2)若自燃區域離工作面距離大于20m,則加快工作面推進速度。3)若工作面自燃火災難以控制時,應立即斷電、撤人,建立臨時密閉,制定并實施相應的滅火啟封方案。(2)近距離采空區自燃滅火方案1)用水控制火勢:一旦發現工作面自燃火災,立即用水直接撲滅工作面表面明火,控制火勢發展,同時停止工作面生產,降低工作面供風量,并做好注膠前的準備工作。注膠材料選用水玻璃凝膠,其材料及配方按上述要求落實。2)布置注膠鉆孔注凝膠:在工作面架間(或在工作面煤壁施工鉆機窩),向支架頂后部采空區布置注膠鉆孔,鉆孔終孔位于支架頂2-3m,終孔間距2-3m。下套管并用水泥或海帶封孔,下套管,每節長度為1.5-2m,端頭為管螺紋;套管聯接采用管箍。鉆孔中第一節套管為花管,花管由套管加工而成,即每隔10cm鉆一個φ15mm的孔,并均勻分布在套管圓周的各個方向。3)加強氣體檢測:在注膠滅火過程中,必須設專人檢測工作面、回風隅角和回風流的氣體變化情況。(3)遠距離采空區自燃滅火方案1)不放頂煤,加快工作面推進速度。2)縮小兩順槽隔離墻的間距,進風側設置兩道擋風簾,減少向采空區的漏風。3)每班不小于7h向采空區注惰,流量控制在60-100m3/h,工作面局部地點氧氣降低到18%后降低流量60m3/h;每天根據現場停止注惰改為注漿,漿量在100-300m3。4)控制工作面風量,減小向采空區漏風。5)若工作面有害氣體較高,人員無法進行工作,則啟用局部通風機增加工作地點的風量,升高氣體外溢區域的壓力,減少采空區有害氣體的涌出量,保障工作面有害氣體在生產允許的范圍內。6、火災無法控制或者危及人員安全時按照避災路線組織撤離。(1)在人員撤離時必須切斷工作面的一切電源。(2)在回撤過程中必須打開通往采空區的注漿管路的閘閥,并關閉支閥。(3)在工作面發生災害時具備水掩滅火的條件,在人員撤離及停電后利用注漿管路、消防水管向自燃區域灌水,由救護隊人員觀察,淹沒火區后停止,編制專門排水、恢復通風及生產、防止火災二次復燃的安全技術措施。7、其它災害事故嚴格執行重大災害事故應急救援與處理預案、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8、外因火災的防治(1)外因火災的主要特點是突然發生,來勢兇猛,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出人意料。外因火災的防治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防止失控的高溫熱源;失控的高溫熱源有:電器過負荷運行、短路產生的電弧、電火花;不正確的爆破作業形成的爆炸火焰;機械設備運轉不良造成的過熱或摩擦火花;電焊、氣焊等出現的明火。二是盡量采用不燃或耐燃的材料制品。外因火災一旦發生,人員首先不要慌張,根據火災發生的類型及地點,在確保人員安全的情況下,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進行滅火,嚴禁使災害擴大。(2)若災害難以控制威脅到人員安全時,工作面人員應立即按發生內因火災的路線撤離,啟動應急救援預案。9、應急救援程序(1)所有入井人員必須隨身攜帶自救器,并經過檢驗合格,同時熟練掌握自救器佩戴的使用操作過程。(2)各作業地點必須安設調度電話,確保通訊暢通。(3)瓦斯檢查員必須配備一氧化碳檢測報警儀、氧氣檢測報警儀和光學甲烷測定儀等儀器儀表,嚴格執行瓦斯檢查的有關制度和操作規程,當發現任何氣體異常時,必須立即向監控中心、調度室匯報;超過《煤礦安全規程》要求時,必須通知受威脅區域的人員撤至東翼采區軌道大巷北、南,并在E3306運輸聯絡巷設置柵欄,防止其他人員進入,然后向調度室匯報(4)在實施滅火過程中,甲烷傳感器、一氧化碳傳感器和束管監測系統必須保持連續監測。(5)調度機臺值班員接到現場匯報異常或檢測點傳感器的示值升高、傳感器報警時,必須立即通知現場瓦斯檢查員查明原因,密切關注氣體變化情況,并向礦、公司值班領導匯報。(6)消防材料庫必須存放磚、沙、水泥必須能夠施工一道密閉墻的數量,木板、木柱及釘子必須能夠封閉一處巷道的數量,并備有施工的工具。10、應急響應程序(1)在搶險救災時,救災指揮部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制訂切實可行的方案,防止顧此失彼,造成不必要的損失。(2)在整個搶險救災過程中必須保證工作面風量的穩定,并密切關注安全監測監控系統檢測數據,向指揮部提供信息。(3)如果一氧化碳氣體濃度超過24ppm,礦無法采取措施滅火時,必須立即按避災路線撤離;剩余工作由救護隊完成。(4)指揮部必須多方面收集信息,綜合判斷,及時處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5)在人員沒有完全撤離危險區域時,應保證通風系統的穩定性,并注意火風壓對風流的影響。11、應急疏散程序當火災隱患失去控制,首先要進行有序疏散保證人員的安全。指揮部要根據現場情況及時下達撤人命令,由帶班區隊長負責清點人數,按避災路線有序撤離。(1)E3306工作面火區進風側的工作人員,由E3306軌道順槽→E3306運輸聯絡巷→東翼采區軌道巷(北)→東翼進風大巷→井底車場→升井。(2)E3306運輸順槽受煙流威脅的工作人員,必須佩戴好自救器沿E3306切眼→E3306軌道順槽→E3306運輸聯絡巷→東翼采區軌道巷(北)→東翼進風大巷→井底車場→升井。(3)E3306運輸聯絡巷、東翼采區運輸巷巷(南)等回風流中人員佩戴好自救器就近進入→東翼采區軌道巷(南)、東翼采區軌道巷(北)→東翼進風大巷→井底車場→升井。12、現場應急救援醫療救護所有在該生產區域內工作人員必須熟悉火災避災路線,工作面開工前要由區隊長帶領所有施工人員熟悉避災路線。礦結合職工安全技術培訓,組織急救訓練,熟練掌握自救互救常識。公司醫院組成工傷搶救隊,配備必要的搶救人員、設備、器械、藥品等;根據情況對受傷人員實施現場緊急搶救。醫療人員、設備、技術等不足時,請求上一級政府機構支援。13、其它嚴格執行本年度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篇2:防治煤層自燃安全措施
一、說明:
我礦c1#、c12#、和c18#煤層經貴州省煤田地質局鑒定自燃傾向為ⅱ類自燃煤層,c15#號煤層為經貴州省煤田地質局鑒定自燃傾向為ⅰ類自燃煤層,煤層自燃傾向性等級按ⅱ類管理。我礦是原陳家溝煤礦和朱家溝煤礦整合的礦井,原陳家溝煤礦和朱家溝煤礦在生產期間未出現煤層自燃現象,礦在建設期間以未出現煤層自燃現象。我礦1c101切眼已經貫通,采煤工作面已經形成。為有效的防止1c101采煤工作面采空區、礦井各掘進工作面、煤柱、密閉、煤巷高冒區的自燃發火,確保采掘工作面的正常安全的生產,特編制該措施,審批后,有關單位及人員必須嚴格遵照執行。
二、預測預報:
1、通防隊測風員每7天必須對全礦井下各燃發火煤層的采掘工作面、各高冒點,瓦斯抽放管至少進行一次自燃發火情況檢查,發現有自燃發火預兆時,必須及時向通防科科長和礦總工程師匯報,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2、通防隊測風員每7天必須對全礦井下采空區密閉的壓裂,漏風、留孔封堵、反水池漏風等情況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同時現場測定密閉內氣體的成分、氣溫及水溫并做好相關記錄。
3、對已經出現自燃發火預兆的地點每班必須進行觀測,發現有異常情況時,必須向通防科長和礦總工程師匯報,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4、在各水平回風石門的測風站,設置自燃發火觀測點,對礦井自燃發火進行系統、定期的觀測,以便完成完成氣樣采集、氣體成分、風速測定和風溫測定。
5、束管監測系統必須每周運行一次,對全礦所有的監測點的氣體成分進行分析,分析的參數必須齊全、準確,預測預報結果必須報礦總工程師審閱。
三、防止采空區自燃發火安全技術措施
(一)、消防管路系統
1、礦井下必須有完善的防滅火供水管路系統,運輸機巷、各片口軌道石門,采煤工作面及其運回巷都要有完善的防滅火供水管路,并貫穿整條巷道,確保每一地點都能隨時有水達到。
2、防滅火水源:礦井主要利用地面300m3消防水池作為防滅火水源直接通過消防管路向井下靜壓供水。
3、井下防滅火管路系統每隔100m設一個三通及閥門,在皮帶機巷道、掘進巷道、采掘工作面進、回風巷中每隔50m設置一個三通及閥門,設置的三通及閥門必須玩好,所屬單位必須經常檢查其玩好情況,發現有損壞、失靈、被盜的,必須及時進行更換。
4、防滅火管路系統的主、干管由機電隊進行維護,各采煤工作面進、回風巷的消防管路由各施工單位進行維護,防滅火管路必須保障暢通,不得有漏水現象,保證井下防滅火管路系統隨時處在玩好狀態。
5、井下所有防滅火管路的巷道必須保持不間斷供水,水壓、水量必須滿足要求。機電隊每季度必須取水樣進行化驗,保證水質符合要求,防止水質惡化,腐蝕管路。
6、井下所有安設有防滅火管路的巷道進行修復、施工或進行其他作業時,必須在施工措施中對防滅火管路采取保護措施,對施工措施中無保護措施的,不得進行施工。
7、消防管路每月由機電隊組織有關單位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對有跑水、漏水、閥門損壞、管路折斷的地點,必須責令有關單位及時進行處理。對無消防管路的巷道,責令有關單位及時進行安裝。
(二)、防火措施
1、地質部門加強井下各掘進工作面的地質工作,井下各掘進工作面加強管理,做到有疑必探,嚴禁掘透小窯,對已掘透小窯的掘進工作面及時向礦調度及有關領導匯報,及時進行封堵,防止小窯漏風引起煤層自燃。
2、各掘進工作面在掘進過程中、各采煤工作面在回采過程中要采取防止冒頂措施,防止工作面或巷道冒頂后與采空區聯通,造成采空區漏風引起煤層自燃。
3、在掘進過程中當巷道出現冒頂時,在處理冒頂的同時,還必須在冒頂地點進行防火處理,并定期檢查,發現有自燃發火預兆時,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4、采煤工作面在回采過程中,必須向空區注撒阻化劑防止采空區煤層自燃。阻化劑的品種、數量、濃度必須在回采作業規程中明確規定,且阻化劑濃度不得低于17%。
5、采煤工作面回采結束后,必須在45天內撤出一切設備、材料,并進行永久性封閉。
6、采空區內的通風壓力應盡量做到與周圍巷道均衡,自燃隱患區的密閉應安設水柱計,隨時顯示風壓差,以便及時進行風壓調整。
7、井下采用均壓技術進行防滅火時,必須制定安全技術措施,經礦有關部門及領導審批同意后,嚴格按措施要求執行。
8、在有自燃發火傾向采煤工作面回風巷設置co傳感器,對co變化情況進行連續監測。
11、束管監測系統采樣頭的設置:
(1)、在采煤工作面的回風順槽流,布置一個采樣頭,在采煤工作面上隅角布置一個采樣頭,并隨工作面的推進而移動。
(2)、在礦井的總回風、各區段回風石門布置一個采樣頭。
(3)、對采空區密閉采取直接將采樣頭埋入密閉墻內進行監測。
(4)、其他自燃發火隱患點采取直接將束管采樣頭埋入隱患點進行監測。
(5)、礦井各有自燃發火危險的煤層瓦斯抽放支管設置采樣頭進行監測。
12、移動式注漿滅火
(1)、在1c101回風前石門設置zhj礦用移動式防滅火注漿裝置一套,1.0m3型翻斗式礦車二輛并裝黃泥2m3、¢60mm的尼龍水帶300m隨著工作面推進向采空區內埋設一根長5m的4寸不銹鋼鐵管,當工作面采空區出現自燃發火傾向時能夠及時向采空區灌漿。
(2)、在工作面輸漿管路上接出耐壓膠管,向采空區均勻地灑上一層漿液。灑漿液時,漿液出口壓力不能大于0.3mpa。噴灑漿液能夠預防采空區煤層自燃。
(3)、灌漿的技術要求
a、必須按要求留設安全隔離煤柱,設計取15m。
b、接近灌漿區時,必須堅持探放水制度。
c、嚴禁回采灌漿區的煤柱。
d、在灌漿區下部進行采掘前,必須查明灌漿區內的漿水積存情況。發現積存漿水,必須在采掘之前放出;在未放出前,嚴禁在灌漿區下部進行采掘工作。
e、灌漿材料的選擇:由于工業場地井口附近有大量的粘土,適合灌漿,因此選擇粘土作為灌漿材料,灌漿濃度泥水比為1:5。
f、灌漿地點:c1煤層采區開采線、停采線、上下煤柱線內的采空區及巷道掘進出現的局部冒空區。
g、灌漿方法及時間:采用埋管灌漿,隨采隨灌,即:在放頂前沿回風道在采空區預先鋪設好灌漿管(一般預埋5-8m鋼管),預埋管一端通采空區,一端接膠管,膠管長一般為20-30m,放頂后立即開始灌漿。隨工作面的推進,按放頂步距用回柱絞車逐漸牽引灌漿管,牽引一定距離灌一次漿。回采工作面的停采線必須進行灌漿處理,灌漿時必須對注漿流經的地點采取可靠的疏水和防饋漿措施。
13、對出現明顯發火征兆,又無法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控制的,必須先對發火點進回風巷進行封閉隔離,再采取措施進行滅火。對自燃發火危險煤層的工作面回采結束后。必須及時回撤設備,進行封閉,所施工的密閉必須按隔爆墻的要求建造,并留設觀測孔及相應的防滅火措施孔。
14、采用調節風窗方法使工作面采空區進、回風側的壓力趨于平衡,減少采空區的漏風,從而達到預防采空區煤層自燃的目的。
15、當巷道局部地點出現自燃發火后,采取向發火點及其四周打鉆注水的方法滅火,將火勢控制后再注阻化劑氯化鈣水溶液(濃度10-20%)進行阻化,防止復燃。
17、對出現煤層自燃火災的巷道采取對災區封閉隔絕滅火措施。
18、對有自燃發火隱患的高冒區,透老空地點采取封堵嚴實后注入羅克休泡沫進行充填密閉,隔絕自燃發火點氧氣的供給,使煤層自燃發火點窒息熄滅。
19、當巷道內發現煤層自燃征兆時,用噴漿機噴射砂漿封堵,黃泥封堵等綜合防滅火措施。
20、礦井在生產過程中必須建立火區管理卡片,繪制火區位置圖,
建立火區密閉墻、防滅火隔爆墻管理制度,定期對火區內氣體取樣化驗,只有火區內氧氣濃度小于5%,不含co,或co濃度穩定在0.001%以下,火區內溫度小于30度,出水溫度小于25度或與火區發生前的水溫相同,且以上指標穩定一個月以上時,方可對火區進行啟封。火區封閉及啟封時,必須有專門措施并且有救護隊參加。
四、消防材料庫及消防器材的配備
(1)、消防材料庫
為了保證井下發生火災時,有效地進行滅火,在副井口設置地面消防材料庫、+1190m水平設置井下消防材料庫,消防材料庫的消防器材必須符合下表要求:
井下消防材料庫器材配備表
序號名稱及型號單位數量序號名稱及型號單位數量1co2滅火器個101750kg干粉滅火器個1210l泡沫滅火器個518風筒布m2003φ75mm消火水龍帶m8019水泥t0.54φ52mm消火水龍帶m15020石灰t0.55φ52mm普通消火水槍支121φ75mm膠管m1006φ75/52mm變徑管節個322φ52mm膠管m807φ52mm噴嘴個223安全帶條28φ52mm墊圈套224繩梯副19管鉗子把225麻袋或塑料編制袋條5010救生繩(長20m)根226磚m3311撬棍根227砂子m30.512木鋸把228方木m30.513平板鍬把329木板m3214滅火巖粉kg20030鐵釘(2#、3#、4#)kg315石棉毯塊231消防列車臺2168kg干粉滅火器個6
井上消防材料庫器材配備表
序號滅火器種類單位數量序號滅火器種類單位數量1co2滅火器臺10168kg干粉滅火器臺14210l泡沫滅火器臺251750kg干粉滅火器臺13φ75mm消火水龍帶m30018風筒布m5004φ52mm消火水龍帶m40019水泥t25φ52mm普通消火水槍支520石灰t46φ75/52mm變徑管節個1021φ75mm膠管m5007清水泵臺122φ200mm鋼管m508泥水泵臺223安全帶條59管鉗子把824鋼繩梯m10010救生繩(長20m)根425麻袋或塑料編制袋條50011撬棍根226磚m31012木鋸把227料石m31013平板鍬把428方木m3314滅火巖粉kg50029木板m3515石棉毯塊530鐵釘(2#、3#、4#)kg50
(2)、消防器材的配備見下表:
井下滅火器配備表
序號設置地點10l泡沫滅火器co2滅火器8kg干粉滅火器砂箱1主斜井222副斜井223區段車場84井底車場45井底配電室226井底水泵房2116井下監控分站467回采工作面配電點2218掘進工作面配電點2219合計168159
篇3:X煤層自燃安全防治措施
一、開采單一厚煤層及特厚自燃煤層或近距離自燃煤層群,其開拓巷道應采用巖巷布置,在自燃煤層中布置的服務于兩個以上工作面的巷道必須砌碹錨噴或金屬支架,不燃性材料背板,碹頂空隙生冒落處要用不燃性材料進行密實充填。
二、開采有自燃發火的煤層、回采工作面必須采用后退式,其工作面順槽沿空布置時必須采取噴漿防漏措施。
三、與采空區相連通的工作面回采應從生產布局,均壓通風等方面采取避免采空區之間漏風的措施。
四、在同一煤層、同一水平的火區附近進行采掘時,必須留足夠寬度(不小于6m)的煤柱隔離火區。
五、開采有自燃發火煤層的礦井,采區和回采工作面結束后,必須在45天內撤出一切設備材料,并進行永久性封閉,因故不能封閉,必須采取有效的防滅火措施,報礦長、總工程師批準。
六、已經報廢或無用的井巷均應及時充填閉,以簡化通風系統工程保持通風系統的穩定性。
七、自燃礦井的主扇風壓不得超過3000pa,如已超過者,應列入礦井通風系統改造規劃,盡快降至3000pa以下。
八、開采有自燃煤層的采區和回采工作面,必須有獨立的進、回風系統,并保持足夠的通風斷面,采區和回采工作面進、回風兩端負壓差不宜超過200pa,如已超過,應采取降壓措施。
九、礦井每發生一次自燃發火事故,待火災處理完畢后,7天內要向集團公司呈報由礦長簽署的火災報告書,由集團公司備案。
十、普采工作面
(一)工作面按設計要求敷設注漿管路,制定注漿計劃,落實注漿量。
(二)巷道布置要為防滅火工作創造條件。九、十層及三層分層開采的區段巷道布置宜采用重疊布置式或內錯式,有條件的可采取巷幫充填技術的無煤柱開采方式,嚴禁十層、三層下分層在九層或三層上分層煤柱下回采。
(三)凡開采九、十層和三層煤分層開采的礦井,在開采九層、三層上中分層時,必須進行預防性防滅火工作,并在采煤工作面作業規程中制定切實可靠的防治自然發火措施(包括隨采隨注漿,采空區噴灑阻化劑等措施(),否則不準生產。回采工作面結束封閉后都必須及時進行“兩道一線”(即進風道、回風道、停采線)注漿。
(四)開展防滅火預測預報工作,要嚴格按規定對發火煤層采空區密閉每旬進行一次檢查。開采發火煤層的工作面必須敷設束管監測系統,實時監測回風隅角co濃度變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