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某煤礦企業重大水災事故專項應急預案

某煤礦企業重大水災事故專項應急預案

2024-07-15 閱讀 4860

1.事故特征

1.1.水災事故危險性分析

(1)沖積層或第三系泥灰巖充水

第四系沖積層含有流砂層、砂層、礫石層,第三系泥灰巖巖溶發育,接受大氣降水和儲水能力較強,當井巷工程揭露或其處于回采工作面上“三帶”范圍內時,大氣降水或其儲存水侵入工作面,沖垮或淤積巷道,甚至淹井。其特點是:來勢猛、危害大。一般發生在建井階段和淺部回采區域。

(2)大氣降水形成洪流通過井筒灌入井下

井口初于當地地表較低位置或低于當地歷史洪水水位標高。當遇到強降水或多年不遇的大暴雨時,極易從井口直接灌入井下。其特點是:來勢猛、危害程度深、破壞主系統、人員被封堵。

(3)地表洪水通過采動裂隙或含水層滲入井下

礦井因地表存在水體、開采深度淺、主要含水層露頭裸露于地表、局部因小窯破壞隔水煤柱與地表連通等因素,造成大氣降水、地表洪水或地表水體水通過塌陷裂隙充入井下,影響或威脅礦井生產安全,甚至淹井。其特點是:來勢由弱到強、波及面大、危害程度深。

(4)地表水體堤壩垮塌

井田內或其附近存在一般水體或大型水庫,當堤壩垮塌后,洪水通過井口或塌陷裂隙灌入井下,威脅礦井安全,甚至造成礦井被淹。其特點是:來勢猛、波及面積大、危害程度深。

(5)老空透水

由于礦井本身老空水和邊小窯水的存在,在礦井開采過程中,由于積水區資料的不清,極易誤揭老空,造成工作面被淹,甚至采區被淹,存在突水風險。其特點是來勢猛、危害程度深。

(6)頂板砂巖裂隙突水

局部區域煤層頂板裂隙發育,含水性和導水性比較強,受采動影響,直接充入工作面,影響安全生產。其特點是:水量小、持續時間短,影響正常生產。主要發生在回采工作面內。

(7)頂、底板灰巖巖溶裂隙突水

平頂山煤田及其鄰近煤田水文地質條件相似或相近,局部區域的石炭系太原群石灰巖和寒武系石灰巖溶洞和裂隙發育,存在較高水頭的承壓水。受采動的影響,原應力平衡被破壞,隔水層隔水能力小于臨界能力時,發生突水,存在突水風險。其特點是:來勢猛、水量大、持續時間長、危害面廣。主要發生在開采己組煤層和庚組煤層的工作面內。

(8)斷層透水

礦存在落差不等的正斷層。當正斷層挫斷強含水層時,斷層帶內存在強承壓水,工作面揭露導水斷層或接近導水斷層時,存在突水風險。其特點是:來勢猛、水量大、持續時間較長。主要發生在開、掘工作面內。

(9)陷落柱突水

由于陷落柱的形成大多是由于石灰巖溶洞垮落而致,因此,其含水性和導水性極強,當工作面揭露或接近時,極易發生突水,風險大。其特點是:來勢猛、水量大、危害面廣、持續時間長。一般發生在工作面的掘進和回采。

(10)勘探孔水

因勘探孔封閉不良造成虛孔,串通所揭露的強含水層,當工作面揭露虛孔段時發生突水。易造成重大停產事故或局部淹井事故。其特點是:來勢突然。一般發生在回采工作面內。

(11)探放水鉆孔水

在井下探放水過程中,因孔口安全裝置失效,造成鉆孔水失控,充入工作面,影響或威脅工作面安全生產。若鉆孔圍巖(煤)松軟、靜水量大,甚至造成淹井事故。

(12)其他原因導致的水害

在礦井生產過程中,因停電、排水設備出現故障、其它災害誘發而引起的水害等,也易造成淹井淹面。

1.2.水災事故易發生的地點

1.3.事故前可能出現的預兆

2.組織機構及職責

2.1應急組織體系

2.2指揮機構及職責

3.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4.預防與預警

4.1危險源監控

4.2預警行動

4.3信息報告程序

5.應急處置

5.1響應分級

5.2響應程序

5.3現場應急處置

5.3.1現場應急處置應遵循的原則

(1)救人優先的原則:現場工作人員本著“以人為本,救人第一”的原則,首先進行自救,然后進行救助他人;

(2)防止事故擴大,縮小影響范圍的原則;

(3)保護救災人員生命安全的原則;

5.3.2應急指揮

(1)預案啟動后,在水災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領導成員到達前,成立現場搶險指揮部,研究制定救援方案。

(2)及時撤出災區所有人員。如有被困人員,應盡快查清人數及地點,想辦法進行營救。

(3)按照水災事故通知程序,盡快通知有關人員立即趕赴調度室。

(4)救護隊接到事故電話后,應迅速帶齊裝備進入事故地點。

(5)根據水位與涌水量情況,利用一切可能進入的通道,迅速引出災區被困人員。

(6)人員必須通過局部積水巷道時,在積水水位不高,距離短的情況下也要十分謹慎,應選擇熟悉水性的隊員配用呼吸器通過。

(7)搶救人員在通過淤積巷道時應鋪設木板,以防止人員陷入,被水災困在井下遇險人員,救出后要保護體溫,注意搬運,防止休克。

(8)在井下發現遇險人員時,禁止用燈光直接照射遇險人員的眼睛,以免強光刺射下瞳孔急劇收縮造成失明。

5.3.3應急處置措施

(1)大氣降水災害事故

因連降暴雨,地表洪水通過塌陷區或小煤窯滲入井下,造成礦井涌水量突增時,各生產礦井及建井處,應根據本單位開采水平、工作面與導水通道的空間關系、老空位置等進行救護。

①各生產、基建單位應立即啟動本單位的應急援救預案;

②首先撤離除中央變電所和中央泵房外井下受威脅的所有人員;

③按本單位應急援救預案,關閉水閘門,開通通向報廢采空區的導水通道,盡可能減少進入中央水倉總水量,封堵可能威脅中央泵房、變電所的通道,確保中央變電所和中央泵房的安全;

④根據進倉水量開動綜合能力相應的水泵臺數,并及時從地面運送備用泵和敷設備用管路,增加備用臺數和排水能力,確保中央樞紐的安全;

⑤因涌水量過大,當采取以上措施而無法控制時,撤離中央變電所和中央泵房所有人員,切斷通向中央變電所電源;

⑥在地面敷設大型排水設施,加快礦井排水恢復工作。

(2)地面水體災害事故

地表水體因堤壩垮塌或大氣降水所形成的洪水通過井口直接灌入井下,造成井下人員封堵、主要設備損壞等重大災害時。

①立即通知井下所有人員通過未被淹沒或沖垮的立井或斜井撤到地面安全地帶;

②當所有出口被沖垮或淹沒,人員無法撤離時,就近聚集到標高最高位置,等待救援;

③現場指揮救援指揮部和專家組,根據圖紙資料和現場實際情況,分析確定被困人員可能躲避的地點,及時采取營救工作,包括地表鉆探、送養送食等;

④在執行上述搶救工作時,及時敷設大型排水設施,加快礦井排水,多渠道開展被困人員的營救工作。

(3)開掘工作面水災事故

開掘工作面因揭露積水老空、導水斷層、導水陷落柱、導水勘探孔或煤層頂、底板巖溶而發生突水,造成巷道被淹、人員被困或人員傷亡時。

①安全撤離人員及時向自救領導小組匯報。自救領導小組立即通知相關區域現場工作人員撤離;

②專業救護人員現場勘察災害情況,根據災害程度和災害地點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排水營救工作;

③調動安裝大型排水設施,加快排水,營救被困人員工作;

④當積水排出后,進入災害地點的專業救護人員首先尋找和營救存活人員。因巷道垮落無法進入營救時,應及時開挖或恢復巷道;

⑤待被困人員完全營救出后,及時尋找死亡人員和被掩埋人員尸體。同時進行巷道清理和恢復工作;

⑥若突水水源水量過大,根據資料分析,立即定位被困人員位置,實施救援工作。同時定位水源位置,進行注漿封堵或隔離。

(4)回采工作面水害事故

回采工作面揭露積水老空、導水勘探空、導水斷層或導水陷落柱而發生突水,造成巷道被淹、人員被困或人員傷亡時。

①現場工作人員根據出水點位置決定撤離方向。其中,出水點上方人員沿高于出水點標高的巷道撤離,出水點下方人員在有安全撤離時間的情況下快速撤離現場,若無撤離時間,就近躲避到較高的空間內,等待救援;

②安全撤離人員及時向自救領導小組匯報。自救領導小組立即通知相關區域現場工作人員撤離;

③專業救護人員現場勘察災害情況,根據災害程度和災害地點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排水營救工作;

④調動安裝大型排水設施,加快排水,營救被困人員工作;

⑤當積水排出后,進入災害地點的專業救護人員首先尋找和營救存活人員。因巷道垮落無法進入營救時,應及時開挖或恢復巷道;

⑥待被困人員完全營救出后,及時尋找死亡人員和被掩埋人員尸體。同時進行巷道清理和恢復工作;

⑦若突水水源水量過大,根據資料分析,立即定位被困人員位置,實施救援工作。同時定位水源位置,進行注漿封堵或隔離。

(5)探水鉆孔失控水災事故

探放水過程中因孔口裝置失控、水壓過大或鉆孔設計不合理而造成突水時。

①立即停止作業,現場施工人員沿通往高于鉆孔位置標高的方向撤離。若施工現場無其他撤離通道時,能夠安全撤出的,應立即快速撤離現場,若無撤離時間的,應根據現場巷道形態,暫時躲避到相對較高的空間,等待救援。安全撤出的人員及時向本單位自救領導小組匯報;

②自救領導小組接到匯報后,及時通知井下可能受到威脅區域的人員立即撤離現場;

③專業救護人員現場勘察災害情況,根據災害程度和災害地點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排水營救工作;

④調動安裝大型排水設施,加快排水,營救被困人員工作;

⑤當積水排出后,進入災害地點的專業救護人員首先尋找和營救存活人員。因巷道垮落無法進入營救時,應及時開挖或恢復巷道;

⑥待被困人員完全營救出后,及時尋找死亡人員和被掩埋人員尸體。同時進行巷道清理和恢復工作;

⑦若突水水源水量過大,根據資料分析,立即定位被困人員位置,實施救援工作。同時定位水源位置,進行注漿封堵或隔離。

5.3.4救援過程中醫務人員營救

醫務人員分別在衛生院和井口待命,按照自救領導小組的指令進行搶救。發生水災受傷人員,多為砸傷、溺水窒息、被封閉空間氧氣稀薄窒息等,嚴格按治療搶救程序執行,確保受傷人員恢復健康。

5.3.5安全技術措施

(1)撤出災區人員時,應在跟班干部、班組長或有經驗的老工人帶領下按避災路線撤退。

(2)專人負責按規定程序關閉水閘門。

(3)在現有排水能力不足時,應增設水泵和管路,必要時將其它管路改做臨時排水管路。

(4)針對具體情況進行堵水。

(5)必須保護排水設備不被淹沒,當水威脅到泵房安全時,在下部水平的人員撤出后,應將水引入下部巷道。

(6)在有瓦斯涌出的危險時,應制定排除瓦斯的措施。

(7)制定防止二次突水的措施。

6恢復正常狀態的原則和程序

6.1恢復正常狀態的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事故現場搶險救援結束后,必須核實確認災區內傷亡和遇險人員全部獲救。

(2)保證安全原則。搶險救援結束后,對事故現場進行偵察,并消除或控制可能造成再次事故或誘發其它事故隱患。

(3)實施監控原則。對事故現場進行人工和安全儀器儀表的連續監測監控,發現有異常情況,立即采取相應安全技術措施,消除各類隱患。

6.2恢復正常狀態的程序

現場應急救援工作完成后,各救援工作小組負責人如實向指揮部匯報情況,經指揮部認真核實達到恢復正常狀態條件,批準應急救援隊伍撤離現場后,宣布應急救援工作結束,并向上級救援指揮部匯報。

6.3后期處置

(1)應急救援工作結束后,參加救援的部門和單位要認真核對參加搶險救援人數,清點裝備、器材;核算救援費用,整理搶險救援記錄、圖紙,3日內寫出救援報告。

(2)安檢科組織有關部門勘察事故現場,對事故進行初步調查分析,查明事故原因,組織制定防范措施。

(3)應急救援過程應保存完整的應急救援記錄、方案、文件、圖紙等文字和音像資料。

7.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8.注意事項

8.1應急搶險人員應按規定佩帶符合標準的個人防護用品。

8.2應采購國家指定的專業廠家生產的搶險救援器材,要嚴格采購、入庫、存放過程及使用前的檢驗驗收關,并按規定使用。

8.3制定的應急救援對策或措施要有針對性、使用性和可操作性,事前要經過演練。

8.4現場自救互救應遵循保護人員安全優先的原則,防止事故蔓延,降低事故損失。

8.5單位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應急處置方案的宣傳、貫徹、學習和演練,演練結束后,領導小組對方案的適用性和搶險人員的能力進行評審。

8.6應急救援結束后,領導小組應組織人員對本次救援工作進行總結,針對事故中的變化的各種情況以及預案中暴露的缺陷,找出存在問題,不斷的修訂、完善、更新應急預案。

9.附件

篇2:礦井重大水災事故作業現場應急處置方案

1、班組應急組織和職責

1.1班組應急組織

(1)應急小組

組?長:班長

副組長:副班長

成?員:當班上崗人員

(2)職責:

全面負責本班現場應急工作,應急措施宜貫和培訓。承擔自救、互救和避災職責,承擔第一時間報告預警信息和事故災害信息的職責,執行本班組現場預警處置和災害事故的現場應急處置方案,配合相關部門進行傷亡人員善后和安撫工作,配合有關部門進行調查處理,完成上級交辦的其他應急工作。

1.2班組人員應急崗位責任制

(1)組長

全面負責本班應急管理工作。根據相關預警處置方案,承擔第一時間報告事故預兆的職責,落實預警處置措施。在作業現場發生事故的情況下,承擔事故報告的職責,并按照相關預案的現場處置程序,承擔組織本班組現場人員的自救、互救和避災的責任。

(2)副組長

協助組長完成相關應急管理和應急處置工作;

(3)班組長

發現和報告事故預兆,落實預警處置措施。在發生事故的情況下,按照相關預案的現場處置程序,承擔組織本班組現場人員的自救、互救和避災的責任。

(4)關鍵崗位業務骨干

發現與本崗位相對的事故預兆,承擔第一時間預警信號報告的職責。在發生事故的情況下,協助現場應急指揮者進行自救和避災,不斷發現避災過程中出現的危險和危害。

2、班組作業現場應急處置方案

2.1分險分析

(1)礦井重大水災事故災害危險性分析

礦井水災事故主要有老空突水、斷層突水、頂板砂巖和底板灰巖涌水等??赡馨l生淹沒工作面、采區或淹井事故,并伴有瓦斯或有毒氣體溢出,直接影響現場施工人員的安全,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2作業現場應急處置的原則

(1)出現事故預兆和出現事故后,第一時間匯報,同時撤離人員的原則。

(2)匯報時要沉著冷靜,內容要準確完整、詳細客觀:地點、類型、影響區域、破壞程度、現場風流變化、作業人員數目、傷亡人員情況。

(3)現場班組長、重要崗位人員要承擔本班組人員撤離,自救互救和避災的現場組織指揮責任。

(4)安全撤離時要正確佩戴好自救器,迅速撤離災區,盡量低行。

(5)如因災難破壞了巷道中的避災路線指示牌、迷失了行進的方向時,撤退人員應朝著有風流通過的巷道方向撤退。

(6)在撤退沿途和所經過的巷道交叉口,應留設指示行進方向的明顯標志,以提示救援人員的注意。

(7)在唯一的出口被封堵無法撤退時,應有組織地進行災區避災,以等待救援人員的營救。

(8)進入避難硐室前,應在硐室外留設明顯標志,以便于救援人員實施救援。

(9)如硐室內,開啟壓風自救系統,可有規律地間斷地敲擊金屬物、頂幫巖石等方法,發出呼救聯絡信號,以引起救援人員的注意,指示避難人員所在的位置。

(10)積極開展自救互救,對于窒息或心跳呼吸驟停傷員,必須先復蘇、后搬運。復蘇方法為:立即將傷員移至新鮮風流中,使之盡快與有毒有害氣體隔離;將口中妨礙呼吸的東西去除,并將衣領、腰帶、上衣解開,脫掉膠靴,使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不致受阻;對窒息者進行人工呼吸;對出血傷員,要先止血、后搬運;對骨折傷員,要先固定、后搬運。

2.3危險源監控

本礦井主要危險源有:老空區積水和斷層水。

監測監控方式:人工監測

監測監控方法:定期組織水患排查分析;進行水害預測預報;加強監督檢查。

(1)老空水監控

①在采掘工程平面圖上標明采空區積水區及其最低點的具體位置和積水外緣標高,并外推30米用紅色圈出積水區的探水線、50米警戒線。確定積水區與采掘工作面的空間關系,分析其主要的充水因素,預計可能的積水面積、積水量和補給來源。當掘進工作面接近探水警戒線后,必須嚴格按照《煤礦防治水規定》進行超前探放水。

②超前探放老空積水,同時要制定預防有害氣體溢出傷人的措施。

(2)斷層水監控

①應核準斷層產狀、位置,分析斷層帶的富(弱)導水性,并在平面圖、剖面圖上確定斷層與采掘工作面的空間幾何關系。

②井巷通過導水或可能導水斷層前,必須進行超前探放水。探水警戒線(探水起點)至斷層交面線的最小距離不得小于30m,預計水壓大于2MPa時應按比例增大。(按照《煤礦防治水規定》導水斷層附近不得進行采掘活動,在基巖含水層或者含水斷裂帶附近開采時,應當對開采前后覆巖的滲透性及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進行分析評價,確定采用留設防隔水煤(巖)柱或者采用疏干方法保證安全開采。)

③當井巷通過含(導)水斷層時,要嚴防來壓冒頂突水或遲到突水(突泥砂),并建議采掘部門采取相應的防水措施。(采用有效控制采高和采掘范圍的方法,防止傾斜煤層抽冒和大傾角巷道掘進冒落。)

④本區要對井下特別是區隊管理干部、工人要進行水災知識的教育,熟悉水災征兆如下:

煤層發潮、發暗、變冷,煤壁掛紅、掛汗,空氣變冷、出現霧氣,工作面頂板來壓、淋水加大;底板鼓起、滲水;有害氣體增加;打鉆時卡鉆;有水叫聲等

2.4預警行動

(1)預警條件

①礦井發生突水事故時的預兆:煤層發潮、發暗、變冷、“掛汗”,說明有水滲入,采掘迎頭附近有水源或積水;工作面頂板淋水加大或出現壓力水頭;空氣變冷或出現淡淡的霧氣,說明附近有較強含水層水源或溫度較高的水體;水叫聲:發出“嘶嘶”、“悶雷”、“嘩嘩”等的聲音,說明采掘工作面距積水區或水源較近,透水即將發生;掛紅:水體含有鐵的氧化物,氧化后通過煤巖裂隙滲到采掘工作面的煤巖表面時,出現的紅色水銹,有害氣體明顯增加,有異味,多為老空水的透水征兆。

②由于礦井突水水源不同,發生透水前的預兆各有特點:

老空水透水預兆:透水預兆有掛紅、水味發澀或出現霧氣等現象。

斷層水透水預兆:通常情況下,斷層水水量補給較充分,故稱“活水”,透水預兆有采掘工作面出現來壓、淋水增大;遇斷層帶中有淤泥時,水較混濁多呈黃色等現象。

頂板水透水預兆:頂板來壓,淋水增大,采掘工作面空氣變冷,采后老塘涌水突然增大等。

(2)預警方式、方法

①現場作業人員發現有以上預兆時必須停止作業,立即報告礦調度室,現場負責人通過喊話等形式發出警報,按照避水災路線撤出所有受水害威脅地點的人員。

②礦調度室接到事故報警后,立即向值班礦領導和礦長匯報,根據情況通知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發出預警預報,應急救援指揮部根據情況及時向鶴安公司匯報。

3、注意事項

(1)現場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項

①發現突水預兆時不要盲目進行直接處理,以避免事故的擴大化。應及時匯報,可采取采掘作業規程中安全技術措施規定的方式處理。

②透水后,應在可能的情況下迅速觀察和判斷透水的地點、水源、涌水量、發生原因、危害程度的情況,按照撤退路線迅速撤離。撤退時一定要注意向高處走,不能進入透水地點附近及下山的獨頭巷道。

③撤離過程中,要緊靠巷道一側,抓牢支架或其他固定物體,盡量避開壓力水頭和泄水主流,并注意防止被水中滾動矸石和木料撞傷。

④如透水后破壞了巷道中的照明和路標,迷失了行進方向時,遇險人員應朝著有風流通過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在撤離沿途和所經過的巷道交叉口,應留設指示行進方向的明顯標志,以提示救護人員的注意。

(2)被礦井水害圍困時的避災自救措施:

①當現場人員被涌水圍困無法撤退時,應迅速進入預先筑好的避難硐室中避災,或選擇合適地點快速筑建臨時避難硐室避災。

②在避災期間,遇險人員要服從班組長和有經驗老工人的領導,除輪流擔任崗哨觀察水情的人員外,其余人員均應靜臥,減少體力和空氣消耗。

③避災時,應用敲擊的方法有規律、間斷地發出呼救信號,向營救人員指示躲避處的位置。

④受困人員必須穩定情緒,盡量減少體力和空氣消耗,節約照明。對傷員應注意保護與照顧。

⑤發現救護人員到來營救時,避災人員不可過度興奮。長時間被困在井下人員上井應避開強烈的光線,不可吃硬質和過量的食物。

⑥任何受困遇險人員禁止潛泳。

(3)采取救援對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項

①堅持以人為本、救人優先的原則。要設法與受困人員取得聯系及時將受災人員轉移至安全地點。

②要切實保證救援人員的安全,防止事故擴大。

③透水事故現場要以疏、排水為主,確保環境和人員安全后,方可采取封堵、攔截等措施。

④對現場排水巷道做好加固,防止次生事故,保證救災人員安全。

篇3:某煤礦企業重大水災事故專項應急預案

1.事故特征

1.1.水災事故危險性分析

(1)沖積層或第三系泥灰巖充水

第四系沖積層含有流砂層、砂層、礫石層,第三系泥灰巖巖溶發育,接受大氣降水和儲水能力較強,當井巷工程揭露或其處于回采工作面上“三帶”范圍內時,大氣降水或其儲存水侵入工作面,沖垮或淤積巷道,甚至淹井。其特點是:來勢猛、危害大。一般發生在建井階段和淺部回采區域。

(2)大氣降水形成洪流通過井筒灌入井下

井口初于當地地表較低位置或低于當地歷史洪水水位標高。當遇到強降水或多年不遇的大暴雨時,極易從井口直接灌入井下。其特點是:來勢猛、危害程度深、破壞主系統、人員被封堵。

(3)地表洪水通過采動裂隙或含水層滲入井下

礦井因地表存在水體、開采深度淺、主要含水層露頭裸露于地表、局部因小窯破壞隔水煤柱與地表連通等因素,造成大氣降水、地表洪水或地表水體水通過塌陷裂隙充入井下,影響或威脅礦井生產安全,甚至淹井。其特點是:來勢由弱到強、波及面大、危害程度深。

(4)地表水體堤壩垮塌

井田內或其附近存在一般水體或大型水庫,當堤壩垮塌后,洪水通過井口或塌陷裂隙灌入井下,威脅礦井安全,甚至造成礦井被淹。其特點是:來勢猛、波及面積大、危害程度深。

(5)老空透水

由于礦井本身老空水和邊小窯水的存在,在礦井開采過程中,由于積水區資料的不清,極易誤揭老空,造成工作面被淹,甚至采區被淹,存在突水風險。其特點是來勢猛、危害程度深。

(6)頂板砂巖裂隙突水

局部區域煤層頂板裂隙發育,含水性和導水性比較強,受采動影響,直接充入工作面,影響安全生產。其特點是:水量小、持續時間短,影響正常生產。主要發生在回采工作面內。

(7)頂、底板灰巖巖溶裂隙突水

平頂山煤田及其鄰近煤田水文地質條件相似或相近,局部區域的石炭系太原群石灰巖和寒武系石灰巖溶洞和裂隙發育,存在較高水頭的承壓水。受采動的影響,原應力平衡被破壞,隔水層隔水能力小于臨界能力時,發生突水,存在突水風險。其特點是:來勢猛、水量大、持續時間長、危害面廣。主要發生在開采己組煤層和庚組煤層的工作面內。

(8)斷層透水

礦存在落差不等的正斷層。當正斷層挫斷強含水層時,斷層帶內存在強承壓水,工作面揭露導水斷層或接近導水斷層時,存在突水風險。其特點是:來勢猛、水量大、持續時間較長。主要發生在開、掘工作面內。

(9)陷落柱突水

由于陷落柱的形成大多是由于石灰巖溶洞垮落而致,因此,其含水性和導水性極強,當工作面揭露或接近時,極易發生突水,風險大。其特點是:來勢猛、水量大、危害面廣、持續時間長。一般發生在工作面的掘進和回采。

(10)勘探孔水

因勘探孔封閉不良造成虛孔,串通所揭露的強含水層,當工作面揭露虛孔段時發生突水。易造成重大停產事故或局部淹井事故。其特點是:來勢突然。一般發生在回采工作面內。

(11)探放水鉆孔水

在井下探放水過程中,因孔口安全裝置失效,造成鉆孔水失控,充入工作面,影響或威脅工作面安全生產。若鉆孔圍巖(煤)松軟、靜水量大,甚至造成淹井事故。

(12)其他原因導致的水害

在礦井生產過程中,因停電、排水設備出現故障、其它災害誘發而引起的水害等,也易造成淹井淹面。

1.2.水災事故易發生的地點

1.3.事故前可能出現的預兆

2.組織機構及職責

2.1應急組織體系

2.2指揮機構及職責

3.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4.預防與預警

4.1危險源監控

4.2預警行動

4.3信息報告程序

5.應急處置

5.1響應分級

5.2響應程序

5.3現場應急處置

5.3.1現場應急處置應遵循的原則

(1)救人優先的原則:現場工作人員本著“以人為本,救人第一”的原則,首先進行自救,然后進行救助他人;

(2)防止事故擴大,縮小影響范圍的原則;

(3)保護救災人員生命安全的原則;

5.3.2應急指揮

(1)預案啟動后,在水災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領導成員到達前,成立現場搶險指揮部,研究制定救援方案。

(2)及時撤出災區所有人員。如有被困人員,應盡快查清人數及地點,想辦法進行營救。

(3)按照水災事故通知程序,盡快通知有關人員立即趕赴調度室。

(4)救護隊接到事故電話后,應迅速帶齊裝備進入事故地點。

(5)根據水位與涌水量情況,利用一切可能進入的通道,迅速引出災區被困人員。

(6)人員必須通過局部積水巷道時,在積水水位不高,距離短的情況下也要十分謹慎,應選擇熟悉水性的隊員配用呼吸器通過。

(7)搶救人員在通過淤積巷道時應鋪設木板,以防止人員陷入,被水災困在井下遇險人員,救出后要保護體溫,注意搬運,防止休克。

(8)在井下發現遇險人員時,禁止用燈光直接照射遇險人員的眼睛,以免強光刺射下瞳孔急劇收縮造成失明。

5.3.3應急處置措施

(1)大氣降水災害事故

因連降暴雨,地表洪水通過塌陷區或小煤窯滲入井下,造成礦井涌水量突增時,各生產礦井及建井處,應根據本單位開采水平、工作面與導水通道的空間關系、老空位置等進行救護。

①各生產、基建單位應立即啟動本單位的應急援救預案;

②首先撤離除中央變電所和中央泵房外井下受威脅的所有人員;

③按本單位應急援救預案,關閉水閘門,開通通向報廢采空區的導水通道,盡可能減少進入中央水倉總水量,封堵可能威脅中央泵房、變電所的通道,確保中央變電所和中央泵房的安全;

④根據進倉水量開動綜合能力相應的水泵臺數,并及時從地面運送備用泵和敷設備用管路,增加備用臺數和排水能力,確保中央樞紐的安全;

⑤因涌水量過大,當采取以上措施而無法控制時,撤離中央變電所和中央泵房所有人員,切斷通向中央變電所電源;

⑥在地面敷設大型排水設施,加快礦井排水恢復工作。

(2)地面水體災害事故

地表水體因堤壩垮塌或大氣降水所形成的洪水通過井口直接灌入井下,造成井下人員封堵、主要設備損壞等重大災害時。

①立即通知井下所有人員通過未被淹沒或沖垮的立井或斜井撤到地面安全地帶;

②當所有出口被沖垮或淹沒,人員無法撤離時,就近聚集到標高最高位置,等待救援;

③現場指揮救援指揮部和專家組,根據圖紙資料和現場實際情況,分析確定被困人員可能躲避的地點,及時采取營救工作,包括地表鉆探、送養送食等;

④在執行上述搶救工作時,及時敷設大型排水設施,加快礦井排水,多渠道開展被困人員的營救工作。

(3)開掘工作面水災事故

開掘工作面因揭露積水老空、導水斷層、導水陷落柱、導水勘探孔或煤層頂、底板巖溶而發生突水,造成巷道被淹、人員被困或人員傷亡時。

①安全撤離人員及時向自救領導小組匯報。自救領導小組立即通知相關區域現場工作人員撤離;

②專業救護人員現場勘察災害情況,根據災害程度和災害地點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排水營救工作;

③調動安裝大型排水設施,加快排水,營救被困人員工作;

④當積水排出后,進入災害地點的專業救護人員首先尋找和營救存活人員。因巷道垮落無法進入營救時,應及時開挖或恢復巷道;

⑤待被困人員完全營救出后,及時尋找死亡人員和被掩埋人員尸體。同時進行巷道清理和恢復工作;

⑥若突水水源水量過大,根據資料分析,立即定位被困人員位置,實施救援工作。同時定位水源位置,進行注漿封堵或隔離。

(4)回采工作面水害事故

回采工作面揭露積水老空、導水勘探空、導水斷層或導水陷落柱而發生突水,造成巷道被淹、人員被困或人員傷亡時。

①現場工作人員根據出水點位置決定撤離方向。其中,出水點上方人員沿高于出水點標高的巷道撤離,出水點下方人員在有安全撤離時間的情況下快速撤離現場,若無撤離時間,就近躲避到較高的空間內,等待救援;

②安全撤離人員及時向自救領導小組匯報。自救領導小組立即通知相關區域現場工作人員撤離;

③專業救護人員現場勘察災害情況,根據災害程度和災害地點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排水營救工作;

④調動安裝大型排水設施,加快排水,營救被困人員工作;

⑤當積水排出后,進入災害地點的專業救護人員首先尋找和營救存活人員。因巷道垮落無法進入營救時,應及時開挖或恢復巷道;

⑥待被困人員完全營救出后,及時尋找死亡人員和被掩埋人員尸體。同時進行巷道清理和恢復工作;

⑦若突水水源水量過大,根據資料分析,立即定位被困人員位置,實施救援工作。同時定位水源位置,進行注漿封堵或隔離。

(5)探水鉆孔失控水災事故

探放水過程中因孔口裝置失控、水壓過大或鉆孔設計不合理而造成突水時。

①立即停止作業,現場施工人員沿通往高于鉆孔位置標高的方向撤離。若施工現場無其他撤離通道時,能夠安全撤出的,應立即快速撤離現場,若無撤離時間的,應根據現場巷道形態,暫時躲避到相對較高的空間,等待救援。安全撤出的人員及時向本單位自救領導小組匯報;

②自救領導小組接到匯報后,及時通知井下可能受到威脅區域的人員立即撤離現場;

③專業救護人員現場勘察災害情況,根據災害程度和災害地點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排水營救工作;

④調動安裝大型排水設施,加快排水,營救被困人員工作;

⑤當積水排出后,進入災害地點的專業救護人員首先尋找和營救存活人員。因巷道垮落無法進入營救時,應及時開挖或恢復巷道;

⑥待被困人員完全營救出后,及時尋找死亡人員和被掩埋人員尸體。同時進行巷道清理和恢復工作;

⑦若突水水源水量過大,根據資料分析,立即定位被困人員位置,實施救援工作。同時定位水源位置,進行注漿封堵或隔離。

5.3.4救援過程中醫務人員營救

醫務人員分別在衛生院和井口待命,按照自救領導小組的指令進行搶救。發生水災受傷人員,多為砸傷、溺水窒息、被封閉空間氧氣稀薄窒息等,嚴格按治療搶救程序執行,確保受傷人員恢復健康。

5.3.5安全技術措施

(1)撤出災區人員時,應在跟班干部、班組長或有經驗的老工人帶領下按避災路線撤退。

(2)專人負責按規定程序關閉水閘門。

(3)在現有排水能力不足時,應增設水泵和管路,必要時將其它管路改做臨時排水管路。

(4)針對具體情況進行堵水。

(5)必須保護排水設備不被淹沒,當水威脅到泵房安全時,在下部水平的人員撤出后,應將水引入下部巷道。

(6)在有瓦斯涌出的危險時,應制定排除瓦斯的措施。

(7)制定防止二次突水的措施。

6恢復正常狀態的原則和程序

6.1恢復正常狀態的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事故現場搶險救援結束后,必須核實確認災區內傷亡和遇險人員全部獲救。

(2)保證安全原則。搶險救援結束后,對事故現場進行偵察,并消除或控制可能造成再次事故或誘發其它事故隱患。

(3)實施監控原則。對事故現場進行人工和安全儀器儀表的連續監測監控,發現有異常情況,立即采取相應安全技術措施,消除各類隱患。

6.2恢復正常狀態的程序

現場應急救援工作完成后,各救援工作小組負責人如實向指揮部匯報情況,經指揮部認真核實達到恢復正常狀態條件,批準應急救援隊伍撤離現場后,宣布應急救援工作結束,并向上級救援指揮部匯報。

6.3后期處置

(1)應急救援工作結束后,參加救援的部門和單位要認真核對參加搶險救援人數,清點裝備、器材;核算救援費用,整理搶險救援記錄、圖紙,3日內寫出救援報告。

(2)安檢科組織有關部門勘察事故現場,對事故進行初步調查分析,查明事故原因,組織制定防范措施。

(3)應急救援過程應保存完整的應急救援記錄、方案、文件、圖紙等文字和音像資料。

7.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8.注意事項

8.1應急搶險人員應按規定佩帶符合標準的個人防護用品。

8.2應采購國家指定的專業廠家生產的搶險救援器材,要嚴格采購、入庫、存放過程及使用前的檢驗驗收關,并按規定使用。

8.3制定的應急救援對策或措施要有針對性、使用性和可操作性,事前要經過演練。

8.4現場自救互救應遵循保護人員安全優先的原則,防止事故蔓延,降低事故損失。

8.5單位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應急處置方案的宣傳、貫徹、學習和演練,演練結束后,領導小組對方案的適用性和搶險人員的能力進行評審。

8.6應急救援結束后,領導小組應組織人員對本次救援工作進行總結,針對事故中的變化的各種情況以及預案中暴露的缺陷,找出存在問題,不斷的修訂、完善、更新應急預案。

9.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