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預案岳陽市

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預案岳陽市

2024-07-15 閱讀 8707

1.總則

1.1編制目的

為科學有效應對我市可能出現的工農業重要生產資料和人民群眾必需生活物品運輸緊張,大規模的旅客滯留等突發公共事件,規范該類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該類突發公共事件給我市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造成的影響,維護正常的社會和經濟秩序。

1.2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路運輸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標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湖南省道路運輸條例》、《湖南省客貨運輸站場管理辦法》、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辦法、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辦法、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辦法、《岳陽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岳陽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編制管理辦法》、《岳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規范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應急預案編制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

1.3編制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本市行政區域內的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

1.4編制工作原則

1.4.1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發生后,在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堅持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實行市、縣(市)區二級負責制,建立靈活快速、功能全面的預警和應急反應機制。

1.4.2以人為本,依法規范。以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危害;應急預案要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要與相關政策相銜接,要依法行政,依法實施應急預案。

1.4.3立足現實,就近保障。依照我市現有的道路、水路運輸與通行能力,依托運輸企業組織就近運輸,公路、海事部門就近組織公路搶修和航道疏浚,最大限度地滿足應急運輸與通行需求。

1.4.4預防為主,平戰結合。貫徹預防為主的思想,樹立常備不懈的觀念,經常性地做好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思想準備、預案準備、機制準備和工作準備。建立健全道路、水路運輸應急處置專業隊伍,加強專業隊伍和志愿者隊伍的培訓,堅持平戰結合的原則,定期進行演練。

2.組織機構與職責

2.1指揮機構

按照我市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工作的需要,成立岳陽市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以下簡稱市運輸應急指揮部)。市運輸應急指揮部指揮長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長擔任,副指揮長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秘書長、市交通局局長擔任。

市運輸應急指揮部由市交通局、市道路運輸管理局、市地方海市局、市公路局、市公安局、市安監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水務局、市氣象局、市國土資源局、市地震辦、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等單位組成。(道路水路運輸應急組織機構見圖1)

2.2工作機構

市運輸應急指揮部下設辦公室、道路運輸組、水路運輸組、公路暢通組、航道暢通組、新聞組、專家組。市運輸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市交通局,負責市運輸應急指揮部的日常工作,辦公室主任由市交通局分管副局長擔任,各組組長由市運輸應急指揮部指定(市運輸應急指揮部指揮系統見圖2)。市運輸應急指揮部的職責是統一組織、指揮、協調全市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的應急工作;部署和總結年度道路運輸應急工作;決定啟動《岳陽市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預案》,并監督、實施;組織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演練;公布事件的應急情況等。

2.3成員單位及職責

市交通局:負責組織協調全市道路、水路運輸應急組織工作,負責道路、水路應急運輸,負責道路、水路運輸與鐵路等部門的協調與銜接。

市公路局:負責全市道路運輸應急組織工作,保障公路技術狀況良好。

市地方海事局:負責全市水路運輸應急組織工作,確保航道暢通。

市公安局:負責維護道路交通秩序和道路運輸應急工作中的治安秩序,做好道路交通疏導和管制工作。

市安監局:參與道路水路運輸事件的組織、指揮和協調。

市民政局:負責協調道路水路運輸突發事件的社會救助及善后工作。

市財政局:負責協調籌措必要的道路、水路運輸應急工作經費。

市水務局:負責提供主要江河水文情報。

市氣象局:負責提供天氣預報和警報。

市國土資源局:負責提供地質災害預報。

市地震辦:負責地震監測工作,并按相關法律法規提供地震信息服務。

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負責協調道路、水路運輸應急工作的宣傳和新聞報道。

以上各成員單位要根據本預案的要求分別制定職責范圍內的詳細操作規范,在本預案啟動后,按程序進入應急狀態。

2.4專家組

岳陽市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設立道路、水路運輸應急專家組,由交通運管、海事、醫療衛生、環保、石油化工、氣象、水文等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組成。

3.預防預警

3.1預防預警信息

對于因自然災害等原因,可能造成旅客大量滯留和貨物嚴重積壓,公路中斷等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各級指揮部應及時掌握動態,提前發出適當級別的預警。

3.2預防預警行動

按照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嚴重性和緊急程度,分為一般(IV級)、較重(III級)、嚴重(II級)和特別嚴重(I級)四級預警,顏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

1、一般(IV級)預警:縣市區轄區內可能發生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

2、較重(III級)預警:市中心城區或市內兩個縣市區以上可能發生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

3、嚴重(II級)預警:市中心城區或市內三個縣市區可能發生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

4、特別嚴重(I級)預警:市內大部分縣市區可能發生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

3.3預警支持系統

在全市的三級以上客運汽車站、主要貨運站和港口建立客貨運輸信息監測點,在主要國省市道由公路部門建立通行狀況監測點。各監測點應配置相適應的通訊設備,形成全市道路、水路運輸信息監測網絡系統,信息反饋高效、快捷,及時向各級指揮部報告旅客和貨物運輸以及公路暢通情況。

3.4預警級別發布

市運輸應急指揮部設立接警值班室,負責接警、處警工作。

值班員接到預警報告后,負責及時向市運輸應急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報告;辦公室主任應及時對預警報告進行核實與初步分析評估,并向指揮長報告;市運輸應急指揮部負責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進行綜合評估,作出初步判斷,并決定是否發布重大、特別重大級別的預警(應急事件預警信息處理流程見圖3)。

屬于一般(IV級)的預警,由縣市區運輸應急指揮部決定并向社會發布預警信息。

屬于較重(III級)、嚴重(II級)、特別嚴重(I級)的預警,由市運輸應急指揮部決定并向社會發布預警信息。

任何公民、組織可以直接向各級運輸應急指揮部接警值班室報告。各級運輸應急指揮部要向社會公布報警電話,市運輸應急指揮部的報警電話:0730-8716151(值班)0730-8715441(傳真)

4.應急響應

4.1應急響應級別

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級別分一般(IV級)、較大(III級)、重大(II級)、特別重大(I級)四個級別。

1.1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為一般(IV級):

①縣市區內滯留旅客2000-5000人/24小時。

②縣市區內積壓貨物2000-5000噸/24小時。

③縣市區內國省道干線公路預計中斷交通1-3天或縣鄉公路和航道中斷3-7天。

1.2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為較大(III級):

市內滯留旅客5000-10000人/24小時。

②市內積壓貨物5000-10000噸/24小時。

③市內國省道干線公路、干線航道預計中斷交通3-7天。

④市內主要縣鄉公路、非干線航道預計中斷交通7天以上。

⑤兩個縣市區已同時啟動道路、水路運輸一般(IV級)應急預案。

1.3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為重大(II級):

①市內兩個以上縣市區同時已啟動道路、水路運輸較大(III級)應急預案。

②一個縣市區內滯留旅客10000-20000人/24小時。

③一個縣市區內積壓貨物10000-20000噸/24小時。

④市內國省道干線公路、干線航道預計中斷交通7-30天。

1.4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為特別重大(I級):

①市內大部分縣市區已突發道路、水路運輸重大(II級)事件。

②一個縣市區內滯留旅客20000人以上/24小時以上。

③一個縣市區內積壓貨物20000噸以上/24小時以上。

④市內主要國省道干線公路、省干線航道預計中斷交通30天以上。

4.2應急響應行動

各級指揮部辦公室接到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報警信息后,應詳細了解事件情況,評估等級,提出啟動預案的建議,并提請同級指揮部決定是否啟動預案。

(1)一般(IV級):

發生一般(IV級)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時,經縣市區運輸應急指揮部批準,由縣市區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啟動預案,并立即組織實施。市運輸應急指揮部進入預備狀態,做好應急準備。

市運輸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接到事件報告后,應隨時掌握事態發展情況,加強信息溝通、傳遞、反饋,并應其要求協助工作。

(2)較大(III級):

發生較大(III級)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時,經市運輸應急指揮部批準,由市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啟動本應急預案并立即組織實施。市運輸應急指揮部應做出快速反應,迅速行動,啟動有關公路、航道、港站、渡口、船閘的應急或搶修方案,有關應急物資、旅客運輸調度方案,確保公路、航道的暢通和物資、旅客的及時運輸。并根據突發事件狀況,組織其他相關成員部門(單位)和專家組成員,趕赴現場,指導和幫助做好道路、水路運輸應急工作。必要時,市運輸應急指揮部可請求省運輸應急指揮部或省人民政府相關廳局給予支持。本預案啟動后,事發地縣市區道路水路運輸應急預案同時啟動并全力配合。

(3)重大(II級)或特別重大(I級):

發生重大(II級)或特別重大(I級)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時,由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報告,省運輸應急指揮部啟動省級預案,本預案同時啟動,市運輸應急指揮部全力配合并立即組織實施。

4.3信息報送和處理

4.3.1、建立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快速應急信息系統。制定應急值守制度、應急報告制度和應急舉報制度,統一發布有關信息。

4.3.2、各級道路運輸應急指揮部應按有關規定及時向上一級運輸應急指揮部報告有關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處置或完成情況。

4.3.3、在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處置中,相關的各級運輸應急指揮部實行24小時值班,隨時通報情況,及時、準確反饋信息。

4.3.4、市運輸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負責收集、匯總各類常規信息,道路、水路運輸信息,分析研究后,提出應急處置建議,報告市運輸應急指揮部,并及時通報相關部門和單位。

4.4指揮和協調

4.4.1、各級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遵循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原則,確保政令暢通。屬于跨區域的運輸,由上一級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負責協調、指揮。

4.4.2、應急預案啟動后,由各級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負責協調本區域內相關部門(單位),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中斷交通或阻礙搶修公路、航道,確保運輸和公路、航道暢通。

4.5應急處理

4.5.1、公路中斷的緊急處置

按照先通后暢、先干線后支線、先重點后一般的原則組織對公路進行搶修保通工作。

因公路沖斷、橋梁垮塌、公路塌方、泥石流等阻斷交通的,應立即組織專業隊伍進行清理和搶修。根據需要,及時動員人民群眾參與搶修工作。必要時由市運輸應急指揮部或通過省運輸應急指揮部協調駐湘部隊、預備役部隊及武警、民兵參與搶修,迅速恢復交通。

因大霧、冰雪封蓋等原因造成公路中斷或關閉的,應采取技術措施,盡早恢復通車,以保證道路暢通。公路中斷或關閉,一時難以恢復交通的,應制定車輛繞行方案,并及時向社會公告。

4.5.2、航道中斷的緊急處置

在洪水期,因跨河建筑物影響航道通航高度而產生斷航時,采取公路或鐵路駁運措施;在枯水期水位降低造成航道中斷時,采取疏浚航道、庫區放水和拖灘、公路或鐵路駁運等措施。

因攔河建筑物的過船設施故障造成航道中斷,應采取公路、鐵路駁運或組織搶修過船設施等措施。

4.5.3、道路、水路運輸緊張的緊急處置

由于車船運力緊張等原因造成重要的工農業生產資料和產品以及人民群眾的必需生活用品的供應緊張,應緊急組織運力或采取其他運輸方式進行疏運。

因自然災害使港口碼頭、公路貨站裝卸能力受到嚴重影響,并造成貨物嚴重壓港壓站,要采取技術措施,恢復裝卸作業。

由于天氣等原因使公路、航道中斷,造成大量的旅客滯留,公路、航道部門應及時開展應急支援,采取技術措施,保障公路、航道通行;由于節假日旅客流量劇增,運力緊張,造成大量旅客滯留,應征調儲備運力,增加車船班次,對旅客進行緊急疏運。必要時,動員旅客改乘火車或飛機。

4.6應急結束

當道路、水路運輸應急任務完成已恢復通行,由市運輸應急指揮部宣布應急行動結束。市運輸應急指揮市辦公室組織參加道路運輸應急任務的人員和各類車輛、船舶、設備設施撤離。

5.善后工作

5.1善后處置

5.1.1、善后處置

市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負責組織善后處置工作:包括征用車船的物質補償和費用支付,按技術標準迅速修復公路、航道等交通基礎設施。

5.1.2、保險

被調用人員和征用車輛、船舶和設備設施必須按照國家規定辦理車輛、船舶、設備設施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等保險。如發生人員傷害、車輛、船舶、設備設施損失,應向投保的保險公司索賠。

5.2后果評估

5.2.1、、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處置完畢后,有關部門要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及時進行調查,重點要查明導致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的原因。屬責任事故的,要查明責任人及各自責任的大小。調查應形成調查報告,向市運輸應急指揮部和市人民政府報告。

5.2.2、通過總結,找出預警和處置環節中的經驗和教訓,逐步完善應急機構,提高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對責任事故,事故單位要找出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提高管理水平,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6.應急保障

6.1人力資源

根據車船數量,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配備專門技術人員、駕駛人員。道路、水路運輸人員一般由駕駛員、押運安全員和帶隊負責人員組成。基本條件:政治業務素質高,技術水平良好,身體健康,年齡在20歲至55歲之間。駕駛人員應具有駕駛相應車船的從業資格證或船員適認證書。公路、航道部門要建立專業搶險隊伍。

6.2財力保障

道路、水路運輸保障應急指揮部負責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工作的資金預算。市交通局、市財政局對其資金預算及時進行審查,報市人民政府審批后,應及時安排和下撥專項資金,用于公路和航道應急搶修,保證搶修工作按質按量、快速完成。

6.3通信保障

各級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和公路、航道部門以及運輸企業應配置專用電話,電話同步錄音裝置、傳真機、電腦、互聯網終端,利用現有通信資源,保持通信暢通。當現有通信能力不能滿足要求時,應啟動備用通信手段,必要時,可緊急調用或征用其他部門和社會通信設施。

6.4交通運輸保障

根據我市的實際情況,各級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應按如下標準,配備車船運力,建立市、縣市區兩級應急運輸保障數據庫,確定保障車船提供單位、數量、駕駛員名冊等。車船應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況。

運力配備標準:

50萬人口以下的地區,應配備5噸以上貨車20輛,客車(30人以上)15輛;通水路的地區配備100噸以上的船舶10艘以上;100萬人口以下的地區應配備5噸以上貨車40輛,客車(30人以上)50輛,通水路的地區配備100噸以上船舶20艘以上。

6.5技術保障

公路和航道部門要依托自身的技術力量,與國內有關科研機構、大學聯合攻關,在公路、航道緊急搶修中采用新工藝和新方法,提高應急處置的科技含量。要加快我市物流運輸領域的研究和開發,大力發展集裝箱和多種形式的聯運等運輸方式,注重科學調度,為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處置提供技術支持。

7.監督管理

7.1預案演練

各級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每年應組織一次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預案的演練。

演練前要明確演練的內容和目標,制定周密的演練計劃。對參與演練的人員要進行安全教育并落實安全措施。演練范圍內要設置明顯的標識并事先通知演練范圍內的人員。演練后對演練效果進行評估并作好總結。

專業隊伍的演練由主管單位組織。每年進行一次演練。

7.2宣傳和培訓

各級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負責突發道路、水路運輸應急預案宣傳、培訓的組織工作。

道路、水路運輸和公路、航道管理部門負責突發道路、水路運輸應急預案的具體宣傳、培訓事務。

7.3獎勵和責任

7.3.1對在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處置工作中做出特殊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由各級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給予精神和物資獎勵。

7.3.2對不服從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調遣,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的,拒絕參加應急運輸、搶修公路航道的或延誤時機造成損失的,依法依規給予行政處分或經濟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7.4監督檢查

市交通局、市應急管理辦公室會同市直有關部門對本預案進行監督檢查,保障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8.附則

8.1名詞解釋

本預案所稱:

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災害、運力緊張等原因造成大量的旅客滯留、貨物積壓和公路、航道交通中斷。

公路:是指經交通部門驗收認定的城市間、城鄉間、鄉間能行駛汽車的公共道路,包括公路路基、路面、橋梁、涵洞、隧道和汽車渡口。

航道:是指按照技術要求,經交通部門驗收認定能夠通行船舶的河流、湖泊和庫區,航道分為國家航道、地方干線航道和地方航道。

車船:是指從事道路運輸、水路運輸活動的客車、貨車、客船(包括客渡船)和貨船。

港站:是指提供停靠車船、上下旅客、裝卸貨物的場所,包括汽車客運站、貨運站、港口客運站、貨運碼頭、港口堆場和倉庫等。

8.2預案管理與更新

市交通局根據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實際情況以及有關法律、法規修改情況,對本預案及時進行修改、完善。

8.3預案解釋部門

本預案由市交通局制訂,經市人民政府批準,由市交通局印發并負責解釋。

8.4預案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

篇2: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預案岳陽市

1.總則

1.1編制目的

為科學有效應對我市可能出現的工農業重要生產資料和人民群眾必需生活物品運輸緊張,大規模的旅客滯留等突發公共事件,規范該類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該類突發公共事件給我市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造成的影響,維護正常的社會和經濟秩序。

1.2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路運輸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標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湖南省道路運輸條例》、《湖南省客貨運輸站場管理辦法》、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辦法、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辦法、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辦法、《岳陽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岳陽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編制管理辦法》、《岳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規范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應急預案編制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

1.3編制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本市行政區域內的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

1.4編制工作原則

1.4.1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發生后,在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堅持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實行市、縣(市)區二級負責制,建立靈活快速、功能全面的預警和應急反應機制。

1.4.2以人為本,依法規范。以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危害;應急預案要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要與相關政策相銜接,要依法行政,依法實施應急預案。

1.4.3立足現實,就近保障。依照我市現有的道路、水路運輸與通行能力,依托運輸企業組織就近運輸,公路、海事部門就近組織公路搶修和航道疏浚,最大限度地滿足應急運輸與通行需求。

1.4.4預防為主,平戰結合。貫徹預防為主的思想,樹立常備不懈的觀念,經常性地做好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思想準備、預案準備、機制準備和工作準備。建立健全道路、水路運輸應急處置專業隊伍,加強專業隊伍和志愿者隊伍的培訓,堅持平戰結合的原則,定期進行演練。

2.組織機構與職責

2.1指揮機構

按照我市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工作的需要,成立岳陽市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以下簡稱市運輸應急指揮部)。市運輸應急指揮部指揮長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長擔任,副指揮長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秘書長、市交通局局長擔任。

市運輸應急指揮部由市交通局、市道路運輸管理局、市地方海市局、市公路局、市公安局、市安監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水務局、市氣象局、市國土資源局、市地震辦、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等單位組成。(道路水路運輸應急組織機構見圖1)

2.2工作機構

市運輸應急指揮部下設辦公室、道路運輸組、水路運輸組、公路暢通組、航道暢通組、新聞組、專家組。市運輸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市交通局,負責市運輸應急指揮部的日常工作,辦公室主任由市交通局分管副局長擔任,各組組長由市運輸應急指揮部指定(市運輸應急指揮部指揮系統見圖2)。市運輸應急指揮部的職責是統一組織、指揮、協調全市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的應急工作;部署和總結年度道路運輸應急工作;決定啟動《岳陽市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預案》,并監督、實施;組織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演練;公布事件的應急情況等。

2.3成員單位及職責

市交通局:負責組織協調全市道路、水路運輸應急組織工作,負責道路、水路應急運輸,負責道路、水路運輸與鐵路等部門的協調與銜接。

市公路局:負責全市道路運輸應急組織工作,保障公路技術狀況良好。

市地方海事局:負責全市水路運輸應急組織工作,確保航道暢通。

市公安局:負責維護道路交通秩序和道路運輸應急工作中的治安秩序,做好道路交通疏導和管制工作。

市安監局:參與道路水路運輸事件的組織、指揮和協調。

市民政局:負責協調道路水路運輸突發事件的社會救助及善后工作。

市財政局:負責協調籌措必要的道路、水路運輸應急工作經費。

市水務局:負責提供主要江河水文情報。

市氣象局:負責提供天氣預報和警報。

市國土資源局:負責提供地質災害預報。

市地震辦:負責地震監測工作,并按相關法律法規提供地震信息服務。

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負責協調道路、水路運輸應急工作的宣傳和新聞報道。

以上各成員單位要根據本預案的要求分別制定職責范圍內的詳細操作規范,在本預案啟動后,按程序進入應急狀態。

2.4專家組

岳陽市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設立道路、水路運輸應急專家組,由交通運管、海事、醫療衛生、環保、石油化工、氣象、水文等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組成。

3.預防預警

3.1預防預警信息

對于因自然災害等原因,可能造成旅客大量滯留和貨物嚴重積壓,公路中斷等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各級指揮部應及時掌握動態,提前發出適當級別的預警。

3.2預防預警行動

按照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嚴重性和緊急程度,分為一般(IV級)、較重(III級)、嚴重(II級)和特別嚴重(I級)四級預警,顏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

1、一般(IV級)預警:縣市區轄區內可能發生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

2、較重(III級)預警:市中心城區或市內兩個縣市區以上可能發生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

3、嚴重(II級)預警:市中心城區或市內三個縣市區可能發生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

4、特別嚴重(I級)預警:市內大部分縣市區可能發生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

3.3預警支持系統

在全市的三級以上客運汽車站、主要貨運站和港口建立客貨運輸信息監測點,在主要國省市道由公路部門建立通行狀況監測點。各監測點應配置相適應的通訊設備,形成全市道路、水路運輸信息監測網絡系統,信息反饋高效、快捷,及時向各級指揮部報告旅客和貨物運輸以及公路暢通情況。

3.4預警級別發布

市運輸應急指揮部設立接警值班室,負責接警、處警工作。

值班員接到預警報告后,負責及時向市運輸應急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報告;辦公室主任應及時對預警報告進行核實與初步分析評估,并向指揮長報告;市運輸應急指揮部負責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進行綜合評估,作出初步判斷,并決定是否發布重大、特別重大級別的預警(應急事件預警信息處理流程見圖3)。

屬于一般(IV級)的預警,由縣市區運輸應急指揮部決定并向社會發布預警信息。

屬于較重(III級)、嚴重(II級)、特別嚴重(I級)的預警,由市運輸應急指揮部決定并向社會發布預警信息。

任何公民、組織可以直接向各級運輸應急指揮部接警值班室報告。各級運輸應急指揮部要向社會公布報警電話,市運輸應急指揮部的報警電話:0730-8716151(值班)0730-8715441(傳真)

4.應急響應

4.1應急響應級別

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級別分一般(IV級)、較大(III級)、重大(II級)、特別重大(I級)四個級別。

1.1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為一般(IV級):

①縣市區內滯留旅客2000-5000人/24小時。

②縣市區內積壓貨物2000-5000噸/24小時。

③縣市區內國省道干線公路預計中斷交通1-3天或縣鄉公路和航道中斷3-7天。

1.2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為較大(III級):

市內滯留旅客5000-10000人/24小時。

②市內積壓貨物5000-10000噸/24小時。

③市內國省道干線公路、干線航道預計中斷交通3-7天。

④市內主要縣鄉公路、非干線航道預計中斷交通7天以上。

⑤兩個縣市區已同時啟動道路、水路運輸一般(IV級)應急預案。

1.3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為重大(II級):

①市內兩個以上縣市區同時已啟動道路、水路運輸較大(III級)應急預案。

②一個縣市區內滯留旅客10000-20000人/24小時。

③一個縣市區內積壓貨物10000-20000噸/24小時。

④市內國省道干線公路、干線航道預計中斷交通7-30天。

1.4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為特別重大(I級):

①市內大部分縣市區已突發道路、水路運輸重大(II級)事件。

②一個縣市區內滯留旅客20000人以上/24小時以上。

③一個縣市區內積壓貨物20000噸以上/24小時以上。

④市內主要國省道干線公路、省干線航道預計中斷交通30天以上。

4.2應急響應行動

各級指揮部辦公室接到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報警信息后,應詳細了解事件情況,評估等級,提出啟動預案的建議,并提請同級指揮部決定是否啟動預案。

(1)一般(IV級):

發生一般(IV級)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時,經縣市區運輸應急指揮部批準,由縣市區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啟動預案,并立即組織實施。市運輸應急指揮部進入預備狀態,做好應急準備。

市運輸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接到事件報告后,應隨時掌握事態發展情況,加強信息溝通、傳遞、反饋,并應其要求協助工作。

(2)較大(III級):

發生較大(III級)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時,經市運輸應急指揮部批準,由市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啟動本應急預案并立即組織實施。市運輸應急指揮部應做出快速反應,迅速行動,啟動有關公路、航道、港站、渡口、船閘的應急或搶修方案,有關應急物資、旅客運輸調度方案,確保公路、航道的暢通和物資、旅客的及時運輸。并根據突發事件狀況,組織其他相關成員部門(單位)和專家組成員,趕赴現場,指導和幫助做好道路、水路運輸應急工作。必要時,市運輸應急指揮部可請求省運輸應急指揮部或省人民政府相關廳局給予支持。本預案啟動后,事發地縣市區道路水路運輸應急預案同時啟動并全力配合。

(3)重大(II級)或特別重大(I級):

發生重大(II級)或特別重大(I級)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時,由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報告,省運輸應急指揮部啟動省級預案,本預案同時啟動,市運輸應急指揮部全力配合并立即組織實施。

4.3信息報送和處理

4.3.1、建立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快速應急信息系統。制定應急值守制度、應急報告制度和應急舉報制度,統一發布有關信息。

4.3.2、各級道路運輸應急指揮部應按有關規定及時向上一級運輸應急指揮部報告有關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處置或完成情況。

4.3.3、在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處置中,相關的各級運輸應急指揮部實行24小時值班,隨時通報情況,及時、準確反饋信息。

4.3.4、市運輸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負責收集、匯總各類常規信息,道路、水路運輸信息,分析研究后,提出應急處置建議,報告市運輸應急指揮部,并及時通報相關部門和單位。

4.4指揮和協調

4.4.1、各級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遵循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原則,確保政令暢通。屬于跨區域的運輸,由上一級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負責協調、指揮。

4.4.2、應急預案啟動后,由各級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負責協調本區域內相關部門(單位),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中斷交通或阻礙搶修公路、航道,確保運輸和公路、航道暢通。

4.5應急處理

4.5.1、公路中斷的緊急處置

按照先通后暢、先干線后支線、先重點后一般的原則組織對公路進行搶修保通工作。

因公路沖斷、橋梁垮塌、公路塌方、泥石流等阻斷交通的,應立即組織專業隊伍進行清理和搶修。根據需要,及時動員人民群眾參與搶修工作。必要時由市運輸應急指揮部或通過省運輸應急指揮部協調駐湘部隊、預備役部隊及武警、民兵參與搶修,迅速恢復交通。

因大霧、冰雪封蓋等原因造成公路中斷或關閉的,應采取技術措施,盡早恢復通車,以保證道路暢通。公路中斷或關閉,一時難以恢復交通的,應制定車輛繞行方案,并及時向社會公告。

4.5.2、航道中斷的緊急處置

在洪水期,因跨河建筑物影響航道通航高度而產生斷航時,采取公路或鐵路駁運措施;在枯水期水位降低造成航道中斷時,采取疏浚航道、庫區放水和拖灘、公路或鐵路駁運等措施。

因攔河建筑物的過船設施故障造成航道中斷,應采取公路、鐵路駁運或組織搶修過船設施等措施。

4.5.3、道路、水路運輸緊張的緊急處置

由于車船運力緊張等原因造成重要的工農業生產資料和產品以及人民群眾的必需生活用品的供應緊張,應緊急組織運力或采取其他運輸方式進行疏運。

因自然災害使港口碼頭、公路貨站裝卸能力受到嚴重影響,并造成貨物嚴重壓港壓站,要采取技術措施,恢復裝卸作業。

由于天氣等原因使公路、航道中斷,造成大量的旅客滯留,公路、航道部門應及時開展應急支援,采取技術措施,保障公路、航道通行;由于節假日旅客流量劇增,運力緊張,造成大量旅客滯留,應征調儲備運力,增加車船班次,對旅客進行緊急疏運。必要時,動員旅客改乘火車或飛機。

4.6應急結束

當道路、水路運輸應急任務完成已恢復通行,由市運輸應急指揮部宣布應急行動結束。市運輸應急指揮市辦公室組織參加道路運輸應急任務的人員和各類車輛、船舶、設備設施撤離。

5.善后工作

5.1善后處置

5.1.1、善后處置

市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負責組織善后處置工作:包括征用車船的物質補償和費用支付,按技術標準迅速修復公路、航道等交通基礎設施。

5.1.2、保險

被調用人員和征用車輛、船舶和設備設施必須按照國家規定辦理車輛、船舶、設備設施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等保險。如發生人員傷害、車輛、船舶、設備設施損失,應向投保的保險公司索賠。

5.2后果評估

5.2.1、、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處置完畢后,有關部門要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及時進行調查,重點要查明導致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的原因。屬責任事故的,要查明責任人及各自責任的大小。調查應形成調查報告,向市運輸應急指揮部和市人民政府報告。

5.2.2、通過總結,找出預警和處置環節中的經驗和教訓,逐步完善應急機構,提高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對責任事故,事故單位要找出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提高管理水平,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6.應急保障

6.1人力資源

根據車船數量,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配備專門技術人員、駕駛人員。道路、水路運輸人員一般由駕駛員、押運安全員和帶隊負責人員組成。基本條件:政治業務素質高,技術水平良好,身體健康,年齡在20歲至55歲之間。駕駛人員應具有駕駛相應車船的從業資格證或船員適認證書。公路、航道部門要建立專業搶險隊伍。

6.2財力保障

道路、水路運輸保障應急指揮部負責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工作的資金預算。市交通局、市財政局對其資金預算及時進行審查,報市人民政府審批后,應及時安排和下撥專項資金,用于公路和航道應急搶修,保證搶修工作按質按量、快速完成。

6.3通信保障

各級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和公路、航道部門以及運輸企業應配置專用電話,電話同步錄音裝置、傳真機、電腦、互聯網終端,利用現有通信資源,保持通信暢通。當現有通信能力不能滿足要求時,應啟動備用通信手段,必要時,可緊急調用或征用其他部門和社會通信設施。

6.4交通運輸保障

根據我市的實際情況,各級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應按如下標準,配備車船運力,建立市、縣市區兩級應急運輸保障數據庫,確定保障車船提供單位、數量、駕駛員名冊等。車船應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況。

運力配備標準:

50萬人口以下的地區,應配備5噸以上貨車20輛,客車(30人以上)15輛;通水路的地區配備100噸以上的船舶10艘以上;100萬人口以下的地區應配備5噸以上貨車40輛,客車(30人以上)50輛,通水路的地區配備100噸以上船舶20艘以上。

6.5技術保障

公路和航道部門要依托自身的技術力量,與國內有關科研機構、大學聯合攻關,在公路、航道緊急搶修中采用新工藝和新方法,提高應急處置的科技含量。要加快我市物流運輸領域的研究和開發,大力發展集裝箱和多種形式的聯運等運輸方式,注重科學調度,為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處置提供技術支持。

7.監督管理

7.1預案演練

各級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每年應組織一次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預案的演練。

演練前要明確演練的內容和目標,制定周密的演練計劃。對參與演練的人員要進行安全教育并落實安全措施。演練范圍內要設置明顯的標識并事先通知演練范圍內的人員。演練后對演練效果進行評估并作好總結。

專業隊伍的演練由主管單位組織。每年進行一次演練。

7.2宣傳和培訓

各級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負責突發道路、水路運輸應急預案宣傳、培訓的組織工作。

道路、水路運輸和公路、航道管理部門負責突發道路、水路運輸應急預案的具體宣傳、培訓事務。

7.3獎勵和責任

7.3.1對在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處置工作中做出特殊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由各級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給予精神和物資獎勵。

7.3.2對不服從道路、水路運輸應急指揮部調遣,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的,拒絕參加應急運輸、搶修公路航道的或延誤時機造成損失的,依法依規給予行政處分或經濟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7.4監督檢查

市交通局、市應急管理辦公室會同市直有關部門對本預案進行監督檢查,保障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8.附則

8.1名詞解釋

本預案所稱:

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災害、運力緊張等原因造成大量的旅客滯留、貨物積壓和公路、航道交通中斷。

公路:是指經交通部門驗收認定的城市間、城鄉間、鄉間能行駛汽車的公共道路,包括公路路基、路面、橋梁、涵洞、隧道和汽車渡口。

航道:是指按照技術要求,經交通部門驗收認定能夠通行船舶的河流、湖泊和庫區,航道分為國家航道、地方干線航道和地方航道。

車船:是指從事道路運輸、水路運輸活動的客車、貨車、客船(包括客渡船)和貨船。

港站:是指提供停靠車船、上下旅客、裝卸貨物的場所,包括汽車客運站、貨運站、港口客運站、貨運碼頭、港口堆場和倉庫等。

8.2預案管理與更新

市交通局根據突發道路、水路運輸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實際情況以及有關法律、法規修改情況,對本預案及時進行修改、完善。

8.3預案解釋部門

本預案由市交通局制訂,經市人民政府批準,由市交通局印發并負責解釋。

8.4預案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

篇3:工作人員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應急處理預案

工作人員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應急處理預案

  本規定中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是指:醫務人員在工作中,意外通過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損皮膚或或胃腸道外途徑(針刺、人咬傷、擦傷和割傷等途徑穿透皮膚或粘膜屏障)接觸HBV、HCV、HIV、梅毒等血源性病原體的狀態。

  醫院工作人員發生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后,應立即按下述程序處理:

一、局部處理

  1. 肥皂液和流動清水清洗污染局部皮膚。

  2. 污染黏膜時,應用大量生理鹽水反復對黏膜進行沖洗;

  3. 如有傷口時,輕輕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傷口,避免擠壓傷口局部,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沖洗傷口。

  4.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劑,如用70%酒精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

二、報告程序

  1.在局部處理完成后,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并填寫職業接觸登記表備案。

  2.由醫院感染管理科對接觸者進行風險評估、調查,內容包括:接觸血源性病原體的類型、途徑、接觸后局部處理情況、職業接觸級別、病毒載量水平等評估感染風險、接觸者預防接種、免疫情況、對同時接觸多種血源性病原體的情況進行分析;必要時征得源患者同意后進行經血傳播疾病病原檢測 。

  3.發生HIV接觸后,由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向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報告(西安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科:85521006 85525625 節假日:衛曉麗 13060422155)。

三、根據接觸病原體的種類采取相應的預防處置措施。

  (一)乙型肝炎病毒(HBV)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原抗體情況,了解既往免疫狀態。

  2.無保護性抗體者,應在24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接種乙肝疫苗。

  3.有保護性抗體者或為乙肝病毒感染者,無需處理。

  4.在最后一劑疫苗接種1個月~2個月之后進行病毒抗體追蹤檢測。

  (二)丙型肝炎病毒(HCV)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體情況,了解既往狀態。

  2.無接觸后預防措施。

  3.接觸6周后檢測病毒RNA;6個月之后進行丙型肝炎抗體追蹤檢測。

  (三)艾滋病病毒(HIV)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體情況,了解既往狀態。

  2.由疾控部門組織專家對接觸者進行評估,需要時由疾控部門向接觸者發放阻斷劑;追蹤檢測可在疾控部門或本院檢驗科進行。

  3.接觸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個月時對艾滋病病毒抗體進行檢測。

  (四)梅毒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體情況,了解既往狀態。

  2.預防性應用長效青霉素。

  3.接觸后3個月檢測梅毒抗體。

  (五)若發生其它血源性傳播疾病職業接觸,由傳染科、防保科、醫院感染管理科共同制定預防處理方案。根據疾病的平均潛伏期進行追蹤檢測。

四、群體性職業接觸處理報告、處理

  1.報告程序:當醫院感染管理科接到3名以上工作人員在從事針對同一源患者的醫療活動而發生的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事件,立即進行核實、調查,確定為群體性職業接觸事件者向院領導匯報。

  2.風險評估:由醫院感染管理科對接觸者進行風險評估、調查,內容包括:接觸人數、接觸血源性病原體的類型、途徑、接觸后局部處理情況、接觸者預防接種、免疫情況、對同時接觸多種血源性病原體的情況進行分析。

  3.預防處置措施:

  ①對于HBV、HCV、梅毒等血源性病原體的群體性接觸事件,由醫院感染管理科依據血源性病原體的類型、暴露級別、接觸者免疫狀況等因素指導接觸者進行相應的檢測、預防用藥、免疫接種,并進行隨訪、監測。

  ②對于HIV群體性接觸事件,盡快向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報告;由疾控部門組織專家對接觸者進行評估,需要時由疾控部門向暴露者發放阻斷劑;追蹤檢測可在疾控部門或本院檢驗科進行。

五、預防處置費用及補償政策:

  (一)本院正式職工及合同制人員發生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各項檢測、預防用藥、免疫接種費用均由醫院承擔。進修、實習、試工人員在醫院工作期間發生職業接觸,其檢測費用由醫院承擔,但預防用藥及免疫接種費用由個人自付。

  (二)發生職業接觸的醫務人員在隨訪期內確診已感染了血源性疾病,參考損傷時執行醫務人員職業防護規定程度,醫院給予適當的補償:

  1.按照規定防護發生意外傷害的感染者,按照工傷申報程序進行申報鑒定,在鑒定結果未確定前,醫院承擔醫保費用中的全部自付部分,鑒定結果出來后按結果規定對待。

  2.由于他人的違規操作造成當事人受傷而致感染的,違規者應承擔一定比例的費用及責任。

六、總結、分析:

  每年對發生的職業接觸個案進行匯總,確定多發科室、多發人群、多發地點及危險因素;對群體接觸事件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找出醫務人員自身防護不足之處,進行相關知識培訓、補充防護用品等,將接觸機率降至最低。

  本預案與國家或上級部門法規有不符之處,按照國家或上級發布的法規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