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純堿生產職業危害與安全措施

純堿生產職業危害與安全措施

2024-07-16 閱讀 6129

純堿學名碳酸鈉(Na2CO3),俗稱蘇打或堿灰,純品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成強堿性溶液。純堿是重要基本化工原料,廣泛用于石油、化工、造紙、玻璃、紡織、冶金、皮革、洗滌劑等工業,也用作食用堿。

純堿的工業生產方法主要是氨堿法和聯合制堿法。氨堿法的工藝流程是:原鹽制成飽和鹽水,加石灰乳除去鎂鹽后,送入除鈣塔用碳化塔尾氣(含氨和二氧化碳),再將鈣鹽以碳酸鈣形式沉淀出來。精制后的鹽水送至吸氨塔制成氨鹽水,再送入碳化塔用二氧化碳氣(石灰窯氣和煅燒爐氣)進行碳化,生成碳酸氫鈉結晶,經過濾、分離、煅燒后得到純堿。各步反應為:

Mg2++Ca(OH)2→Mg(OH)2↓+Ca2+(除鎂)

Ca2++(NH4)2CO3→CaCO3↓+NH4+(除鈣)

NaCl+NH4HCO3→NaHCO3↓+NH4Cl(碳化)

NaHCO3→Na2CO3+CO2↑+H2O↑(煅燒)

聯合制堿法可不用石灰,取消了石灰窯、洗滌塔和蒸氨塔等笨重設備,增加了合成氨生產,可聯產氯化銨(是水稻的優良氮肥)。

職業危害

純堿生產是化工之中職業危害相對較輕的行業,其職業危害以機械傷害、灼傷粉塵和噪聲危害為主,但也有爆炸中毒的可能性。

機械傷害——石灰石、煤、鹽等原料輸送加工過程,壓縮、過濾、煅燒、包裝運輸等過程中,運轉的機器常發生使人致傷、致殘、致死的機械傷害事故。

灼傷——經常發生石灰、石灰乳、氨鹽水、氨母液對眼和皮膚堿性灼傷的事故。石灰和石灰乳即使少量進入眼中,也往往引起結膜水腫和充血。石灰糊對眼組織的作用較持久,而且石灰糊往往粘附在濕眼球上,因此對視力影響很大。皮膚堿性灼傷的面積很大時,若處理不及時或失當可致死亡。石灰對皮膚慢性影響可有皮膚干燥、變硬、皸裂等。

粉塵——原料處理和成品包裝崗位粉塵危害較重,堿性粉塵可刺激呼吸道,引起鼻炎、氣管炎,甚至引起化學性肺炎。

噪聲——鼓風機、壓縮機、離心機(過濾機)、粉碎機會產生較強的噪聲,可引起崗位工人聽力減退和神經衰弱征,嚴重時造成耳聾。

爆炸和中毒——盡管不常見,但有可能形成爆炸和中毒的條件。如鹽水除鈣所用的碳化尾氣中含有大量氨,亦可能帶入一氧化碳、氫甲烷等少量其他可燃氣體,均能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可在槽缸塔死角處積存,遇點火能源可發生爆炸。除鈣、吸氨、碳化崗位(尤其是檢修時)應注意氨中毒和二氧化碳窒息。

安全措施

1.接觸石灰、氨鹽水、氨母液、石灰乳的職工,工作時應穿戴防堿工作服和手套,戴防護眼鏡。在石灰和純堿粉塵嚴重的崗位工作,還應戴具有風擋框的防護鏡。

2.在上述崗位設置水淋洗和洗眼設施。如粘污皮膚和眼睛,應立即用大量潔凈水流沖洗粘污部位至少15min。

3.所有轉動、傳動設備均應設置防止機械傷害的防護罩或防護柵欄,最好安裝安全限位裝置。

4.綜合治理有毒氣體泄漏和粉塵。凡使用氨、二氧化碳的崗位或產生氨和二氧化碳的崗位,均應使生產設備密閉化,杜絕跑、冒、滴、漏。最好在密閉生產的同時,實施自動化遠程控制。石灰石、煤等的粉塵可采用增濕法降塵,包裝崗位采用通風布袋除塵等措施。

5.生產中嚴守工藝安全規程,尤其要嚴格控制吸氨塔、蒸氨塔液位,嚴防跑氨以致引起爆炸和中毒。

6.重視檢修安全,嚴格執行進塔入缸、安全動火和高處作業的作業許可證制度。進塔入缸和動火作業前必須進行系統隔絕(用盲板或斷開管線,不得用閥門隔絕)、惰性氣體置換分析、空氣置換分析,直到可燃有毒氣體含量達到要求(一般控制0.5%以下)、氧含量也達到要求(一般控制19%以上)方可開始作業,并派人監護和隨時監測條件變化情況。

篇2:純堿生產職業危害與安全措施

純堿學名碳酸鈉(Na2CO3),俗稱蘇打或堿灰,純品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成強堿性溶液。純堿是重要基本化工原料,廣泛用于石油、化工、造紙、玻璃、紡織、冶金、皮革、洗滌劑等工業,也用作食用堿。

純堿的工業生產方法主要是氨堿法和聯合制堿法。氨堿法的工藝流程是:原鹽制成飽和鹽水,加石灰乳除去鎂鹽后,送入除鈣塔用碳化塔尾氣(含氨和二氧化碳),再將鈣鹽以碳酸鈣形式沉淀出來。精制后的鹽水送至吸氨塔制成氨鹽水,再送入碳化塔用二氧化碳氣(石灰窯氣和煅燒爐氣)進行碳化,生成碳酸氫鈉結晶,經過濾、分離、煅燒后得到純堿。各步反應為:

Mg2++Ca(OH)2→Mg(OH)2↓+Ca2+(除鎂)

Ca2++(NH4)2CO3→CaCO3↓+NH4+(除鈣)

NaCl+NH4HCO3→NaHCO3↓+NH4Cl(碳化)

NaHCO3→Na2CO3+CO2↑+H2O↑(煅燒)

聯合制堿法可不用石灰,取消了石灰窯、洗滌塔和蒸氨塔等笨重設備,增加了合成氨生產,可聯產氯化銨(是水稻的優良氮肥)。

職業危害

純堿生產是化工之中職業危害相對較輕的行業,其職業危害以機械傷害、灼傷粉塵和噪聲危害為主,但也有爆炸中毒的可能性。

機械傷害——石灰石、煤、鹽等原料輸送加工過程,壓縮、過濾、煅燒、包裝運輸等過程中,運轉的機器常發生使人致傷、致殘、致死的機械傷害事故。

灼傷——經常發生石灰、石灰乳、氨鹽水、氨母液對眼和皮膚堿性灼傷的事故。石灰和石灰乳即使少量進入眼中,也往往引起結膜水腫和充血。石灰糊對眼組織的作用較持久,而且石灰糊往往粘附在濕眼球上,因此對視力影響很大。皮膚堿性灼傷的面積很大時,若處理不及時或失當可致死亡。石灰對皮膚慢性影響可有皮膚干燥、變硬、皸裂等。

粉塵——原料處理和成品包裝崗位粉塵危害較重,堿性粉塵可刺激呼吸道,引起鼻炎、氣管炎,甚至引起化學性肺炎。

噪聲——鼓風機、壓縮機、離心機(過濾機)、粉碎機會產生較強的噪聲,可引起崗位工人聽力減退和神經衰弱征,嚴重時造成耳聾。

爆炸和中毒——盡管不常見,但有可能形成爆炸和中毒的條件。如鹽水除鈣所用的碳化尾氣中含有大量氨,亦可能帶入一氧化碳、氫甲烷等少量其他可燃氣體,均能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可在槽缸塔死角處積存,遇點火能源可發生爆炸。除鈣、吸氨、碳化崗位(尤其是檢修時)應注意氨中毒和二氧化碳窒息。

安全措施

1.接觸石灰、氨鹽水、氨母液、石灰乳的職工,工作時應穿戴防堿工作服和手套,戴防護眼鏡。在石灰和純堿粉塵嚴重的崗位工作,還應戴具有風擋框的防護鏡。

2.在上述崗位設置水淋洗和洗眼設施。如粘污皮膚和眼睛,應立即用大量潔凈水流沖洗粘污部位至少15min。

3.所有轉動、傳動設備均應設置防止機械傷害的防護罩或防護柵欄,最好安裝安全限位裝置。

4.綜合治理有毒氣體泄漏和粉塵。凡使用氨、二氧化碳的崗位或產生氨和二氧化碳的崗位,均應使生產設備密閉化,杜絕跑、冒、滴、漏。最好在密閉生產的同時,實施自動化遠程控制。石灰石、煤等的粉塵可采用增濕法降塵,包裝崗位采用通風布袋除塵等措施。

5.生產中嚴守工藝安全規程,尤其要嚴格控制吸氨塔、蒸氨塔液位,嚴防跑氨以致引起爆炸和中毒。

6.重視檢修安全,嚴格執行進塔入缸、安全動火和高處作業的作業許可證制度。進塔入缸和動火作業前必須進行系統隔絕(用盲板或斷開管線,不得用閥門隔絕)、惰性氣體置換分析、空氣置換分析,直到可燃有毒氣體含量達到要求(一般控制0.5%以下)、氧含量也達到要求(一般控制19%以上)方可開始作業,并派人監護和隨時監測條件變化情況。

篇3: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安全生產執法檢查方案

根據《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令第23號)等規定,按照省政府安委辦明電《關于立即開展全國安全生產大檢查的通知》和省政府安委會轉發國務院安委會通知的工作要求,決定在全市開展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監督檢查,現將檢查有關事項安排如下:

一、檢查時間及方式:

按照《亳州市開展粉塵與高毒物品危害治理專項行動方案》要求,結合《關于開展全市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申報工作的通知》精神,今年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監督檢查與安全生產檢查同時計劃、同時部署、同時檢查。檢查采取日常檢查、定期檢查(20**年3月、7月、10月、11月的下旬)、重點檢查和抽查、暗訪等方式。

二、檢查重點:

要將當前開展的粉塵與高毒物品危害治理專項行動貫穿于全年作業場所職業衛生監督檢查行動,重點以粉塵危害嚴重的石材加工、礦山開采等行業和高毒物品(苯)危害嚴重的制鞋、箱包、家具制造、化工等重點行業,以及這些行業中職業健康管理基礎薄弱的中小企業、重點行業。

三、檢查的內容:

(一)企業方面

檢查的具體內容包括:

1、職業健康管理機構設置、人員配備情況;

2、職業危害防治制度和規程的建立,落實及公布情況;

3、主要負責人、職業危害管理人員,從業人員的職業健康教育培訓情況;

4、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申報情況;

5、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監測、檢測及結果公布情況;

6、職業危害防護設施的設置、檢修、維護情況;

7、從業人員勞動防護情況;

8、職業危害因素及危害后果告知情況;

9、職業危害事故報告情況;

10、依法應當監督檢查的其他情況。

(二)政府方面

1、職業健康劃轉、交接,安全監管部門職業健康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等情況;

2、職業健康工作開展情況。

四、有關要求:

1、各縣區安監局要按照要求積極開展職業健康執法大檢查,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把職業健康監管工作擺上工作日程,真正把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監督檢查列入安全生產檢查計劃,切實把大檢查工作落到實處。

2、檢查人員在檢查前,應當了解被檢查單位及作業場所基本情況,主要包括:經濟類型,所屬行業,主要產品,生產原輔料,生產工藝,存在或者產生的職業危害因素種類及危害程度,職業危害申報情況,接觸職業危害人員情況,職業健康管理水平等。

3、加大對生產經營單位檢查復查力度,執法文書必須經被檢查單位有關人員核對確認簽名,對不符合法律法規標準的要按照規定進行整改,整改后仍達不到要求依法給予行政和經濟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