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波的危害及防護措施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家用電器——電視機、空調器、電腦、手機等已經成為現代都市家庭不可或缺的東西。然而,各種家用電器和電子設備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多種不同波長和頻率的電磁波。在特定條件下,這些電磁波可能成為“電磁污染”,危害到人們的健康。
1電磁污染危害人體的機理
電磁污染危害人體的機理主要是熱效應、非熱效應和累積效應等。
熱效應:人體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電磁波輻射后相互摩擦,導致體溫升高,從而影響到體內器官的正常工作。
非熱效應:人體的器官和組織都存在微弱的電磁場,一旦受到外界電磁場的干擾,處于平衡狀態的微弱電磁場將遭到破壞,人體也會遭受損傷。
累積效應:熱效應和非熱效應對人體的傷害具有累積效應,其傷害程度會隨時間和影響程度發生累積,久而久之會成為永久性病態。對于長期接觸電磁波輻射的群體,即使電磁波功率很小、頻率很低,也可能被誘發意想不到的病變。
2電磁污染的危害
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電磁輻射對人體有五大影響:
(1)電磁輻射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變的主要誘因之一;
(2)電磁輻射會對人體生殖系統、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造成直接傷害;
(3)電磁輻射是造成孕婦流產、不育、畸胎等病變的誘發因素之一;
(4)過量的電磁輻射直接影響兒童身體組織、骨骼發育,導致視力、肝臟造血功能下降,嚴重者可導致視網膜脫落;
(5)電磁輻射可使男性性功能下降、女性內分泌紊亂。
3電磁波的防護
3.1電磁環境標準及相關規定
為控制現代生活中電磁波對環境的污染,保護人們身體健康,19*12月22日我國衛生部頒布了《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GB9175-88),規定居住區環境電磁波強度限制值:長、中、短波應小于lOV/m,超短波應小于5V/m,微波應小于10μW/cm2。我國有關部門還制訂了《電視塔輻射衛生防護距離標準》,國家環保局也頒布了《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
針對移動通信發展狀況,北京市環保局于2000年2月17日頒布了全國首例對電磁污染進行規范管理的《北京市移動通訊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試行),以規范移動通信臺(站)的建設和運行,防止其對環境造成電磁污染。該規定中明確了能夠產生電磁輻射的移動通信臺(站)在建設前均要履行環保審批手續,并要辦理環保驗收審批,經環保部門的監測,當地功率密度符合國家《電磁輻射防護規定》中的頻率在20MHz~3000MHz范圍內、照射導出限值的功率密度在40μW/cm2這一標準,才可正式投人使用,大于這一標準的必須停用或整改;建設蜂窩移動通訊基站前要預測用戶密度分布,采用最佳頻率復用方式,盡量減少基站個數;在居民樓上建設移動通信臺(站),事前建筑物產權單位或物業管理單位必須征得所住居民意見;無線尋呼通信、集群通信天線最低允許高度不得低于40m,而蜂窩移動通信基站室外天線一般不得低于25m,發射天線主射方向50m范圍內、非主射方向30m范圍內,一般不得建高于天線的醫院、幼兒園、學校、住宅等建筑;建設單位應在上述各類天線安裝地點設置電磁輻射警示牌。
3.2電磁波防護措施
根據電磁波隨距離衰減的特性,為減少電磁波對居民的危害,應使發射電磁功率較大、可能產生強電磁波的工作場所和設施,如電視臺、廣播電臺、雷達通信臺站、微波傳送站等,盡量設在遠離居住區的遠郊區縣或地勢高的地區。必須設置在城市內、鄰近居住區域和居民經常活動場所范圍內的設施,如變電站等,應與居住區間保持一定安全防護距離,保證其邊界符合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的要求。同時,對電磁波輻射源需選用能屏蔽、反射或吸收電磁波的銅、鋁、鋼等金屬絲或高分子膜等材料制成的物品進行電磁屏蔽,將電磁輻射能量限制在規定的空間之內。
高壓特別是超高壓輸電線路應遠離住宅、學校、運動場等人群密集區。使用電腦時,應選用低輻射顯示器,并保持人體與顯示屏正面不少于75cm的距離,側面和背面不少于90cm,最好加裝屏蔽裝置。
應嚴格控制移動通信基站的密度,確保設置在市區內的各種移動通信發射基站天線高于周圍建筑,在幼兒園、學校校舍、醫院等建筑周圍一定范圍內不得建立發射天線。
為減輕家庭居室內電磁污染及其有害作用,應經常對居室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暢通。科學使用家用電器:例如,觀看電視或家庭影院、收聽組合音響時,應保持較遠距離,并避免各種電器同時開啟;使用電腦或電子游戲機持續時間不宜過長等。
使用手機電話時,盡量減少通話時間;手機天線頂端要盡可能偏離頭部,盡量把天線拉長;在手機電話上加裝耳機等。
另外,可每天服用一定量的維生素C或者多吃些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如辣椒、柿子椒、香椿、菜花、菠菜等;多食用新鮮水果如柑橘、棗等。飲食中也注意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A、C和蛋白質的食物,如西紅柿、瘦肉、動物肝臟、豆芽等;經常喝綠茶。這些飲食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積極預防和減輕電磁輻射對人體造成傷害的作用。
電磁波輻射是近三四十年才被人們認識的一種新的環境污染,現在人們對電磁輻射仍處于認識和研究階段。由于它看不見、摸不著、不易察覺,所以容易引起人們的疑慮。另外,有些關于電磁輻射的報道不太客觀、缺乏科學性,導致了不必要的誤解和恐慌。一般地說,判定電磁輻射是否對居住環境造成污染,應從電磁波輻射強度、主輻射方向、與輻射源的距離、持續時間等幾方面綜合考慮。所以,在加強電磁防護同時,對電磁波污染問題也應采取科學的態度,客觀分析、嚴肅對待,切不可人云亦云,不負責的盲目夸大,造成人們認識的混亂。當然,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人們對電磁波污染及其危害的認識會逐漸深人,許多謎底終將被揭開。
篇2:電磁波的危害及防護措施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家用電器——電視機、空調器、電腦、手機等已經成為現代都市家庭不可或缺的東西。然而,各種家用電器和電子設備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多種不同波長和頻率的電磁波。在特定條件下,這些電磁波可能成為“電磁污染”,危害到人們的健康。
1電磁污染危害人體的機理
電磁污染危害人體的機理主要是熱效應、非熱效應和累積效應等。
熱效應:人體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電磁波輻射后相互摩擦,導致體溫升高,從而影響到體內器官的正常工作。
非熱效應:人體的器官和組織都存在微弱的電磁場,一旦受到外界電磁場的干擾,處于平衡狀態的微弱電磁場將遭到破壞,人體也會遭受損傷。
累積效應:熱效應和非熱效應對人體的傷害具有累積效應,其傷害程度會隨時間和影響程度發生累積,久而久之會成為永久性病態。對于長期接觸電磁波輻射的群體,即使電磁波功率很小、頻率很低,也可能被誘發意想不到的病變。
2電磁污染的危害
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電磁輻射對人體有五大影響:
(1)電磁輻射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變的主要誘因之一;
(2)電磁輻射會對人體生殖系統、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造成直接傷害;
(3)電磁輻射是造成孕婦流產、不育、畸胎等病變的誘發因素之一;
(4)過量的電磁輻射直接影響兒童身體組織、骨骼發育,導致視力、肝臟造血功能下降,嚴重者可導致視網膜脫落;
(5)電磁輻射可使男性性功能下降、女性內分泌紊亂。
3電磁波的防護
3.1電磁環境標準及相關規定
為控制現代生活中電磁波對環境的污染,保護人們身體健康,19*12月22日我國衛生部頒布了《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GB9175-88),規定居住區環境電磁波強度限制值:長、中、短波應小于lOV/m,超短波應小于5V/m,微波應小于10μW/cm2。我國有關部門還制訂了《電視塔輻射衛生防護距離標準》,國家環保局也頒布了《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
針對移動通信發展狀況,北京市環保局于2000年2月17日頒布了全國首例對電磁污染進行規范管理的《北京市移動通訊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試行),以規范移動通信臺(站)的建設和運行,防止其對環境造成電磁污染。該規定中明確了能夠產生電磁輻射的移動通信臺(站)在建設前均要履行環保審批手續,并要辦理環保驗收審批,經環保部門的監測,當地功率密度符合國家《電磁輻射防護規定》中的頻率在20MHz~3000MHz范圍內、照射導出限值的功率密度在40μW/cm2這一標準,才可正式投人使用,大于這一標準的必須停用或整改;建設蜂窩移動通訊基站前要預測用戶密度分布,采用最佳頻率復用方式,盡量減少基站個數;在居民樓上建設移動通信臺(站),事前建筑物產權單位或物業管理單位必須征得所住居民意見;無線尋呼通信、集群通信天線最低允許高度不得低于40m,而蜂窩移動通信基站室外天線一般不得低于25m,發射天線主射方向50m范圍內、非主射方向30m范圍內,一般不得建高于天線的醫院、幼兒園、學校、住宅等建筑;建設單位應在上述各類天線安裝地點設置電磁輻射警示牌。
3.2電磁波防護措施
根據電磁波隨距離衰減的特性,為減少電磁波對居民的危害,應使發射電磁功率較大、可能產生強電磁波的工作場所和設施,如電視臺、廣播電臺、雷達通信臺站、微波傳送站等,盡量設在遠離居住區的遠郊區縣或地勢高的地區。必須設置在城市內、鄰近居住區域和居民經常活動場所范圍內的設施,如變電站等,應與居住區間保持一定安全防護距離,保證其邊界符合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的要求。同時,對電磁波輻射源需選用能屏蔽、反射或吸收電磁波的銅、鋁、鋼等金屬絲或高分子膜等材料制成的物品進行電磁屏蔽,將電磁輻射能量限制在規定的空間之內。
高壓特別是超高壓輸電線路應遠離住宅、學校、運動場等人群密集區。使用電腦時,應選用低輻射顯示器,并保持人體與顯示屏正面不少于75cm的距離,側面和背面不少于90cm,最好加裝屏蔽裝置。
應嚴格控制移動通信基站的密度,確保設置在市區內的各種移動通信發射基站天線高于周圍建筑,在幼兒園、學校校舍、醫院等建筑周圍一定范圍內不得建立發射天線。
為減輕家庭居室內電磁污染及其有害作用,應經常對居室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暢通。科學使用家用電器:例如,觀看電視或家庭影院、收聽組合音響時,應保持較遠距離,并避免各種電器同時開啟;使用電腦或電子游戲機持續時間不宜過長等。
使用手機電話時,盡量減少通話時間;手機天線頂端要盡可能偏離頭部,盡量把天線拉長;在手機電話上加裝耳機等。
另外,可每天服用一定量的維生素C或者多吃些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如辣椒、柿子椒、香椿、菜花、菠菜等;多食用新鮮水果如柑橘、棗等。飲食中也注意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A、C和蛋白質的食物,如西紅柿、瘦肉、動物肝臟、豆芽等;經常喝綠茶。這些飲食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積極預防和減輕電磁輻射對人體造成傷害的作用。
電磁波輻射是近三四十年才被人們認識的一種新的環境污染,現在人們對電磁輻射仍處于認識和研究階段。由于它看不見、摸不著、不易察覺,所以容易引起人們的疑慮。另外,有些關于電磁輻射的報道不太客觀、缺乏科學性,導致了不必要的誤解和恐慌。一般地說,判定電磁輻射是否對居住環境造成污染,應從電磁波輻射強度、主輻射方向、與輻射源的距離、持續時間等幾方面綜合考慮。所以,在加強電磁防護同時,對電磁波污染問題也應采取科學的態度,客觀分析、嚴肅對待,切不可人云亦云,不負責的盲目夸大,造成人們認識的混亂。當然,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人們對電磁波污染及其危害的認識會逐漸深人,許多謎底終將被揭開。
篇3: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安全生產執法檢查方案
根據《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令第23號)等規定,按照省政府安委辦明電《關于立即開展全國安全生產大檢查的通知》和省政府安委會轉發國務院安委會通知的工作要求,決定在全市開展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監督檢查,現將檢查有關事項安排如下:
一、檢查時間及方式:
按照《亳州市開展粉塵與高毒物品危害治理專項行動方案》要求,結合《關于開展全市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申報工作的通知》精神,今年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監督檢查與安全生產檢查同時計劃、同時部署、同時檢查。檢查采取日常檢查、定期檢查(20**年3月、7月、10月、11月的下旬)、重點檢查和抽查、暗訪等方式。
二、檢查重點:
要將當前開展的粉塵與高毒物品危害治理專項行動貫穿于全年作業場所職業衛生監督檢查行動,重點以粉塵危害嚴重的石材加工、礦山開采等行業和高毒物品(苯)危害嚴重的制鞋、箱包、家具制造、化工等重點行業,以及這些行業中職業健康管理基礎薄弱的中小企業、重點行業。
三、檢查的內容:
(一)企業方面
檢查的具體內容包括:
1、職業健康管理機構設置、人員配備情況;
2、職業危害防治制度和規程的建立,落實及公布情況;
3、主要負責人、職業危害管理人員,從業人員的職業健康教育培訓情況;
4、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申報情況;
5、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監測、檢測及結果公布情況;
6、職業危害防護設施的設置、檢修、維護情況;
7、從業人員勞動防護情況;
8、職業危害因素及危害后果告知情況;
9、職業危害事故報告情況;
10、依法應當監督檢查的其他情況。
(二)政府方面
1、職業健康劃轉、交接,安全監管部門職業健康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等情況;
2、職業健康工作開展情況。
四、有關要求:
1、各縣區安監局要按照要求積極開展職業健康執法大檢查,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把職業健康監管工作擺上工作日程,真正把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監督檢查列入安全生產檢查計劃,切實把大檢查工作落到實處。
2、檢查人員在檢查前,應當了解被檢查單位及作業場所基本情況,主要包括:經濟類型,所屬行業,主要產品,生產原輔料,生產工藝,存在或者產生的職業危害因素種類及危害程度,職業危害申報情況,接觸職業危害人員情況,職業健康管理水平等。
3、加大對生產經營單位檢查復查力度,執法文書必須經被檢查單位有關人員核對確認簽名,對不符合法律法規標準的要按照規定進行整改,整改后仍達不到要求依法給予行政和經濟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