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電鍍工序質量控制措施

電鍍工序質量控制措施

2024-07-18 閱讀 7237

1全過程控制

鍍件質量特性受全過程各環節工作質量的影響,如“低氫脆”受酸洗、電鍍及驅氫等分工序的影響。因此,應建立自材料供應、鍍前處理、電鍍、鍍后處理、成品檢驗等全過程的質量控制系統。

2控制點

從通用的鍍件質量特性分析著手,在工序流程中找出影響鍍件質量的關鍵環節和反復發生質量問題的環節,建立控制點進行重點控制。找出主要影響因素,明確規定控制項目、內容和方法。一般在原材料進廠檢驗、浸蝕、電鍍、驅氫、鈍化環節設立控制點。

3工藝文件

不同的電鍍零件要根據其特性分別編制合適的工藝文件。對不同的工藝流程,處理液和電鍍液的成分、配比,電鍍的工藝參數(電流密度、工作溫度、時間、PH值等)、操作方法等應積極進行正交試驗,找出最佳工藝方案,提高工藝水平,積累成熟工藝經驗。

4工藝材料

4.1對工藝用的化工原料、金屬陽極等原材料必須制定嚴格的質量標準,明確規定原材料規格、牌號、純度級別、雜質允許的最高含量等內容。當市售的原材料純度滿足不了質量要求時,應通過試驗確定詳細的純化方法和質量要求。

4.2原材料的變更或代用應經技術部門小試、中試及小批量試驗合格后,由技術科長審核并由總工程師或主管廠長批準,才能投入使用。

4.3采購進廠的原材料都要經過嚴格的質量證明文件的驗收和取樣分析檢驗,驗收合格才能入庫。

4.4應根據原材料性質分別保管,不同規格、不同純度的原材料不能混放。易燃、易爆的化工原料要由專門的管理制度和隔離存放制度,存放庫應有合乎要求的通風散熱條件,并備有相應的消防措施。

電鍍中使用的劇毒品要存放專門的劇毒品庫,一定要雙人雙鎖制管理,其中一人為廠保衛部門的分管人員,應建立嚴格的入庫、保管、領料制度。

5鍍前處理

5.1待鍍零件應按鍍覆前的技術要求進行驗收,不符合要求的應予拒收。

5.2為減小由于機械加工、研磨、成型、冷矯正等工序產生的殘余應力,防止電鍍時開裂,抗拉強度大于或等于1034Mpa的黑色金屬零件,鍍前必須進行消除應力熱處理,處理溫度必須低于該種材料的回火溫度(一般至少低于回火溫度30?C),但不能低于消除應力的溫度。處理時間取決于金屬的種類和牌號,在工藝文件中對不同強度級別的材料應規定出相應的消除應力熱處理的溫度和時間。

5.3噴砂處理與電鍍之間的間隔時間必須有嚴格要求,對抗拉強度1240Mpa以上的高強度鋼,間隔時間一般不得超過1h。

5.4抗拉強度在1240Mpa以上的高強度鋼零件以及薄壁零件、彈性零件嚴禁強浸蝕。

5.5應合理安排除油、浸蝕等分工序后的清洗,改進清洗方法(如逆流漂洗),提高清洗效果。

5.6鍍前處理的清洗質量,應用檢查水膜連續性的方法來檢查,以水膜持續時間30s不斷裂為合格。

6槽液控制

6.1槽液的過濾應視具體工藝或生產量的需要,采用定期過濾或連續過濾。

6.2鍍前處理液(如酸、堿溶液)、電解液、鍍后處理液(如鈍化液)等各種槽液在使用過程中必須嚴加控制。應根據各種化工原料不同的消耗量加以補充,調整配比。應規定不同槽液的分析周期,使槽液成分保持在工藝規定的范圍之內。當某溶液連續兩次分析結果超出規定范圍,則分析周期應予縮短。

6.3應加強槽液的日常維護,建立日常維護記錄制度,記錄內容應包括鍍件名稱、受鍍面積、鍍層厚度、工藝參數、槽液成分分析結果、加料情況以及槽液故障排除情況等。

6.4應根據不同的槽液、操作頻率、鍍件面積等情況,通過實驗室試驗并結合長期生產實踐積累的經驗和數據,對無再生價值的處理液規定一個更換周期,對有再生價值的鍍液,規定一個大處理周期,

使槽液中雜質含量控制在許可范圍之內,以恢復槽液的性能。

7鍍后處理

7.1應根據鍍件的質量要求,合理安排清洗、驅氫、出光、鈍化、干燥和涂膜等鍍后處理分工序。

7.2需要驅氫的零件,鍍后必須進行驅氫處理。凡抗拉強度大于或等于1034Mpa的黑色金屬零件,

鍍后都應進行驅氫處理。需退鍍并重新電鍍的零件,退鍍前應經驅氫處理;若退鍍過程中有新的滲氫現象,退鍍后仍需增加驅氫處理。重新鍍覆的零件,鍍后必須驅氫。

7.3凡要求鍍后驅氫的零件,鍍后應盡快地進行驅氫處理。電鍍與驅氫處理之間的間隔時間,對抗拉強度大于1240Mpa的黑色金屬件不得超過4h,對抗拉強度等于或小于1240Mpa的黑色金屬件不得超過10h。

8成品檢驗

每槽經鍍后處理的鍍件,應進行外觀、鍍層厚度、結合性和接觸偶配合情況的檢驗,做好記錄。

并在不影響鍍件質量的適當位置做出標記或標簽。

對不便在鍍件上進行的檢查和試驗,允許在相同批次和工藝條件下鍍出的樣板上進行。

9環境條件

應注意環境條件對電鍍質量的影響,不斷改善電鍍各分工序的操作環境,加強通風,并設置排除有害氣體與灰塵的裝備,加強技術改造,不斷減輕操作的勞動強度,盡量降低客觀因素對質量的影響。

2015年4月7日

篇2:電鍍企業職業健康安全危害防控措施

?各級政府和安全監管部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大對電鍍企業的日常監管和專項整治行動。必須嚴格落實企業負責人及從業人員職業健康培訓考核、接觸危害職工健康監護、有害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監測、設置作業場所職業危害警示標識、改善作業場所職業健康條件、履行職業危害申報等六項整治措施,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去開展工作:

一是建立以責任制為核心的職業健康管理制度。企業法定代表人必須依法履行職業健康工作“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建立健全以責任制為核心的職業健康管理網絡和管理制度,認真落實法定責任和義務,保護從業人員的生命健康安全權益。

二是健全職業健康培訓制度和落實告知義務。

三是職業健康教育培訓教材內容必須充實,具有針對性,并及時更新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標準規程和政策規定。

四是嚴格執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GBZ158-2003)的規定,醒目規范地設置作業場所職業危害警示標志和標識。

五是建立職業危害告知和確認制度。企業應當將存在職業危害的崗位可能產生的職業危害及其后果、防護措施和職業病待遇等制作成格式化的《職業危害告知卡》,并經該崗位操作人員本人簽名確認,作為職業安全健康三級教育內容,同時與單位工會組織或職工代表簽訂勞動安全健康專項集體合同,保障職工勞動安全權利。

六是建立職業健康體檢報告送閱確認制度。保證當事人的職業健康知情權,體檢報告經其本人簽字后,存入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七是監督企業改進職業危害防護設施,提高防護效果。要求企業填報《職業健康情況自檢表》,對造成職業病及職業危害超標原因、已經造成的后果、目前采取的措施、擬進一步采取的措施、目前取得的效果及最終預期的效果等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和檢查。要在防護設施、設備、器材和用品上加大投入,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積極采用無毒或低毒物品替換高毒物品作業,確保作業場所的職業危害濃度(或強度)符合職業健康接觸限值的規定。

八是加強職業危害因素監測、檢測。嚴格要求企業努力提高對嚴重職業危害因素的自我檢測條件和能力。配備必要的檢測設備,并由專業人員負責職業危害因素的日常監測,及時向從業人員公布監測結果,預防、控制、消除職業危害因素,并按規定每年進行一次職業危害因素檢測,每三年進行一次職業危害現狀評價,將存在職業危害因素作業點的檢測、評價結果,報當地安全監管部門備案。

九是落實職業健康監護。企業應對需實施針對性職業健康體檢(包括崗前、在崗和離崗)的人員進行梳理,制定、落實職業健康體檢計劃,明確體檢對象及崗位職業危害物質名稱、實施的針對性職業健康體檢內容、有資質的職業健康體檢機構、落實時間等內容;在當地安全監管部門指導下,選擇有資質的中介服務機構進行職業健康體檢。對在體檢中發現體征異常的員工,必須由有資質的職業病防治醫療機構實施醫治,采取積極的針對性治療措施,保證其應有的康復治療待遇,幫助恢復健康;對體檢結果應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及時制定改進措施,并載入企業職業健康檔案。

最后是監督企業履行職業危害項目申報義務。要求各電鍍企業,對本單位在生產作業過程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項目進行全面辨識,并向當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進行申報。

電鍍生產企業屬高毒高污行業,對環境的危害程度大,是職業病多發的企業,只要各級政府和安全監管部門,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加強聯合執法,形成合力,從源頭抓起,加強電鍍企業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的監督管理,強化職業危害防治的主體責任,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保障從業人員生命安全和健康,為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優質安全健康的用工環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