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調查處理程序
作為一名基層安監部門的工作者,維護事故調查和處理的嚴肅性和公正性,就必須嚴格按《條例》的規定執行。下面就一般生產安全事故的報告和調查處理程序,粗淺地談一下個人觀點:
一、事故報告階段
事故發生后,事故單位有關人員應當于1小時內向縣級以上安監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以下簡稱主管部門),安監部門或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立即趕赴事故現場,組織事故救援,做好事故現場保護工作。2小時以內同時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安監部門或上級主管部門報告,報告內容:(1)事故發生單位概況;(2)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3)事故的簡要經過;(4)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5)已經采取的措施;(6)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同時通知公安、勞動保障、工會、人民檢察院等相關部門。
自事故發生之日起30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事故單位發生遲報、漏報、謊報和瞞報行為,經查證屬實的,應立即上報事故情況。
二、事故調查階段
事故調查由人民政府或人民政府授權、委托的有關部門組織進行,事故調查組由人民政府、安監、主管部門、監察、公安、工會等部門的有關人員組成,并應當邀請人民檢察院派員參加,視情況也可以聘請有關專家參與。調查組成員如與調查的事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必須回避,調查組組長由市政府指定。
事故調查的主要任務是:①查明事故發生的經過、原因、人員傷亡情況及直接經濟損失;②認定事故的性質和事故責任;③提出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④總結事故教訓,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⑤提出事故調查報告。
事故調查取證是完成事故調查過程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一)事故現場處理。為保證事故調查、取證客觀公正地進行,在事故發生后,對事故現場要進行保護,事故現場的處理至少應當做到:(1)事故發生后,應當救護傷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擴大;(2)認真保護事故現場,凡與事故有關的物體、痕跡、狀態,不得破壞;(3)為搶救受傷害者需要移動某些物體時,必須做好現場標志;(4)保護事故現場區域,仔細對現場進行標記記錄或拍照、錄像并保持記錄的準確性。
(二)事故有關物證收集。通常收集的物證應包括:(1)現場物證,包括破損部件、碎片、殘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2)在現場搜集到的所有物件均應貼上標簽,注明地點、時間、管理者;(3)重要物件應保持原樣;(4)對危害健康的物品,應采取不損壞原始證據的安全防護措施。
(三)事故事實材料收集。事故事實材料收集應包括以下內容:[一]與事故鑒別、記錄有關的材料。(1)發生事故的單位、地點、時間;(2)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技術等級、工齡等;(3)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術狀況、接受安全教育情況;(4)出事當天,受害人和肇事者什么時間開始工作、工作內容、工作量、作業程序、操作時的動作(或位置);(5)受害人和肇事者過去的事故記錄。[二]事故發生的有關事實。(1)事故發生前設備、設施等的性能和質量狀況;(2)使用的材料,必要時進行物理性能或化學性能實驗與分析;(3)有關設計和工藝方面的技術文件、工作指令和規章制度方面的資料及執行情況;(4)關于工作環境方面的狀況,包括照明、濕度、溫度、通風、道路工作面狀況以及工作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取樣分析記錄;(5)個人防護措施狀況:包括有效性、質量、使用范圍;(6)出事前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健康狀況;(7)其他可能與事故致因有關的細節或因素。
(四)事故人證材料收集記錄。在事故調查取證時,應盡可能對所有受害人及證人進行詢問。同時也要對事故發生前的現場人員以及在事故發生之后立即趕到事故現場的人員進行詢問。要保證每一次詢問記錄的準確性。詢問見證人、目擊者和當班人員時,應采用交流的形式,不應采用審問方式。
(五)事故現場攝影、拍照及事故現場圖繪制。[一]事故現場攝影、拍照。在收集事故現場的資料時,可能要通過對事故現場進行攝影和拍照來獲得更清楚的信息。(1)顯示事故現場和受害者原始存息地的所有照片;(2)可能被清除或被踐踏的痕跡:如剎車痕跡、地面和建筑物的傷痕、火災引起損害的照片等;(3)事故發生現場全貌;(4)利用攝影或錄像,以提供較完善的信息內容。[二]事故現場圖的繪制。對事故發生地點經過全面地研究和照相之后,通常調查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繪制事故現場圖。(1)確定事故發生地點坐標、傷亡人員相對于地理位置點的位置;(2)確定涉及事故的設備散落構件的位置并作出標記;(3)查看和分析事故發生時留在地面上的痕跡;(4)必要時,繪制現場剖面圖。事故現場圖的形式,可以是事故現場示意圖、流程圖、受害者位置圖等。
提交的事故調查報告應當包括的主要內容:(1)事故單位的基本情況;(2)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和事故搶救情況;(3)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情況;(4)事故發生的原因;(5)事故的性質;(6)事故責任的認定以及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7)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8)事故調查組成員名單(注明單位、職務并簽名);(9)其他需要載明的事項。
事故調查報告應當附具有關證據材料。事故調查報告報送人民政府后,事故調查這項工作即告結束。
三、事故處理階段
事故調查與事故處理,是兩個相對獨立而又密切聯系的工作。事故處理的任務,主要是根據事故調查的結論,對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對事故責任人進行處理,落實防范重復事故發生的措施,貫徹“四不放過”原則的要求。所以,事故調查是事故處理的前提和基礎,事故處理是事故調查目的之實現和落實。
提交的事故調查報告經市政府批復后,有關機關應當按照市政府的批復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對事故發生單位和有關人員進行行政處罰,對負有事故責任的國家工作人員進行處分;事故發生單位對本單位負有事故責任的人員進行處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其它法律、行政法規對發生事故的單位及其有關責任人員規定的罰款幅度與《〈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罰款處罰暫行規定》(國家安監總局2007年第13號令)不同的,按照較大的幅度處以罰款,但對同一違法行為不得重復罰款。事故發生單位及其有關責任人員有兩種以上應當處以罰款的行為,應合并作出處罰決定。
四、事故結案階段
按照市政府批復的事故調查報告,有關機關和事故發生單位應當及時將處理結果報調查組牽頭單位,事故調查組及時予以結案,出具結案通知書。事故結案應歸檔的資料有:(1)職工傷亡事故登記表;(2)事故調查報告及批復;(3)現場調查記錄、圖紙、照片;(4)技術鑒定或試驗報告;(5)物證、人證材料;(6)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材料;(7)醫療部門對傷亡人員的診斷書;(8)發生事故的工藝條件、操作情況和設計資料;(9)處理結果和受處分人員的檢查材料;(10)有關事故通報、簡報及文件。
以上這些是個人在學習和實踐《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中的一點粗淺體會。學習、宣傳、貫徹《條例》是我們每位基層安監工作者的責職和責任,我們將不負眾望,在加強自身學習提高執法水平的基礎上,結合工作實踐,把《條例》等相關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宣傳到基層,貫徹到一線,落實到崗位,為促進安全生產形勢的進一步好轉,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我們安監人應有的努力。
篇2:道路運輸安全事故報告與調查處理制度
為了積極預防、妥善處理道路運輸安全事故,保護公司、他人的合法權益和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93號)、《浙江省道路運輸行業行車事故統計報告制度》等有關規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條?發生道路運輸安全后,現場有關人員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組織搶救,同時應當立即報告本單位主要負責人。
第二條?事故發生單位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啟動事故相應應急預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第三條?發生道路運輸安全死亡事故時,發生事故單位應當在2小時內向有關職能部門報告,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不報。自事故發生之日起7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
第四條?安全事故報告的內容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傷亡情況、財產損失金額、事故簡要經過、采取的施救措施、事故發生的初步原因、報告單位、報告人及其他應當報告的事項。
第五條事故調查
事故發生單位在事故發生后應成立事故調查小組,對事故發生的原因、經過、損失等情況進行調查。調查小組應將調查情況和處理建議以書面形式向單位和上級有關部門匯報。
第六條事故處理
1.事故處理要堅持“四不放過”的原則,即事故原因沒有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沒有嚴肅處理不放過;廣大員工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防范措施沒有落實不放過。
2.在進行事故調查分析的基礎上,事故責任部門應根據事故調查報告中提出的建議,制定整改措施。
3.對事故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由公司依據事故調查報告中對事故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處理意見和建議,進行行政處分和經濟處罰,觸犯刑律構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對事故造成的傷亡人員工傷認定、勞動鑒定、工傷評殘和工傷保險待遇處理,由公司工會和安全部門按照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和有關省、市綜合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有關規定進行處置。
5.事故調查處理結束后,公司或安全部門應負責將事故詳情、原因及責任人處理等編印成事故通報,組織全體職工進行學習,從中吸取教訓,防止事故的再次發生。
6.每起事故處理結案后,公司安全部門應負責將事故調查處理資料收集整理后實施歸檔管理。
第七條生產安全事故檔案
1.事故快報表。
2.事故調查報告。
3.事故現場照片、示意圖、亡者身份證、死亡證、技術鑒定等資料。
4.事故認定書。
5.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決定。
6.整改措施
7、其他有關的資料。
篇3:安全事故統計報告調查處理制度
為了積極預防、妥善處理道路運輸安全事故,保護公司、他人的合法權益和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93號)、《浙江省道路運輸行業行車事故統計報告制度》等有關規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條發生道路行車安全事故后,當班駕駛員及現場有關人員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組織搶救,同時應當立即報告本單位主要負責人。
第二條事故發生單位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啟動事故相應應急預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第三條發生道路行車安全死亡事故后,公司應當在2小時內向有關職能部門報告,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不報。自事故發生之日起7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
第四條安全事故報告的內容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傷亡情況、財產損失金額、事故簡要經過、采取的施救措施、事故發生的初步原因、報告單位、報告人及其他應當報告的事項。
第五條事故調查
事故發生單位在事故發生后應成立事故調查小組,對事故發生的原因、經過、損失等情況進行調查。調查小組應將調查情況和處理建議以書面形式向單位和上級有關部門匯報。第六條事故處理
1.事故處理要堅持“四不放過”的原則,即事故原因沒有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沒有嚴肅處理不放過;廣大員工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防范措施沒有落實不放過。
2.在進行事故調查分析的基礎上,事故責任部門應根據事故調查報告中提出的建議,制定整改措施。
3.對事故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由公司依據事故調查報告中對事故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處理意見和建議,進行行政處分和經濟處罰,觸犯刑律構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對事故造成的傷亡人員工傷認定、勞動鑒定、工傷評殘和工傷保險待遇處理,由公司工會和安全部門按照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和有關省、市綜合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有關規定進行處置。
5.事故調查處理結束后,公司或安全部門應負責將事故詳情、原因及責任人處理等編印成事故通報,組織全體職工進行學習,從中吸取教訓,防止事故的再次發生。
6.每起事故處理結案后,公司安全部門應負責將事故調查處理資料收集整理后實施歸檔管理。
第七條生產安全事故檔案
1.事故快報表。
2.事故調查報告。
3.事故現場照片、示意圖、亡者身份證、死亡證、技術鑒定等資料。
4.事故認定書。
5.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決定。
6.整改措施
7、其他有關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