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防滅火專項安全技術措施
**礦屬突出礦井,礦井采用斜、立井單水平分區式開拓,礦井通風方式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風。礦井有2個進風斜井,1個回風立井,整個礦區有2個盤區,每個盤區均有獨立的進、回風系統。先開采煤層為02#煤層,煤質是主焦煤,經鑒定該煤層為自燃煤層。后開采2#煤層,該煤層為不易自燃煤層,兩個煤層煤塵均有爆炸性。為進一步加強礦井防滅火管理,保障礦井安全生產,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組織機構
組?長:礦?長
副組長:總工程師通風礦長
成?員:通防副總安檢科?通風副區長瓦斯隊長抽采隊長
防塵隊長防火隊長監測隊長
二、?防滅火、防止自然發火措施
(一)?井下防火
1、加強采空區的預測預報
①利用監測系統對一氧化碳及其它有害氣體濃度進行連續監測。
②在工作面回風巷及尾巷安設一氧化碳傳感器。
③專職瓦斯檢查員每班對工作面上隅角和回風流中檢查一氧化碳濃度。
2、采煤工藝
①選擇合理的煤柱尺寸,盡量少留煤柱。
②選擇后退式開采方式,提高采出率。
③提高回采工作面回采速度,必須在自燃發火期內將工作面采完,并及時封閉采空區。
3、通風設施的構筑
井下所以通風設施構筑合理,并加強對密閉質量的日常檢查和管理,以減少向采空區的漏風;一旦發現采空區有煤炭自燃征兆,及時利用灌漿系統進行黃泥灌漿。
4、井下必須建立健全消防供水管路系統。消防供水管路可與防塵用水管路共用,但在發生火災時必須保證消防用水,并在礦井的采區、采煤工作面投產時同時投入使用。確保送到用水地點時,管中水壓不低于0.4MPa,水量不小于0.5m3/min。井下消防管路系統應每隔100m設置支管和閥門。
5、在井下和井口房,嚴禁采用可燃性材料搭設臨時操作間、休息間。
6、井下嚴禁使用燈泡取暖和使用電爐。
7、井下和井口房內不得從事電焊、氣焊等工作。如果必須在井下主要硐室、主用進風巷和井口房內進行電焊、氣焊等工作,每次必須制定安全措施,經礦長及總工程師審批同意。且遵守下列規定:
指定專人在場檢查和監督。
電焊、氣焊等工作地點的前后兩端各10m的井巷范圍內,應是不燃性材料支護,并應有供水管路,有專人負責灑水。施工地點應至少備有2個滅火器。
電焊、氣焊工作地點的風流中,瓦斯濃度不得超過0.5%,只有在檢查作業地點附近20m范圍內巷道頂部及支護背板內均無瓦斯積存時,方可作業。
(4)電焊、氣焊等工作完畢后,施工地點應再次灑水,并應由專人在工作地點檢查1小時,無異狀后放方可離開施工地點。
8、井下使用的煤油、汽油和變壓器油必須裝入蓋嚴的鐵桶內,有專人押運送至使用地點,剩余的煤油、汽油和變壓器必須及時運回地面,嚴禁在井下存放。
9、井下使用的潤滑油、棉紗、布頭和紙等,也必須存放在蓋嚴的鐵桶內。用過的棉紗、布頭和紙,頁必須放在蓋嚴的鐵桶內,并有專人定期送至地面處理,不得亂扔亂放。嚴禁將剩油、廢油撥灑在井巷和硐室內。
10、井下清洗風動工具時,必須在專用硐室內進行,并必須使用不燃性和無毒性洗滌劑。
11、井下消防材料庫內儲存的材料、工具的品種和數量應符合有關規定,并定期檢查和更換。材料、工具不得挪作他用。
12、井下爆破材料庫、機電設備硐室、井底車場、以及采掘工作面附近的巷道中,應備有滅火器材。其數量、規格和存放地點,應在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中確定。
13、每年應組織井下工作人員參加救災演習,并必須熟悉滅火器材的使用方法,熟悉本職工作區域內滅火器材的存放地點。
14、每季度應對消防管路系統、消防材料庫和消防器材的設置情況進行1次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15、永久性井下配電硐室和井底車場內的其他機電硐室,硐室必須裝有向外開的防火鐵門。鐵門全部敞開時,不得妨礙運輸。鐵門上應裝設便于關嚴的通風孔。裝有鐵門時,門內可加設向外開的鐵柵欄門,不得妨礙鐵門的開閉。
16、從機電硐室出口防火鐵門起5m內的巷道,應砌碹或用其它不燃性材料支護。硐室內必須設置足夠數量的撲滅電氣火災的滅火器材。
17、采掘工作面配電點的位置和空間必須能滿足設備檢修和巷道運輸、礦車通過及其它設備安裝的要求,并用不燃性材料支護。
18、井下所有電氣設備必須選擇防爆型電氣設備,且必須是煤礦專用設備,要有煤礦安全標志,三證齊全者,方可入井,否則禁止使用。
19、橡套電纜的修補連接(包括絕緣、護套已損壞的橡套電纜的修補),必須采用阻燃材料進行硫化熱補或與熱補具有同等效能的冷補。
20.、礦井每年應進行一次反風演習。
21、采用防靜電、阻燃且已取得煤礦礦用安全標志的風筒、隔爆水槽、隔爆水袋。
22、主斜井井口房外顯眼地方應懸掛醒目防火警示牌。
23、嚴禁攜帶點火物品或煙及火明火下井。
24、嚴禁采用產生火焰的爆炸器材和爆破工藝。
25、加強電氣設備防爆管理,采取定期與不定期的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防爆檢查,杜絕電氣設備失爆。
(二)地面防火
1、不得將爐灰場設在進風井的主導風向上風側,也不得設在表土10m以內有煤層的地面上和設在有漏風的采空區上方的塌陷范圍內。
2、井口房、以井口為中心的聯合建筑,必須用不燃性材料建筑。
3、礦井必須設地面消防水池,且水池水量必須經常保持不少于200m3的水量。
4、副井井口房應設防火鐵門,防火鐵門必須嚴密并易于關閉,打開時不得妨礙運輸和人員通行,并每季度維修一次。
5、井口房和通風機房附近20m內不得有煙火或用火爐取暖。
6、井上必須設置消防材料庫,并應設在井口附近,有軌道直達井口,但不得設在井口房內。消防材料庫儲存的材料、工具的品種和數量應符合有關規定,并定期檢查和更換。材料和工具不得挪作他用。
7、每季度應對井上消防材料庫和其它重要場所的消防器材設置情況進行一次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三)爆破作業防火措施
1)井下爆破必須使用取得產品許可證的煤礦許用炸藥且安全等級不低于三級和煤礦許用電雷管。
2)炮泥封泥應用水炮泥,水炮泥外剩余的炮眼部分,應用粘土炮封實。禁止使用浮煤充填和放空炮。
3)放炮時,應采用正向裝藥爆破,不得反向裝藥起爆。
4)放炮必須嚴格執行“一炮三檢”和“三人連鎖”制度。
5)放炮母線、連接線和電雷管腳線必須相互扭接并懸掛,不得同軌道、金屬管、鋼絲繩、刮板輸送機等導電體相接觸,嚴禁使用固定放炮母線、以防瓦斯、粉塵爆炸事故引發火災事故。
6)嚴禁使用兩臺(含兩臺)以上放炮器同時起爆。
7)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放炮員操作規程》和原相煤礦制定的《井下放炮安全技術措施》。
三、防火工藝
1、黃泥灌漿
采用黃泥作漿材,泥水比控制在1:3-4,灌漿站設在主井地面,攪拌機機械制漿,同時在漿液中加入6‰~10‰MgCl2阻化劑。
①注漿站要保證漿池中漿液浸泡時間并攪拌均勻,浸泡攪拌時間應不低于15分鐘,漿液要保證濃度。
②每次注漿前注漿工要檢查管路,發現漏液、閘門失效等問題要及時處理。
③注漿工要漿前必須明確注漿地點,然后將通往該地點的各級閥門打開,并根據實際情況要漿。
④工作面潰漿、堵管、爆管、閘閥漏漿時,要首先通知井上停止下漿,并派人關閉上一級閥門,然后進行處理。處理時嚴禁管口對人,處理不了時,要及時匯報,根據實際情況另行研究措施處理。
⑤中途堵管時,應先通知井上停止下漿,然后逐級打開卸漿閥,初步判定堵管的大概位置,將堵管附近閘閥發開放漿,此后拆開管路將堵塞物取出。
⑥井上、井下注漿人員要密切配合,加強聯系,嚴禁工作人員脫崗。井下人員要不停的巡視管路,地面注漿站接到停止注漿的通知后,應立即停止注漿。
2、阻化劑防滅火方法
(1)阻化劑有以下好處:①原料來源廣泛,價格便宜,制備、使用方便,不會大幅增加采煤成本;
②對人、設備及正常生產無影響;
③具有較好的滲透性和附著性;
④阻化率高,阻化壽命長。
(2)工業MgCl2具有來源廣、供應穩定、成本低,對井下設備和金屬構件腐蝕性小,對人體無害等優點,選用工業MgCl2作為礦井防滅火阻化劑。
(3)在工作面軌道順槽適當位置(盡量靠近工作面)放置阻化劑藥箱,交換使用,按需濃度(15%)將工業MgCl2倒入儲液箱,用供水管路嚴格按比例加足清水,配成溶液攪拌均勻后,用礦用液壓泵(置于平板車上)將阻化液沿順槽和大溜電纜槽下方鋪設(每20m安設一個三通接一個截止閥)的φ25.4mm高壓膠管壓至工作面,與φ13mm的膠管和噴槍相連。一臺泵配一支噴槍,由專人手持噴槍,從溜子機頭向機尾從支架間隙向采空區噴灑。如遇停產、過斷層、收尾等情況時,必須對采空區加大噴灑頻率。
3、注化學凝膠
(1)注凝膠防滅火技術在滅火過程中充分發揮其效能,快速有效地控制和撲滅火勢,已成為煤礦井下必不可少的防滅火技術之一。
該技術具有如下特點
①滅火速度快:由于膠體獨特的滅火性能,其滅火速度很快,通常巷道小范圍的火僅需幾個小時即可撲滅,工作面后方大方位的火液只需幾天即可撲滅。
②安全性好:膠體在松散煤體內膠凝固化、堵塞漏風通道,故有害氣體消失快;在高溫下,膠體不會產生大量水蒸汽,不存在水煤氣和水蒸汽傷人危險。
③火區啟封時間短:注凝膠滅火工程實施完,不需等待(《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各項指標達到啟封條件后還需觀察穩定一個月才能啟封),即可啟封火區。
④火區復燃性低:高溫區內只有膠體滲透到的地點都不會復燃
(2)凝膠材料選擇與配比
凝膠由基料、促凝劑和水按比例混合而成
設計比例
基料:促凝劑:水=10:4:86(重量比)
四、自救和互救措施
井下工作人員自救和互救一般原則:井下發生瓦斯、煤塵或火災事故后,現場人員要佩戴自救器,按井下避災路線迎著新鮮風流撤退,班長應清點人數,如有傷者,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把受傷者運至新鮮風流處進行搶救。
篇2:礦井防滅火管理制度及措施
一、總則
1、礦井開采的煤塵都屬于自然發火煤層。為了確保礦井安全生產,必須成立以企業法人為首的,礦長和工程師參加的防滅火管理機構,負責礦井防滅火工作。
2、井下火災的定義
1)明火,井下煤層自然發火或紅炭。因生產過程中進行特殊工作,如電焊、放炮引起著火等。
2)井下煤炭、矸石或其他可燃物出現灼熱,溫度超過70度的。
3)井下某區域內出現火、煙或風流中連續四次出現CO濃度達到或超過0.01%。
4)煙霧進入井下,影響采掘工作的。
5)導致瓦斯煤塵爆炸的電火,放炮及其他原因等。
6)井下發生自燃不能直接滅火而加以封閉的區域稱為火區。
3、井上下必須建立消防倉庫,并儲備足夠的消防器材和工具,地面消防倉庫應有鐵道與井下直通,消防倉庫的器材做到有消必補,保證足夠的材料和器具。
4、火災處理完畢后一星期內整理火區卡片并向煤管站和煤管局報告。
二、井下火災的預防
1、硐室必須設在進風流中,進出口處設置防火鐵門,并儲備一定數量的滅火器材和沙包沙袋。
2、井下設備不能超負荷運行,并定期檢修,低壓電網每條線都要按負荷大小裝設漏電、過流、短路等保險裝置,當電流增大發熱時能自動切斷電源。
3、井下進風流中需要電焊或噴燈時,必須寫出安全措施,報煤管站或煤炭局批準后方可施工。
4、預防摩擦產生火花,如溜煤筒、提升絞車、回柱絞車等機械設備,都必須設安全防護設施或灑水裝置,防止摩擦火花引燃瓦斯煤塵。
5、放炮施工的采掘工作面必須嚴格執行規程規定,嚴禁糊炮、挑桿炮,嚴禁用炮崩落卡在溜煤眼中的大塊煤矸,炮眼必須使用水炮泥、黃泥封堵,嚴禁使用粉煤或易燃物代替炮泥,炮眼的封泥量嚴格遵守《煤礦安全規程》規定。
三、煤層自然發火的預防:
1、礦井必須對已開采的煤層進行煤炭自然發火傾向性鑒定,并嚴格按照煤炭自然傾向性分類、管理和編制措施。
2、開采自然發火煤層時,應選擇丟煤少、坑木消耗低、回采速度快、采掘切割工程量少、巷道與采空區的密閉性好等原則進行巷道布置和合理的采煤方法。
3、開采自然發火的煤層必須后退工開采,在發火期風留隔離煤柱,在隔離煤柱間設置防火門套,防火門套必須用不燃性材料建筑,并在煤層發火期內采完。
4、采區隔離煤柱在巷道設計上應力求上下階段沿傾斜方向一致,在采煤過程中嚴禁超采、偷采破壞防火煤柱。
5、沿空留巷回采工作面回采結束的上段聯絡巷道必須隨采隨封,一般應在15天內封閉結束,長壁采煤工作面回采結束后如果回收困難時,不能在規定時間完成封閉,必須報告并說明幫因。
6、同一水平同一煤層在火區附近開采時,必須沿走向留20-40米的保護隔離煤柱,靠近火區邊緣和通向火區的巷道必須注漿或筑2米以上距離的黃土隔離墻,并配合其他防火措施才能在采區外回采。
7、在火區下方開采時,沿傾斜留足10-20米的隔離煤柱(當煤層傾角變化大于45度為25米)并編制回采措施報煤管站和煤炭局批準后,才進行回采。
8、開采自然發火煤層巷道掘進時嚴禁用茅草、樹枝背幫背頂,必須用竹笆或搪材背幫背頂。
9、地面的小煤窯開采情況在開采前必須調查清楚,對開采深度較大的小煤窯必須設置磚石密閉,黃土填實或注漿。
10、采區內通風設施(如風門、密閉)應設置在圍巖堅固、
地壓穩定的地點,并保證嚴密不漏風。
12、在布置新水平和下部采煤工作面時嚴禁利用遺留風眼作為回風巷。
13、煤層巷道掘進巷道過程中因發生冒頂或突出,棚梁上的浮煤應采取注漿或注石灰水等措施,防止煤炭自燃。
14、上段采空區嚴禁兼作下段回采工作面的排瓦斯巷,若因瓦斯大,無法解決,非利用不可時,由礦工程師寫出措施報煤管站批準后方可實施。
15、回采工作面出現CO,有發火征兆時,可以采用均壓通風,調節風壓等措施,但必須寫出措施報煤管局批準實施,并做好調壓后觀察工作,包括調壓后的風量、風壓、漏風、氣樣分析等。
16、礦井在編制采掘作業計劃的同時,應根據生產采掘作業地點編制防滅火工作計劃。
四、井下火災處理
1、井下從業人員當發現井下著火,有權迅速報告礦業主及礦長,業主和礦長應積極組織有關人員根據著火性質和地點進行處理。
2、礦井火災處理工作應由礦長、工程師擔任總指揮,參加處理火災的人員應服從指揮,任何人不得干預火區的處理工作。
3、處理火災過程中應指派專人負責檢測火區氣體成分和井下風流的變化狀態,并定時定點地觀測結果及時報告礦井滅火指揮中心和井下滅火總指揮。
4、井下電氣設備著火應首先切斷電源,在未切斷前,只準使用不導電的滅火器材,如干粉滅火器、四氧化碳滅火器等進行滅火,嚴禁用水直接滅火。
5、井下火災處理時,工作地點的空氣中各種氣體成分符合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和沼氣在2%以下時,非救護隊人員可在進風側處理或直接滅火。
6、火災在處理過程中嚴禁改變通風系統、風量或風流方向,只能在可能情況下采取降壓措施,但必須監視火區氣體的變化情況,當瓦斯超過2%時必須解除通風設施,恢復正常通風。
7、井下火災不能采取直接滅火時,應采取封閉方法,封閉火區時,用不燃材料砌筑密閉。
8、封閉火區時,應先封閉火區相關連的供風系統,簡化火區系統,然后再由救護隊同時封閉火區進回風巷的密閉,并迅速撤離災區。
9、火區封閉的全過程,必須有救護隊待急,救護隊施工時,必須一個小隊工作,一個井下待急,一個在地面待令(共計三個小隊)。
五、火區防爆
1、在搶救火災處理中,嚴防沼氣積聚,要采取措施防止風流變化、倒轉,嚴格控制沼氣濃度確保滅火人員安全。
2、盡量減少火區內的人員,參與運料人員,在運完后迅速離開,煤礦要指定專人負責清點人數并向火區指揮領導小組報告。
3、當火勢較大,用水直接滅火時,先從火源周圍慢慢向火源中心供水,切不可用水直接向火源中心滅火,以免引起火災氣體、瓦斯和水分解氫氣爆炸。
4、火區封閉后,24小時以內禁止人員進入災區工作或檢查,只有在24小時后,由救護隊人員沿進風側至回風側依次對火葬區封閉進行檢查,48小時后在確認安全的情況下,制定恢復工作的計劃。
5、火區有爆炸危險時,必須先采取防爆打電話,預先在火區的進回風巷中設立隔爆墻,隔爆墻的長度不小于4米,24小時視火區穩定后,方能設置永久密閉或采取先封進風,后封回風的方法,減少火區的爆炸危險。
6、永久設施的施工必須由救護隊進行,永久設施必須安裝取樣管、注漿管、放水管和反水池,取樣管和注漿管安在密閉的中上部,其余安裝在密閉下部。
六、火區的管理、啟封和注銷
1、每形成一個火區,都要建立火區管理卡片,繪制火區關系圖,由礦井通風部門永久保存,此卡片建立在火區后10天內報煤管局、煤管站。
2、火區封閉,防火領導小組制定火區密閉觀測,注漿等積極措施繼續滅火工作,并作好處理和觀測記錄。
3、井下永久性火區密閉的管理必須符合下列規定:
1)凡屬火區永久性密閉前都必須設置柵欄,提示警標,禁止人員入內的警示牌。
2)發現密閉質量不好,閉溫升高,必須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4、封閉的火區必須經常取樣化驗分析,掌握火區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
5、火區的啟封條件:
1)火區內的CO絕跡或穩定在0.001%以下。
2)氧氣在5%以下。
3)二氧化碳在大量增加。
4)火區內氣溫低于30度或水溫低于25度。
6、火區啟封前,應在啟封的密閉外側設置嚴密的鎖封風門,由救護隊員在保持封閉渠完好的狀態下,進行啟封和偵察火區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瓦斯、氧氣的含量情況以及巷道的完整情況。
7、鎖封風門內應備足重新封閉的材料,如果發現火區內有異常變化和復燃現象時應立即重新封閉火區。
8、啟封火區的工作由救護隊佩帶呼吸器在鎖封風門內進行,先將回風巷的密閉打開一個小口,進入火區偵察,其余人員應撤離火區。
9、救護隊員進入火區檢查后,確無問題時,打開封閉風門,讓火區氣體在主扇負壓作用下進行排放,待1小時后,再由救護隊員進入火區檢查情況,確認無問題時,由指揮小組決定開啟火區進風巷密閉。
10、恢復正常通風后的火區,觀察三天,三天內都要對火區的氣體進行取樣分析,火區無復燃跡象后才能恢復火區內的修整和采掘工作,但要采取快采快封的措施。
11、火區面積較大,封閉后火區穩定,要采取措施進行鎖封,按啟封密閉的方法,由救護隊進行鎖封。
12、火區經處理以后,通過取樣分析,判斷火區火的熄滅,并符合熄滅條件時,可寫出火區注銷報告,報煤管站、局核準。未寫出火區注銷報告的火區,都應該按照火區進行管理,啟封后采完的火區,又無復燃即為自然注銷
篇3:軌巷防滅火管理安全技術措施
41120軌巷防滅火管理安全技術措施
因我礦41120軌巷是在11#煤層掘進,11#煤層存自然煤層,加上其運輸采用皮帶溜子運輸,易摩擦起火造成火災,為加強防滅火管理,杜絕“一通三防”事故的發生,特編寫此措施,望有關單位認真貫徹執行。
1:開門前,防滅火管路系統應健全且到位,防滅火系統與防塵系統共用管路。
2:在掘進過程中,若采用皮帶運輸時,每部皮帶機頭應配齊不少于2個滅火器,與不少于0.3m3。
3:使用的潤滑油、棉紗、布頭和紙屑等,必須放在蓋嚴的鐵桶內,并由專人送地面處理,嚴禁將棉紗、布頭和紙屑亂丟亂放及剩油、廢油潑在巷道內。
4:巷道冒頂時,若遇煤層必須在處理高頂時采用充填、封閉并注阻化劑,加強對CO的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匯報,并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5:嚴禁采用易燃性材料搭設臨時操作臺、休息間,嚴禁攜帶煙火等自燃品下井。
6:按防突管理,采用遠距離放炮,放炮線嚴禁有明節頭,在放炮時除加強工作面的“一炮三檢查”外,還必須加強鉆場瓦斯檢查,嚴禁瓦斯超限放炮
7:若因放炮線原因放炮不起爆在檢查放炮線時,必須將放炮線回收到全負壓通風的巷道內檢查,且加強瓦斯檢查,嚴禁瓦斯超限作業。嚴禁采用短路法檢查放炮線。
8:任何人員發現井下火災時,應視火災性質及災區通風、瓦斯、煤塵情況,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滅火,控制火災,并迅速匯報礦調度,在災區現場的區隊、班排長應按照《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的規定,將所有受火災威脅人員撤離危險區,并組織人員利用一切器材滅火。
9:電氣設備著火時,應首先切斷電源,在電源未切斷前只準用不導電的器材滅火。
10:搶救人員在滅火過程中必須指定專人檢查CH4、CO2、CO等有害氣體和風流風量變化及煤塵情況,采取防此瓦斯,煤塵爆炸和人員中毒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