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垃圾收集與處理規程

垃圾收集與處理規程

2024-07-18 閱讀 1008

垃圾收集與處理規程

一、目的:

規范垃圾收集與處理工作確保垃圾及時處理。

二、適用范圍:

適用于物業管理小區內的垃圾收集與處理工作。

三、職責:

1、保潔主管負責垃圾回收工作的組織和檢查和監控。

2、保潔領班負責協助主管檢查垃圾回收工作的完成情況。

3、清潔工應按照規定進行垃圾收集

四、工程垃圾地回收:

1、路面清潔等粉塵垃圾運輸途中應加以遮擋。

2、有回收利用價值的垃圾要分類單獨存放。

3、生活垃圾.

五、垃圾桶的清理:

1、保潔主管應安排專門人員進行垃圾的回收。

2、回收垃圾時應注意不要將垃圾遺漏在外。

3、將垃圾放到中轉站存放。

4、有利用價值的垃圾應分出來。

5、出售回收垃圾的工作應該每天進行一次。

六、表格:

1、垃圾清運服務質量記錄

篇2:垃圾處理場項目部工作職責

⑴、認真履行公司IS09002質量體系文件《管理手冊》中的職責。

⑵、按彈性編制的項目機構管理層和作業層;實行動態管理要求優化組織各項資源配置。全面負責生產指揮,保證按合同工期完成建設任務。

⑶、合理使用和調配資金。用好自有啟動資金和建設單位撥付的預付款和計價款。

⑷、認真履行施工合同,協調內外關系,解決施工中存在的問題。

⑸、加強全面質量管理,保證工程質量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和合同要求。代表公司處理本合同內的一切相關事宜。

⑹、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努力改善勞動條件,提高職工的安全意識,杜絕人身傷亡、機械損壞、火災事故及重大行車事故。

⑺、有權臨時處置意外情況,但事后必須及時向公司報告。

各部門職責

⑴、工程技術部:負責編制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現場交接樁、施工測量、圖紙審核,對下進行施工技術交底、技術指導、設計變更、工程試驗,對上配合專家組一道進行重點項目的施工方案編制和科技攻關。

⑵、質量安全部:主要負責質量、安全及現場文明施工的管理工作。對本項目的安全質量定期組織檢查,確保ISO9002質量體系在本項目正常運行。

⑶、經營核算部:負責收集整理統計資料、組織計量支付并作好成本核算和財務管理工作。

⑷、試驗室:負責監測測點的埋設、測量及資料的整理與信息反饋。

⑸、辦公室:主要負責日常事務工作和對外公共事務工作。

項目管理

⑴、目標管理:制定項目管理目標,對目標進行分解,落實到項目部各個部門和個人,并制訂詳細的目標管理制度和實施措施,對各項目標實行動態控制。

⑵、合同管理:堅決維護合同的嚴肅性,確保對業主的各項承諾,對工期、質量、安全、文明施工和環境保護等合同內容履約率達100%。

⑶、技術管理:從全公司范圍內抽調選派有此類工程施工經驗的技術人員從事工程技術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項技術管理細則,嚴格執行標準化作業,對防滲系統及調節池施工等關鍵工序成立相應的QC攻關小組。

⑷、計劃管理:合理地安排網絡計劃,廣泛采用平行交叉流水作業,以控制分項工期來確保總工期。堅持工作例會制度,隨時掌握工程進展情況,確保全部工程項目施工處于受控狀態,對確保工期的各項資源配置實行動態調整。

⑸、成本管理:貫徹實施兩階段施工合同成本控制,即:施工階段成本控制和竣工決算成本控制。施工過程中,通過加強物資材料的管理,優化施工方案,合理配置資源,努力提高機械利用率,實行各級責任成本核算,以達到控制責任成本的目的。

⑹、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保證體系,進一步完善各工種操作實施細則,經常開展安全常識教育,提高全員的安全意識,建立安全文明標準工地,通過安全檢查達到安全管理的目的。

⑺、質量管理:本項目實行質量終身負責制,責任落實到人和每道工序,現場掛牌施工,將全面質量管理落到實處。在IS09002質量體系運行中,全員全過程對工程質量進行監控,圍繞關鍵工序開展QC小組活動。

⑻、現場文明施工管理:嚴格按照公司有關文明施工的規定要求,組建文明施工領導小組,建立檢查評比制度,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開展文明施工現場評比活動。

⑼、環境保護管理:本工程位于三峽庫區,本身就是保護庫區環境的工程,對環境保護的要求高,必須認真學習國家對環境保護的有關規定,成立以項目經理為組長,總工程師及項目副經理為副組長的環保領導小組,嚴格按規定要求制定環保措施,在施工過程中認真執行。

篇3:地震災區建筑垃圾處理技術導則

1總則

1.1為及時清運、妥善處理地震災區建筑垃圾,促進建筑垃圾在災后重建中的資源化利用,制定本導則。

1.2本導則適用于地震災區坍塌的房屋和道路橋梁等建(構)筑物形成的建筑垃圾和拆除建(構)筑物形成的建筑垃圾。

1.3生活垃圾、醫療廢物、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以及損毀的文物建筑殘件等不包括在本導則范圍內,不得混入建筑垃圾中清運處理。

1.4災區建筑垃圾處理應堅持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遵循快速清除、就近處理的原則。

1.5災區建筑垃圾處理責任部門應依據本導則,因地制宜,組織編制建筑垃圾評估、清運、處理處置、資源化利用和管理措施的具體實施計劃。

1.6災區建筑垃圾處理工作應在責任部門的統一組織下,由建設、環保、交通、衛生、文物等部門分工協作實施。

2評估

2.1編制災區建筑垃圾處理實施計劃,應由責任部門組織當地相關單位對需清運處理的損毀建(構)筑物的分布、數量、種類進行調查、評估。

2.2預估災區建筑垃圾量宜以現場測量為準,如無實測資料,或現場難以測算,可按以下經驗數據估算:城鎮地區磚混和框架結構的建筑物,產生量約為1.0-1.5噸/平方米;其它木質和鋼結構的建筑物,產生量約為0.5-1.0噸/平方米。農村地區建筑垃圾產生量參照上述數據的低限。

2.3應組織相關單位對含有或疑有傳染性的生物性污染物、傳染性污染源以及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的損毀建(構)筑物進行申報、記錄或風險評價,為分流清運和單獨處理提供依據。

2.4對損毀的有保護價值的古建筑和傳統民居等,應在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配合下進行詳細的登記和評估,以利于在“傳統材料、傳統工藝、傳統形式、傳統功能”的原則下恢復重建。

2.5對擬定的回填、堆放、填埋場所的選址、清運處理方案、二次污染控制措施等應進行評估。

3清運

3.1對損毀建(構)筑物中的生活垃圾,以及生物性污染物、傳染性污染源和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等特種垃圾,應在相關部門配合下進行分離后分流,按有關規定和標準及時單獨轉運、處理。

3.2對含有或疑有傳染性的生物性污染物、傳染性污染源的建筑垃圾,難以分離的,應確定區域范圍,在衛生防疫人員指導下進行消毒處理后,送衛生填埋場分區處置。

3.3?對損毀的有保護價值的古建筑和傳統民居等的殘件,應在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配合下,按照所承載的價值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可再利用性進行分類清理,盡可能保留和保護可再利用的、承載傳統材料特征和傳統工藝信息的構件。

3.4清理建筑垃圾時,宜將渣土、廢磚瓦、廢混凝土、廢木材、廢鋼筋等分類裝運,運到處理場所后分類堆放。對于混合裝運的建筑垃圾,卸到處理場所后,可由有關部門根據需要分類分揀。

3.5清運作業時,應先清運城鎮主要道路和擬建過渡安置區域的建筑垃圾,其次為居住區周圍、街道和公共場所的建筑垃圾,再逐步清運其它地區坍塌和拆除的建筑垃圾。

3.6對涉及國家、集體、居民重要財產的區域,應先以人工清理為主,再機械清運。

3.7對大體積的混凝土塊等無法直接搬運清理的,可采用工程破碎機械進行破碎。對于難于破碎作業的場所也可采取局部爆破措施。

3.8應盡量采用具有密閉或遮蓋的大型渣土運輸車輛,按指定的時間、地點和路線清運。

4處理處置

4.1建筑垃圾處理處置分為回填利用、暫存堆放和填埋處置等三種方式。

4.2建筑垃圾回填利用

4.2.1?建筑垃圾回填利用主要用于場地平整、道路路基、洼地填充等。用于場地平整、道路路基的建筑垃圾應根據使用要求破碎后回填利用,用于洼地填充的建筑垃圾可不經破碎直接回填利用。

4.2.2回填建筑垃圾應以渣土、碎石、磚塊等建筑垃圾為主,不得含有3.1條所指的垃圾。

4.2.3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補給區不得回填建筑垃圾。

4.3建筑垃圾暫存堆放

4.3.1建筑垃圾暫存堆場主要利用城鎮近郊低洼地或山谷等處建設,條件成熟后,可將建筑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或轉運至填埋場處置。

4.3.2建筑垃圾暫存堆場宜相對集中設置。

4.3.3建筑垃圾暫存堆場應選址在交通方便、距離建筑垃圾產生源較近,近期不會規劃使用、庫容量滿足暫存堆放要求的地區;禁止設置在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補給區、活動的坍塌地帶、風景游覽區和文物古跡區。

4.3.4建筑垃圾暫存堆場應包括庫區簡易防滲、防洪、道路等設施,有條件的場所可預留資源化利用設施用地。

4.4建筑垃圾填埋處置

4.4.1建筑垃圾填埋場可以市、縣為單位集中設置。

4.4.2建筑垃圾填埋場選址可參照“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規范(CJJ17)”,宜選擇在自然低洼地勢的山谷(坳)、采石場廢坑等交通方便、運距合理、土地利用價值低、地下水貧乏的地區;填埋庫容應保證服務區域內損毀的建筑垃圾和災后重建的建筑垃圾填埋量。

4.4.3建筑垃圾填埋場應配備計量、防滲、防洪、排水、道路等設施和推鋪、灑水降塵等設備。根據需要,可設置資源化利用設施。

4.4.4建筑垃圾填埋場填滿后的封場要求參照《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封場技術規程》(CJJ112)的相關規定執行。

5資源化利用

5.1建筑垃圾中的可再生資源主要包括渣土、廢磚瓦、廢混凝土、廢木材、廢鋼筋、廢金屬構件等。

5.2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應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利用、經濟合理、性能可靠。為保證短時間內消納大量建筑垃圾,災區建筑垃圾利用應優先考慮就近回填利用以及簡單、實用的再生利用方式。

5.3?對可再利用的、損毀的有保護價值的古建筑和傳統民居等的結構構件、維護構件,特別是裝飾構件,應按原工藝、原功能施用于重建的建(構)筑物原位置上。

5.4應根據災區建筑垃圾的基本材性、價值特征、可利用的種類和數量,合理確定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術和途徑,便于在當地推廣應用。

5.5適用于災后重建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方式主要有:

(1)利用廢棄建筑混凝土和廢棄磚石生產粗細骨料,可用于生產相應強度等級的混凝土、砂漿或制備諸如砌塊、墻板、地磚等建材制品。粗細骨料添加固化類材料后,也可用于公路路面基層。

(2)利用廢磚瓦生產骨料,可用于生產再生磚、砌塊、墻板、地磚等建材制品。

(3)渣土可用于筑路施工、樁基填料、地基基礎等。

(4)對于廢棄木材類建筑垃圾,尚未明顯破壞的木材可以直接再用于重建建筑,破損嚴重的木質構件可作為木質再生板材的原材料或造紙等。

(5)廢棄路面瀝青混合料可按適當比例直接用于再生瀝青混凝土。

(6)廢棄道路混凝土可加工成再生骨料用于配制再生混凝土。

(7)廢鋼材、廢鋼筋及其他廢金屬材料可直接再利用或回爐加工。

(8)廢玻璃、廢塑料、廢陶瓷等建筑垃圾視情況區別利用。

5.6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設施宜附設于建筑垃圾填埋場或建筑垃圾暫存堆場;如確需單獨選址建設資源化處理設施,應盡可能靠近建筑垃圾填埋場。

6二次污染控制

6.1災區建筑垃圾在清運、回填、暫存或填埋過程中應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二次污染。

6.2應將建筑垃圾與其它垃圾進行分流,去除建筑垃圾中的生活垃圾和特種垃圾,以減少建筑垃圾處理場所的二次污染。

6.3建筑垃圾處理作業時,應根據需要進行消毒處理。對混有生活垃圾的建筑垃圾處理場還應進行殺蟲、滅鼠處理。

6.4建筑垃圾分類分揀作業場地應灑水噴淋,以減少揚塵的產生和污染。

7勞動安全保護

7.1在作業過程中。作業人員應配備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包括專用防塵口罩、工作服、安全帽、勞防手套、膠鞋等。

7.2負責清運處理的責任部門應配備化學手套、抗化學物長靴、化學防護服等應急勞動防護用品,以及粉塵檢測儀、揮發性有機物監測儀、防火器具、急救藥箱等環保與安全儀器、設備。

7.3應在作業現場設置勞動防護用品貯存室,定期進行盤庫和補充;應定期對使用過的勞動防護用品進行清洗和消毒;應及時更換有破損的勞動防互用品。

7.4建筑垃圾清運處理的安全、衛生措施應符合《關于生產性建設工程項目職業安全監察的暫行規定》、《生產過程安全衛生要求總則》等規定中的有關要求。

7.5處理場所應設道路行車指示、安全標志及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志。標識設置方法參照《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GB5768)和《安全標志》(GB2894)。

7.6對從事災區建筑垃圾清運處理的作業人員應進行勞動安全保護專業培訓。

8管理措施

8.1前期準備

(1)建筑垃圾清運處理責任部門應會同建設、環保、交通、衛生、文物等部門確認損毀建(構)筑物的使用功能,并對有保護價值的古建筑和傳統民居、含有或疑有生物性污染物和傳染性污染源、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的場所,以及對抗震研究有價值的建(構)筑物等進行標識、記錄和評估。

(2)對損毀建(構)筑物應保留必要的原始資料,登記造冊,建立文字、圖像和樣品檔案,以備以后分析、評估和研究。

(3)未倒塌的受損建(構)筑物經安全性評估必須拆除的,需經有關部門批準后,由專業公司負責拆除。

(4)建筑垃圾處理場址和布局應與災區重建規劃相銜接。

8.2清運處理

(1)應實施運輸道路的修復、修建以及處理場地必要的工程措施。

(2)應制定災后建筑垃圾處理的管理制度,將回填點、暫存堆場、填埋場三類處理場所的位置、面積、容積、垃圾來源、責任部門等登記在冊,以保證建筑垃圾來源的可追溯性和災后重建修復的可控性。

(3)清除建筑垃圾過程中,若發現遺漏的地震遇難人員遺體(肢體),應按照有關部門的規定進行清理和衛生處理。

(4)公共、集體和個人財物、遺物應交有關部門按規定妥善處理。

(5)建筑垃圾中的破損電冰箱、電視機、電腦等電器應單獨清理、統一處理。

(6)對于災后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應制定相應的鼓勵和扶持政策,以提高利用率。

8.3后期管理

(1)應在建筑垃圾處理場周圍設立隔離措施,派專人負責看護,并在出入口設置警告標示,嚴禁拾荒人員和社會閑雜人員進入。

(2)災區建筑垃圾清運作業完成后,建筑垃圾處理場應移交給當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3)應建立對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大氣的環境監測制度。

(4)應維護處理場區及周圍的環境衛生,必要時定期進行消毒處理。

(5)應加強處理場附近邊坡的安全穩定監測,必要時采取工程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