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手術分級管理制度范例

手術分級管理制度范例

2024-07-18 閱讀 5198

l、為了確保醫療安全,根據醫師職稱承擔的責任,實行各級醫師分級手術制度。

2、各手術科室應執行各級醫師手術范圍的規定,科室主任根據規定審批參加手術的術者和助手名單。

3、手術時按照已確定的手術人員分工進行,不得越級手術。手術中根據病情需要擴大手術范圍,可改變預定術式,需請示上級醫師,按照醫師分級手術范圍規定進行手術。

4、如施行越級手術時,需經科主任批準并必須有上級醫師在場指導。

5、不執行分級手術制度者要追究責任。實行病人選擇醫生制度時,只能選擇醫療組(手術小組),不得違反分級手術制度。

6、除正在進行的手術外,上級醫師不得未經查看病人病情、會診,進行必要的術前討論,以及辦理必要的手術手續,而直接參加手術。

7、凡新開展的重大手術、危險性較大的五級手術、破壞性手術、特殊手術和病情危重而又必須進行的手術,除術前要認真進行全科討論外,應由有經驗的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擔任術者并報醫務科和主管院長批準。家屬和病人所屬單位負責人不在場的搶救手術,也應履行上述報批手續。

篇2:中心醫院手術審批分級制度

中心醫院手術審批分級制度

為了確保手術及高風險有創操作的安全和質量,規范各科室各級醫師的手術及有創操作管理,防范醫療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一、手術分級:手術及有創操作系指各類開放性手術、腔鏡手術及介入治療(以下統稱手術)。依據其技術難度、復雜性和風險度分為四類:

(一)IV類手術:技術難度大、手術過程復雜、風險度大的各種手術。

(二)III類手術:技術難度較大、手術過程較復雜、風險度較大的各種手術。

(三)II類手術:技術難度一般、手術過程不復雜、風險度中等的各種手術。

(四)I類手術:技術難度較低、手術過程簡單、風險度較小的各種手術。

二、手術醫師分級:

(一)住院醫師:從事住院醫師崗位工作3年以內。高年資住院醫師:從事住院醫師崗位工作3年以上。

(二)主治醫師:從事主治醫師崗位工作3年以內。高年資主治醫師:從事主治醫師崗位工作3年以上。

(三)副主任醫師:從事副主任醫師崗位工作3年以內。高年資副主任醫師:從事副主任醫師工作3年以上者。

(四)主任醫師:從事主任醫師工作3年以內。資深主任醫師:從事主任醫師工作3年以上。

(五)根據三級醫師負責制規定,上級醫師有指導和監督下級醫師的責任和義務。

三、醫師手術權限:各級醫師確定主持某級手術前,要在上級醫師指導(醫院或外院進修)下至少主持完成10例以上的病例并經考核合格(各專科的具體完成例數由科室根據專科特點、手術復雜、難易程度調整并報醫務科批準)。

(一)住院醫師:在上級醫師指導下,可主持I類手術。

(二)高年資住院醫師:可主持I類手術。在熟練掌握I類手術的基礎上,在上級醫師臨場指導下可逐步開展II類手術。

(三)主治醫師:可主持II類手術。

(四)高年資主治醫師:經上級醫師批準,可主持III類手術。

(五)副主任醫師:可主持III類手術,在上級醫師臨場指導下,逐步開展IV類手術。

(六)高年資副主任醫師:可主持IV類手術,在上級醫師臨場指導下或根據實際情況可主持一般新技術、新項目手術及科研項目手術。

(七)主任醫師:可主持IV類手術以及新技術、新項目手術。

(八)資深主任醫師:主持IV類手術及新技術、新項目手術和一般科研項目手術,經主管部門批準主持高風險科研項目手術。

(九)新調入聘任的各級醫師獨立開展手術前應有高一級的醫師帶教考核后參照上述原則核定權限。資深主任醫師可由醫院學術委員會考核認定。

(十)進修醫師根據進修醫師管理規定,由科室根據其職稱和實際能力經考核后參照上述原則確定手術權限并報醫務科批準執行。

(十一)外請專家會診手術根據衛生部《醫師外出會診暫行規定》執行。

四、資格準入手術權限:各級醫師手術權限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同時必須符合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技術準入資格。

五、手術審批權限:

(一)常規手術:I、II類手術由高年資住院醫師或主治醫師決定手術者;III、IV類手術由正副主任醫師或科主任決定手術者。

(二)資格準入手術:根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規定執行。

(三)急診手術:預期手術的級別在值班醫生手術權限級別內時,可通知并施行手術。若屬高風險手術或預期手術或術中發現手術權限超出值班醫師手術權限級別時,應按規定報告上級醫師處理。緊急搶救生命的情況下,應及時先予處置并同時報告上級醫師。

(四)新技術:根據醫院新技術準入制度執行。

(五)重要器官因傷病確需切除的,手術(指截肢、眼球摘除等嚴重影響功能、外觀的毀損性手術)前應報醫務科審批、備案。

(六)實施手術前應將手術方案、危險性、并發癥和預后由主刀或一助向患者本人或直系親屬詳細交代,在病人和家屬清楚了解病情、風險和預后后,由病人和家屬決定是否手術和選擇手術方案,若同意手術則由患者本人和授權家屬簽字備案。緊急手術來不及征求家屬同意時,可由單位或陪同人員簽字,由主治醫師作出處理意見并報科主任、經醫務科批準執行。夜間急診向科室最高級別值班醫師和醫院總值班匯報。

六、凡危險性較大手術、診斷未確定的探查手術或病情危重又必須手術時,報醫務科和分管院長批準。科主任有權根據每位醫師的臨床實際工作能力調整其參加手術類別,重大、疑難手術由科主任統一安排參加手術人員。

篇3:附院手術分級管理制度

附屬醫院手術分級管理制度

對手術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并確定相對的手術醫師資格原則,擬定相應的手術分級管理。

一、手術分級:

按《住院病人圍手術期質量考評標準》(贛衛醫字[2003]95號),手術分為甲級、乙級、丙級、丁級和微創手術。

1、丁級手術:指普通常見的1~2人可完成的小手術,可在門診手術室完成。

2、丙級手術:一般指需3~4人共同完成的中等手術,應在住院部手術室完成。

3、乙級手術:指稍疑難、重癥的大手術。

4、甲級手術:指疑難、重癥、科研項目及新開展的重大手術,此類手術嚴格按我院技術準入制度執行。

5、微創手術:根據技術的復雜性分別列入各類手術中。

二、手術醫師分級和參術范圍原則。

1、畢業一年以內及未取得醫師執照的醫師:只能在上級醫師指導下做丁級手術以及各類開腹手術的第二助手。

2、大學畢業3年以內的低年資住院醫師:應能熟悉掌握丁級手術,在上級醫師的幫助下,擔任丙級手術的一、二助手。

3、高年資住院醫師:指大學畢業有五年實踐經驗的住院醫師,經考核,可擔任丙級手術的術者及甲、乙級手術的助手。

4、主治醫師:應能熟練掌握丙級手術,在上級醫師指導下掌握部分乙級手術,擔任甲級手術的助手。

5、正/副主任醫師:參加各類手術,指導下級醫師開展各級手術,有權監督檢查手術診療質量。

6、術前診斷明確的病例,不允許跨科手術。術中發現為他科疾病,必須請相關科室術中會診、協商后,決定手術方式、術者、參術人員。

以上情況,需根據具體情況對待,擇期手術應以此原則安排手術人員。搶救時應按實際情況安排手術人員。急救時,急診醫生雖無手術資格,但可超越被核準的手術類型范圍準備手術,同時努力與上級醫師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