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生產與井下安全措施
安全生產,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局。生產經營單位是安全生產的主體,應該充分運用法律手段,將生產經營活動納入法律化軌道,才能有效實施安全管理,促進和提高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和廣大員工的安全素質。依法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和明確安全崗位責任,保證安全投入,改善安全技術設備,加強現場管理,消除事故隱患和減少事故,這是企業的永恒主題。
一、消除安全隱患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安全生產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新特點,集中表現在:一是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增多,勞動用工形式多樣化,相關立法滯后,給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帶來了難度。現階段有關法律、法規主要是針對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制定的,對非國有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法律規定較少,相當多規模較小的私營企業、合伙企業和股份制企業不具備基本的安全生產條件,安全管理松馳,導致事故不斷,死傷眾多。尤其中小型礦山企業和礦山井下作業的煤礦和非煤礦山,一些非國有企業和小礦山的業主在眼前利益的驅動下,安全意識非常淡薄,出現問題占的比例相當大,已引起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
安全生產涉及面很廣,就礦山資源性企業而言,重大危險源、安全隱患和防范范圍無處不存在。如井下生產和礦山企業所涉及的開拓系統、通風系統、排水系統、采挖塌陷區、爆破問題、提升系統、支護等,都是事故隱患動態變化的不確定因素。今天這些隱患可能不發生,往后就可能發生,即使舊隱患消除了,又可能產生新隱患、危險源不一定就是事故隱患,但事故隱患應該都是危險源。
增強安全生產意識,提高安全管理素質,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是每個礦山企業頭等重大任務。一切隱患都是礦山企業的火種,對隱患不消除和跟蹤防范,生產就難以得到安全保障。所有礦山企業領導都要牢固樹立起超前的防范意識,確立責任人,堅持規范性的操作規程,依法行使職權,配合國家執法部門抓好安全督查工作。
二、強化安全監督
時下,進一步加強礦山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實現分檔排隊、分級管理、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強化監督管理的全面而系統的、規范而遵章的整頓評估工作,是當務之急。礦山安全評估驗收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對礦山企業的基本安全生產條件、基礎工作、管理水平和技術裝備等安全現狀方面的內容進行綜合分析和評估。大體分為A、B、C、D四個等級。A類礦山企業,表現為安全生產條件較好,生產活動有安全保證;B類礦山企業,表現為安全生產條件一般,能滿足基本的安全生產活動;C類礦山企業,表現為安全生產條件較差,不能完全保證安全生產活動,需要限期整改;D類礦山企業,表現為不具備基本的安全生產條件,不能保證安全生產活動,或未通過驗收,需要責令停產整頓的礦山。
礦山安全評估是按照評估內容和標準逐項進行評分,再依據評估得分,對照評估標準的等級劃分。得分率在90%以上的評為A類礦山企業;得分在80—89%之間的評為B類礦山企業;得分在60—79%之間的評為C類礦山企業;得分在60%以下的評為D類礦山。評估內容設有必備條件的否決項,如果否決項必備的條件不能滿足,則不再對其他內容進行評估,而直接劃為C類或D類礦山。對依法關閉的礦山,不作為評估對象。
這一安全活動的開展,無疑是一項礦山生產和井下安全保障的有效監督和緊箍咒,相當一部分礦山企業加大了整改力度,提高了安全生產的期望值。
三、實施安全條例
礦山安全管理在一般工廠、施工企業的基礎上有他的特殊性。從80年代初,全國人大、國務院相繼通過和發布了《礦山資源法》、《礦山安全監督條例》等重要法規。目前,對礦山各行業發布的安全規程有《煤礦安全規程》、《冶金礦山安全規程》、《化學礦山安全規程》、《建材礦山安全規程》、《鄉鎮煤礦安全規程》、《爆破安全規程》等都是《礦山安全條例》的實施細則和補充,是針對各礦山行業生產特點提出的具體要求。有法可依,理應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但具體到礦山生產安全問題來說,仍然需要加大力度來維護監督的進一步深化。
礦山生產安全一般多為地表露天和井下生產作業兩大類。井下作業的主要安全問題是:滑坡、采場片幫、冒頂、墜落、地下透水、通風、出口、綜合防塵氣等。還有機電事故,爆破傷人,瓦斯爆炸等問題。
針對井下生產作業的礦山,對以上存在的一切安全隱患、問題,都必須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度是一種約束機制,執行制度又要有一套管理的責任制,這是主體。措施、辦法實施到位是一種疏堵防范的真正基礎工作,基礎工作不牢靠,一切都是空話。因此,對井下生產的各類礦山企業,對不同的地層、不同的礦種、不同的深度和不同的規模,采掘方式均應嚴格執行《礦山安全條例》。真正做到規范開采、持證上崗、安全操作,確保礦山安全生產。
四、確保安全生產
安全是相對的,是一種模糊的概念;不安全是絕對的,這是符合實際的,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同時,又可看出安全與相連學科之間存在著一種自然相互關系,如可靠性、可維修性、質量保證以及人為因素等方面的學科。指出了安全工作的任務就是消除系統中的不安定條件。
開拓工程是礦山的基本建設工程,露天開采是開拓、剝離、采礦作業的總稱;井下開采為開拓所掘進的巷道,開拓巷道包括井筒、平峒、盲井、通風井、井底車場、石門、階段運輸平巷、主要溜礦場、充填井等。在以上開拓系統工程項目中,要設置安全出口、斜井人行道、水平巷道與人行道等通行道口。井下施工,支護維修是一項必不可少而有嚴格標準的嚴肅工作,尤其要根據地質條件,密切注視地壓的破壞作用所造成的危險。
豎井開拓一開始就得設置梯子間、井口井壁護欄及梯間口井蓋等防護設施。提升系統一定要按照《安全生產條例》的嚴格要求做好防墜裝置,過卷裝置、吊桶罐籠的保護傘裝置等。
水平斜井開拓中,要及時架設支護防止冒頂,并隨時敲幫問題,處理好工作面上的頂幫浮石,防止脫落傷人。向下開拓斜井時,必須設置防止跑車的裝置,以防“飛車”傷人。
無井、溜井開拓,必須設置安全柵,并盡快與上部平巷貫通,未貫通前不準在其間開鑿任何其他工程。
確保井下安全生產的因素繁多,再回顧前面所述的“危險源不一定是事故隱患,而事故隱患應該都是危險源”,危險源比事故隱患涉及的面和內容廣泛更深刻。所以,必須做到“安全第一、生產第二,效益第三”的管理程序。
綜上所述,安全與生產是辯證統一的兩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不進行生產就無所謂安全,安全是附于生產之中的。“安全第一”既要各級領導在安全的條例下組織生產,又要求職工在安全的條件下進行生產。“預防為主”就是要求在生產過程中,對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不安全因素,采取積極的態度,制定各種預防措施,防患于未然。以控制和消除各種工傷事故及職業危害,達到安全生之目的。
篇2:礦井下阻燃膠帶防著火措施管理制度
目前我礦井下使用的皮帶機很多,為切實防止井下皮帶機著火事故的發生,特制定以下安全措施:
1、井下皮帶機的膠帶必須使用有“煤安”標志和“產品合格證”的正規廠家生產的阻燃膠帶。供應部門在進貨時必須嚴格對此進行把關,查驗并作好有關的臺帳和記錄。各皮帶安裝使用單位在領用膠帶時,必須嚴格進行檢查,嚴防非阻燃、不合格膠帶入井。
2、井下使用單位的干部要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切實重視和抓好皮帶機安全管理,堅持巡回檢查制度,嚴格執行和落實上級和本礦的各項有關皮帶防著火的規定及措施。
3、由使用單位負責,在每條皮帶機機頭要至少備放兩個滅火器和不少于0.2m3的滅火砂,并配備至少1條25米的膠管和快速接頭:由通滅部、通風隊負責在每條皮帶巷安設滅火水管,從機頭開始每50米安設一個水咀且要保證水管經常有水,安設好后交使用隊看管,使用隊配上25米長的膠管并要進行日常檢查維修,發現問題時匯報處理
4、由通滅部,通滅隊負責在皮帶機機頭、轉載點及沿線按“一通三防”有關規定安設齊全噴霧降塵裝置,并按規定落實皮帶巷粉塵沖洗工作,并每周至少沖洗一次巷道,沖洗時水不能灑在皮帶上,以防皮帶打滑和跑偏自動下滑而損傷皮帶。
5、各采掘隊要在煤倉上口安裝規格為300×300mm篩網或采取其它有效的限制大塊煤、石頭的方法和措施,禁止往煤倉拉大塊石頭和木料等,以防止壓帶、撕帶,造成皮帶摩擦著火和其他意外事故的發生。
6、采區皮帶機必須用水介質液力偶合器,不準使用油介質偶合器,防止噴油著火。
7、皮帶機頭硐室,皮帶巷內禁止存放廢油、木料等易燃物品。更換下的舊皮帶必須在一周之內回出地面。棉紗、破布等必須存放在密封容器內,運出地面。
8、當井下在皮帶機附近使用電焊、氣割時,嚴格按《煤礦安全規程》第二百二十三條規定寫出安全措施報上級主管部門審批后執行。隊干部必須現場跟班,瓦檢員檢查瓦斯、安檢員安全現場檢查。
9、皮帶巷巡回檢查人員嚴格監視皮帶運輸過程中的有關情況,發現異味,煙霧等異常情況時,立即停機,匯報調度室及有關部門進行處理。
10、通滅隊要在選煤樓上也按規定裝上防塵管路和噴嘴、閘門,保證防塵水的供給,選運隊每周要沖洗一次。
11、主要巷道內帶式輸送機機頭兩端各20米范圍,都必須用不燃性材料支護。
12、跑偏和打滑保護必須完好靈敏,以防止皮帶打滑和跑偏引發火災。
13、井下各皮帶機必須裝設齊全防滑,防跑偏保護裝置,條件具備的應設溫度、煙霧、自動灑水裝置。各保護必須定期進行檢查試驗確保其靈敏可靠。
14、逐步在皮帶機上推廣應用軟啟動裝置。
15、井下使用皮帶必須是阻燃膠帶,試驗數據齊全,下井前對膠帶進行檢查,禁止使用非阻燃膠帶。
篇3:礦井井下燒焊安全技術措施制度
為了規范我礦井下燒焊作業,杜絕因燒焊作業引起各類事故的發生,根據《煤礦安全規程》第223條規定,結合我礦實際情況,特制定本管理規定。
一、井下燒焊作業安全管理的一般要求
井下和井口房內不得從事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如果必須在井下主要硐室、主要進風井巷和井口房內進行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每次必須制定安全措施,并遵守下列規定:
㈠指定專人在場檢查和監督。
㈡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地點的前后兩端各10m的井巷范圍內,應是不燃性材料支護,并應有供水管路,有專人負責噴水。上述工作地點應至少備有2個滅火器。
㈢在井口房、井筒和傾斜巷道內進行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時,必須在工作地點的下方用不燃性材料設施接受火星。
㈣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地點的風流中,瓦斯濃度不得超過0.5%,只有在檢查證明作業地點附近20m范圍內巷道頂部和支護背板后無瓦斯積存時,方可進行作業。
㈤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完畢后,工作地點應再次用水噴灑,并應有專人在工作地點檢查1h,發現異狀,立即處理。
㈥在有煤(巖)與瓦斯突出危險的礦井中進行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時,必須停止突出危險區內的一切工作。
㈦煤層中未采用砌碹或噴漿封閉的主要硐室和主要進風大巷中,不得進行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
二、井下燒焊作業措施的編制
㈠有需要燒焊作業的施工單位負責按《煤礦安全規程》及上級有關部門安全規定的要求編制措施。
㈡井下燒焊作業措施內容必須確認以下責任人。
1.燒焊單位的一名正職在現場組織實施。
2.現場負責瓦斯檢查的人員名單。
3.現場負責灑水沖塵的人員名單。
4.現場負責防滅火的人員名單。
㈢井下燒焊作業措施中必須明確以下責任單位。
1.燒焊施工單位負責整個燒焊作業全過程的安全。
2.救護隊負責有毒有害氣體的檢查及安全監護。
3.通風科負責審核燒焊地點的通風狀況,明確該地點通風狀況能否滿足燒焊作業需要及采取的通風措施。
4.安全檢查隊負責燒焊措施落實的監督檢查。
㈣井下燒焊作業地點確定。
措施中必須明確燒焊作業地點,并寫明通風科對該點通風狀況的認定。
㈤井下燒焊作業時間確定。
井下燒焊作業必須安排在礦井八點班檢修期間或礦井停產檢修期間。
三、井下燒焊作業措施的審批程序
井下燒焊作業措施的審批必須有下列單位和礦領導組成:業務科室、機電科、通風科、安全檢查科、通風副總、機電副總、安全副總、總工程師、礦長。
四、井下燒焊作業措施的報送
措施審批后必須報送各業務科室:機電科、通風科、安全檢查科、安全檢查隊、救護中隊等,以備檢查。
五、井下燒焊作業措施的貫徹
井下燒焊作業措施的貫徹,由施工單位的隊長負責,在入井前對本措施貫徹到每一個參與燒焊作業人員,并簽字落實。
六、井下燒焊作業現場落實
㈠井下燒焊作業的現場,有施工單位一名正職負責在現場組織實施。
㈡按措施要求參與燒焊作業人員全部到位后方可作業。
㈢救護隊員檢查作業地點瓦斯在0.5%以下時方可作業。
㈣燒焊作業前專職灑水人員對作業地點前后20米巷道、巷幫、頂板及作業體進行灑水沖塵。
㈤防滅火器材準備齊全和完好,專職防滅火人員監護現場作業。
㈥安全檢查隊安全檢查員負責監督檢查措施的落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