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安全管理措施法
管理方法——事故預防對策之技巧。礦山安全管理是一門科學,礦山安全管理方法是一種技術。礦山安全管理的方法得當,是保證礦山安全管理效能充分發揮的重要因素。
1安全系統工程法
在礦山生產過程中,導致礦山災害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礦山安全管理必須從整個礦山系統的總體出發,研究人、社會、環境、技術、經濟等因素構成的礦山安全大協調系統,建立礦工生命保障、健康;礦山財產安全;礦山環保、信譽的目標管理體系。
過去,礦山安全管理多局限于單個礦井、單個災害種類、單個側面的管理,局限于具體的災害事件的管理,即進行孤立的管理,其管理成果應用有限,很難進行實質性的大規模推廣應用。因此,礦山安全管理應向綜合化和系統化方面發展,即大力開展對多礦區、多礦種、多種礦山災害的總體安全研究,使之真正做到“安全減災,綜合防治”。
2安全評價法
安全評價也稱為危險評價或風險評價,是按照科學的程序和方法,對礦山系統中的危險因素、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及損失與傷害程度進行調查研究與分析論證,并以既定的指數、等級或概率值做出表示,再針對存在的問題,根據當前科學技術水平和經濟條件,提出有效的安全措施,以便消除危險或將危險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3事故預測與預防法
事故預測:礦山災害事故具有因果性、偶然性、必然性、再現性的特征;意外事故是一種隨機現象,對于個別考察無具有不確定性,但對于大樣本,則表現出規律性。因此,運用概率統計的方法是研究礦山災害事故規律、進行礦山安全管理的重要方法。事故性質:小概率事件;隨機現象;大數法則。預測方法:時間序列預測法;線性回歸預測法;灰色預測法;趨勢外推預測法;主次因素薄弱環節預測法;規范反饋預測法等。
事故預防:礦山災害事故的預防模式可分為事后型模式和預期型模式兩種。事后型模式是一種被動的對策,即在礦山災害事故或災難發生后進行整改,以避免同類事故再度發生的一種對策。這種對策遵循如下技術步驟:礦山災害事故發生——調查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提出整改對策——實施對策——進行評價——新的對策。預期型模式是一種主動、積極地預防礦山災害事故發生的對策。顯然這是現代礦山安全管理的重要方法。其基本的技術步驟是:提出礦山安全或減災目標——分析存在的問題——找出主要問題——制定實施方案——落實方案——評價——新的目標。
4安全目標法
礦山安全目標管理的基本方法是,根據當前礦山企業所面臨的形勢和社會需要,由上級制定出一定時期(通常是一年或一季)礦山安全管理所要達到的總目標,然后將安全目標分解落實到下級各部門或個人,要求下級各部門或個人根據上級制定的安全目標和保障措施,來制定自己的安全目標和保障措施,并將其付諸實施;然后,再對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和考核,作為進一步搞好礦山安全目標管理的依據。簡言之,礦山安全目標管理就是讓礦山企業各級管理人員和礦工親自參加安全目標的制定,在工作中實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既定目標的一種管理方法。由此可見,礦山安全目標管理是一種重視人、激勵人、能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動態管理方法,其最終目的是實現礦山安全的整體優化,即使礦山生產達到最佳的整體安全運行效應。
篇2:礦山安全管理措施法
管理方法——事故預防對策之技巧。礦山安全管理是一門科學,礦山安全管理方法是一種技術。礦山安全管理的方法得當,是保證礦山安全管理效能充分發揮的重要因素。
1安全系統工程法
在礦山生產過程中,導致礦山災害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礦山安全管理必須從整個礦山系統的總體出發,研究人、社會、環境、技術、經濟等因素構成的礦山安全大協調系統,建立礦工生命保障、健康;礦山財產安全;礦山環保、信譽的目標管理體系。
過去,礦山安全管理多局限于單個礦井、單個災害種類、單個側面的管理,局限于具體的災害事件的管理,即進行孤立的管理,其管理成果應用有限,很難進行實質性的大規模推廣應用。因此,礦山安全管理應向綜合化和系統化方面發展,即大力開展對多礦區、多礦種、多種礦山災害的總體安全研究,使之真正做到“安全減災,綜合防治”。
2安全評價法
安全評價也稱為危險評價或風險評價,是按照科學的程序和方法,對礦山系統中的危險因素、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及損失與傷害程度進行調查研究與分析論證,并以既定的指數、等級或概率值做出表示,再針對存在的問題,根據當前科學技術水平和經濟條件,提出有效的安全措施,以便消除危險或將危險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3事故預測與預防法
事故預測:礦山災害事故具有因果性、偶然性、必然性、再現性的特征;意外事故是一種隨機現象,對于個別考察無具有不確定性,但對于大樣本,則表現出規律性。因此,運用概率統計的方法是研究礦山災害事故規律、進行礦山安全管理的重要方法。事故性質:小概率事件;隨機現象;大數法則。預測方法:時間序列預測法;線性回歸預測法;灰色預測法;趨勢外推預測法;主次因素薄弱環節預測法;規范反饋預測法等。
事故預防:礦山災害事故的預防模式可分為事后型模式和預期型模式兩種。事后型模式是一種被動的對策,即在礦山災害事故或災難發生后進行整改,以避免同類事故再度發生的一種對策。這種對策遵循如下技術步驟:礦山災害事故發生——調查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提出整改對策——實施對策——進行評價——新的對策。預期型模式是一種主動、積極地預防礦山災害事故發生的對策。顯然這是現代礦山安全管理的重要方法。其基本的技術步驟是:提出礦山安全或減災目標——分析存在的問題——找出主要問題——制定實施方案——落實方案——評價——新的目標。
4安全目標法
礦山安全目標管理的基本方法是,根據當前礦山企業所面臨的形勢和社會需要,由上級制定出一定時期(通常是一年或一季)礦山安全管理所要達到的總目標,然后將安全目標分解落實到下級各部門或個人,要求下級各部門或個人根據上級制定的安全目標和保障措施,來制定自己的安全目標和保障措施,并將其付諸實施;然后,再對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和考核,作為進一步搞好礦山安全目標管理的依據。簡言之,礦山安全目標管理就是讓礦山企業各級管理人員和礦工親自參加安全目標的制定,在工作中實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既定目標的一種管理方法。由此可見,礦山安全目標管理是一種重視人、激勵人、能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動態管理方法,其最終目的是實現礦山安全的整體優化,即使礦山生產達到最佳的整體安全運行效應。
篇3:電子政務網絡安全管理辦法
電子政務網絡安全管理辦法
為加強我縣電子政務網絡安全管理工作,確保網絡安全運行,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特制定電子政務網絡安全管理辦法。
1、各單位網絡管理人員必須精心維護好單位的網絡設備,做到防塵、防熱、防潮、防水、防磁、防靜電等,以增加設備使用年限。縣政府辦將定期對各單位的網絡管理情況進行檢查,發現不能達到以上要求的單位,將對其進行通報批評,對由于管理人員疏忽造成網絡安全事故的,將追究相關管理員及單位領導責任。
2、各聯網單位不得隨意更改政務網絡接入設備配置,不得擅自切斷電子政務網絡設備電源,不得擅自挪動相關設備和切斷、移動相關傳輸線路,不得擅自與其他網絡對接,不得隨意增加交換機、集線器以及接入信息點數量,如需進行以上變動,應向縣政府辦信息科提出申請,經批準后方可實施。
3、各聯網單位要增強網絡安全意識,嚴禁登陸瀏覽黃色網站(網頁),禁止下載、使用存在安全隱患的軟件,不得打開來歷不明的電子郵件附件,不得隨意使用計算機文件共享功能,防止計算機受到病毒的侵入。
4、工作時間禁止玩網游、下載電影及大型軟件,以保證本單位網絡速度。縣政府辦信息科將采取技術措施對互聯網出入口的數據進行監控,對發現的問題將在全縣范圍內進行通報,并按照相關規定嚴肅處理。
5、政務網計算機使用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政務網信息與網絡安全的責任和義務,所有關于本單位網站、論壇、信息錄入等密碼要嚴格保密不得泄露,一旦泄露立即報政府辦信息科進行密碼修改。
6、各接入單位應當定期制作計算機信息系統備份,備份介質實行異地存放。對可能遭受的侵害和破壞,應當制定災難防治預案。
7、要配備計算機系統補丁升級和病毒防治工具,定期進行系統補丁升級和病毒檢查。使用新機、新盤及拷貝的軟件、數據,上機前應進行系統補丁升級和病毒檢查。
8、辦工人員嚴禁下列操作行為:
(1)非法侵入他人計算機信息系統和聯網設備操作系統;
(2)未經授權對他人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和干擾,影響計算機信息系統正常運行;
(3)故意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程序;
(4)將非業務用計算機或網絡擅自接入政務內網,將業務用計算機或網絡接入互聯網或其他非政府機關的網絡;
(5)在政務網使用的計算機及網絡設備在未采取安全隔離措施的情況下同時連接政務網和其它網絡;
(6)將存有涉密信息的計算機擅自連接國際互聯網或其他公共網絡;
(7)擅自在政務網上開設與工作無關的網絡服務;
(8)發布*、淫穢色情等有害信息;
(9)擅自對政務網計算機信息系統和網絡進行掃描;
(10)對信息安全事(案)件或重大安全隱患隱瞞不報;
(11)擅自修改計算機ip或mac地址。
9、在發生緊急事件時,為避免造成更大損失和影響,信息科有權或者要求有關部門采取以下措施:
(1)拆除可能影響安全或有安全隱患的設備或部件;
(2)隔離相關的終端、服務器或網絡;
(3)關閉相關的終端、服務器或網絡;
10、各節點單位要加強計算機病毒的防治工作,切實履行下列職責:
(1)建立本單位的計算機病毒防治管理制度;
(2)采取計算機病毒安全技術防治措施;
(3)對本單位節點微機使用人員進行計算機病毒防治教育和培訓;
(4)使用具有計算機信息與系統安全專用產品銷售許可證的網絡安全產品,定期檢測,做好殺毒軟件的升級,清除計算機信息系統中的計算機病毒,并備有檢測清除記錄;
(5)禁止在政務網上使用來歷不明、可能引發病毒傳染的軟件;對于來歷不明的可能帶有計算機病毒的軟件應使用正版殺毒軟件檢查、殺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