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水體污染防控緊急措施設計導則范本

水體污染防控緊急措施設計導則范本

2024-07-22 閱讀 7257

哈爾濱松花江發生重大水污染事件以后,國家出臺了“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中國石化隨后出臺了“關于印發《水體環境風險防控要點》(試行)的通知”及設計導則。并在公司內全面鋪開整改工作。

水體污染防控緊急措施設計導則

1目的及范圍

1.1為防范和控制石化企業發生事故時或事故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物料泄漏和污水對周邊水體環境的污染及危害,降低環境風險,制定本導則。

1.2本導則適用于制定和完善現有石化企業內工藝裝置、儲運設施、公用設施事故所導致的水體污染防控緊急措施。

1.3其他設施可參照執行。

2總則

2.1石化企業必須具備水體污染防控緊急措施。

2.2在制定水體污染防控緊急措施時應優先考慮利用現有設施。當現有設施不能滿足要求時,應制定特殊情況下的防控措施預案,同時應抓緊增補和完善防控設施。

2.3結合現有設施條件,事故時如能夠通過轉移物料達到避免事故擴大的,應首先進行物料轉移。

2.4按發生1處事故設防,但編制預案時應考慮事故連鎖反應的可能性。

2.5本導則同現行國家、行業標準規范相抵觸時按要求較高者執行。

2.6本導則的執行應與集團公司“水體環境風險預防要點”相結合。

3一般要求

3.1事故識別應從水體環境危害物質生產、儲存、運輸等各環節、全過程進行分析和評價。

3.2水體污染防控措施應在對以下因素進行識別和分析后確定。

a)水體環境危害物質識別;

b)確定危險源分布位置;

c)確定排水系統服務范圍;

d)污水處理能力識別;

e)消防能力確定;

f)事故識別;

g)事故處置過程分析;

h)事故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3.3應結合全廠總平面布局、場地豎向、道路及排雨水系統現狀,以自流排放為原則合理劃分事故排水收集系統。

3.4當雨水必須進入事故排水收集系統時應采取措施盡量減少進入該系統的雨水匯水面積。

4裝置區

4.1生產、使用水體環境危害物質的裝置應采取措施確保事故本身及處置過程中受污染排水的收集。

4.2應根據收集區內生產裝置正常運行時及事故時受污染排水和不受污染排水的去向,設置排水切換設施。

5罐區

5.1儲存可燃性對水體環境有危害物質的儲罐未設置防火堤的應按現行規范設置。現有不能滿足防火及儲存泄漏物料要求的防火堤應進行完善。

5.2非可燃性對水體環境有危害物質的儲罐應設置圍堰或事故存液池,圍堰或事故存液池有效容積不宜小于罐組內1個最大儲罐的容積。

注:事故存液池指設置于罐區附近的用于收集泄漏物料的設施。

5.3應根據防火堤、圍堰內儲罐正常運行時污水、廢水及事故時受污染排水和不受污染排水的去向,設置排水切換設施。

6事故排水收集

6.1事故排水可利用污水系統、清凈水系統收集,排放總管宜采用密閉形式,難以采用密閉形式時應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6.2事故排水收集系統的排水能力應按事故排水流量進行校核。事故排水流量包括物料泄漏流量、消防水流量、清凈水流量、雨水流量等。

6.3事故排水收集系統的自流管道可按滿流校核。

6.4事故排水收集系統在各裝置排水接入處宜設置水封,防止揮發性氣體蔓延。

7事故排水儲存

7.1應設置能夠儲存事故排水的儲存設施。儲存設施包括事故池、事故罐、防火堤內或圍堰內區域等。

7.2事故儲存設施總有效容積:

V總=(V1+V2-V3)ma*+V4+V5

注:(V1+V2-V3)ma*是指對收集系統范圍內不同罐組或裝置分別計算V1+V2-V3,取其中最大值。

V1--收集系統范圍內發生事故的一個罐組或一套裝置的物料量。

注:儲存相同物料的罐組按一個最大儲罐計,裝置物料量按存留最大物料量的一臺反應器或中間儲罐計;

V2--發生事故的儲罐或裝置的消防水量,m3;

V2=∑Q消t消

Q消--發生事故的儲罐或裝置的同時使用的消防設施給水流量,m3/h;

t消--消防設施對應的設計消防歷時,h;

V3--發生事故時可以轉輸到其他儲存或處理設施的物料量,m3;

V4--發生事故時仍必須進入該收集系統的生產廢水量,m3;

V5--發生事故時可能進入該收集系統的降雨量,m3;

V5=10qF

q--降雨強度,mm;按平均日降雨量;

q=qa/n

qa--年平均降雨量,mm;

n--年平均降雨日數。

F--必須進入事故廢水收集系統的雨水匯水面積,ha;

7.3罐區防火堤內容積可作為事故排水儲存有效容積。

7.4排至事故池的排水管道在自流進水的事故池最高液位以下的容積可作為事故排水儲存有效容積。

7.5在現有儲存設施不能滿足事故排水儲存容量要求時,應設置事故池。

V事故池=V總-V現有

V現有--用于儲存事故排水的現有儲存設施的總有效容積。

7.6應設置迅速切斷事故排水直接外排并使其進入儲存設施的措施。

7.7事故處置過程中未受污染的排水不宜進入儲存設施。

7.8事故池可能收集揮發性有害物質時應采取安全措施。

7.9事故池非事故狀態下需占用時,占用容積不得超過1/3,并應設有在事故時可以緊急排空的技術措施。

7.10自流進水的事故池內最高液位不應高于該收集系統范圍內的最低地面標高,并留有適當的保護高度。

7.11當自流進入的事故池容積不能滿足事故排水儲存容量要求,須加壓外排到其它儲存設施時,用電設備的電源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所規定的一級負荷供電要求。

8事故排水處置

8.1根據事故時產生不同的環境危害物質,制定合理的后處理措施。

篇2:水體污染防控緊急措施設計導則范本

哈爾濱松花江發生重大水污染事件以后,國家出臺了“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中國石化隨后出臺了“關于印發《水體環境風險防控要點》(試行)的通知”及設計導則。并在公司內全面鋪開整改工作。

水體污染防控緊急措施設計導則

1目的及范圍

1.1為防范和控制石化企業發生事故時或事故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物料泄漏和污水對周邊水體環境的污染及危害,降低環境風險,制定本導則。

1.2本導則適用于制定和完善現有石化企業內工藝裝置、儲運設施、公用設施事故所導致的水體污染防控緊急措施。

1.3其他設施可參照執行。

2總則

2.1石化企業必須具備水體污染防控緊急措施。

2.2在制定水體污染防控緊急措施時應優先考慮利用現有設施。當現有設施不能滿足要求時,應制定特殊情況下的防控措施預案,同時應抓緊增補和完善防控設施。

2.3結合現有設施條件,事故時如能夠通過轉移物料達到避免事故擴大的,應首先進行物料轉移。

2.4按發生1處事故設防,但編制預案時應考慮事故連鎖反應的可能性。

2.5本導則同現行國家、行業標準規范相抵觸時按要求較高者執行。

2.6本導則的執行應與集團公司“水體環境風險預防要點”相結合。

3一般要求

3.1事故識別應從水體環境危害物質生產、儲存、運輸等各環節、全過程進行分析和評價。

3.2水體污染防控措施應在對以下因素進行識別和分析后確定。

a)水體環境危害物質識別;

b)確定危險源分布位置;

c)確定排水系統服務范圍;

d)污水處理能力識別;

e)消防能力確定;

f)事故識別;

g)事故處置過程分析;

h)事故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3.3應結合全廠總平面布局、場地豎向、道路及排雨水系統現狀,以自流排放為原則合理劃分事故排水收集系統。

3.4當雨水必須進入事故排水收集系統時應采取措施盡量減少進入該系統的雨水匯水面積。

4裝置區

4.1生產、使用水體環境危害物質的裝置應采取措施確保事故本身及處置過程中受污染排水的收集。

4.2應根據收集區內生產裝置正常運行時及事故時受污染排水和不受污染排水的去向,設置排水切換設施。

5罐區

5.1儲存可燃性對水體環境有危害物質的儲罐未設置防火堤的應按現行規范設置。現有不能滿足防火及儲存泄漏物料要求的防火堤應進行完善。

5.2非可燃性對水體環境有危害物質的儲罐應設置圍堰或事故存液池,圍堰或事故存液池有效容積不宜小于罐組內1個最大儲罐的容積。

注:事故存液池指設置于罐區附近的用于收集泄漏物料的設施。

5.3應根據防火堤、圍堰內儲罐正常運行時污水、廢水及事故時受污染排水和不受污染排水的去向,設置排水切換設施。

6事故排水收集

6.1事故排水可利用污水系統、清凈水系統收集,排放總管宜采用密閉形式,難以采用密閉形式時應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6.2事故排水收集系統的排水能力應按事故排水流量進行校核。事故排水流量包括物料泄漏流量、消防水流量、清凈水流量、雨水流量等。

6.3事故排水收集系統的自流管道可按滿流校核。

6.4事故排水收集系統在各裝置排水接入處宜設置水封,防止揮發性氣體蔓延。

7事故排水儲存

7.1應設置能夠儲存事故排水的儲存設施。儲存設施包括事故池、事故罐、防火堤內或圍堰內區域等。

7.2事故儲存設施總有效容積:

V總=(V1+V2-V3)ma*+V4+V5

注:(V1+V2-V3)ma*是指對收集系統范圍內不同罐組或裝置分別計算V1+V2-V3,取其中最大值。

V1--收集系統范圍內發生事故的一個罐組或一套裝置的物料量。

注:儲存相同物料的罐組按一個最大儲罐計,裝置物料量按存留最大物料量的一臺反應器或中間儲罐計;

V2--發生事故的儲罐或裝置的消防水量,m3;

V2=∑Q消t消

Q消--發生事故的儲罐或裝置的同時使用的消防設施給水流量,m3/h;

t消--消防設施對應的設計消防歷時,h;

V3--發生事故時可以轉輸到其他儲存或處理設施的物料量,m3;

V4--發生事故時仍必須進入該收集系統的生產廢水量,m3;

V5--發生事故時可能進入該收集系統的降雨量,m3;

V5=10qF

q--降雨強度,mm;按平均日降雨量;

q=qa/n

qa--年平均降雨量,mm;

n--年平均降雨日數。

F--必須進入事故廢水收集系統的雨水匯水面積,ha;

7.3罐區防火堤內容積可作為事故排水儲存有效容積。

7.4排至事故池的排水管道在自流進水的事故池最高液位以下的容積可作為事故排水儲存有效容積。

7.5在現有儲存設施不能滿足事故排水儲存容量要求時,應設置事故池。

V事故池=V總-V現有

V現有--用于儲存事故排水的現有儲存設施的總有效容積。

7.6應設置迅速切斷事故排水直接外排并使其進入儲存設施的措施。

7.7事故處置過程中未受污染的排水不宜進入儲存設施。

7.8事故池可能收集揮發性有害物質時應采取安全措施。

7.9事故池非事故狀態下需占用時,占用容積不得超過1/3,并應設有在事故時可以緊急排空的技術措施。

7.10自流進水的事故池內最高液位不應高于該收集系統范圍內的最低地面標高,并留有適當的保護高度。

7.11當自流進入的事故池容積不能滿足事故排水儲存容量要求,須加壓外排到其它儲存設施時,用電設備的電源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所規定的一級負荷供電要求。

8事故排水處置

8.1根據事故時產生不同的環境危害物質,制定合理的后處理措施。

篇3:廉潔風險防控預警實施細則

廉潔風險防控預警實施細則

  第一條 堅持教育在前、制度在前、監督在前、預警在前;堅持突出重點、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推進,努力實現權力運行安全、項目建設安全、資金使用安全、干部成長安全,為全院發展、穩定提供有力的體制、機制、制度、紀律保障。

  第二條 實施腐敗風險預警防控工作堅持實事求是、科學管理、以人為本、注重預防、講究實效、獎懲分明的原則。

  第三條 腐敗風險預警防控是將風險管理理論應用于反腐倡廉工作實際,針對干部職工日常工作生活中可能出現或正在演化中的腐敗問題,通過清權查險、監督防范、預警控制、考核評責四個環節,采取前期預防、中期監控、后期處置等措施,對預防腐敗工作實施科學管理的過程。

  第四條 腐敗風險預警防控應堅持主動、全面、保障有效有力的原則,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進行,采取醫院黨政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對科室領導負責,科室領導對本科室人員負責的辦法,由醫院廉潔風險防控領導小組、醫院紀檢監察室和各相關職能科室、業務科室組織展開,實施多層次預警,層層保障。

  廉潔風險跡象預警提示的內容主要包括:告知信息來源,潛在的風險問題及產生風險的原因,涉及的科室、崗位或人員,有關法規及醫院相關制度規定,主要防范措施,提出相關要求等。

  第五條 預警信息收集的主要方式有:

  (一)利用信訪舉報、投訴、政風行風熱線等手段,了解群眾舉報、社會反映的情況。

  (二)利用民主生活會、民主測評等方式,發現相關人員存在的問題。

  (三)日常監督檢查、各項專項檢查及紀律審查中發現的缺點不足與違紀問題。

  (四)行業不正之風的新情況、新特點。

  (五)其他有關途徑。

  第六條 需要實施廉潔風險跡象預警提示的,包括以下情形:

  (一)各類監督檢查工作中,發現存在制度機制漏洞或落實環節不利,存在風險隱患的。

  (二)上級或醫院即將或正在實施有關人、財、物等涉及重要事權以及重大履職事項的活動,有必要預先警示的。

  (三)信訪調查發現存在較明顯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或一段時期內,多次接到信訪舉報反映同類問題的。

  (四)特邀社會監督員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各類媒體、社會輿論反饋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或評價的。

  (五)其他有必要的情形。

  第七條 預警信息處置的主要方式分三級:

  采取制發廉潔風險預警提示(整改)通知書(分藍、黃、紅三級)、情況通報、風險警示談話等方式進行。

  對科室實施預警提示,由醫院紀檢監察室或相關管理職能科室制發廉潔風險預警提示(整改)通知書;對個人預警提示,視情節輕重分別由科室負責人、分管領導及紀委書記與其進行風險警示談話,并做好相關記錄。

  第八條 廉潔風險跡象預警提示按以下程序實施:

  (一)院紀委、紀檢監察室或各科室根據獲取的廉潔風險跡象信息,擬定預警提示意見,包括預警等級、預警提示對象、內容、方式等,報醫院廉潔風險防控領導小組和紀檢監察室審批。

  (二)醫院廉潔風險防控領導小組批準后,由院紀檢監察部門實施預警提示。

  (三)預警提示對象按照預警提示要求,加強風險防范管理。對需要反饋落實情況的,按時限要求及時反饋。

  (四)醫院紀檢監察部門根據情況,對預警提示要求落實情況進行必要的跟蹤了解或監督檢查。

  第九條 實行責任追究,保障廉潔風險信息預警提示制度有效落實。預警提示對象不按規定落實預警提示要求,或不按要求落實情況的,予以批評教育;因不落實預警提示要求,導致風險進一步加劇或產生不良后果的,給予組織處理;情節嚴重的,按規定追究黨政紀律責任。

  第十條 本制度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附:三級廉潔風險防控預警提示(整改)通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