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硫化氫防控管理辦法

硫化氫防控管理辦法

2024-07-09 閱讀 1552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預防硫化氫中毒事故的發生,保護員工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制訂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硫化氫中毒是指員工在公司勘探、開發、儲運、銷售、檢維修及其他臨時性工作中因吸入硫化氫引發的影響身體與健康或生命安全的事件。

第三條?硫化氫防控工作本著“誰設計,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誰操作,誰負責”的原則,切實落實防控責任。

第四條?本辦法適用于冀東油田公司所屬各單位、控股子公司和承包商單位。

第二章建設階段?

第五條依據開發部門提供的數據,含有硫化氫的新建、改建、擴建項目論證、安全預評價和HAZOP分析,應包括對項目中硫化氫產生及危害的評價、分析內容,并提出相應對策措施和建議。

第六條新建、改建、擴建項目設計,應采取減少硫化氫產生的工藝技術,結合實際選用抗硫化氫腐蝕的設備和材料。

第七條在工藝設計過程中,應針對含硫介質或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產生硫化氫的可能性,采取預防措施。

第八條在制定含硫油氣井勘探開發方案或設計含硫原油加工工藝及含硫天然氣凈化、加工工藝時,應進行明確提示,并提出采取預防硫化氫中毒的技術措施。

第九條防硫化氫設備設施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第三章生產過程?

第十條施工作業中要嚴格遵守以下及相關硫化氫作業規程:1.鉆井作業要嚴格按照《含硫化氫油氣井安全鉆井推薦作法》要求進行作業;2.井下作業要嚴格按照《含硫化氫油氣井井下作業推薦作法》要求進行作業;3.測井作業要嚴格按照《含硫化氫測井安全防護規范》要求進行作業;4.油氣站場作業要嚴格按照《含硫化氫的油氣生產和天然氣處理裝置作業推薦方法》要求進行作業。

第十一條工藝技術、操作條件或加工物料等發生改變,有可能導致生產作業現場硫化氫濃度變化時,應該采取相關防護措施,及時修訂工藝指標、操作規程,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

第十二條對于含硫污水處理設施、輸送含硫化氫天然氣或含硫污水的管線和機泵等設施,應制定切實可靠的防范硫化氫泄露的措施,并明確責任人,定期檢查。

第十三條含硫甲乙類油罐進出油等工況時,禁止在罐頂進行人工現場采樣、檢尺、測溫(罐壁固定測溫除外)和更換、拆檢安全附件等作業。

第十四條在對輕質油罐和含有酸性氣體等介質的設備進行采樣、檢尺、脫水、堵漏、檢修等作業,要佩戴適用的防毒器具,站在上風向,除作業人員外,并有專人進行現場監護。

第十五條對儲存和運輸含有硫化物的原油、液化氣等設施應定期進行腐蝕檢測,防止油品中硫化物與金屬反應生成硫化亞鐵,發生自燃引發火災或爆炸事故。

第十六條對于處理含硫介質的裝置,在檢維修前,要把設備、管線中各種物料清除干凈,并進行氣體置換,在氣體采樣檢測符合要求時,方可進行檢修作業。

第十七條對儲存和處理含硫原油的重點裝置,如原油儲罐、三相分離器等,應在原油罐切水處、地漏、隔油池、除砂池等部位設置有醒目的硫化氫警示牌,標明硫化氫的毒理特性及防護要求。儲存加工高含硫天然氣,也應在容易發生泄露的部位設置醒目的硫化氫警示牌,標明硫化氫的毒理特性及防護要求。

第十八條在含硫化氫的裝置、設施、設備、管線區域附近進行作業,應對作業環境硫化氫濃度進行檢測,并根據需要佩戴防護用品。

第十九條非崗位人員,包括檢驗、計量、施工等人員進入有可能泄露硫化氫構成中毒危險的裝置或區域時,要得到崗位人員的許可,并在崗位人員的監護下方可進入。?

?第四章含硫廢物的排放

第二十條對含硫物質的排放應進行監控,嚴禁在含硫化合物管線中排放可與硫化物發生反應產生硫化氫的物質。

第二十一條含高濃度硫化氫的氣體(如酸性氣體等)必須經過焚燒或其他有效處理,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后方可排放。

第二十二條高含硫廢水應與其他廢水分開排放,含硫污水必須經過處理合格后方可與其他廢水混合排放或處理。

第二十三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將高濃度廢硫酸、廢堿液等有毒有害廢液直接向污水系統排放。

第二十四條酸渣與堿渣不得混合排放,防止發生反應后造成硫化氫中毒事故。

第二十五條含硫酸渣池排放口應設置警示牌,排渣時,操作人員應站在上風向,一人操作、一人監護,防止發生硫化氫中毒事故。第二十六條在高含硫的隔油池、污水池處采樣,檢測分析人員應站在上風向,并應佩戴防護用品。第二十七條污水井檢查及維護,需按《進入受限空間HSE管理規范》要求進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檢測,達到要求后方可下井作業。

第二十八條各單位應建立含酸廢液貯罐臺帳,在現場做明顯標識,并定期檢查。報廢的含酸儲罐,應采取有效措施及時處理。

第五章防?護?

第二十九條空氣中硫化氫濃度超過10mg/m3時,操作人員進入危險區,必須使用便攜式硫化氫報警儀和佩戴正壓自給型空氣呼吸器。

第三十條含硫化氫的裝置區應按照相關標準要求安裝固定式硫化氫報警儀。發現硫化氫超標報警時,應及時處理;情況嚴重時,應撤離現場人員并向上級報告。

第三十一條應根據生產崗位和工作環境特點,按照《含硫油氣田硫化氫監測與人身安全防護規程》、《生產作業現場應急物品配備規范》或《淺海石油作業硫化氫防護安全規定》要求,配備相應的安全防護器具,并指定專人管理,定期檢測、更換及維護,確保完好使用。

第三十二條在所有可能產生硫化氫的溝、池、容器等低洼處作業時,應使用必須的防護用品,防止人員中毒。

第三十三條對于固定檢測報警儀、便攜式檢測報警儀應進行定期校準及維護,確保完好有效。

第三十四條從事涉及硫化氫作業的人員,應按照規定定期進行體檢,對患有“職業禁忌癥”的崗位人員,應按要求及時調換工作崗位。

?第六章應急管理?

第三十五條所有可能接觸硫化氫的人員,上崗前必須接受有關防止硫化氫中毒及救護知識的培訓,經考試合格后,方準上崗。

第三十六條凡可能發生硫化氫中毒事件的單位,應制定應急預案,并組織相關人員定期演練。

篇2:安全生產管理重點防控措施

為了進一步加強我項目部安全管理,強化各部門、作業隊職工的安全意識和責任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狠抓事故防范,著重突出“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為實現2012年我項目大干第二季度各項指標順利完成,為大干第三季度奠定良好的基礎。就我部2012年度第二季度安全生產管理方面的工作進行總結:主要以現場重點施工部位安全檢查、夏季防暑降溫和今年防洪度汛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安全生產會議及技術交底培訓、安全物資采購的投入為主,兼顧了新設備進場的驗收和特種作業機械的安全檢查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局、路橋公司下發的各種文件精神為契機,認真組織項目部全體職工學習和貫徹落實會議精神要求,安排部署2012年第二季度我項目部的安全生產工作,要求員工都能按章操作,按制度執行。項目部定期組織召開安全生產會議,對后續施工過程中的危險源防控與措施進行落實和防控,對新進場工人組織進行三級教育活動,實行“先教育,后上崗”的原則,對分項工程進行安全技術交底和現場施工安全注意事項進行強調,要求施工隊負責人切實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切實明確安全生產的重要性。

二、充分利用局安全管理平臺,學習局內各單位的先進管理方法和經驗,提高我項目部安全管理水平,同時積極組織我部人員前去天津進行參加培訓,做好“三類人員”取證工作,迎接公司領導、局領導蒞臨我項目檢查指導上半年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對檢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認真整改落實。同時做好今年安全管理危險源的辨識工作,實行安全管理動態化。為后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審核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安全部充分和各工區、各作業面進行現場溝通,發現安全隱患應及時進行整改落實,確保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現場實行定崗責任制,檢查機械設備的靈活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保證設備的安全運行。對于預制場、項目部和橋梁下部施工各部位臨時用電進行了徹底檢查,要求線路老化、存在隱患,必須定期檢查和徹底更換的原則,定期進行職工宿舍和預制場的工人宿舍安全檢查。

四、特種設備安全管理重點監控:項目部四臺龍門吊、橋梁施工隊自己使用的起重吊車,預制場和橋梁施工隊的電工、電焊工種等。定期組織進行龍門吊電機、軌道夾片、制動部位進行重點檢查,使特種設備在可控、安全的狀態下運行。禁止酒后駕車和違章操作等現象,杜絕安全隱患。堅持特種設備操作人員持證上崗的原則。

五、加大安全投入力度,確保工地安全生產物資能夠滿足施工要求,同時對施工現場破壞的各種安全警示牌,現場防護進行維護和維修,加強對取土坑的安全標準化防護工作,下發各種文件進行強調進入夏季施工安全和現場安全注意事項。增設各種危險源告知牌、單元預警牌和標識標志。更換多出現場臨時老化電線,同時加強項目部宿舍和預制場活動板房安全消防設備,使安全投入滿足施工進度需要。

六、加強對項目部庫房的安全管理,檢查材料的堆放情況,并按規定進行了仔細的檢查,使之在規范可控的環境下運行。

七.重點強調夏季防暑降溫措施和2012年夏季我項目部防洪度汛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及時進行應急預案工作的演練和籌備,準備充足的防汛物資,順利都過第二季度安全汛期,確保二季度大干完成。

在下一季度,安全管理的重點側重于施工機械設備安全管理,人員的培訓、高空作業人員、起吊作業、夏季防暑降溫防洪度汛重點工作的落實和執行,臨時用電和特種設備的安全監管查,實行主要領導分區域管理,安全部加大隱患檢查和現場監督落實的組織體系,確實落實我項目部“四個體系”建設的根本保障和實施,進一步夯實各級人員的安全管理責任,做好重點部位、關鍵環節的安全監管工作,強化隱患排查治理工作。保證安全的投入,使安全生產在可控、有序的狀態下運行。

一、第三季度安全生產管控計劃:

安全教育培訓計劃

?加強對施工作業隊安全常識教育,堅持不懈地做好新入場人員的三級培訓教育,并利用業余時間或下雨天氣做好安全技術交底。安全員員每天上崗前進行“班前會”教育工作。及時就施工現場發生的安全隱患進行召開生產會議的形式落實整改。

2)施工現場重點管控計劃

施工作業面的不定期隱患排查、路基土方施工、橋梁下部結構、小型預制件的運輸和安裝、預制場、梁板張拉和壓漿、梁板運輸和吊裝安全施工管理、車輛道路交通以及場內運輸、施工現場的施工用電。橋梁下部結構混凝土澆筑過程的安全管理、夏季取土坑深基坑安全管理、路基施工過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項、預制場龍門吊和拌合站的規范操作操作。

3)生活營區域、辦公區域安全管控計劃:

?①?生活安全用電

?②?防火災、防食物中毒和觸電

二、?第三季度安全生產管控措施:

1.教育管控措施

①對施工人員安全培訓、安全技術交底、新入場人員安全教育、班前會教育。特別對高空作業、起重、吊裝和梁板運輸施工人員和特種作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術交底。

②要求每個施工班組在進行每天施工前,現場安全員首先進行班前會教育,對周邊環境的隱患進行排查,確認無不安全隱患的情況下,方可進行施工,如有不安全隱患,必須先排除隱患再進行施工。

2.現場管控措施

①(橋梁下部結構施工)高空作業施工、起重吊裝、腳手架施工,嚴格按照高空作業管理規定進行施工,現場專職安全員堅持日檢查、巡查,檢查作業面安全防護措施是否齊全到位,使一切不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②施工便道交通:進入夏季農忙時期,道路交通也是我們控制的重點,項目部、施工隊所有車輛要嚴格進行機械日常保養,加強值班車輛駕駛人員的安全教育,重點強調因下雨路滑、霧氣大、視線不清易發生交通事故的時刻送上下班工作,并且嚴格控制施工區域機械設備的行駛速度。施工便道“超車”現象。禁止出現酒后駕車和違章操作等不良現象。

③現場的施工用電:施工用電嚴格執行項目部施工用電管理制度。要求專職電工每天對各用電部位進行巡視、監督檢查,發現有隱患及時進行維修更換,配電柜必須上鎖,必須有防雨措施,必須要有接地措施,線路有問題必須有專職電工人員進行處理,非電工人士不得擅自進行處理。

④在施工現場混凝土澆筑過程中,要求現場施工負責人進行班前安全技術交底。檢查施工人員安全防護用品使用是否規范,機具安全保護措施。加強施工設備的安全檢查,加強現場施工夜間施工照明設施。

⑤路基施工:要求現場專人指揮車輛,同時夜間施工要求充足的照明設施,指揮人員車必須穿反光背心,手持手電筒,與機械車輛保持一定距離,防止出現碾壓事故,做到定期進行設備機械的保養和維護工作。

3.生活營區域、辦公區域安全管控措施

①生活用電:生活用電一定要按照項目部施工用電管理進行管理,專職電工和專職安全員對生活區的線路進行排查治理。嚴防安全事故的發生。

②防火、防中毒和防觸電的管控:為確保安全文明、環保工作的順利進行,要求各部門、施工作業隊加強防火工作。嚴禁在宿舍內使用熱水器、熱的快等熱水設備,如使用電源要做到人離電關;要對使用電路進行一次全面清查,及時更新老化電路及容易出現問題的線路,杜絕火災事故的發生。

三.?實現安全目標

徐明高速公路第八合同段工程項目部在大干第三季度內無輕傷無事故。真正保障全體員工身心健康,實現最佳的健康安全狀態。

徐明高速公路質量安全環保部

2012年6月20日

篇3:八一醫院重點部位感染預防控制措施

第一醫院重點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一、呼吸道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并落實;

2、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應分開安置,同類感染病人相對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單獨安置,并根據病原體、疾病的傳播途徑采取相應的消毒隔離措施;

3、保持病室環境清潔,定時開窗通風,定期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并達到相應的衛生學要求,房屋改造時要預防軍團菌和曲霉菌感染;

4、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嚴格掌握機械通氣指征,盡量采用無創通氣,限制插管的留置時間。對建立人工氣道患者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5、重復使用的呼吸機回路管道、霧化器等應達到滅菌或高水平消毒,霧化器及其管道、面罩等應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機管路避免頻繁更換(一般情況下每周更換1-2次,如有明顯分泌物污染則應及時更換);集水器應處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時傾倒,避免倒流入肺;

6、吸氧病人應加強呼吸道濕化,濕化瓶內應為無菌蒸餾水,且應每24小時更換;

7、注意口腔衛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病情許可時采取半臥位,控制進食速度和量,盡量避免使用H2受體阻滯劑,及時清除聲門下分泌物;

8、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氣道分泌物,定時翻身拍背,以促進排痰。手術病人術前應戒煙,術后鼓勵病人有效咳嗽排痰,盡早起床活動,避免使用鎮靜劑;

9、醫務人員接觸病人和操作前后應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診療護理操作時應戴口罩,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時應戴手套(手部皮膚有破損必須戴雙層手套),對可能發生血、體液飛濺的操作時應戴防護眼鏡,必要時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圍裙;

10、不宜常規使用抗菌藥物預防肺部感染。

二、泌尿道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泌尿道感染的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并落實;

2、嚴格掌握留置導尿的指征,只有在必需時才使用,并盡早拔除。術前導尿宜在手術室進行;

3、選擇合適的導尿管,盡量選用管徑適宜、帶有壺腹的硅膠導尿管(盡可能避免用橡膠導尿管)。插管時應注意無菌操作,動作輕柔,避免損傷,正確固定導管,避免滑動或牽拉;

4、維護連續密閉的尿液引流系統,導尿管與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輕易脫開,集尿袋應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觸及地面;保持引流通暢;

5、采集尿標本作培養時,應在導尿管遠端接口處用無菌空針抽取尿液;

6、加強留置導尿管的護理,保持會陰部清潔和干燥,每日應采用無菌鹽水或碘伏清洗尿道外口,鼓勵病人多飲水,每日尿量保持1500ml以上;每周更換引流袋,若尿管阻塞應立即更換;

7、不使用抗菌藥物作連續膀胱沖洗預防感染;

8、嚴格手衛生管理,醫務人員接觸病人和操作前后應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三、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手術部位感染的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并落實;

2、手術室環境清潔,符合衛生學標準及預防醫院感染的要求,不同類別的手術安置在相應級別的潔凈環境下進行;傳染病人手術安置在隔離手術間進行,醫務人員嚴格執行隔離預防技術的規定;

3、出入手術室應當嚴格遵循手術室管理規定和工作流程,更換手術室專用工作衣、鞋、帽和口罩,認真執行外科手消毒程序,戴無菌手套,必要時戴雙層手套;手術過程中手套意外破損,應立即更換;

4、手術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以及各種敷料必須達到滅菌水平;接觸病人的麻醉用品應當一人一用一消毒。避免在手術者背后傳遞器械和物品,墜落在手術床邊緣以下或者手術器械臺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應當視為污染;

5、醫務人員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應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提高手術技巧。必須進行的傷口引流,應首選閉合式引流。手術過程中手術室的門應當關閉,盡量減少人員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動和交談;

6、嚴格遵守手術切口護理和引流操作規程,換藥操作時應按清潔傷口、感染傷口、隔離傷口依次進行,特殊感染病人如炭疽、氣性壞疽、破傷風等嚴格執行隔離措施;

7、對擇期手術的病人術前住院日應少于3天,若無禁忌癥,術前應使用抗菌皂洗澡;

8、避免不必要的術前備皮。必須備皮時選擇不損傷皮膚的脫毛方法,在手術當天或手術室內進行;嚴格消毒手術部位的皮膚;

9、進入手術室潔凈區域的物品、藥品應當拆除外包裝后存放,設施、設備應當進行表面的清潔處理;

10、遵循《抗菌藥物臨床使用指導原則》和本省管理辦法,嚴格掌握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的指征,正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四、胃腸道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胃腸道感染的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并落實;

2、加強飲食管理,對病人及家屬做好衛生宣教,要食用衛生、新鮮的食物;

3、腸道疾病流行期間(每年5月1日-10月31日)應開設腸道疾病門診和腸道疾病專用的輸液、觀察、治療室;對患有腸道感染病人、產婦及其嬰兒進行隔離,直到感染性病因被排除,連續3次大便培養(至少間隔24小時以上)陰性后,再回原崗位工作;

4、工作人員出現急性腹瀉時,應立即做大便常規或培養,可疑為感染性腹瀉時應暫調離病人直接接觸的崗位;當臨床癥狀消失和2次大便培養(至少間隔24小時以上)陰性后,再回原崗位工作;

5、實施胃腸減壓、鼻飼等操作時應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胃腸減壓管、鼻飼管等應一人一用一消毒;

6、嚴格執行手衛生管理,醫務人員接觸病人和操作前后應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7、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尤其對口服廣譜抗菌藥物,嚴禁濫用。加強用藥過程中的監測,一旦出現腹瀉即應警惕,及早診斷、治療,防止二重感染和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8、加強病人糞便等排泄物管理。病人出院后要進行空氣、物品、床單等的終末消毒。

五、醫院內肺炎的預防與控制措施

醫院獲得性肺炎(HAP),也稱醫院內肺炎(NP),是我國最常見的醫院感染類型,呼吸機相關肺炎(VAP)尤為嚴重。根據衛生部醫院感染控制項目組的相關要求和我院的具體情況,特制定預防HAP/VAP措施如下:

1、如無禁忌癥,應將床頭抬高30-45度;

2、對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議洗必泰漱口或口腔沖洗,每2-6小時一次;

3、鼓勵手術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術)早期下床活動;

4、指導患者正確咳嗽,必要時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

嚴格掌握氣管插管或切開適應癥,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的患者應優先考慮無創通氣;

6、對氣管插管或切開患者,吸痰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吸痰前、后,醫務人員必須遵循手衛生規則;

7、建議使用可吸引的氣管導管,定期(每小時)作聲門下分泌物引流;

8、呼吸機螺紋管每周更換1次,有明顯分泌物污染時則應及時更換;濕化器添加水使用無菌蒸餾水,每天更換;螺紋管冷凝水應及時作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傾倒在室內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氣道;

9、對于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患者,每天評估是否可以撤機和拔管,減少插管天數;

10、正確進行呼吸機及相關配件的消毒:

⑴消毒呼吸機外殼、按鈕、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一次;

⑵耐高溫的物品如呼吸機螺紋管、霧化器、金屬接頭、濕化罐等,首選清洗消毒機清洗消毒,干燥封閉保存。不耐高溫的物品如某些材質的呼吸機螺紋管、霧化器等,應選擇高水平消毒方法,如2%戊二醛、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等浸泡消毒,流動水沖洗、晾干密閉保存。

⑶不必對呼吸機的內部進行常規消毒。

11、不宜常規采用選擇性消化道脫污染(SDD)來預防HAP/VAP;

12、盡量減少使用或盡早停用預防應激性潰瘍的藥物,包括H2受體阻滯劑如西米替丁和/或制酸劑;

13、對于器官移植、粒細胞減少癥等嚴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應進行保護性隔離,包括安置于層流室,醫務人員進入病室須戴口罩、帽子,穿無菌隔離衣等;

14、有關預防措施對全體醫務人員包括護工定期進行教育培訓。

六、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尿路感染(UTI)是第二位常見醫院感染類型,75%-80%與留置導尿管相關。為有效預防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控制措施:

1、插管前準備與插管時的措施:

⑴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導尿;

⑵仔細檢查無菌導尿包,如過期、外包裝破損、潮濕等,不得使用;

⑶根據年齡、性別、尿道情況選擇合適的導尿管口徑、類型。通常成年男性選16F,女性選14F;

⑷規范手衛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⑸常規的消毒方法: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圍皮膚粘膜,程序如下:

①男性:自尿道口、龜頭向外旋轉擦拭消毒,注意洗凈包皮及冠狀溝;

②女性:先清洗外陰,其原則由上至下,由內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兩側大小陰唇,最后會陰、肛門,每一個棉球不能重復使用;

⑹插管過程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動作要輕柔,避免尿道粘膜損傷;

⑺對留置導尿患者,應采用密閉式引流系統。

2、插管后的預防措施

⑴保持尿液引流系統通暢和完整,不要輕易打開導尿管與集尿袋的接口;如要留取尿標本,可從集尿袋采集,但此標本不得用于普通細菌和真菌學檢查;

⑵導尿管不慎脫落或導尿管密閉系統被破壞,需要更換導尿管;

⑶疑似導尿管堵塞應更換導管,不得沖洗;

⑷保持尿道口清潔,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潔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潔以后還需消毒;

⑸患者洗澡或擦身時要注意對導管的保護,不要把導管浸入水中;

⑹不主張使用含消毒劑或抗菌藥物的生理鹽水進行膀胱沖洗或灌注來預防泌尿道感染;

⑺懸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時清空袋中尿液;

⑻長期留置導尿管病人,定期更換導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⑼疑似出現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藥物治療前,應先更換導尿管;

⑽每天評價留置導管的必要性,盡早拔除導管。

3、其他預防措施

⑴定期對醫務人員進行宣教;

⑵定期公布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UTI)的發生率。

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血管內留置導管廣泛應用于各臨床科室,尤其是重癥監護病房(ICU)。因導管插入、護理等不當,導致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見,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根據衛生部醫院感染控制項目組的相關要求和醫院的具體情況,特制定預防CR-BSI措施如下:

1、插管時的預防控制措施

⑴深靜脈置管時應遵守最大限度的無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應鋪大無菌單;

⑵操作人員應戴帽子、口罩、穿無菌手術衣;

⑶認真執行手消毒等程序,戴無菌手套,插管過程中手套意外破損應立即更換;

⑷插管過程中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技術;

⑸使用的醫療器械以及各種敷料必須達到滅菌水平,接觸病人的麻醉用品應當一人一用一消毒;

⑹權衡利弊后選擇合適的穿刺點,成人盡可能選擇鎖骨下靜脈;

⑺建議0.5%碘伏消毒穿刺點皮膚;

⑻建議選用抗菌定植導管;

⑼患有癤腫、濕疹等皮膚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攜帶有MRSA的工作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進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預防控制措施

⑴用無菌透明專用貼膜或無菌紗布敷料覆蓋穿刺點;

⑵定期更換穿刺點敷料,更換間隔時間:無菌紗布為1天/次,專用貼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現潮濕、松動、沾污時應立即更換;

⑶接觸導管接口或更換敷料時,須進行嚴格的手衛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⑷保持三通鎖閉清潔,如有血跡等污染應立即更換;

⑸病人洗澡或擦身時要注意對導管的保護,不要把導管浸入水中;

⑹輸液管更換不宜過頻,但在輸血、輸入血制品、脂肪乳劑后或停止輸液時應及時更換;

⑺對無菌操作不嚴的緊急置管,應在48小時內更換導管,選擇另一穿刺點;

⑻懷疑導管相關感染時,應考慮拔除導管,但不要為預防感染而定期更換導管;

⑼由經過培訓且經驗豐富的人員負責留置導管的日常護理;

⑽每天評價留置導管的必要性,盡早拔除導管。

3、其他預防措施

⑴定期對醫護人員進行相關培訓;

⑵定期公布CR-BSI的發生率;

4、循證醫學不推薦的預防措施

⑴不提倡常規對拔出的導管尖端進行細菌培養,除非懷疑有CR-BSI;

⑵還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藥物的藥膏;

⑶不要常規使用抗感染藥物封管來預防CR-BSI;

⑷不推薦通

過全身用抗菌藥物預防CR-BSI;

⑸不要為了預防感染而定期更換中心靜脈導管和動脈導管;

⑹不要為了預防感染而常規通過導絲更換非隧道式導管;

⑺不要常規在中心靜脈導管內放置過濾器預防CR-B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