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生產車間不安全因素及應對措施

生產車間不安全因素及應對措施

2024-07-22 閱讀 4985

1、不安全因素

事故潛在的不安全因素是造成人的傷害、物的損失事故的先決條件,各種人身傷害事故均離不開物與人這兩個因素。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是造成絕大部分事故的兩個方面潛在的不安全因素,通常也可稱作事故隱患。在人與物兩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根本的,因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的背后,實質上還是隱含著人的因素。人身傷害事故就是人與物之間產生的一種意外現象。分析大量事故的原因可以得知,單純由于不安全狀態或者單純由于不安全行為導致的事故情況并不多,事故幾乎都由多種原因交織而形成的,是由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狀態結合而成的。

2、人的不安全因素

人的不安全因素,是指影響安全的人的因素,即能夠使系統發生故障或發生性能不良的事件的人員個人的不安全因素和違背設計和安全要求的錯誤行為。人的不安全因素可分為個人的不安全因素和人的不安全行為兩個大類。

2.1個人的不安全因素

個人的不安全因素,是指人員的心理、生理、能力中所具有不能適應工作、作業崗位要求而影響安全的因素,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生理上的不安全因素,大致有5個方面:

(1)有不適合工作作業崗位要求的疾病。

(2)疲勞和酒醉或剛睡過覺,感覺朦朧。

(3)年齡不能適應工作作業崗位要求的因素。

(4)體能不能適應工作、作業崗位要求的因素。

(5)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不能適應工作、作業崗位要求的因素。

2.心理上的不安全因素:

是指人在心理上具有影響安全的性格、氣質和情緒(如急燥、懶散、粗心等)。

3.能力上的不安全因素:

能力上的不安全因素包括知識技能、應變能力、資格等不能適應工作和作業崗位要求的影響因素。

2.2人的不安全行為

人的不安全行為,通俗地用一句話講,就是指能造成事故的人的失誤,是指能造成事故的人為錯誤,是人為地使系統發生故障或發生性能不良事件,是違背設計和操作規程的錯誤行為。1.產生不安全行為的主要原因:

(1)工作上的原因。

(2)系統、組織上的原因。

(3)思想上責任性的原因。

2.不安全行為在施工現場的類型:

(1)不安全裝束。

(2)物體存放不當。

(3)使用不安全設備。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攀坐不安全位置。

(6)冒險進入危險場所。

(7)造成安全裝置失效。

(8)有分散注意力行為。

(9)在起吊物下作業、停留。

(10)操作失誤、忽視安全、忽視警告。

(11)對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處理錯誤。

(12)沒有正確使用個人防護用品、用具。

(13)在機器運轉時進行檢查、維修、保養等工作。

3.產生不安全行為的主要工作上的原因:

(1)作業的速度不適當。

(2)技能不熟練或經驗不充分。

(3)工作知識的不足或工作方法不適當。

(4)工作不當,但又不聽或不注意管理提示。

2.3重視和防止產生人的不安全因素

據有關單位調查分析的事故中有89%都不是因技術解決不了造成的,都是違章所致。是由于沒有安全技術措施,缺乏安

全技術措施,不做安全技術交底,安全生產責任制不落實,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造成的。

有人曾對75000件傷亡事故進行了分析,其中天災僅占2%,即98%的傷亡事故在人的預防能力范圍內,是可以預防的。

其中在可防止的全部事故中,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造成的事故占88%。

篇2:Z鄉村衛生院防范應對自然災害應急處置預案

鄉村衛生院防范、應對自然災害應急處置預案

1總則

1.1目的

為有效預防自然災害引發生產安全事故,規范自然災害可能引發生產安全事故預報預警和應急響應程序,建立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反應快捷的應急工作機制,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制定本預案。

1.2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自然災害可能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預防、預報、預警信息處置、應急響應和重大事故處置。

自然災害包括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

1.3工作原則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把預防和減少自然災害引發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危害,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消除各類自然災害可能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隱患;加強預防、預報、預警工作;做好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思想準備、組織準備、預案準備、技術準備、物資準備和工作準備。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市安監局負責指導、協調自然災害引發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各鎮區安監分局和相關企業按照各自職責和權限,負責自然災害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工作。

落實責任,常備不懈。建立和完善自然災害可能引發事故災難應急管理工作機制,不斷改進和完善預警、預防手段和措施,加強應急救援裝備建設,提高防范和應急救援處置能力。指導各鎮區安監分局和相關企業按照國家相關專項應急預案制訂本鎮區、本單位相關應急預案,落實工作責任,完善工作機制。

2預防與預警

2.1事故預防

各有關業務科室建立應對自然災害可能引發事故的應急工作機制,分類指導各類企業排查、消除自然災害可能引發事故的隱患,制定相關應急預案,完善應急管理系統,通過演練提高科室應急處理能力。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督促相關科室排查、消除自然災害造成的可能引發事故的隱患,防范次生事故發生。

2.3預警信息通報部門和內容

市“三防”指揮部辦公室向我局通報大江大河、大型水庫超保證(設計)水位警報及病險水庫、堤壩等水利工程的重大險情等預警信息;

市林業局向我局通報森林火災等預警信息;

市地震辦向我局通報地震監測及震情預警信息;

市氣象局向我局通報臺風、暴雨、寒冷、大風、高溫、雷電、地質災害等橙色、紅色預警信息;

預警信息主要包括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影響范圍、作用時間及發展態勢。

2.4預警信息處置

(1)辦公室、綜合協調科(應急辦)負責自然災害預警信息處置工作。接到預警信息后,進行初步研判,根據預警級別進行預警。

接到市政府有關部門預警通知和有關部門橙色以上預警信息,由辦公室報局領導批示,按照局領導要求,綜合協調科(應急辦)立即起草發布預警通知,同時抄送受影響鎮區進行預警并提出意見和要求。

(2)辦公室接到市政府領導關于預警方面批示后,報局領導閱示,負責將局領導關于貫徹落實市領導批示件的指示轉相關科室辦理并督辦。

3應急響應

3.1啟動應急工作領導小組

根據自然災害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市局啟動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各科室按照各自職能落實相關工作,做好應對自然災害可能引發生產安全事故防范工作。

3.2防范次生事故應急工作

根據自然災害危害程度和影響范圍,市安監局負責組織、指導各鎮區安監分局、督促相關企業排查、消除可能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隱患和險情,并提出具體處理意見和應對措施。

綜合協調科(應急辦)具體負責指導自然災害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工作,按照自然災害危害程度和受災地區影響的領域,提出應急處置方案建議和可調用應急救援資源,通知有關專家和應急隊伍做好應急準備。

3.3自然災害引發事故應急處置

綜合協調科(應急辦)負責受災地區引發事故的調度跟蹤工作。接到事故報告后,及時報告局領導,同時轉送相關科室。較大、重大、特別重大事故發出后,根據事故類別,及時啟動相關事故應急預案,有關科室按照相關預案要求做好事故救援和調查處理工作。

3.4應急評估

受災害鎮區安監分局,對參加自然災害應急救援和引發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進行總結評估,并將總結評估報告在應急工作結束后十日內報市安監局。

參加自然災害應急救援總結評估包括救援基本情況,救援效果及存在問題,救援工作人員、技術裝備和經費投入,救援工作建議等內容。參加引發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總結評估報告包括企業和事故基本情況,救援方案制訂和實施情況,救援工作人員、技術裝備和經費投入,存在問題和工作建議等內容。

4保障措施

4.1通信信息

市安監局與“三防”指揮部辦公室、林業局、地震辦、氣象局、海洋與漁業局等有關部門建立自然災害預警信息通報機制,明確預警信息的標準,時限、內容,建立快速、準確、全面、連續的預警信息傳送機制。

各鎮區安監分局按照市局有關通知要求,完善相關應急預案,落實各項安全措施,做好防范應對工作。

4.2應急隊伍

全市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隊伍以公安消防部隊為基礎,武警部隊、從業單位的應急救援隊伍、預備役部隊為重要力量,其他兼職消防力量及社會群眾性應急隊伍作為補充。

5附則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篇3:中學應對冰凍傷害事故應急預案

中學(校)應對冰凍傷害事故應急預案

一、總則

(一)目的

為加強校園安全工作,保障全校師生員工平安,打造和諧校園,防范冰凍天氣安全事故的發生,并能快速、及時、妥善地處理突發事件,切實有效降低冰凍天氣安全事故的發生,依照上級有關要求及相關法律法規,從我校實際出發,制定本預案。

(二)編制依據

依據《江蘇省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衛生應急預案》《揚中市教育系統應對冰凍傷害事故應急預案》,結合校園實際,制定本預案。

(三)工作原則

1.貫徹“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原則。

2.實施預案的組織原則。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一般工作服從應急工作。

3.冰凍天氣災害應急工作的紀律原則。應急、救災期間,領導小組人員和重要、關鍵要害崗位人員必須堅守崗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離崗或脫逃。任何組織與個人都必須服從指揮和調遣,以提高防冰凍天氣災害的整體效果,確保災害性雨雪冰凍天氣應急工作的協調有序開展。

4.迅速報告、主動搶險的原則。災情發生后,各領導小組人員要在第一時間里領導報告,并立即組織開展有效的救援工作,把救助師生生命作為首要任務。

二、組織體系及職責任務

學校成立相應的應對冰凍傷害事故工作領導機構,負責部署、指揮本地校園突發性冰凍事件的預防和處置工作。

(一)突發事件應急救援組織機構

報警:110

總指揮:z

副總指揮:z

通訊組:z

安全保衛組:z

人員疏散組:z

后勤組:z

運輸組:z

救援組:z

醫療組:z

根據冰凍傷害事故發生的具體情況,由組長統一指揮,領導小組可以隨時調集人員到達指定位置展開工作,學校各部門必須給與全力支持和配合。

(二)主要職責

1.根據天氣預報或遭遇災害情況,遵照上級指令,宣布進入應急期及有關指令。

2.根據冰凍天氣的破壞程度,上報教育局,經教育局研究可果斷決定學校是否停課或調課避災,災后復課等指令。

3.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有關冰凍天氣災害情況等事宜。

4.隨時掌握冰凍天氣發展趨勢,并作出相應決策,組織工作組對災情進行調查及處理。

5.組織宣傳黨和國家的防冰凍天氣災害科普知識,傳授有關自救、互救、冰凍天氣道路交通等安全常識。

三、預防預警機制

1.落實防冰凍天氣及安全值班制度,加強對學生進行防冰凍天氣知識的宣傳教育。

2.做好地質災害預警預測,防范校園冰凍傷害發生。

3.做好學生上放學的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工作。

4.遭遇破壞性冰凍天氣后,解決好受災學生和教職工的吃、喝、穿等緊急問題。

5.做好對受傷學生和教職工的搶救工作。

6.搞好學校貴重物資的護衛,加強防寒、防凍、防病和治安工作。

7.做好善后處理工作,制定災后重建措施。

8.積極與氣象、交通、地質、消防、公安、民政、醫療衛生等有關部門配合、加強防寒、防凍、防病和治安工作,確保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及生活秩序。

四、應急響應

(一)正常防冰凍救災工作

每年春季開學初制定防冰凍救災工作計劃,安排部署全年的防冰凍知識宣傳和安全疏散演練工作,通過晨間談話、主題活動等形式,加強對冰凍基本知識、應急技能知識的宣傳,切實提高廣大師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定期組織師生開展防冰凍事件安全疏散演練,增強應急預案的針對性、指導性和實用性。

(二)防冰凍應急行動

1.當日行政值日人員、值日教師、門衛全部到崗,到達學校大門口和教學樓樓梯門口,引導、組織學生安全有序離開教學樓和學校大門口。

2.安全領導小組有關人員到崗,遇到冰凍天氣時應提前組織學生提前放學,并在大門口組織、引導學生安全離開校園,引導家長站在大門兩側接送學生。各班接到通知后應嚴格按照執行該規定,否則追究其當事人的責任。

3.班主任及值班人員全部到崗,教學樓和大門口應分工明確,各司其責,組織、引導本年級學生安全有序離開校園。

五、應急保障措施

1.遭遇冰凍天氣災害事件,領導小組應立即按此預案展開工作。

2.冰凍天氣災害發生后,防冰凍天氣災害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立即召集領導小組成員討論、研究、部署、指揮搶險救災工作。

3.一旦發生師生凍傷事故,立即撥打120同時維持好現場秩序,保持通道暢通,緊急疏散學生和教職員工到安全地帶,避免出現混亂狀態,嚴防擁擠踩踏事故發生,確保師生生命安全。

六、附則

冰凍傷害發生后,學校防冰凍傷害領導機構,要依法對防冰凍傷害預案的執行情況進行事后調查。因領導不力,措施不到位、制度不堅持、工作推諉扯皮、應急處置不當,造成工作停滯和嚴重后果的將嚴肅追究有關領導和工作人員的責任。

本預案由校長室制定與解釋,上交市教育局安保科備案。

救助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