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制造生產場所安全技術要求
1.機械制造生產場所的采光要求生產場所是生產必須的條件,如果采光不良,長期作業,容易使操作者眼睛疲勞,視力下降,產生誤操作,或者發生意外傷亡事故。同時,合理采光對提高生產效率和保證產品質量有直接的影響。因此生產場所要有足夠的照度,以保證安全生產的正常進行。(1)生產場所一般白天依賴自然光,在陰天及夜間則由人工照明采光作補充和代替。(2)生產場所內照明應滿足《工業企業照明設計標準》要求。(3)對廠房一般照明的光窗設置:廠房跨度大于12m時,單跨廠房的兩邊應有采光側窗,窗戶的寬度應不小于開間長度的1/2;多跨廠房相連,相連各跨應有天窗,跨與跨之間不得有墻封死。車間通道照明燈要覆蓋所有通道,覆蓋長度應大于90%車間安全通道長度。
2.機械生產場所的通道要求通道包括廠區主干道和車間安全通道。廠區主干道是指汽車通行的道路,是保證廠內車輛行駛、人員流動以及消防滅火、救災的主要通道;車間內安全通道使之為了保證職工通信和安全運送材料、工件而攝制的通道
(1)廠區干道的路面要求車輛雙向行駛的干道,寬度不小于5m;有單向行駛標志的主干道,寬度不小于3m。進入廠區門口,危險地段需設置限速牌、指示牌和警示牌。
(2)車間安全通道要求通行汽車,寬度>3m;通行電瓶車、鏟車,寬度>1.8m;通行手推車、三輪車,寬度>1.5m;一般人行通道,寬度>1m。
(3)通道的一般要求通道標記應醒目,畫出邊沿標記,轉彎處不能形成直角。通道路面應平整、無臺階、無坑、溝。通道土建施工應有警示牌或護欄,夜間要有紅燈警示。
3.機械生產場所的設備布局要求車間生產設備設施的擺放,相互間的距離,與墻、柱的距離,操作者的空間,高處運輸線的防護罩網,與操作人員的安全都有很大關系。如果設備布局不合理或錯誤,操作者空間窄小,當工件、材料等飛出時,容易造成人員的傷害,造成意外事故。因此,應做到
(1)大、中、小設備劃分規定①按設備管理條例規定:將設備分為大、中、小型3類。②特異或非標準設備按外形最大尺寸分類:大型,長>12m;中型長6~12m;小型,長<6m。
3.大、中、小型設備間距和操作空間的規定①設備間距(以活動機件達到的最大范圍計算):大型≥2m,中型≥lm,小型≥0.7m。大、小設備間距按最大尺寸要求計算。如果在設備之間有操作工位,則計算時應將操作空間與設備間距一并計算。若大、小設備同時存在時,大、小設備間距按大的尺寸要求計算。②設備與墻、柱距離(以活動機件的最大范圍計算):大型≥0.9m,中型≥0.8m,小型≥0.7m。在墻、柱與設備間有人操作的,應滿足設備與墻、柱間和操作空間的最大距離要求。③高于2m的運輸線應有牢固的防罩(網),網格大小應能防止所輸送物件墜落至地面;對低于2m的運輸線的起落段兩側應加設護欄,欄高1.05m。
4.機械生產場所的物料堆放要求生產場所的工位器具、工件、材料擺放不當,不僅妨礙操作,而且引起設備損壞和工傷事故。為此,應做到:(1)生產場所要劃分毛坯區,成品、半成品區,工位器具區,廢物垃圾區。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應按操作順序擺放整齊且穩固,一般擺放方位與墻或機床軸線平行,盡量堆垛成正方形。(2)生產場所的工位器具、工具、膜具、夾具要放在指定的部位,安全穩定,防止墜落和倒塌傷人。(3)產品坯料等應限量存入,白班存放量為每班加工量的1.5倍,夜班存放量為加工量的2.5倍,但大件不得超過當班定額。(4)工件、物料擺放不得超高,在垛底與垛高之比為1:2的前提下,垛高不得超出2m,砂箱堆垛不得超過3.5m。堆垛的支撐穩妥,堆垛間距合理,便于吊裝。流動物件應設置墊塊楔牢。
5.機械生產場所的地面狀態要求生產場所地面平坦、清潔是確保物料流動、人員通行和操作安全的必備條件。應做到:(1)人行道、車行道和寬度要符合規定的要求;(2)為生產而設置的深度大于0.2m、寬大于0.1m的坑、壕和池應有可靠的防護欄或蓋板,夜間應有照明;(3)生產場所工業垃圾、廢油、廢水吉廢物應及時清理干凈,以避免人員通行或操作時滑跌造成事故;(4)生產場所地面應平坦、無絆腳物。
篇2:生產場所消防安全制度
各單位一切生產場所都必須做好消防工作,有專職負責消防工作的人員,必須配備一定數量的消防器材、設備,為做好生產場所消防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各單位一切生產、生活用火設備都要符合防火要求,用火時必須專人看管。
二、凡是生產臨時用火(電)必須履行動火(電)審批手續,特別是在野外、林區、山區、庫區、油庫、停車場區,任何人不準私自動火(電),違者嚴肅處理。
三、凡五級以上風天,要嚴格控制火源,禁止一切室外用火。
四、安裝維修電氣設備應由電工進行,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禁止使用不合格的保險裝置。電線絕緣損壞要及時修理。
五、電氣設備附近禁止存放易燃物、電氣車間禁止存放汽車、拖拉機等車輛。
六、在山區、林區、庫區、停車場等地施工、焊接電桿時動用火(電)必須履行審批手續,派專人看管,并備一定數量的滅火器、水砂等防止發生火災。
七、在山區、林區、庫區、停車場等場所附近巡視電力線路時,巡視人員嚴禁吸煙。
八、維護管理好消防器材、設備和設施,保證使用完好。
九、對消防器材設備設施要做到三定一專,即定點存放,定期檢查,定期更換,專人負責管理,對擅自動用消防器材、設備、設施者嚴肅處理。
十、發生火警、火災要堅持三不放過的原則,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和群眾沒受到教育不放過,沒有消防措施不放過,對責任者認真追究、嚴肅處理。
十一、要定期組織生產人員學習消防知識和消防器材使用方法。
十二、調度樓內消防報警裝置由維修組設專人定期保養、維修、試驗,警衛人員發現火災報警,先查清是幾號探頭,然后到該樓層、房間查實,確系火災要及時撲救,撲救不了要及時打電話報火警,如果是誤報,要做好記錄,并恢復正常。
篇3:非石油石化生產場所有毒有害氣體防護安全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及時有效預防、控制和消除非石油石化生產場所有毒有害氣體中毒事故的發生,保護從業人員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根據《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質作業場所保護條例》(國務院352號令)及《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制度》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勝利油田實際,特制定本規定。?第二章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的定義及分類?第二條“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是指存在或可能產生硫化氫、一氧化碳、甲烷和芳香烴類等有毒有害氣體及有缺氧危險的封閉、半封閉設備、設施和地下管道等受限空間危險場所。如:污水泵站、污水管道、污水池、垃圾堆放場、垃圾處理場、排水管道、集水井、電纜井、電信井、窨井、地窖、化糞池、沼氣池、發酵池、煉油池、腌制池、酒糟池、紙漿池、船艙、地下隱蔽工程、密閉容器、管道焊接作業場所等長期不用的設施或通風不暢的場所。?第三條常見有毒有害氣體按其毒害性質不同,可分為:
①刺激性氣體——是指對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氣體。刺激性氣體的種類甚多,最常見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氣、氟化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②窒息性氣體——是指能造成機體缺氧的有毒氣體。窒息性氣體可分為單純窒息性氣體、血液窒息性氣體和細胞窒息性氣體。如氮氣、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氣、氰化氫、硫化氫等。?第三章?安全管理?第四條各單位要對本單位產生和聚集有毒有害氣體的裝置、設備、設施和重點部位等進行認真排查、逐一檢測、查找隱患,認真進行風險分析和危害辨識,掌握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的詳細分布位置、周圍環境、檢測結果、設備設施狀況、涉及人員數量、作業時間等,建立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的安全管理檔案。監測儀器及防護設備應由專人管理并建立設備檔案。?第五條各單位要建立完善有毒有害氣體安全管理制度,制訂相應的中毒和窒息危害辨識制度、氣體采樣分析制度等,制定完善相應的作業許可程序、作業安全規程、安全措施和應急預案,明確作業負責人、作業人員和監護人員的職責,并建立隱患定期排查整改制度。?第六條各單位要加大安全投入,為在可能產生或聚集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的作業人員配備必要的安全防護設備、設施和儀器。1、認真按照《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和《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要求,保證安全生產投入,加強作業場所勞動保護工作,不斷改善安全生產條件。2、可能產生或聚集有毒有害氣體的危險場所應設置醒目的防中毒、防窒息、穿戴防護用品等警示標識。3、為從事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的人員配備固定式和便攜式有毒有害氣體監測和報警儀器、正壓自給式呼吸器、救護帶、救護索、應急通訊設備、風向標、醫療救護設備和藥品等。監測儀器及防護設備要定期檢查、維護,標明檢查和維護日期,確保準確完好,并制定相關的使用管理規定。?第七條?存在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的單位每年要定期開展專題教育,針對有毒有害氣體中毒等危害進行風險辨識和安全知識培訓,提高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預防有毒有害氣體中毒事故的能力。?第八條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的危害識別1、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前,應根據作業內容對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進行危害識別和風險評估,制定相應的作業程序及安全措施。2、逐條確認“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許可證”(見附件1)中的有關安全措施,并將補充措施填入相應欄內并確認。?第九條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涉及到用火、臨時用電、進入受限空間、登高、起重、破土等作業時,應同時按照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和油田的相關要求辦理相應的作業許可證。?第十條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許可證辦理程序1、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應辦理“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許可證”。2、二級單位安全管理部門對作業程序和安全措施進行確認后,簽發“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許可證”。3、施工單位負責人應向施工作業人員進行作業程序和安全措施的交底,并指派作業監護人;基層單位與施工單位現場安全負責人對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的全過程實施現場監督。4、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完工后,基層單位與施工單位現場安全負責人應在“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許可證”的完工驗收欄中簽名。?第十一條作業安全措施1、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施工作業前應對現場監護人員和作業人員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如實告知作業人員、監護人員、救援人員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范措施、緊急情況處理以及事故應急措施和救護方法等。施工作業過程中工作負責人要落實安全措施并指導作業人員正確使用職業防護設備和用品。2、制定安全應急預案,內容包括作業人員緊急狀況時的逃生路線和救護方法,現場應配備救生設施和滅火器材等,現場人員應熟知應急預案的內容。3、無“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許可證”和監護人,禁止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工作場所入口處必須有所有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的人員名單并根據人員出入情況隨時更新。4、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應采取必要的通風措施,確保有毒有害氣體作業危險場所內空氣良好流通。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內的作業人員每次工作時間不宜過長,應安排輪換作業或休息。5、在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前應取樣分析,嚴格控制可燃氣體、有毒有害氣體濃度及氧含量在安全指標范圍內(當可燃氣體爆炸下限大于4%時,其被測濃度不大于0.5%為合格;當可燃氣體爆炸下限小于4%時,其被測濃度不大于0.2%為合格;氧含量為19.5%—23.5%為合格;有毒有害物質不超過國家規定的“車間空氣中有毒物質最高容許濃度”的指標),分析合格后才允許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內作業。如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內作業時間較長,應隨時進行檢測分析,如發現超標,應立即停止作業,迅速撤出人員。6、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應有足夠的照明,應使用安全電壓和安全行燈,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內照明電壓應不大于36V,在潮濕或狹小空間內作業應小于12V。所用燈具及電動工具必須符合防潮、防爆要求,作業人員應穿戴防靜電服裝,使用防爆工具。7、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內作業必須安排專人監護,監護人應與作業人員保持有效的聯系。出現有人中毒、窒息等緊急情況時,搶救人員必須佩戴正壓自給式空氣呼吸器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并指定專人在外部負責聯絡工作,禁止不具備條件時盲目施救,避免傷亡擴大。8、油田各單位不得將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的施工作業項目發包給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各單位在簽訂項目合同時,應同時簽訂安全管理協議,規定各自的管理職責。油田各單位應對項目承包方統一協調、管理,及時告知承包方工作場所存在的危險因素,要求承包方制定詳細的安全許可作業程序,并保證作業條件達到要求后,方可批準進入。
9、作業負責人和施工作業人員要嚴格按照施工方案施工,遵守有關操作規程,不得臨時變更施工內容,杜絕違章作業、違章指揮、違反勞動紀律的行為。10、在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條件發生變化,并有可能危及作業人員安全時,必須立即撤出;若需要繼續作業,必須重新辦理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審批手續。11、作業完工后,經施工人員、監護人與使用部門負責人共同檢查確認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內無人員和工具及雜物后,方可離開。?第十二條工作負責人的職責1、工作負責人應確認作業環境、作業程序和防范設施及用品符合進入要求;同時檢查、驗證應急救援服務、呼叫方法的效果。2、應嚴格落實“防止有毒有害氣體中毒十個必須”的各項要求(見附件2),對不符合的,有權停止作業。3、在作業完成后,要確認作業者及所攜帶的設備和物品均已撤離。?第十二條作業人員的職責1、持有效的“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許可證”方可施工作業。2、在作業前應充分了解作業的內容、地點、時間、要求、熟知作業種的危害因素和“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許可證”中的安全措施。作業過程中應嚴格遵守各項安全操作規程。3、安全防護措施經工作負責人、監護人落實確認后,方可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4、對違反本制度的強令作業、安全措施不落實、作業監護人不在場等情況有權拒絕作業。5、正確使用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安全設施與個體防護用品。6、應服從作業監護人的指揮,隨時與監護人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7、在作業中如發現情況異常或感到不適、呼吸困難時,應立即向作業監護人發出信號,迅速撤離現場,嚴禁在有毒有害氣體危險環境中摘下防護器具。?第十三條作業監護人的職責1、作業監護人應熟悉作業區域的環境和工藝情況,有判斷和處理異常情況的能力,熟悉急救知識。2、作業監護人在作業人員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前,負責對安全措施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安全措施不落實或安全措施不完善時,有權提出拒絕作業。3、作業監護人應清點出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人數,并與作業人員確定聯絡方式,進行必要有效的安全、報警、撤離等信息溝通。當發現異常情況時,應及時制止作業,向作業者發出撤離警告,必要時立即呼叫應急救援。4、作業監護人在履行監測和保護職責時,必須堅守崗位,履行職責,不得擅離崗位,對未經許可欲進入者予以警告并勸離。5、作業監護人應保管并隨身攜帶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許可證。?第十四條作業許可證管理1、“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許可證”是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的依據,不應涂改;如確需修改時,應經簽發人在修改內容處簽字確認。如果“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許可證”中安全措施、氣體檢測等欄目不夠時,應另加附頁。“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許可證”和附頁應妥善保管,保存期為一年。2、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許可證一式四聯,第一聯由二級單位安全管理部門留存備查,第二聯由作業負責人持有,第三聯由監護人持有,第四聯存放在作業場所所在基層單位。3、“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許可證”中的各項內容應由相應責任人填寫,其他人不應代簽。4、“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許可證”的有效期為作業項目一個周期。當作業中斷4小時以上時,再次作業前,應重新對環境條件和安全措施予以確認;當作業內容和環境條件變更時,需要重新辦理“進入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作業許可證”。?第十五條應急救援
1、各單位應建立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場所應急救援預案并定期演練,現場應急預案中必須明確緊急情況下作業人員的逃生方法、逃生路線、自救、互救方法等,現場作業人員、管理人員等都要熟知預案內容和救護設施使用方法。
2、根據作業要求,落實應急救援組織、救援人員、救援器材,落實各項安全設施、處置流程。加強應急處置教育培訓,使救援人員熟悉救援流程、中毒救護知識、技能和安全措施。3、加強與附近醫療機構和專業救護機構的溝通和聯系,一旦發生事故,要立即向醫療機構和有關部門報告,爭取時間,科學施救,并尋求專業救護,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第四章附則?第十六條本規定自下發之日起施行。?第十七條本規定由安全環保處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