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預防沖擊地壓安全施工措施

預防沖擊地壓安全施工措施

2024-07-23 閱讀 5473

為加強礦井沖擊地壓防治工作,保障煤礦職工生命安全,根據《安全生產法》、《礦山安全法》、《煤礦安全規程》、《沖擊地壓煤層安全開采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及行業規范,為確保安全施工,特編制此預防沖擊地壓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一、沖擊地壓危險的預測預報

1、沖擊地壓礦井必須建立沖擊地壓危險分析預測預報制度。各采掘工作面的沖擊危險程度預測預報結果由礦井總工程師組織審定,提出處理意見,逐一建檔,以備分析。

2、建立微震監測系統,積極推廣應用應力在線監測系統等新技術,做好預測預報工作。

3、有沖擊危險的開采區域必須摸清以下地質參數:

(一)煤層性質:包括煤的沖擊傾向、煤的強度、彈性和脆性等力學性質;煤的厚度、埋藏深度以及煤的含水率、孔隙度、煤層結構等物理性質。

(二)煤層頂底板性質:賦存煤層的上覆堅硬巖層的厚度、強度、沖擊傾向、距煤層的距離等,底板巖層的厚度、性質等。

(三)地質構造:褶曲構造和斷裂構造情況,局部地應力異常,煤層厚度和傾角的突然變化

4、開采沖擊地壓煤層的采掘工作面評定沖擊危險級別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一)本煤層已發生沖擊地壓,或相似條件下的采區已發生沖擊地壓;

(二)煤層及其頂底板巖層具有沖擊傾向;

(三)煤層老頂為厚5m以上,抗壓強度大于70mpa的堅硬巖層;

(四)孤島形、半島形煤柱或本煤層支承壓力影響區;

(五)上部煤層遺留煤柱或停采線附近遺留煤柱;

(六)煤層厚度和傾角有突然變化;

(七)褶曲和斷層等地質構造帶;

(八)煤炮劇烈、頻繁;

(九)巷道煤(巖)體位移量。

5、采用便攜式電磁輻射儀對沖擊危險進行監測時,每隔10m布置1個測點,每個測點監測時間為2分鐘。記錄煤(巖)破壞過程中電磁輻射強度的最大值及脈沖數,采用靜態臨界值及動態趨勢法預測沖擊危險,接近或超過臨界指標時,判定為有沖擊危險;若電磁輻射指標升高較快,或指標較高時突然下降,也判定為有沖擊危險。

二、沖擊地壓煤層的開采設計

開采有沖擊地壓危險煤層時,應參照以下原則:

(一)開采沖擊地壓煤層時,具備開采解放層條件的,應首先開采解放層。

(二)開拓巷道及永久硐室應布置在巖層或無沖擊危險的煤層中,服務期不超過2年的硐室可以布置在解除了沖擊危險的煤層地段內,保護帶寬度不得小于3.5倍采高。

(三)各煤層、各水平、各采區和各區段應按合理順序開采,在褶曲構造中應從軸部開始回采,在盆地構造中應從盆底開始回采。

(四)開采沖擊地壓煤層,應選擇不留煤柱、少掘巷道、避免大面積懸頂的采煤方法,盡量采用長壁開采方法。

(五)緩傾斜或傾斜煤層在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的前提下,應采用無煤柱或小煤柱護巷布置巷道。

(六)開采煤層群時,應優先選擇無沖擊地壓或弱沖擊地壓煤層作為保護層開采。保護層有效范圍的劃定方法和保護層回采的超前距離,應根據對礦井實際考察的結果確定。

(七)設計回采工作面時,必須對沖擊危險性進行分析評估。有沖擊危險的工作面除編制專項防沖設計外,在編制采掘工作面作業規程時必須制定專項防沖措施。

(八)同一采區內的工作面必須按順序進行開采,避免形成孤島工作面。由于村莊壓煤等因素影響形成的孤島工作面,必須逐面進行沖擊地壓評估,由礦井總工程師審批。

(九)相鄰工作面切眼、停采線應對齊,避免出現梯形、三角形或鋸齒形等不規則煤柱。多煤層(或單一煤層分層)開采時,下層工作面不應越過上層工作面的切眼或停采線,開采上層煤不應留下給開采下層煤帶來困難的煤柱區。

(十)采區一翼內各工作面應向同一方向推進,嚴禁相向回采。回采工作面均應背向采空區方向推進,避免形成孤島煤柱。

(十一)同一區段(條帶)采空區兩側不得同時進行采掘(巷修)活動,掘進工作面不得在采煤工作面影響區內掘進。

三、掘進和回采

1、沖擊危險區內的掘進與回采工作,必須始終在卸壓保護帶內進行,卸壓保護帶的寬度不小于3.5倍巷道高度(或回采高度)。

2、沖擊地壓危險區應避免雙巷同時掘進,必要時兩條平行巷道之間的煤柱不得小于8m,聯絡巷道應與兩條平行巷道垂直,兩工作面的前后錯距不得小于50m。如相向掘進的巷道相距30m(機掘50m)時,必須停止一個頭掘進。停掘的巷道要加固,繼續掘進的巷道除加強支護外,沖擊地壓危險嚴重時,還必須采取解危措施。

3、采掘工作面通過附近應力集中區的老巷前應進行沖擊危險的監測和處理。有沖擊危險的采掘工作面停產3天以上的,恢復生產的前一班內,應鑒定沖擊地壓危險程度,并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

4、在沖擊地壓煤層進行回采,同一煤層同一采區雙翼開采的,兩翼工作面不得對采;其他情況下相鄰工作面必須進行評估。

5、開采嚴重沖擊地壓煤層時,不應在采空區留有煤柱。如果在采空區留有煤柱,必須將煤柱的位置、尺寸以及影響范圍標在采掘工程圖上。

6、在沖擊地壓煤層中進行爆破作業時,躲炮時間不得少于30分鐘,撤人距離不得小于150m。

四、預防沖擊地壓方案

沖擊地壓危險區開采過程中必須堅持“先解危后開采”的原則,按照“監測→落實防沖措施→效果檢驗→再治理”的基本程序,及時消除沖擊危險隱患。

1、根據沖擊地壓特點,沖擊地壓主要有兩種形式,分別是圍巖沖擊和煤體沖擊,因為工程中巷道均為巖巷,所以預防沖擊地壓主要是預防圍巖沖擊。

2、在施工過程中加強巖幫控制,每班安排專人不間斷的進行找幫,發現有沖擊地壓、煤炮聲、巖幫小塊巖石拋射等現象時,立即停止一切工作,將人員撤出,并及時通知項目部領導,逐級上報,待執行專項防治措施(防治沖擊地壓措施另批)再行施工。

五、避災

避災路線:工作面→主運巷→副井→地面

六、安全注意事項

1、此措施貫徹至每位施工人員,要求都必須熟知沖擊地壓知識,具有緊急避險意識;

2、沖擊地壓預兆:一些單個碎塊從處于高應力狀態下的煤或巖體上射落,并伴有強烈聲響,地壓活動劇烈,井幫來壓發生片幫、煤層中產生震動,手扶煤壁感到震動和沖擊、煤炮聲連續不斷、由遠及近,先小后大,先單響后連響等異常響聲,瓦斯涌出量忽大忽小,煤塵飛揚以及在施工過程中打眼時出現眼口收縮等現象;

3、施工隊在打眼、出砟、支護等工序中都必須設專人觀山,觀山人員必須嚴密注意和觀察是否有沖擊地壓預兆,一旦發現有沖擊地壓預兆,立即停工停電撤人,并向地面值班室匯報;

4、進入該工作面的所有人員必須熟悉避災路線,如有沖擊地壓預兆立即按避災路線撤人;

5、施工單位必須密切關注工作面情況,發現有沖擊地壓預兆時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并向防治沖擊地壓領導小組匯報。

篇2:預防沖擊地壓九項措施

(1)調整生產布局,減少煤柱高應力區。生產安排上將—730m水平原來按炮采劃分的50多個采區,按其賦存標高及產狀合并成東、中、西三個綜采區。在開采程度上,始終遵循自上而下、由南往北逐個條帶分層進行開采的原則。

(2)開展沖擊地壓預測預報。為了全面準確掌握全礦沖擊地壓危險性分布狀況、危險程度、在預測預報工作上進行了區域性和局部性預測預報。預測方法采用鉆粉法、電磁輻射法和礦壓觀測法。

(3)加大瓦斯抽放能力。為了提高瓦斯抽放量,降低瓦斯壓力,杜絕沖擊地壓引發瓦斯燃爆及煤與瓦斯突出事故,對瓦斯抽放系統進行了改造,礦井瓦斯抽放能力由350m3/min提高到500m3/min以上,瓦斯抽放純量由1994年的0.75億m3增加到20**年1.3億m3。

(4)煤體注水卸壓。從改變煤體的物理機械特性入手,對煤體進行靜壓、高壓注水,以軟化煤體和緩解應力集中,達到卸壓的目的。

(5)超前卸壓鉆孔。在沖擊地壓嚴重的煤掘工作面,實施超前卸壓鉆孔,采取“兩掘一鉆”方式作業,即在每天的一循環中利用一個小班時間打7~10個超前卸壓鉆孔,上下兩排布置,每天施工一排孔,孔深為10m,掩護掘進施工,使掘進工作在卸壓圈內進行,杜絕了煤掘工作面前方沖擊地壓的發生。

(6)深孔卸壓爆破。根據虎臺煤業分公司沖擊地壓發生的原因主要是構造應力和集中應力引起的特點,為減少沖擊地壓對巷道的破壞,對地質構造、煤柱等應力集中區和電磁輻射值超標地點,采取深孔爆破卸壓措施,使構造應力和集中應力得以緩慢釋放,從而起到減震目的。

(7)提高綜放面裝備水平。提高工作面支架阻力,型號由原來的zfs4000—18/28提高到zfs6000—18/28,已采的68001#及78001#綜放面雖然發生多次較大沖擊地壓,但沒有發生壓死支架現象及造成傷亡事故。

(8)改革巷道支護方法。為了解決落后的t鐵棚剛性支護抗沖擊能力差的問題,先后幾次對巷道支護進行了改革,其形式有u型鋼可縮支護、圓型支架、錨網支護、錨網和u型支架聯合支護等;并在沖擊地壓較嚴重的巷道采用全長錨固支護形式,其抗沖擊效果更為明顯。

(9)強化現場安全防護。為減少沖擊地壓造成的損失,制定了5項31條預防沖擊地壓的安全防護措施,采取了合理安排勞動組織、分散作業人員、限制作業人數及作業時間、及時清理作業現場閑置設備、必備的設備設施進行捆綁固定、縮小u型棚支護棚距、每架u型棚打六個卡子、延長掘進工作面躲炮時間(不低于30min)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地躲過了數次較大的沖擊地壓。

篇3:預防沖擊地壓九項措施

(1)調整生產布局,減少煤柱高應力區。生產安排上將—730m水平原來按炮采劃分的50多個采區,按其賦存標高及產狀合并成東、中、西三個綜采區。在開采程度上,始終遵循自上而下、由南往北逐個條帶分層進行開采的原則。

(2)開展沖擊地壓預測預報。為了全面準確掌握全礦沖擊地壓危險性分布狀況、危險程度、在預測預報工作上進行了區域性和局部性預測預報。預測方法采用鉆粉法、電磁輻射法和礦壓觀測法。

(3)加大瓦斯抽放能力。為了提高瓦斯抽放量,降低瓦斯壓力,杜絕沖擊地壓引發瓦斯燃爆及煤與瓦斯突出事故,對瓦斯抽放系統進行了改造,礦井瓦斯抽放能力由350m3/min提高到500m3/min以上,瓦斯抽放純量由1994年的0.75億m3增加到20**年1.3億m3。

(4)煤體注水卸壓。從改變煤體的物理機械特性入手,對煤體進行靜壓、高壓注水,以軟化煤體和緩解應力集中,達到卸壓的目的。

(5)超前卸壓鉆孔。在沖擊地壓嚴重的煤掘工作面,實施超前卸壓鉆孔,采取“兩掘一鉆”方式作業,即在每天的一循環中利用一個小班時間打7~10個超前卸壓鉆孔,上下兩排布置,每天施工一排孔,孔深為10m,掩護掘進施工,使掘進工作在卸壓圈內進行,杜絕了煤掘工作面前方沖擊地壓的發生。

(6)深孔卸壓爆破。根據虎臺煤業分公司沖擊地壓發生的原因主要是構造應力和集中應力引起的特點,為減少沖擊地壓對巷道的破壞,對地質構造、煤柱等應力集中區和電磁輻射值超標地點,采取深孔爆破卸壓措施,使構造應力和集中應力得以緩慢釋放,從而起到減震目的。

(7)提高綜放面裝備水平。提高工作面支架阻力,型號由原來的ZFS4000—18/28提高到ZFS6000—18/28,已采的68001#及78001#綜放面雖然發生多次較大沖擊地壓,但沒有發生壓死支架現象及造成傷亡事故。

(8)改革巷道支護方法。為了解決落后的T鐵棚剛性支護抗沖擊能力差的問題,先后幾次對巷道支護進行了改革,其形式有U型鋼可縮支護、圓型支架、錨網支護、錨網和U型支架聯合支護等;并在沖擊地壓較嚴重的巷道采用全長錨固支護形式,其抗沖擊效果更為明顯。

(9)強化現場安全防護。為減少沖擊地壓造成的損失,制定了5項31條預防沖擊地壓的安全防護措施,采取了合理安排勞動組織、分散作業人員、限制作業人數及作業時間、及時清理作業現場閑置設備、必備的設備設施進行捆綁固定、縮小U型棚支護棚距、每架U型棚打六個卡子、延長掘進工作面躲炮時間(不低于30min)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地躲過了數次較大的沖擊地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