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事故定義分級標準制度

事故定義分級標準制度

2024-07-23 閱讀 7858

1人身事故

1.1人身傷亡事故:

在*******熱電有限公司2×300MW新建工程所轄區域內發生的*******熱電有限公司員工和*******熱電有限公司建立正常往來關系的外界人員(業余合作伙伴、承包商、訪客、學、實習生等)因公傷亡事故,以及在*******熱電有限公司所轄區域以外發生的*******熱電有限公司員工及其聘請的外界人員因公傷亡事故,定為*******熱電有限公司人身傷亡事故。

1.1.1發生下列情況之一者,定為電力生產人身傷亡事故:

1.1.1.1員工從事與電力生產有關工作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亡(含生產性急性中毒造成的人身傷亡,下同)。

“員工”:是指企業(單位)中各種用工形式的人員,包括固定工、合同工,臨時聘用、雇用、借用的人員,以及代訓工和實習生。

“與電力生產有關的工作”:是指、電力試驗、電力建設等生產性工作,如電力設備(設施)的施工安裝、試驗工作。

員工在勞動過程中因病導致傷亡,經縣級以上醫院診斷和勞動安全主管部門調查,確認系員工本人疾病造成的,不按員工傷亡事故統計。

1.1.1.2員工從事與電力生產有關的工作時,發生本企業負有同等及以上責任交通事故而造成的人身傷亡。

1.1.1.3在電力生產區域內,非本企業員工從事與電力生產有關工作過程中,發生的本企業負有責任的人身傷亡。

“電力生產區域”:是指與電力生產有關的施工安裝、試驗場所,以及生產倉庫、汽車庫等。

“本企業負有責任”,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本企業負有責任:

1)資質審查不嚴,工程承包方不符合要求;

2)在開工前未對承包方負責人、工程技術人員和安監人員進行全面的安全技術交底,或者沒有完整的記錄;

3)對危險性生產區域內作業未事先進行專門的安全技術交底,未要求承包方制定安全措施,未配合做好相關的安全措施(包括有關設施、設備上設置明確的安全警告標志等);

4)合同中未明確各自的安全生產職責和應當采取的安全措施。

1.1.1.4員工在電力生產區域內,由于企業的勞動條件或作業環境不良,企業管理不善,設備或設施不安全,發生設備爆炸、火災、生產建(構)筑物倒塌等造成的人身傷亡。

1.1.1.5員工在電力生產區域內,由于他人從事電力生產工作中的不安全行為造成的人身傷亡。

1.1.1.6員工或非本企業的人員在事故搶險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亡。

1.1.2傷殘(DI):因履行職責或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發生了意外事件,引起工作人員1天及以上不能正常上班或從事限定性工作的傷害。包括人身輕傷、人身重傷,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6180-1996《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和《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確定。

1.2人身事故等級劃分

1.2.1特大人身傷亡事故:一次事故死亡10人及以上者。

1.2.2重大人身傷亡事故:一次事故死亡3至9人,或一次事故死亡和重傷10人及以上,未構成特大人身事故者。

1.2.3一般人身傷亡事故:未構成特大、重大人身傷亡事故的輕傷、重傷及死亡事故,其認定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執行。

1.3設備事故

1.3.1特大設備事故。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定為特大設備事故:

1.3.1.1電力設備(包括設施,下同)損壞,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萬元者。

直接經濟損失包括更換的備品配件、材料、人工和運輸費用。如設備損壞不能再修復,則按同類型設備重置金額計算損失費用。保險公司賠償費不能沖減直接經濟損失費用。

1.3.1.2生產設備、廠區建筑發生火災,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00萬元者。

火災事故的定義、等級劃分和標準,執行公安部、勞動部、國家統計局《關于重新印發〈火災統計管理規定〉的通知》(公通字〔1996〕82號),直接經濟損失計算方法見公安部l998年11月16日發布的《火災直接財產損失統計方法》(GA185-l998)。

1.3.1.3其他經*******公司認定為特大事故者。

1.3.2重大設備事故

構成特大設備事故,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定為重大設備事故:

1.3.2.1電力設備、施工機械損壞,直接經濟損失達500萬元。

1.3.2.2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發電廠,一次事故使2臺及以上機組停止運行,并造成全廠對外停電:

a)發電機組容量400MW及以上的發電廠;

全廠對外停電指全廠對外有功負荷降到零。雖電網經發電廠母線轉送的負荷沒有停止,或裝有調相機的發電廠發電機全停,調相機未停,仍視為全廠停電。

1.3.2.3生產設備、廠區建筑發生火災,直接經濟損失達到30萬元;

1.3.2.4其他經*******公司認定為重大事故者。

1.3.3一般設備事故

未構成特大、重大設備事故,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定為一般設備事故:

1.3.3.1發電廠2臺以上機組非計劃停運,并造成全廠對外停電。

1.3.3.23kV及以上發供電設備發生下列惡性電氣誤操作:帶負荷誤拉(合)隔離開關、帶電掛(合)接地線(接地刀閘)、帶接地線(接地刀閘)合斷路器(隔離開關)。

1.3.3.3發電機組、3kV及以上變電設備因以下原因使主設備異常運行或被迫停運:

a)一般電氣誤操作:

1)誤(漏)拉合斷路器(開關);

2)錯誤執行調度命令、錯誤安排運行方式、錯誤執行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定值或投、停命令;

3)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包括熱工保護、自動保護)的誤整定、誤(漏)接線、誤(漏)投或誤停(包括壓板)。

b)熱機誤操作∶誤(漏)開、關閥門(擋板),誤(漏)投(停)輔機等;

c)監控過失:人員未認真監視、控制、調整等;

d)人員誤動、誤碰設備。

1.3.3.4設備、運輸工具損壞,化學用品泄漏等,經濟損失達到10萬元及以上。

1.3.3.5生產設備、廠區建筑物發生火災,經濟損失達1萬元。

1.3.3.6其他經集團公司、省公司或發電企業認定為事故者。

篇2: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分級

要建立應急救援體系,就要求事故應急處理預案分級編寫。所謂分級,指系統總目的預案包含各子系統分目標的預案,而子系統分目標的預案包含單元目標的預案。各層目標預案編寫提綱一致,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又與上下層目標相互銜接,是大環套小環的結構。重大事故應急預案由企業(現場)應急預案和現場外政府的應急預案組成。現場應急預案由企事業負責,場外應急預案由各級政府主管部門負責。現場應急預案和場外應急預案應分別制定,但應協調一致。根據可能的事故后果的影響范圍、地點及應急方式,我國事故應急救援體系通常將事故應急預案分為如下5種級別。

(1)Ⅰ級(企業級)應急預案

這類事故的有害影響范圍局限在一個單位(如某個工廠、火車站、倉庫、農場、煤氣或石油管道加壓站等)的界區之內,并且能夠被現場的操作者遏制和控制在該區域內。這類事故可能需要投入整個單位的力量來控制,其影響范圍不會擴大到社區(公共區)。

(2)Ⅱ級(縣、市/社區級)應急預案

這類事故所涉及的影響范圍可擴大到公共區(社區),但能夠被該縣(市、區)或社區的救援力量,加上發生事故的工廠或工業部門的救援力量所控制。

(3)Ⅲ級(地區/市級)應急預案

這類事故影響范圍大,后果嚴重,或是發生在兩個縣或縣級市管轄區邊界上的事故。應急救援需動用地區的力量。

(4)Ⅳ級(省級)應急預案

對可能發生的特大火災、爆炸、毒物泄漏事故,特大危險品運輸事故以及屬省級特大事故隱患、省級重大危險源應建立省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它可能是一種規模極大的災難性事故,或可能是一種需要用事故發生的城市或地區所沒有的特殊技術和設備進行處理的特殊事故。這類事故需用全省范圍內的救援力量來控制。

(5)Ⅴ級(國家級)應急預案

對事故后果超過省、直轄市、自治區邊界以及列為國家級事故隱患、重大危險源的設施或場所,應制定國家級應急預案。

企業一旦發生事故,就應立即實施應急程序,如需上級援助,要同時報告當地縣(市)或社區政府事故應急主管部門,根據預測的事故影響程度和范圍,需投人的應急人力、物力和財力逐級啟動事故應急預案。

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對事故的發展和控制進行連續不斷的監測,并將信息傳送到社區級指揮中心。社區級事故應急指揮中心根據事故嚴重程度將核實后的信息逐級報送上級應急管理機構。社區級事故應急指揮中心可以向科研單位、地(市)或全國專家、數據庫和實驗室等就事故所涉及的危險物質的性能、事故控制措施等方面征求專家意見。

企業或社區級事故應急指揮中心應不斷向上級機構報告事故控制的進展情況、所做出的決定和采取的行動。后者對此進行審查、批準或提出替代對策。將事故應急處理移交上一級指揮中心的決定,應由社區級指揮中心和上級政府機構共同決定。做出這種決定(升級)的依據是事故的規模、社區及企業能夠提供的應急資源及事故發生的地點是否使社區范圍外的地方處于風險之中。

政府主管部門應建立適合的報警系統,且有一個標準程序,將事故發生、發展信息傳遞給相應級別的應急指揮中心,根據對事故狀況的評價,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預案。

篇3:生產安全事故分級界定

1、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一次死亡30人及其以上的事故,或一次死亡30人以下但社會影響特別惡劣、性質特別嚴重的事故,或一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一千萬元及其以上的事故。

2、特大生產安全事故:一次死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或直接經濟損失一百萬元及其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的事故。

3、重大生產安全事故:一次死亡3人以上、9人以下,重傷10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五十萬元及其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事故。

4、一般生產安全事故:一次死亡1人以上、2人以下,重傷3—9人或直接經濟損失十萬元及其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