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高中深化教學改革打造三力課堂行動方案

高中深化教學改革打造三力課堂行動方案

2025-04-22 閱讀 6806

  士華高中“深化教學改革,打造三力課堂”行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近年來,全體華高人為實現教學質量的騰飛,積極投身課堂教學改革,我們在課改道路上艱辛的行走,我們經歷過學習的沖動,經歷過行動的執著,我們體驗過成功的喜悅,也品嘗過失意的無奈。難能可貴的是,我們一直在探索構建高效課堂的途徑。那么,究竟什么樣的課堂才是高效課堂呢?從學生角度來講,高效課堂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學生對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要高,二是實現這種目標達成的過程中,學生應主動參與并積極思考,學習能力的提升要高。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高效課堂應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教師能夠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實際,科學合理地確定課堂的三維教學目標。二是教學的過程必須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是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三是教學時適時跟進、監測、點評、反饋,以多種方式鞏固學習成果,從這個角度來說,高效課堂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課堂,是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是學生對所學內容實現主動意義建構的課堂。三年來的探索實踐,我們深深地意識到,要順利實現學校內涵發展的三年規劃,唯有深化教學改革,而打造“學習有動力,學生長能力,教學有活力”的“三力”課堂,是我們深化教學改革,建設高效課堂的重要選擇。

  二、操作要點

  (一)導學案的編制

  1、導學案的功能在“導”,核心在“學”,而“案”則是指教師課前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學科特色的課堂教學互動方案。

  2、導學案編寫以課程標準和學生已有認知為依據,流程圍繞學習活動的設計和解決展開,既備教材,又備學生,備學法。

  3、導學案原則上應具有以下要素:學習目標、學習活動、達標檢測、整理反思。

  4、導學案以設計學習活動的方式來布置學習任務,要把握好對教材的“翻譯”,即把教材中嚴謹的、抽象的知識,翻譯成易讀的、具體的學習任務,并以多個學習活動的形式出現,明示方法,給出路徑。

  5、導學案要做到“三化”,即學習目標的任務化,學習任務的活動化,學習活動的路徑化。

  6、導學案應按照教務處相關要求及時上傳,導學案應注明課題,編制時間、編制及審核人,特別應注明擬使用時間。

  (二)集體備課

  1、集體備課重點解決兩大問題,一是部分教師教學研究不到位的問題,膚淺凌亂的學科知識理解把握必然影響教學的準度和效度,二是解決操作技術層面的問題,包括教學進度、教學重點難點、教法的設計等。

  2、集體備課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學情分析,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調整、改進、尋求對策,二是教材分析,包括課標的解讀,考綱的研究,明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的取舍等,三是導學案設計,集中力量研究學生學什么、怎樣學、如何學得更好等問題。

  3、集體備課的基本流程應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上周教學活動實施情況的分析交流,二是導學案主備人介紹本輪導學案編制情況及實施要求,由備課組長或學科核心組成員審核、修改、定稿,三是集體研究下周教學內容,確定導學案主備人,進行任務分工。

  4、集體備課應做到“四定”:定時間,原則上每周半天。定地點:由教務處安排在信息樓專用教室。定人員:即內部分工合作的問題。定內容:按集體備課流程完成各項備課任務。

  (三)課堂教學

  1、課堂教學圍繞學習活動展開,每個學習活動的完成分為五個基本環節,即教師導學,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點撥提升,循環進行,最后是課堂反饋檢測。

  2、課堂教學容量應當適宜,一節課以完成2-3個學習活動為宜,每個學習活動完成的時間為10-15分鐘。

  3、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啟發學生思維,要注重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的解讀,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開展學習活動時要留足學生自主時間,疑難問題必須組織小組合作探究,要把方法的指導放在首位,點撥提升適時適度,要始終讓教學處于生成狀態。

  4、課堂教學堅決杜絕教師一言堂,原則上新授課教師講課時間不超過25分鐘,復習課不超過20分鐘,每節課原則上留2-3分鐘時間給學生整理反思。

  5、課堂教學要特別重視學習目標的準確度,自學指導的明析度,合作學習的有效度,點撥提升的精準度,當堂反饋的合適度。

  6、課堂教學要特別重視落實“三主”,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倡導“三自”,即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交流,鼓勵“三動”,即動腦、動口、動手,從而實現三力的提升,即學習動力、學習能力、課堂活力。

  (四)學習小組建設

  1、課桌椅排放:班級人數少于46人的,桌椅按六列排放,二列相并為一排共三排,班級人數超過46人的,桌椅按七列排放,二列相關共三排一單列。

  2、每排前后四人或六人為一學習小組,單列的靠旁邊雙排共六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作為課堂合作學習的基本單位。

  3、教室座位排列時,班主任應認真考慮學習小組的構建,包括學生層次差異、性格差異、男女搭配等多方面因素。

  4、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學習活動的小組合作環節時,小組成員應起立圍站討論,結束后及時回原座坐定。

  5、各班應當建立學習小組的考核評價機制,可從課堂表現、常規紀律、學習成績等幾個方面加以考核,分階段評選優秀學習小組,予以獎勵。

  6、各班應當成立學習小組考核評價小組,由副班長負責,班級紀律委員、學習委員和各科課代表組成,負責記錄評價學習小組在各考核項目中的表現。

  三、保障機制

  1、成立“深化教學改革,打造三力課堂”工作小組。組長:李剛副組長:季正榮、王友標、趙雪英組員:殷建平、黃建新、顧維明、姚艷艷、秦琴、趙華。

  2、成立深化教改學科核心組。(成員待定)

  3、完善行政聽課、評課制度。

  4、發揮學科蹲點行政的引領、督查作用。

  5、建立骨干老師定期培訓、學習制度。

  6、完善對老師的考核評價機制。

篇2: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扶綏縣新寧一中王璇璇

摘要: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為學生搭建一個切合學生實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學習平臺。要做好三個轉變:一、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三、教學結構的轉變。處理好一個關系:師生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深化改革提高質量三個轉變師生關系

課堂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學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將是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重要體現。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為學生搭建一個切合學生實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學習平臺。要做好三個轉變:一、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三、教學結構的轉變。處理好一個關系:師生之間的關系。

一、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探索、轉變教學觀念,適應新時代教育教學發展需求。強調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一堂好課要看學生學得怎么樣,要關注學生怎么樣學,教師是怎么樣為學生服務的。不再是看教師怎么樣教,課堂活躍不活躍,以前聽公開課時,聽得最多的就是這樣的評論:其實,說白了,上公開課不就是看表演,有誰管你學生學得會不會。課堂氣氛活躍了,教師表演親切了,就會得高分。

新課程要求教師將自己的“教”定位于對學生“學”的行為的引導和啟發上。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發展,教師“研究者”的角色也逐步確立,教學觀念的轉變,實際上是對已有教學觀念的改造和檢討,它是一個不斷思考和不斷實踐的過程。教師應立足于新課程實際,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在教學中進行研究,在研究中進行教學。隨著新課程的發展,對教師的學科專業技能和教育專業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積極的提問者、鼓勵者,同時還應該是一個學習者,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去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去探索新的教學策略,運用新的教學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學活動,分析、研究、反思等能力。也就是說,教師必須在新的課程環境下重新塑造自己,以趕上教育發展的步伐。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實施新課程改革之前,學生的學習方式以被動接受為主。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很少讓學生通過實踐獲得知識,學生查閱資料、集體討論和學習活動很少,教師很少布置觀察、實驗、社會調查等實踐性的作業。課堂教學“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忽視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出現了高分低能的嚴重后果。

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應該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換句話說,在教學中,我們老師應該很好地把握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自主學習是相對于被動學習而言,或者說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投入思考,在學習中解決問題,而且有一定的情感投入,有較強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對認知活動有一定的調控能力以便作相應的調試,對于教師來講,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那就要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愿學、會學、能學,相信自己,能夠學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愿學,教學任務應與學生民主協商,應該給學生一定的選擇余地。此外,方法指導也是很重要的。教師給學生一定的方法指導,就使學生會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起一定的示范或是引導作用,組織有效的評價,對于引導學生、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也是有幫助的。在評價的時候,要張揚學生的個性。樹立學生的信心,激勵學生自圓其說,鼓勵他們進行原創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能合理地利用競爭機制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人格的健全發展。小組合作學習有肋于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會因他們年齡相近,思維水平相差無異,更能讓他們互相啟發,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從而彌補教師無法面對眾多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同時,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助和幫助,實現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