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地下綜合管廊施工測量方案

地下綜合管廊施工測量方案

2025-02-15 閱讀 1264

  海東市地下綜合管廊施工測量方案

  編制人:

  審核:

  審批: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海東地下管廊項目經理部

  二零一六年八月

  目錄

  一、編制依據2

  二、工程概況3

  三、施工部署3

  3.1組織工作

  3.2施工測量放樣工藝流程圖

  四、施工測量的基本要求

  4.1施測原則

  4.2準備工作

  4.3測量儀器的選用

  4.4、測量人員培訓

  4.5、儀器設備檢定和日常檢校

  五、控制網測設6

  5.1總平面控制

  5.2施工平面控制網測設

  5.2.1平面控制網布設原則

  5.2.2施工平面控制網的布設

  5.3高程控制網的布設

  5.3.1高程控制網的布設原則

  5.3.2高程控制網的等級及技術要求

  5.3.3水準點的埋設及觀測技術要求

  六、施工測量放樣

  6.1、測量資料收集與放樣方案制定

  6.2、基礎開挖測量放樣

  6.2.1、前期測量準備工作。

  6.2.2、實施放樣

  6.3管廊施工放樣要求

  七、測量勞動組織

  八、儀器要求

  九、設備機具配置

  十、質量控制及檢驗

  十一、安全及環保要求

  11.1、安全要求

  11.2、環保要求

一、編制依據

  1.1海東市地下綜合管廊《施工圖設計文件》;

  1.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GB50007-20**);

  1.3《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

  1.4《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

  1.5《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12897-91);

  1.6《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

二、工程概況

  海東市平安大道地下綜合管廊西起三合大道(古瓦公路)與平安大道交叉口K0+000,東至東園路與平安大道交叉口K4+931,全長4.931公里(見管廊分布示意圖)。管廊布置于平安大道機動車道正下方。管廊施工采取基坑明挖、結構現澆等工藝。管廊斷面采用干支混合型的形式,滿足管線安裝敷設和運營維護要求,斷面型式設計為雙艙、三艙和四艙形式,入廊管線種類有高壓電力、給水、中水、電力、通信、燃氣等,結構全寬分

  別為7.75m、10.4m、13.05m,結構高度為4.45m,結構斷面詳見圖示。綜合管廊頂部覆土厚度2.5米~3.0米,斷面凈高3.5米~6.1米,基坑一般深度約7-8m,下穿河道的局部段落基坑深度在10m以上。

  平安大道為平安區城區主干道,路面全寬約16m;除兩端交叉口外,沿線共有15個支路交叉口;沿線主要為平安區政府機關、部隊、學校、企事業單位和商鋪、餐館的聚集地,交通較為繁忙,屬于平安城區交通主心骨,施工期間道路保通難度較大。另外,平安大道三處與河道相交,平安大道(三合大道~三合東路)正在進行橋梁施工,平安大道現有交叉支路中新安路、楊家路、湟源路、民和路、享堂路、平張路等6條均處于圍擋施工中,對施工交通疏解增加難度。

  沿線管線地下管線密布,情況較為復雜,探明管線并加以保護難度大。基坑開挖需先剝離淺層土體暴露管線位置,影響基坑開挖施工進度。

  綜合管廊分布示意圖綜合管廊分布示意圖

三、施工部署

  3..1組組織織工工作作

  施工測量組織工作由項目技術部專業測量人員成立測量小組,根據設計院給定的坐標點和高程控制點進行工程定位、建立軸線控制網。按規定程序檢查驗收,對施測組全體人員進行詳細的圖紙交底及方案交底,明確分工,所有施測的工作進度及逐日安排,由組長根據項目的總體進度計劃進行安排。

  3..2施工測量放樣工藝流程圖施工測量放樣工藝流程圖

  有問題

  審核設計圖紙和技術文件

  放樣數據準備計算程序準備

  檢核

  測站點測量

  檢核

  測放管廊平面位置及高程

  檢核

  繪制交樣單

  交樣

  資料歸檔

  放樣通知單施工控制資料

  校驗儀器

  有問題

  有問題

四、施工測量的基本要求

  4.1施測原則

  4.1.1嚴格執行測量規范;遵守先整體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先確定平面控制網,后以控制網為依據,進行各局部軸線的定位放線。

  4.1.2必須嚴格審核測量原始數據的準確性,堅持測量放線與計算工作同步校核的工作方法。

  4.1.3定位工作執行自檢、互檢合格后再報檢的工作制度。

  4.1.4測量方法要簡捷,儀器使用要熟練,在滿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爭做到省工省時省費用。

  4.1.5明確為工程服務,按圖施工,質量第一的宗旨。緊密配合施工,發揚團結協作、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

  4..2準準備備工工作作

  4.2.1熟悉設計圖紙,仔細校核各圖紙之間的尺寸關系,全面了解設計意圖。

  4.2.2對業主給定的現場平面控制點和高程控制點進行查看和必要的檢核及現場踏勘。全面了解現場情況,了解工程總體布局,工程特點,周圍環境,建筑物的位置及坐標,了解現場測量坐標與建筑物的關系,水準點的位置和高程。

  4.2.3根據設計要求、定位條件、現場地形和施工方案等因素,制定測設方案,包括測設方法、測設數據計算和檢核、測設誤差分析和調整、繪制測設略圖等。

  4.2.4對參加測量的人員進行初步的分工,并進行測量技術交底,并對所需使用的儀器進行重新的檢驗。

  4..3測量儀器的選用

  測量中所用的儀器和鋼尺等器具,根據有關規定,送具有儀器校驗資質的檢測廠家進行校驗,檢驗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4.4測量人員培訓

  測量人員持證上崗,負責人應由測繪專業技術人員擔任。人員進行崗前培訓,考核合格上崗。

  5、儀器設備檢定和日常檢校

  所有儀器設備均要經過專業計量部門檢定,并出具檢定證書。

  測量儀器在使用前或使用過程中均要進行日常檢校,確保儀器精度滿足規范要求。

五、控制網測設

  5.1總平面控制

  本標段工程施工以青海省第二測繪院提交的P1~P16作為施工測量的主控導線,基本全部覆蓋平安大道,部分采用全站儀加密導線進行施工控制測量(見下圖1-1)施工控制網圖。以主控導線為基礎在施工處進行加密布點,形成施工導線或控制網。

  P1  P5  P10  P16

  平安大道

  平安大道

  圖1-1施工控制網圖

  5.2施工平面控制網測設

  5.2.1平面控制網布設原則

  ⑴平面控制應先從整體考慮,遵循先整體、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則。

  ⑵平面控制網的坐標系統與工程設計所采用的坐標系統一致。布設呈矩形。

  ⑶布設平面控制網首先根據設計總平面圖、現場施工平面布置圖情況,選擇最合理的布設方案。

  ⑷選點應在通視條件良好、安全、易保護的地方。

  ⑸樁位必須注意保護,并用紅油漆作好標記。

  5.2.2施工平面控制網的布設

  以青海省第二測繪院提交的P1~P16作為主控制點,部分加密控制點采用四等導線測量,沿線路路口進行布設閉合導線網作為施工控制網,控制點埋設盡量依據布網原則施作,測量的技術要求如下:

  導線測量應符合以下導線的技術要求規定。

  導線測量技術要求

  等級測距中誤差測角中誤差(″)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方位角閉合差(″)測回數

  三等131.81/55000n6.3?10

  四等132.51/35000n5?6

  ①導線應盡量布設成直伸開狀,相鄰導線邊長不宜相差過大,點位能長期保存。

  ②水平角觀測的各項限差要求

  水平角方向觀測法的各項限差

  等級儀器型號

  再次重合

  讀數差

  半測回

  歸零差

  一測回中兩倍照準

  差(2c)較差(″)

  同一方向各測

  回間較差

  (″)四等級上DJ238139

  5.3高程控制網的布設

  5.3.1高程控制網的布設原則

  為保證管廊施工的精度要求,首先對P1導線點的三等高程7點與P16點進行閉合測量,校測合格后在場區內建立高程控制網,以此作為保證施工豎向精度的首要條件。

  5.3.2高程控制網的等級及技術要求

  ⑴高程控制網的精度,不低于三等水準的精度。

  ⑵半永久性水準點位處于永久建筑物以外,一律按測量規程規定的半永久。

  ⑶樁的方式埋設,并妥善加以保護。

  ⑷引測的水準控制點,需經復測合格后方可使用。

  ⑸高程控制網技術要求

  高程控制網的等級擬布設三等附合水準,水準測量技術要求如下表:

  等級

  高差偶

  然誤差(mm/km)

  高差全中誤差(mm/km)

  往返較差、附合閉合差(mm)

  與已知點聯測次數

  附合或環線次數

  檢測已測段高差之差(mm)

  三等±3±6Ln155.3??或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

  iL20?四等±5±10Ln250.6??或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

  iL30?

  5.3.3水準點的埋設及觀測技術要求

  5.3.4水準點的埋設

  水準點選取在土質堅硬,便于長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方,位移、沉降點基準點布設

  30  20  60  50  20  40  70  8

  如下圖所示:

  平面水準控制點

  5.3.5水準觀測的技術要求見下表:

  等級  水準儀型  號

  前后長度(m)

  前后視距較差(m)

  前后視距累積差(m)

  視線離地面最低高度(m)

  基輔分劃

  讀數差(m)

  基輔分劃

  所測高差

  之差

  三等DS3≤75≤2≤50.32.03.0

六、施工測量放樣

  本方案是根據常規放樣方法編寫的,放樣人員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如精度要求、控制點分布、現有儀器、現場條件、計算工具等來選擇測站點和放樣點的測設方法的不同組合及不同的檢核方法。

  各類工程及同一工程的不同階段、不同部位對放樣點的精度要求不同,所以對測站點和放樣點的精度要求也不相同。作業時請嚴格執行工程測量規范。本文中提到的限差指規范要求的限差,如果設計上有特殊要求,按設計要求執行。

  6.1、測量資料收集與放樣方案制定、測量資料收集與放樣方案制定

  6.1.1、測量放樣前,應從合法、有效途徑獲取施工區域已有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成果資料。

  6.1.2、根據現場控制點標志是否穩定完好等情況,對已有的控制點資料進行分析,確定是否全部或部分對控制點進行檢測。

  6.1.3、已有控制點不能滿足精度要求應重新布設控制,已有的控制點密度不能滿足放樣需要時應根據現有的控制點進行加密。

  6.1.4、必須按正式設計圖紙、文件、修改通知進行測量放樣,不得憑口頭通知和未經批準的圖紙放樣。

  6.1.5、根據規范規定和設計的精度要求并結合人員及儀器設備情況制定測量放樣方案。其內容應包括:控制點的檢測、放樣依據、放樣方法及精度估算、放樣程序、人員及設備配置等。

  6.基礎開挖測量放樣、基礎開挖測量放樣

  6.2.1前期測量準備工作、前期測量準備工作。

  閱讀設計圖紙,校算開挖底口控制點數據及邊坡坡比和標注尺寸;記錄審圖結果并簽名。

  編寫開挖開口測量放樣計算程序、繪制放樣草圖并由第二者獨立校核驗證其正確性。

  6.2.2、實施放樣

  6.2.2.1、利用周圍測量控制點測設測站點。

  6.2.2.2、觀測員在測站點上架設儀器并對中整平,量取儀器高度報給記錄員,記錄員記錄并回報以驗證記錄無誤。

  6.2.2.3、儀器照準另一已知高程點讀數并報給記錄員,記錄員記錄并回報以驗證記錄無誤。

  6.2.2.4、記錄員計算儀器的視線高程,計算的兩個視線高程之差應滿足放樣點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作為該測站儀器的視線高程。

  6.2.2.5、儀器照準一較遠的測量控制點,計算后視方位角報給觀測員,觀測員將儀器度盤讀數配至該后視方位角值并向記錄員回報驗證所配度盤讀數無誤。

  6.2.2.6、儀器依次照準另兩個相對較近的測量控制點,讀取方位角讀數報給記錄員,記錄員回報、記錄并與計算的方位角值比較,其差值應能滿足放樣點的精度要求。利用坐標測量功能時,在測量第一個點的三維坐標的同時測量儀器至該點的方位角、距離和高差,觀測員將數據報給記錄員,記錄員回報、記錄并計算該點的三維坐標并與儀器測得的三維坐標校核無誤后方可進行放樣。

  6.2.2.7、觀測員將儀器精確照準目標并報測量數據(方位角、距離、高差)或測得的三維坐標,記錄員回報并利用編制的程序進行計算。如圖所示,首先由測得點A1的坐標計算A點至底口線偏距L,A2點為A1點在設計邊坡線AO上的投影,底口高程Ho和邊坡坡比1:I為已知值,A2點的設計高程Ha2=Ho+LI,A1點至A2點的高差

  Δh=Ha1-Ha2,所以偏距差值

  ΔL=Δh/I,指揮司鏡員按此差值移動目標,ΔL為正值向遠離底口線方向移動,ΔL為負值向底口線方向移動。由移動后點的三維坐標計算

  ΔL,再次移動棱鏡,重復以上步驟,直到

  ΔL滿足邊坡開挖的精度要求,此時的點A即為此斷面上的開挖開口點。

  ΔL原始地面線

  Δh

  ALO

  A2

  A1  1:I

  6.2.2.8、依此類推,放樣出該測站上所能放樣的所有開挖開口點。

  6.2.2.9、隨機抽檢20%開口點的點位和高程,其差值應不大于開口點所要求的允許偏差值;

  6.2.2.10、作業結束后,觀測員檢查記錄計算資料并簽字,繪制測量放樣交樣單。

  6.3管廊施工放樣要求

  采用全站儀坐標法設站+極坐標法放點

  在控制點上架設全站儀并對中整平,初始化后檢查儀器設置:

  氣溫、氣壓、棱鏡常數;輸入(調入)測站點的三維坐標,量取并輸入儀器高,輸入(調入)后視點坐標,照準后視點進行后視。如果后視點上有棱鏡,輸入棱鏡高,可以馬上測量后視點的坐標和高程并與已知數據檢核。

  瞄準另一控制點,檢查方位角或坐標;在另一已知高程點上豎棱鏡或尺子檢查儀器的視線高。利用儀器自身計算功能進行計算時,記錄員也應進行相應的對算以檢核輸入數據的正確性。

  在各待定測站點上架設腳架和棱鏡,量取、記錄并輸入棱鏡高,測量、記錄待定點的坐標和高程。以上步驟為測站點的測量。

  在測站點上按步驟

  安置全站儀,照準另一立鏡測站點檢查坐標和高程。

  記錄員根據測站點和擬放樣點坐標反算出測站點至放樣點的距離和方位角。

  觀測員轉動儀器至第一個放樣點的方位角,指揮司鏡員移動棱鏡至儀器視線方向上,測量平距D。

  計算實測距離D與放樣距離D°的差值:ΔD=D-D°,指揮司鏡員在視線上前進或后退ΔD。

  重復過程⑺,直到ΔD小于放樣限差。

  (非堅硬地面此時可以打樁)。

  檢查儀器的方位角值,棱鏡汽泡嚴格居中(必要時架設三腳架),再測量一次,若ΔD小于限差要求,則可精確標定點位。

  用水準儀進行結構物高程的施測。

  測量并記錄現場放樣點的坐標和高程,與理論坐標比較檢核。

  確認無誤后在標志旁加注記。

  重復6~11的過程,放樣出該測站上的所有待放樣點。

  如果一站不能放樣出所有待放樣點,可以在另一測站點上設站繼續放樣,但開始放樣前還須檢測已放出的2~3個點位,其差值應

  不大于放樣點的允許偏差。

  全部放樣點放樣完畢后,隨機抽檢規定數量的放樣點并記錄,其差值應不大于放樣點的允許偏差值;

  作業結束后,觀測員檢查記錄計算資料并簽字。

  測量放樣負責人逐一將標注數據與記錄結果比對,同時檢查點位間的幾何尺寸關系及與管廊有關結構邊線的相對關系尺寸并記錄,以驗證標注數據和所放樣點位無誤。

  填寫測量放樣交底單,并與技術員現場進行簽字確認。

七、測量勞動組織

  通常為測量主管1人、前后視各1人、記錄與計算1人,地面沉降觀測2人,合計6人,施工現場可根據實際的施工任務大小

  靈活增減。

八、儀器要求

  所有儀器使用前都必須經專業機構進行檢校并在有效期內使用。

九、設備機具配置

  現場測量儀器一覽表

  序號 器具 名稱 型號 單位 數量

  1  徠卡智能全站儀  TS09  臺  1

  2  光學水準儀  DS03  臺  5

  3  電子水準儀臺  1

  4  卷尺  5m  把

  5  5  對講機個  4

十、質量控制及檢驗

  使用的儀器精度及性能指標及鑒定情況是否滿足測規要求,盡量使用高精度全站儀進行進行自動搜索,以及數顯水準儀,減少人為觀測誤差。

  觀測環境變化的不定性,如空氣、溫度、大氣折光等,地球曲率也是產生誤差的原因之一。將全站儀視線長度控制在50m-100m之間,有效地削弱大氣折光等外界環境因素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在施工控制測量過程中,其精度的保證取決于:嚴格按照施工測量規范之要求進行施測、準確的測量步驟、合格的測量儀器、嚴格的復核制度及嚴謹的工作態度。

十一、安全及環保要求

  11.1、安全要求

  成立安全領導小組,定期組織全體隊員認真學習有關施工安全規則和安全技術操作規程,提高全員安全生產意識,嚴格貫徹執行國家、行業、地方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制定并采取措施,以消除或避免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使測量作業在安全、有序、受控的狀態下進行,以實現安全目標。

  11.2、環保要求

  制定環境保護計劃,嚴格規范測量作業管理,測量作業前做到全員教育,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為當地居民創造和保持一個清潔適宜的生活和生產環境。

  由辦公室設專人負責環境保護工作,與當地有關部門經常聯系,測量作業不得損壞用地范圍外的耕地、樹木、果林及水電設施,禁止散排造成環境污染。

篇2:施工測量專項方案

測量專項施工方案

一、施工測量控制方法

施工測量控制工作有其特別的系統嚴密性、連續性及準確性。在操作過程中,成立由項目總工程師負責的專業測量組,認真鉆研圖紙,從每個點、每條線開始,扎實控制好局部的標準精度,再進而組織好全局的施測工作,提高施測精度和施測效率。測量放樣前,認真作好內業準備工作,校正儀器設備,擬定施測方案。現場精心操作,對不符合精度的測量成果必須復測,決不馬虎了事。

利用設計勘測部門提供的導線點為控制點,沿道路主線走向布設復合導線。工程開工前,對由監理工程師負責提供的工程范圍區內有關三角網點、水準網點和中級控制樁點等基本數據的測量資料做好交接手續,在收到基本測量資料后應對其提供的控制樁進行復測,并將復測結果向監理工程師進行匯報。當所復測的平面控制樁、高程點滿足規范及施工要求時,以復測后的平面導線控制樁作為總體控制的首級控制,然后根據現場施工條件布設施工測量控制網。控制網點的坐標值必須與所交平面控制導線點的坐標一致,所做的平面控制點、高程控制網點均保證穩固可靠,保留至工程結束。

主要采用的儀器設置及工具為:水準儀、經緯儀、全站儀、水準尺、鋼尺、錘球、花桿等。

1、平面測量控制

(1)復核所移交控制點是否有誤。

(2)利用控制點放出道路中心線上的施工控制點,直線部分50米一點,曲線部分除圓點、圓緩點外每20米一點。

(3)各施工控制點護樁。護樁測定后,用砼固定,以備道路施工、管線施工時使用。曲線施工時按切距法放點。

(4)管線及井位的測定:利用上述平面控制網,確定管線的中心線。對于曲線段以5米為間距,測設中心線控制樁。井位根據相應里程樁,在中心點上打出橫斷面線,在井位兩側定好方向樁。由縱向中心線與橫斷面方向線即可交出井位中心點。有了若干個井位標準點,附近上下游的井位還可用在中線上測距確定井位。

(5)路面控制:一般每10m在鋪筑基層的平面四角釘高程樁,中間拉線控制。高程標志樁設在施工不易破壞的位置即可。

2、高程測量控制

按道路走向布設附合水準線路,按照三等水準測量要求進行施測。施工時設立的臨時水準點,其高程偏差不得超過±10√L(mm)。

測量精度均按照國家現行標準規定的要求辦理。基準點的放樣需里程樁號與坐標雙控,以坐標為主。

3、放樣測量

采用極坐標法進行放樣測量,具體實施過程為根據線路要素點的坐標值,計算出所需放樣的樁位坐標,然后在平面控制點上支設全站儀,后視另一控制點,將測站點,后視點,放樣點的坐標數據輸入全站儀,利用全站儀的坐標放樣功能放樣所需樁位。

4、測量管理工作

開工前反復熟悉圖紙,復核施工圖中的里程樁號、曲線要素及相關結構的平面尺寸、高程數據。

施工現場必須堅持數據對算,施測點位必須復測。項目部放樣點位上報監理工程師,經監理測量工程師復核合格可投入使用。平面控制網及高程控制點堅持經常復測,進行坐標及水準點高程平差。

放線:根據初設批復文件中有關路線中心線的規定施放,落實規劃樁位與路線中心線關系及引用的水準點,對設計勘察部門所提供的水準點進行封閉校核,檢查無誤后方可引測。

補測和加固樁志:對建設單位所交付的路線中線位置樁,三角網基點樁,水準基點樁等及測量資料進行檢查、核對,如發現樁志不足,不穩妥,被移動或不符合要求時要自行補測,加固、移設或重新測校。在施工時還需補充所需要的路線中心樁,測定結構物中心線和基礎樁位置,補充施工需要的水準點,測定并檢查施工部分的位置和高程,及其它施工測量。

強化質量意識,精心施工,堅持測量復核制度,是加強測量管理及技術工藝管理,嚴格控制測量施工中的偏差的重要保證。

二、施工測量技術保證措施

1、全站儀工作狀態應滿足豎盤垂直、水平度盤水平;目鏡上下轉動時,視準軸形成的視準面必須是一個豎直平面。

2、水準儀工作狀態應滿足水準管軸平行于視準軸。

3、用鋼尺工作應進行鋼尺鑒定誤差、溫度測定誤差的修正,并消除定線誤差、鋼尺傾斜誤差、拉力不均勻誤差、鋼尺對準誤差、讀數誤差等,采取多次往返測量。

4、所有測量計算值均立表,并有計算人、復核人簽字。

5、使用全站儀應進行加常數、乘常數、溫差修改值的修正。

6、在儀器操作上,測站與后視方向應用控制網點,避免轉站而造成積累誤差。所有儀器操作均要進行換手復測。

7、在定點測量時應避免垂直角大于45度。

8、對易產生位移的控制點,使用前應進行校核。

9、經常對控制點校核,避免因季節變化而引起的誤差。每次下雨后要及時對地面的控制點進行校核。

10、嚴格控制操作規程進行現場的測量定位和放樣。

一、施工測量準備工作及方案

(一)人員配備

由于本工程具有工程項目多施工工藝復雜的特點,我項目部特組建一支測量隊,測量隊分為3組,特設測量隊長1名,組員10人。

(二)測量執行依據

《城市測量規范》、《工程測量規范》、《施工測量技術方案》。

(三)測量儀器及設備配備

本工程施工測量擬配備如下測量設備及配套設施:

1、全站儀及配套配套棱鏡三套。

2、自動安平水準儀6臺及5米雙面區格鋁質水準尺6把。

3、J2經緯儀6臺。

4、電子經緯儀4臺

5、臺式計算機3臺。

6、50米送檢鋼尺6把。

7、CASIOfx-5800P計算器各6臺、fx-4500P計算器各6臺。

8、對講機12臺套。

9、5米卷尺40把。

(四)技術方案

根據本工程的特點,其施工測量及原型觀測遵循:控制測量、

細部放樣、竣工測量的測量流程進行。

根據設計院提供的測量控制點,按照使用方便、通視條件好和點位固定可靠的原則警備路橋四周布設合適測量閉合導線,控制點可布設成平面和高程共用點。

控制點水平角觀測采用徠卡全站儀觀測一個測回,邊長均往返各一測回、每測回四次讀數,改平用的垂直角觀測一個測回,當采用三角高程時,垂直角對向觀測各一測回,儀器高、標高量至mm。觀測邊長在計算前均進行加、乘常數及傾斜改正,各項觀測值的各項限差均應滿足《規范》要求。

高程控制與平面控制為二合一點,采用索佳自動安平水準儀及5米雙面區格鋁質水準尺進行施測,觀測精度按相關測量《規范》執行。

每次進行測量觀測前,先對儀器的性能進行檢測,使儀器能在良好狀態下有效的工作。

控制點的計算成果作為細部放樣的基準點,應做好資料的提交和點位的保護。

控制加密前,首先按照先復核后利用的原則與監理共同檢測已知控制點精度,并復核其資料和數據的準確性。

施工期間,根據工程的實際需要,必要時可進行二級圖根加密,加密控制點的精度應滿足工程施工對控制測量的要求。

(一)控制測量

我部對設計院提供的控制點(包括平面和高程兩部分)進行復測,并將復測結果提交業主、監理,經確認后,結合本站的地面現場實際情況進行加密控制測量、施工測量。

1、控制點復測

根據業主提供的平面及高程控制點、并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我部對設計院提供的控制點進行平面及高程復測。

對于平面控制測量,應滿足以下下條件:

(1)外業水平角觀測,Ⅱ級全站儀不少于一測回;

(2)導線方位角閉合差不超過±10′n1/2;

(3)往返測距一測回,同一邊長往返互差不超過±10mm;

(4)導線相對閉合差少于1/3000。

2、高程測量應不低于以下精度指標要求:

(1)外業采用往返觀測;

(2)閉合差少于±20L1/2mm;

觀測數據超限時,重測整個測回;重測又超限時,應分析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重新觀測。

3、控制點加密測量

(1)為滿足施工測量放線,進行了加密控制測量。加密控制測量在既有的已知控制點下進行加密,作業精度要求不低于《規范》的精度要求。根據實際情況本工程采用徠卡全站儀作業精度可滿足規范要求。

(2)本高程加密測量是為滿足橋梁和道路施工要求而進行的,應先對高程進行檢測,對其高程值確認后方可進行,可按普通水準作業要求而進行,往返高差閉合差應不超過±20L1/2Km。高程測量采用索佳自動安平水準儀及5米雙面區格鋁質水準尺進行施測,施測方法為:后→前→前→后,其作業精度按相關測量《規范》執行。

所有加密控制點須報業主、監理檢測,合格后方可使用。

(一)排水工程、道路工程:

1、排水工程測量:由于本工程工設計有多條雨、污水管線,為了區分第條管線位置,所以我項目部采用幾種不同顏色旗幟進行實地現場放樣,經業主、設計院、監理批準后方可進行施工。

(二)臨時設施放樣

本工程的臨時設施包括基坑、施工道路和生活臨時設施等。在施工的過程中,根據設計圖紙和工程的實際需要,進行臨時設施的實地放樣,以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施工放樣采用極坐標法進行放樣。

(三)竣工測量

工程竣工后,根據合同的規定和設計的要求,進行工程的竣工測量并提交相應的測量資料。

篇3:某公園工程施工測量方案

福建二建建設集團公司福建二建建設集團公司

20**年8月

福建二建建設集團公司

瑞景公園一期工程施工測量方案

目錄

1編制依據編制依據1

2工程概況工程概況1

3施工部署施工部署2

3.1施測程序2

3.2施工測量組織工作2

4施工測量的基本要求施工測量的基本要求3

4.1施測原則3

4.2準備工作3

4.3測量的基本要求4

5工程定位與控制網測設工程定位與控制網測設5

5.1工程定位5

5.2平面控制網測設7

5.3高程控制網的布設16

6基礎測量基礎測量19

6.1基礎平面軸線投測方法196.2±0.000以下部分標高控制20

7主體結構施工測量主體結構施工測量21

7.1平面控制網的測設21

7.2基準線豎向投測方法及技術要求.27

7.3標高豎向傳遞29

8工程重點部位的測量控制方法工程重點部位的測量控制方法30

8.1建筑物大角鉛直度的控制.30

8.2墻、柱施工精度測量控制方法30

8.3門、窗洞口測量控制方法.30

8.4電梯井施工測量控制方法.31

9質量保證措施質量保證措施31

10施測安全及儀器管理施測安全及儀器管理31

1編制依據編制依據

1.1由廈門佰地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的《瑞景公園一期工程施工圖紙》

1.2《瑞景公園一期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1.3土建工程施工涉及的有效國家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和規程:

《工程測量規范》

《建筑施工測量手冊》

2工程概況工程概況

2.1瑞景公園一期工程位于洪文居住區,由1#-6#樓及地下室組成,本工程建筑總面積為97926.89m2,地上建筑面積為75358.52m2,地下建筑面積為22568.37m2。

1#樓:建筑面積為10015.42m2,層數為地上18-19層,半地下室1層(無底板),占地面積為522.1m2,建筑高度59.5m。

2#樓:建筑面積為14868.87m2,層數為地上17-19層,半地下室1層(無底板),占地面積為764.8m2,建筑高度59.1m。

3#樓:建筑面積為13086.84m2,層數為地上19層,地下1層,占地面積為686.7m2,建筑高度79.75m。

4#樓:建筑面積為7753.76m2,層數為地上20層,地下2層,占地面積為393.5m2,建筑高度99.95m。

5#樓:建筑面積為13595.57m2,層數為地上19層,地下1層,占地面積為737.7m2,建筑高度57.4m。

6#樓:建筑面積為13672.07m2,層數為地上19層,地下1層,占地面積為737.7m2,建筑高度59.55m。

2.2±0.000m

相當于黃海標高33.25。

2.3本工程有框架剪力墻結構和剪力墻結構,外墻外側粘貼20mm厚聚苯板保溫;外墻面裝飾材料采用馬賽克和涂料。

3施工部署施工部署

3.1施測程序

準備工作

測量作業

自檢

報驗

合格

合格

進入下道工序

3.2施工測量組織工作

由項目部對施測全體人員進行詳細的圖紙交底及方案交底,明確分工。

測量人員根據規劃部門給定的坐標點和高程控制點進行工程定位,建立軸線控制網,按規定程序檢查驗收,

4施工測量的基本要求施工測量的基本要求

4.1施測原則

4.1.1嚴格執行測量規范;遵守先整體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先確定平面控制網,后以控制網為依據,進行各局部軸線的定位放線。

4.1.2必須嚴格審核測量原始數據的準確性,堅持測量放線與計算工作同步校核的工作方法。

4.1.3定位工作執行自檢、專職檢合格后再報檢的工作制度。

4.1.4測量方法要簡捷,儀器使用要熟練,在滿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爭做到省工省時省費用。

4.1.5明確為工程服務,按圖施工,質量第一的宗旨。緊密配合施工,發揚團結協作、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

4.2準備工作

4.2.1全面了解設計意圖,認真熟悉與審核圖紙。

施測人員通過對總平面圖和設計說明的學習,了解工程總體布局,工程特點,周圍環境,建筑物的位置及座標,其次了解現場測量座標與建筑物的關系,水準點的位置和高程以及首層?0.000的絕對標高。在了解總圖后認真學習建筑施工圖,及時校對建筑物的平面、立面、剖面的尺寸、形狀、構造,它是整個工程放線的依據,在熟悉圖紙時,著重掌握軸線的尺寸、層高,對比基礎,樓層平面,建筑、結構幾者之間軸線的尺寸,查看其相關之間的軸線及標高是否吻合,有無矛盾存在。

4.2.2測量儀器的選用。

測量中所用的儀器和鋼尺等器具,根據有關規定,送具有儀器校驗資質的檢測廠家進行校驗,檢驗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現場測量儀器一覽表現場測量儀器一覽表

序號器具名稱型號單位數量

全站儀TPS400臺11

經緯儀TDJ2E臺12

水準儀AP-128臺23

垂準儀DZJ2臺14

激光接受靶個15

鋼尺50m把26

鋼尺30m把27

盒尺5m把28

對講機個39

墨斗只4

4.3測量的基本要求

測量記錄必須原始真實、數字正確、內容完整、字體工整;測量精度要滿足要求。根據現行測量規范和有關規程進行精度控制。

根據工程特點及《工程測量規范》,本工程設置精度等級為二級,測角中誤差8秒,邊長相對中誤差1/20000。

5工程定位與控制網測設工程定位與控制網測設

5.1工程定位工程定位

工程測量控制網在施測前,首先對業主提供的控制點和水準點進行復核,確保初始數據的準確性。并將復核情況形成書面報告報監理工程師。

平面控制控制網測量采用全站儀進行觀測,全站儀主要技術指標見下表:

項目

儀器型號

測角誤差測距誤差TPS4001.5“2±2ppm

根據規劃部門提供的定位樁、紅線樁和水準點,(詳見后附圖:瑞景公附圖:瑞景公園一期工程定位樁、紅線樁、水準點平面布置圖園一期工程定位樁、紅線樁、水準點平面布置圖)。進行建筑物的軸線定位。

采用全站儀進行施工控制測量,不但簡便、速度快,并且能提高測量精度,減少誤差,同時還能與微機聯系進行內業計算和資料的儲存、整理。

測距注意事項:

測線宜高出地面和離開障礙物1.3m以上,以減小折光影響。測站應避開受電磁場干擾的地方,應離開高壓線5m以外。測距時避免背景部分有反光物體。

5.2平面控制網測設平面控制網測設

5.2.1平面控制網布設原則

5.2.1.1平面控制應先從整體考慮,遵循先整體、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則。

5.2.1.2平面控制網的坐標系統與工程設計所采用的坐標系統相一致。

布設呈矩形。

5.2.1.3布設平面控制網首先根據設計總平面圖、現場施工平面布置圖。

5.2.1.4選點應在通視條件良好、安全、易保護的地方。

5.2.1.5樁位必須注意保護,需要時用鋼管進行圍護,并用紅油漆作好標記。

5.2.2建筑平面控制網的布設

5.2.2.1依據平面布置與定位原則,地上室共設置四橫三縱七條主控軸,具體位置詳附圖:瑞景公園一期工程地下室軸線定位控制樁現場平面布置圖,附圖:瑞景公園一期工程地下室軸線定位控制樁現場平面布置圖,各單體的定位控制樁平面位置詳附圖:附圖:1#1#~~6#6#樓軸線定位控制樁平面布置圖樓軸線定位控制樁平面布置圖所示。

5.2.2.2主控軸線定位時,均布置引線,橫軸西側以及縱軸北側投測到已建建筑物上。墻上、地面引線均用紅三角標出,清晰明了。施測完成后報監理、建設單位確認后,加以妥善保護。按照《工程測量規范》要求,定位樁的精度要符合下表要求:

等級測角中誤差(”)邊長丈量相對中誤差

二級

81/20000

5.2.2.3樁位必須用砼保護,砌磚維護,并用紅油漆作好測量標記。

5.2.3全站儀測設方法:坐標法設站+極坐標法放點全站儀測設方法:坐標法設站+極坐標法放點

1、在控制點上架設全站儀并對中整平,初始化后檢查儀器設置:氣溫、氣壓、棱鏡常數;輸入(調入)測站點的三維坐標,量取并輸入儀器高,輸入(調入)后視點坐標,照準后視點進行后視。如果后視點上有棱鏡,輸入棱鏡高,可以馬上測量后視點的坐標和高程并與已知數據檢核。

2、瞄準另一控制點,檢查方位角或坐標;在另一已知高程點上豎棱鏡或尺子檢查儀器的視線高。利用儀器自身計算功能進行計算時,記錄員也應進行相應的對算以檢核輸入數據的正確性。

3、在各待定測站點上架設腳架和棱鏡,量取、記錄并輸入棱鏡高,測量、記錄待定點的坐標和高程。以上步驟為測站點的測量。

4、在測站點上按步驟

安置全站儀,照準另一立鏡測站點檢查坐標和高程。

5、記錄員根據測站點和擬放樣點坐標反算出測站點至放樣點的距離和方位角。

6、觀測員轉動儀器至第一個放樣點的方位角,指揮司鏡員移動棱鏡至儀器視線方向上,測量平距D。

7、計算實測距離

D與放樣距離D°的差值:ΔD=D-D°,指揮司鏡員在視線上前進或后退ΔD。

8、重復過程

7,直到ΔD小于放樣限差。(非堅硬地面此時可以打樁)

9、檢查儀器的方位角值,棱鏡汽泡嚴格居中(必要時架設三腳架),再測量一次,若ΔD小于限差要求,則可精確標定點位。

10、測量并記錄現場放樣點的坐標和高程,與理論坐標比較檢核。確認無誤后在標志旁加注記。

11、重復6~10的過程,放樣出該測站上的所有待放樣點。

12、如果一站不能放樣出所有待放樣點,可以在另一測站點上設站繼續放樣,但開始放樣前還須檢測已放出的2~3個點位,其差值應不大于放樣點的允許偏差。

13、全部放樣點放樣完畢后,隨機抽檢規定數量的放樣點并記錄,其差值應不大于放樣點的允許偏差值;

14、作業結束后,觀測員檢查記錄計算資料并簽字。

15、測量放樣負責人逐一將標注數據與記錄結果比對,同時檢查點位間的幾何尺寸關系及與有關結構邊線的相對關系尺寸并記錄,以驗證標注數據和所放樣點位無誤。

5.3高程控制網的布設高程控制網的布設

5.3.1高程控制網的布設原則

5.3.1.1為保證建筑物豎向施工的精度要求,在場區內建立高程控制網,以此作為保證施工豎向精度的首要條件。

5.3.1.2根據場區內規劃局給定的高程點TF408=27.82米,布設場區高程控制網。

5.3.1.3為保證建筑物豎向施工的精度要求,根據規劃局給定的路邊高程點TF408=27.82米,在場區內建立高程控制控制網。控制網的布設詳附圖:附圖:

瑞景公園一期工程高程控制網水準點平面布置圖瑞景公園一期工程高程控制網水準點平面布置圖

5.3.1.4先用水準儀進行復測檢查,校測合格后,測設一條閉合水準路線,以此作為保證豎向施工精度控制的首要條件,該點也作為以后沉降觀測的基準點。

5.3.2高程控制網的等級及技術要求

5.3.2.1高程控制網的精度,不低于三等水準的精度。

5.3.2.2半永久性水準點位處于永久建筑物以外,一律按測量規程規定的要求進行設置。

5.3.2.3樁的埋設方式,并妥善加以保護。

5.3.2.4引測的水準控制點,需經復測合格后方可使用。

5.3.2.5高程控制網技術要求

高程控制網的等級擬布設三等附合水準,水準測量技術要求如下表:

等級

高差全中誤

差(mm/km)

路線長度(km)

與已知點聯

測次數

附合或環線

次數

平地閉合

差(mm)

三等

650

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12L

5.3.3水準點的埋設及觀測技術要求

5.3.3.1水準點的埋設

水準點選取在土質堅硬,便于長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方。墻水準點應選設在穩定的建筑物上,點位應位于便于尋找、保存和引測。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擬在樁基施工過程中,根據附圖附圖

3:瑞景公園一期:瑞景公園一期

工程高程控制網水準點平面布置圖工程高程控制網水準點平面布置圖所示,靜壓六根6~8m的鋼筋砼管樁做為瑞景公園一期工程高程控制網的水準點,在北側已建房屋墻上設置兩個水準點,用油漆做好標記。

5.3.3.2水準觀測的技術要求見下表:

等級水準儀

型號

前后

長度(M)

前后

視距

較差(m)

前后

視距

累積

差(m)

視線離

地面最

低高度(m)

基輔分

劃讀數

差(mm)

基輔

分劃

所測

高差

之差

三級

AP-128≤75≤2≤50.32.03.0

6基礎測量基礎測量

6.1基礎平面軸線投測方法

6.1.1將TDJ2E經緯儀架設基坑邊上的軸線控制樁位上,經對中、整平后、后視同一方向樁(軸線標志〉,將所需的軸線投測到施工的平面層上、在同一層上投測的縱、橫線各不得少于二條,以此作角度、距離的校核。一經校核無誤后,方可在該平面上放出其它相應的設計軸線及細部線。在各樓層的軸線投測過程中,上下層的軸線豎向垂直偏移不得超過3mm。

6.1.2在墊層上進行基礎定位放線前,以建筑物平面控制線為準,校測軸線控制樁無誤后,再用經緯儀以正倒鏡挑直法投測各主控線,投測允許誤差±2mm。

6.1.3墊層上建筑物輪廓軸線投測閉合,經校測合格后,用墨線詳細彈出各細部軸線,暗柱、暗梁、洞口必須在相應邊角,用紅油漆以三角形式標注清楚。

6.1.4軸線允許偏差如下:

L30m允許偏差士5mm

30L≤60m允許偏差士10mm

60L≤90m允許偏差士15mm

90L允許偏差士20mm軸線的對角線尺寸,允許誤差為邊長誤差的√2倍,外廓軸線夾角的允許誤差為1。

6.2±±0.000以下部分標高控制

6.2.1高程控制點的聯測

在向基坑內引測標高時,首先聯測高程控制網點,以判斷場區內水準點是否被碰動,經聯測確認無誤后,方可向基坑內引測所需的標高。

6.2.2士0.000以下標高的傳遞

施工時用鋼尺配合水準儀將標高傳遞到基坑內,以此標高為依據,進行基坑(槽)底抄平。

墻、柱拆模后,應在墻柱立面抄測出建筑一米線。〈一米線相對于每層設計標高而定〉。

6.2.3標高校測與精度要求

每次引測標高需要作自身閉合外,對于同一層分幾次引測的標高,應該聯測校核,測量偏差不應超過±3mm。

7主體結構施工測量主體結構施工測量

7.1平面控制網的測設

7.1.1樓層上部結構軸線傳遞,采用內控點傳遞法。1#樓內設置8個內控點,2#樓內設置12個內控點,3#樓內設置8個內控點,4#樓內設置4個內控點,5#樓內設置8個內控點,6#樓內設置8個內控點,組成自成體系的矩形控制方格,控制點編號詳見各棟號內控點平面布置圖。

7.1.2澆筑地下室底板混凝土過程中,按照控制點平面位置預埋100×100×3mm鐵板。

7.1.3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根據場地平面控制網,校測建筑物軸線控制樁后,使用經緯儀將軸控線引彈到底板面上。并在鐵板上用鋼針劃出樓層軸線傳遞內控點縱、橫軸交叉線,并將交叉點處鉆出2mm小孔作為標志。

鐵件剖面圖正面圖

背面圖

7.1.4上部樓層結構相同的部位留200×200的放線洞口以便進行豎向軸線投測。

預留洞不得偏位,且不能被掩蓋,保證上下通視。

7.1.5地下室底板面的軸網須認真校核,經復核驗收方可向上投測。

7.1.6地下室底板上內控點鐵件上不得堆放料具,頂板排架避開鐵件,確保可以架設儀器。

7.1.7平面控制網根據結構平面確定,盡量避開墻腳,保證通視。

7.1.8平面控制網布設原則:先定主控軸,再進行軸網加密。控制軸線滿足下列條件:建筑物外輪廓線、施工段分界軸線、樓梯間電梯間兩側軸線

7.2基準線豎向投測方法及技術要求

7.2.1基本要求

7.2.1.1豎向投測精度取決于測量人員的技術素質和設備的技術的狀態。

從這兩方面著手控制投測精度。

7.2.1.2測量人員經技術培訓,持證上崗。

7.2.1.3測量人員施測前認真理解方案。

7.2.1.4儀器需有檢定合格證。

7.2.2豎向投測程序

7.2.2.1將垂準儀架設在地下室底板上調平后,接通電源射出激光束。

7.2.2.2通過調焦,使激光束打在作業層激光靶上的激光點最小,最清晰。

7.2.2.3通過順時針轉動望遠鏡360度,檢查激光束的誤差軌跡。如軌跡在允許限差內,則軌跡圓心為所投軸線點。

7.2.2.4通過移動激光靶,使激光靶的圓心與軌跡圓心同心,后固定激光靶。在進行控制點傳遞時,用對講機通信聯絡。

7.2.2.5軸線點投測到樓層后,用光學經緯儀進行放線。

7.2.2.6施工層放線時,應先在結構平面上校核投測軸線,閉合后再細部放線。室內應把建筑物輪廓軸線和電梯井軸線的投測作為關鍵部位。

7.2.3測量精度要求

7.2.3.1距離測量精度:1/5000;

7.2.3.2測角允許偏差:20′;

7.2.4垂直度控制。

結構施工中每層施工完畢,應檢測外墻偏差并記錄,并每層檢查門窗洞口凈空尺寸偏差,同一外立面同層窗洞口高低偏差及各層同一部位窗洞口水平位移,彈外墻窗口邊線豎直通線。

7.2.5豎向測量允許誤差

層間:2.5mm;

全高:3H/10000,且不應大于±10mm;

7.3標高豎向傳遞

7.3.1標高傳遞法

依據現場內半永久標高控制點,每棟樓在外墻設置3個標高控制點,一層控制點相對標高為+0.50米,以上各層均以此標高線直接用50米鋼尺向上傳遞,每層誤差小于3mm時,以其平均點向室內引測+50cm水平控制線,抄平時,盡量將水準儀安置在測設范圍內中心位置,并進行精密安平。

7.3.2標高傳遞技術要求

7.3.2.1標高引至樓層后,進行閉合復測。

7.3.2.2鋼尺需有檢定合格證。

7.3.2.3鋼尺讀數進行溫差修正。

7.3.3標高允許誤差

層高:±2mm;

全高:3H/10000,且不應大于±10mm;

7.3.4標高傳遞注意事項

7.3.4.1標高基準點的確定非常重要,標高傳遞前,必須進行復核。

7.3.4.2標高基準點需要妥善保護。

8工程重點部位的測量控制方法工程重點部位的測量控制方法

8.1建筑物大角鉛直度的控制

首層墻體施工完成后,分別在距大角兩側30cm處外墻上,各彈出一條豎直線,并涂上兩個紅色三角標記,作為上層墻支模板的控制線。上層墻體支模板時,以此30cm線校準模板邊緣位置,以保證墻角與下一層墻角在同一鉛直線上。以此層層傳遞,從而保證建筑物大角的垂直度。

8.2墻、柱施工精度測量控制方法

為了保證剪力墻、隔墻和柱子的位置正確以及后續裝飾施工的及時插入,放線時首先根據軸線放測出墻、柱位置,彈出墻柱邊線,然后放測出墻柱30cm的控制線,并和軸線一樣標記紅三角,每個房間內每條軸線紅三角的個數不少于兩個。在該層墻、柱施工完后要及時將控制線投測到墻、柱面上,以便用于檢查鋼筋和墻體偏差情況,以及滿足裝飾施工測量的需要。

8.3門、窗洞口測量控制方法

結構施工中,每層墻體完成后,用經緯儀投測出洞口的豎向中心線及洞口兩邊線橫向控制線用鋼尺傳遞,并彈在墻體上。室內門窗洞口的豎直控制線由軸線關系彈出,門窗洞口水平控制根據標高控制線由鋼尺傳遞彈出。以此檢查門、窗洞口的施工精度。

8.4電梯井施工測量控制方法

在結構施工中,在電梯井底以控制軸線為準彈測出井筒300cm控制線和電梯井中心線,并用紅三角標識。在后續的施工中,每層都要根據控制軸線放出電梯井中心線,并投測到側面上用紅三角標識。

9質量保證措施質量保證措施

9.1測量人員全部持證上崗。

9.2進場的測量儀器設備,必須檢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內,標識保存完好。

9.3施工圖、測量樁點,必須經過驗算校測合格才能作為測量依據

9.4所有測量作業完后,測量作業人員必須進行自檢,自檢合格后,由專職質檢員核驗,最后向監理報驗。

9.5核驗時,要重點檢查軸線問距、縱橫軸線交角以及工程重點部位,保證幾何關系正確。

9.6加強現場內的測量樁點的保護,所有樁點均明確標識,防止用錯和破壞。

10施測安全及儀器管理施測安全及儀器管理

10.1施測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必須戴好安全帽。

10.2在基坑邊投放基礎軸線時,確保架設的經緯儀穩定性。

10.3架設垂準儀時,要有人監視不得有東西從軸線洞中掉落打壞儀器。

10.4操作人員不得從軸線洞口上仰視,以免掉物傷人。

10.5軸線投測完畢,須將洞上防護蓋板復位。

10.6操作儀器時,同一垂直面上其他工作要注意盡量避開。

10.7施測人員在施測中應堅守崗位,雨天或強烈陽光下應打傘。儀器架設好,須有專人看護,不得只顧彈線或其他事情,忘記儀器不管。

10.8施測過程中,要注意旁邊的模板或鋼管堆,以免儀器碰撞或傾倒

10.9所用線墜不能置于不穩定處,以防受碰被晃掉落傷人。

10.10儀器使用完畢后需立即入箱上鎖,由專人負責保管,存放在通風干燥的室內。

10.11測量人員持證上崗,嚴格遵守儀器測量操作規程作業。

10.12使用鋼尺測距須使尺帶平坦,不能扭轉折壓,測量后應即卷起。

10.13鋼尺使用后表面有污垢及時擦凈,長期貯存時尺帶涂防銹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