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職業危害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制度

職業危害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制度

2024-11-28 閱讀 2050

職業危害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制度

  1、各分公司對可能發生急性職業損害的生產作業場所,設置通信報警裝置,沖洗設備、應急撤離通道。

  2、生產單位對可能發生急性職業危害的生產作業場所要配置滿足需要的現場救援設施。

  3、發生職業危害事故時,現場人員要立即向班組長匯報,班組長要向車間匯報,車間要向分公司值班經理匯報,值班經理要向公司指揮中心或者值班經理匯報。

  4、發生事故后,生產單位要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或者消除職業危害因素,防止事故擴大。

  5、對在事故中遭受職業危害的人員,要及時組織救治。

  6、公司、分公司要根據事故的嚴重程度施行分級管理,嚴格按照“四不放過”的原則調查處理職業危害事故。

  一般職業危害事故由分公司安全科調查處理,嚴重職業危害事故由公司安全部調查處理。

  7、對發生職業危害事故的單位,公司要根據安全目標管理責任制規定,對有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

  8、各單位要建立職業危害事故臺賬,事故調查的有關資料要存檔保存。

  9、如發生重大職業病事故,公司要及時向安全監督管理部門上報。

篇2:職業危害申報制度二

職業危害申報制度

  1、單位應按照國家申報規定及時、如實申報職業危害,并接受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管理。

  2、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在竣工驗收之日起30日內必須進行首次職業危害申報。

3、作業場所危害申報必須提供下列資料:

  (1)生產經營單位的基本情況;

  (2)產生職業危害因素的生產技術、工藝和材料的情況;

  (3)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的種類、濃度和強度的情況;

  (4)作業場所接觸職業危害因素的人數及分布情況;

  (5)職業危害防護設施及個人防護用品的配備情況;

  (6)對接觸職業危害因素從業人員的管理情況;

  (7)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資料。

  4、作業場所職業危害每年申報一次。

  5、各分公司、有關部室負責職業危害申報技術資料的準備。

  6、安全部負責職業危害申報資料整理及上報工作。

篇3:職業危害防治責任制度二

職業危害防治責任制度

  1、建立健全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管理機構,配備專職或者兼職職業健康管理人員。

  2、單位主要責任人是本單位職業危害防治第一責任人,對本單位職業健康管理全面負責。

  3、建立健全職業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規程。

  4、存在職業危害的作業場必須符合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其他規定。

  5、對從業人員要進行崗前、崗中職業健康培訓,督促從業人員遵守相關職業危害規定。

  6、新建項目的職業危害防護措施,嚴格執行“三同時”規定。

  7、存在職業危害的場所,應當在醒目位置設置公告欄,告知作業場所存在的危害因素。

  8、單位必須為從業人員配備符合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職業危害防護用品,并督促指導從業人員正確佩戴使用。

  9、單位必須經常對職業危害防護設施進行維護、檢修、保養,并定期檢測,保證其處于正常狀態。

  10、加強對作業場所危害因素的異常監測,檢測結果,及時公布。

  11、單位應當為從業人員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12、單位應當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替代產生職業危害的技術、工藝、材料、設備,對可能產生職業危害而隱瞞使用的,要追究其責任。

  13、單位必須按規定對職工進行崗前體檢和職業危害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