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重大雷電災害防御措施管理制度

重大雷電災害防御措施管理制度

2024-11-16 閱讀 6799

  為加強本單位重大雷電災害防御措施的實施,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特制訂本管理制度。

  一、本單位法人代表對本制度的制定及執(zhí)行負責。本單位安全管理員負責本制度的具體實施、檢查工作。

  二、加強宣傳教育,普及防雷知識。積極配合氣象防雷部門的科普教育活動,宣傳防雷減災的法律法規(guī)及科學知識,提高職工的防雷意識,使職工了解雷電災害的特性,掌握雷電防護基本知識,增強自身防護能力。

  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技術規(guī)范,本單位必須安裝防雷裝置。安全管理員定期檢查防雷裝置使用及維護情況,發(fā)現問題及時整改,消除隱患,按時參加防雷裝置的定期檢測工作,保證安全有效。

  四、儲罐區(qū)及生產車間等重點部位,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以避免雷擊時引發(fā)災害事故。

  五、保護好防雷裝置。對破壞防雷裝置的人員進行批評教育及處罰,情節(jié)嚴重的追究其法律責任;對保護、愛護防雷裝置的人員進行嘉獎。

  六、盡量避免在雷電天氣下作業(yè)。必須作業(yè)時,做好安全防護工作。

七、發(fā)生雷電天氣時,人員應做到以下雷電防御措施:

  1、不宜停留在樓(屋)面上或空曠地帶;

  2、不宜站在高大建筑物、大樹、電桿、塔吊旁;

  3、不宜在水面或水陸交界處作業(yè);

  4、不宜在空曠的室外活動以及騎單車或摩托車;

  5、盡量減少使用電話和手提電話;

  6、遠離水管、電氣線路或金屬門、窗;

  7、切勿處理并遠離開口盛載的易燃物品;

  8、不宜進入空曠地帶的棚屋、崗亭等建(構)筑屋;

  9、不宜使用無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電視、音響等電器,斷電后放到安全的地方。

八、發(fā)生重大雷電災害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1、及時向氣象部門和政府相關部門報告;

  2、組織營救和救治受害人員,疏散、撤離安置受到威脅的人員;

  3、消除火災等危險源;

  4、搶修被損壞的通訊、供電等基礎設施;

  5、維持廠區(qū)的治安;

  6、嚴格保護好事故現場;

  7、積極配合氣象部門的雷電災害事故調查、分析工作;總結雷電災害事故的經驗教訓,寫出雷電災害事故報告。

  8、總結雷電災害事故的經驗教訓,寫出雷電災害事故報告。

篇2:雷電災害應急預案制定

雷電災害應急預案制定參考

  一、成立應急機構,明確負責人、各成員以及各自的職責。負責人負責指揮整個應急隊伍,協調各部門和人員處理進行雷電災害事件。各成員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和管理權限做好相關的應急處理工作。

  二、雷電的破壞作用在于強大的電流、熾熱的高溫、猛烈的沖擊波、劇變的電磁場,以及強烈的電磁輻射等物理效應,可以使建筑物、電器設備受損,信息網絡出現故障甚至癱瘓,引起爆炸和火災,造成人員的傷亡。所以在成立應急小組時,要考慮各種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以確定成員的組成和各自的分工。

  三、如雷擊建筑物致使受損嚴重的,應通知有關部門進行安全性評估。

  四、導致網絡故障時,除了檢查在線設備的損壞程度以外,對不在工作狀態(tài)的網絡設備和電腦都應做全面的檢查,以便及時發(fā)現問題,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把損失降到最低。

  五、發(fā)生火災時要啟動相應的消防應急預案。

  六、如果發(fā)生人員傷亡,要報告當地公安部門。當雷電擊倒人致使心臟活動和呼吸停止時,應采取人工呼吸和體外心臟按摩的方法進行搶救,同時盡快通知醫(yī)院前來搶救。

  七、在救災過程中,要考慮是否應切斷電、氣、水源等,以避免二次災害。

  八、發(fā)生雷擊事故時,一方面要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將損失控制到最小,一方面要向上級領導部門和氣象部門報告,保護好現場,協助有關技術人員到現場勘察、取證,分析事故原因,提出解決方法。

防雷的六大辦法十大秘訣

  1、單位防雷電六大辦法

  (1)單位應定期由有資質的專業(yè)防雷檢測機構檢測防雷設施,評估防雷設施是否符合國家規(guī)范要求。

  (2)單位應設立防范雷電災害責任人,負責防雷安全工作,建立各項防雷減災管理規(guī)章,落實防雷設施的定期檢測,雷雨后的檢查和日常的維護。

  (3)建設單位在防雷設施的設計和建設時,應根據地質、土壤、氣象、環(huán)境、被保護物的特點、雷電活動規(guī)律等因素綜合考慮,采用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設計和施工。

  (4)應采用技術和質量均符合國家標準的防雷設備、器件、器材,避免使用非標準防雷產品和器件。

  (5)新增加建設和新增加安裝設備應用時對防雷系統進行重新設計和建設。

  (6)雷災發(fā)生時應及時向市防雷所上報情況,以便及時處理,避免再次雷擊。

  2、個人防雷電十大秘訣

  (1)應該留在室內,并關好門窗;在室外工作的人應躲入建筑物內。

  (2)不宜使用無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電視、音響等電器,不宜使用水龍頭。

  (3)切勿接觸天線、水管、鐵絲網、金屬門窗、建筑物外墻,遠離電線等帶電設備或其它類似金屬裝置。

  (4)減少使用電話和手提電話。

  (5)切勿游泳或從事其它水上運動,不宜進行室外球類運動,離開水面以及其它空曠場地,尋找地方躲避。

  (6)切勿站立于山頂、樓頂上或其它接近導電性高的物體。

  (7)切勿處理開口容器盛載的易燃物品。

  (8)在曠野無法躲入有防雷設施的建筑物內時,應遠離樹木和桅桿。

  (9)在空曠場地不宜打傘,不宜把羽毛球、高爾夫球棍等扛在肩上。

  (10)不宜開摩托車、騎自行車。

篇3:浙江省防御洪澇臺災害人員避險轉移辦法

  《浙江省防御洪澇臺災害人員避險轉移辦法》已經省人民政府第9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省長 呂祖善

  二○○八年七月八日

  浙江省防御洪澇臺災害人員避險轉移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減少和避免臺風、暴雨、風暴潮、洪水及其次生災害(以下簡稱洪澇臺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浙江省防汛防臺抗旱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省行政區(qū)域內為防御洪澇臺災害而進行的人員避險轉移(以下簡稱人員轉移),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人員轉移工作遵循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科學合理的原則。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領導本行政區(qū)域內的人員轉移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負責人員轉移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導。

  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具體負責實施本區(qū)域內的人員轉移工作。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做好人員轉移工作。

  水利、氣象、民政、國土資源、海洋與漁業(yè)、交通、海事、建設、經貿、公安、衛(wèi)生、教育、旅游等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人員轉移的相關工作。

  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以下統稱企事業(yè)單位)負責做好本單位的人員轉移工作。

  人員轉移工作應當明確人員轉移責任人,落實相應責任制。

  第二章預防預警

  第五條易受洪澇臺災害影響地區(qū)(以下簡稱影響區(qū))的各級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員會、企事業(yè)單位,應當根據防汛防臺預案組織編制人員轉移預案,并予以公告。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民政、建設等有關部門,根據防汛防臺和人員轉移預案確定被轉移人員的避災應急安置場所,并向社會公告。

  對避災應急安置場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的部門應當組織定期檢查和安全鑒定,加強維護和管理。

  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加強防汛防臺法律、法規(guī)宣傳,組織開展人員轉移預案演練,普及防汛防臺知識,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我救助能力。

  人員轉移補助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

  第八條氣象、海洋與漁業(yè)部門應當加強對洪澇臺災害的預測預報,并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提供預測預報信息。

  第九條水文機構應當加強對水情、雨情的實時監(jiān)測和洪水預報,并及時向同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報送監(jiān)測預報信息。

  第十條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水庫等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和監(jiān)督檢查。

  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應當按照規(guī)定組織安全鑒定和安全巡查;對可能出險的水利工程,應當按照有關規(guī)定采取相應措施,并及時向所在地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和水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第十一條各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的有關規(guī)定,科學調度洪水,并及時向影響區(qū)發(fā)出洪水警報;水庫等水利工程需要泄洪的,應當提前向社會預告。

  第十二條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地質災害的監(jiān)測,確定和公告地質災害隱患點,并向受地質災害威脅的住戶(含單位)發(fā)放防災避險明白卡,指導住戶做好相應的防災避險工作。

  第十三條交通、海事、海洋與漁業(yè)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加強對船舶的動態(tài)管理,掌握船舶信息,做好船舶避風的組織、指導和宣傳培訓工作。

  第十四條當可能遭受洪澇臺災害影響,出現地質災害征兆或者防洪工程發(fā)生險情時,當地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及時通過廣播、電視、電話、手機短信、網絡、警報等方式,向影響區(qū)發(fā)出預警信息。

  第三章組織實施

  第十五條當氣象部門預報臺風將登陸或者嚴重影響本行政區(qū)域以及海洋與漁業(yè)部門預報風暴潮災害將嚴重影響本行政區(qū)域時,影響區(qū)內的下列人員和船舶應當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轉移:

  (一)船舶應當及時進港避風,船舶不能及時進港避風的,應當轉移至其他安全區(qū)域,并及時向船籍所在地主管部門報告,其中漁船同時向船籍所在地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報告;

  (二)進港避風的船舶上除了抗臺(潮)操作人員以外的所有人員應當上岸避風,當臺風將嚴重危害船舶安全時,船舶上的所有人員應當上岸避風;

  (三)濱海和海島旅游區(qū)、海水浴場和其他海上休閑娛樂場所的所有游客;

  (四)海塘外和可能出險的海塘內的全部人員;

  (五)居住在簡易房、工棚、抗風等級低的迎風房屋等建筑物內的人員以及處在易被大風吹倒的構筑物、高空設施等設施附近的人員;

  (六)其他根據實際情況需要轉移的人員。

  第十六條當氣象部門發(fā)布強降雨預警或者發(fā)生短時強降雨時,影響區(qū)內的下列人員在強降雨影響前或者根據實時降雨警報及時轉移:

  (一)處在可能發(fā)生險情的水庫、山塘下游的人員;

  (二)處在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fā)地區(qū)的人員;

  (三)處在山洪易發(fā)區(qū)和易受洪水災害嚴重威脅地區(qū)的人員;

  (四)其他根據實際情況需要轉移的人員。

  第十七條當水文機構預報江河將發(fā)生較大洪水時,影響區(qū)內的下列人員應當在致災洪水到達前3小時轉移完畢;若致災洪水在夜間到達的,應當提前在當日18時前轉移完畢:

  (一)河道灘地上各類臨時居住人員;

  (二)水域作業(yè)人員;

  (三)無標準堤塘的江心洲上的人員;

  (四)可能潰堤而被淹沒區(qū)域內的人員;

  (五)準備啟用的蓄滯洪區(qū)內的人員;

  (六)其他根據實際情況需要轉移的人員。

  第十八條有本辦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規(guī)定情形之一的,設區(qū)的市、縣(市、區(qū))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啟動人員轉移預案,根據省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的有關要求,結合本地區(qū)實際,合理確定人員轉移的具體范圍和時間,并向社會發(fā)布緊急避險通告。

  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企事業(yè)單位應當根據上級人員轉移預案和緊急避險通告的要求,啟動相應的人員轉移預案。

  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可以在突發(fā)險情的緊急情況下,根據本級人員轉移預案自行發(fā)布人員轉移指令,并組織實施。

  當遭遇突發(fā)性暴雨、山洪等災害或者因災造成電力、通訊、交通中斷的緊急情況下,村(居)民委員會和企事業(yè)單位可以按照人員轉移預案主動自行實施人員轉移。

  第十九條緊急避險通告或者人員轉移指令發(fā)布后,有關人員應當主動自行安全轉移,并將轉移去向及時告知所在村(居)民委員會、企事業(yè)單位或者相關聯絡人員。

  第二十條按照緊急避險通告或者人員轉移指令自行轉移有困難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集中轉移,告知被轉移人員災害的危害性及轉移地點和轉移方式。組織轉移的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必要的交通工具,并妥善安排被轉移人員的基本生活。有條件的企事業(yè)單位應當為本單位職工的轉移提供必要的交通工具。

  被轉移人員應當服從統一安排和管理,并自備必要的生活用品和食品。被轉移地區(qū)的村(居)民委員會和有關企事業(yè)單位應當協助政府做好相關人員轉移工作。

  第二十一條在可能發(fā)生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洪水、臺風、風暴潮和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或者人民政府依法決定采取分洪、泄洪措施等緊急情況時,組織轉移的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可以對經勸導仍拒絕轉移的人員依法實施強制轉移。

  第二十二條在緊急避險通告或者人員轉移指令解除前,被轉移人員不得擅自返回原處;組織轉移的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防止人員返回。

  第二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做好被轉移人員的安置救助等工作,有關村(居)民委員會和企事業(yè)單位應當予以協助。

  民政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被轉移人員的臨時生活救助工作。

  衛(wèi)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被轉移人員救護、避災安置場所及災區(qū)的疾病控制和衛(wèi)生消毒工作。

  公安機關應當加強人員轉移中社會治安秩序的維護,依法保護已實施轉移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企事業(yè)單位以及避災安置場所中人員和財產的安全,及時依法懲處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

  建設、交通、海洋與漁業(yè)、教育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關的安置救助工作。

  第二十四條人員轉移情況由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逐級上報至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

  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二十五條違反本辦法規(guī)定的行為,《浙江省防汛防臺抗旱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已有法律責任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

  第二十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有權機關按照管理權限,給予行政或者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服從人員轉移指令的;

  (二)沒有履行人員轉移和安置職責或者延誤人員轉移時間,造成人員傷亡的;

  (三)阻礙人員轉移工作實施的;

  (四)虛報、瞞報轉移人數造成不良后果的;

  (五)有其他玩忽職守、濫用職權行為的。

  第二十七條人員轉移工作中,有關單位和個人不服從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發(fā)布的決定、命令(指令)和依法采取的措施,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有關規(guī)定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八條因非洪澇臺災害原因導致水庫、山塘以及地質災害多發(fā)地區(qū)發(fā)生險情的,處在影響區(qū)內的人員轉移,參照本辦法執(zhí)行。

  第二十九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