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門診工作制度

門診工作制度

2024-10-12 閱讀 5862

門診工作制度

一、門診部工作制度

  (一)科學組織和指導分診,以縮短候診時間,對高熱病員、危重病員及70歲以上老人應當優先安排門診。

  (二)實行首診醫師負責制,醫師對首次來診的病員應詳細詢問病史,仔細體檢和進行必要的影像、實驗等檢查,作出診斷和處置。

  (三)遇有疑難、重危傷病員或3次以上來診尚不能確診者,應及時上報醫院領導。

  (四)定期檢查總結門診醫療質量。

  (五)承辦病員入院、出院、轉院手續,掌握各科病員流動和床位使用情況,每日向統計室報告。

  (六)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防止醫院感染,傳染病診室,做好疫情、職業病報告。

  (七)門診應經常保持清潔整齊,對候診人員宣傳衛生防病和計劃生育、優生優育知識。

三、住院處工作制度

  (一)出院、入院病員均由本院各科醫師開具出入院證,統一由住院處辦理手續。

  (二)病員辦理出院手續,由病區護士長到住院處進行核算,開具帳單。

  (三)住院病員,應詳細填寫住院卡及病歷首頁,按規定預交押金。

  (四)住院處設置住院病人一覽表,并每日與病區聯系,及時掌握和了解病床使用和周轉情況。

  (五)住院處工作必須細心負責,態度和藹,準確掌握各種收費標準、交付現金時應當面點清,開出收據,并保留存根備查。

四、觀察室工作制度

  (一)觀察室留觀病員由急診醫師、護士負責,輪流值班認真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處理,需要住院治療者及時辦理入院手續。

  (二)觀察室床位,應按床編號,掛床頭牌,并按時進行消毒。

  (三)建立觀察記錄,及時記錄病情變化、檢查、治療、護理情況,留觀病員入院后,其觀察記錄隨住院病案保管,未入院的觀察記錄在科室保管,時間一年。

  (四)留觀病員的管理,應留陪護。

二、病歷書寫制度

(一)病歷書寫基本要求

  1、病歷記錄應用鋼筆書寫,力求通順、完整、簡練、字跡清楚、整潔、不得刪改、倒填、挖補剪貼,醫生應簽署全名,并按規定順序排列整齊。

  2、病歷一律用中文書寫,診斷、手術應按照疾病和《手術分類名稱》填寫。

(二)門診病歷書寫要求

  1、簡明扼要:病員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籍貫、工作單位或住所。主訴、現病史、既往史、各種陽性體征和必要的陰性體征,診斷或印象診斷及治療、處理意見等均需記載于病歷上,由醫師(士)寫并簽全名。

  2、間隔時間過久或與前次不同病種的復診病員,一般都應與初診病員同樣寫上檢查所見和診斷。

  3、每次診治、均應填寫日期,急診應加填時間。

  4、請求他科會診,應將請求會診目的及本科初步意見在病歷上填寫清楚。

  5、被邀請會診醫師應在請求會診的病歷上填寫檢查所見、診斷和處理意見并簽字。

  6、門診病員需要住院檢查和治療時,由醫師簽寫住院證,并在病歷上寫明住院的原因和初步印象診斷。

  7、門診醫師對轉診病員應負責填寫轉診病歷摘要。

(四)住院病歷書寫要求

  1、新入院病人必須填寫完整病歷,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職業、籍貫、工作單位或住所,主訴、現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個人生活史(女病人月經史、婚姻史、生育史)、體格檢查、化驗檢查、特殊檢查、小結,初步診斷,治療處理意見,由醫師書寫簽名。

  2、入院記錄應在24小時內完成,急診病人應即刻檢查填寫。入院記錄要求書寫詳細、準確、表達清楚、內容應包括診斷依據、鑒別診斷和治療計劃。

  3、再次入院者(同病或原病密切相關的疾病)應寫再次入院病歷。

  4、病程記錄(病程日志)包括病情變化、檢查,所見鑒別診斷,上級醫師對病情的分析及診療意見,治療過程和效果。凡施行特殊處理要記明施行方法和時間,病程記錄一般應每天記錄一次,重危病員和驟然惡化病員應隨時記錄。病程記錄由經治醫師負責記載,主治醫師應有計劃地進行檢查,提出同意或修改意見并簽字。

  5、手術病員的術前準備、術前討論、手術記錄,麻醉記錄,手術后返回病房的當日病情,均應詳細記入病程記錄內或另附手術記錄單。

  6、更換經治醫師時由交班醫師在病程記錄中書寫交班小結。階段小結每月一次由經治醫師負責填入病程記錄內。

  7、凡決定轉診,轉科或轉院的病員,經治醫師必須書寫較為詳細的轉診,轉科或轉院記錄,主治醫師審查簽字。轉院記錄最后由科主任審查簽字。

  8、各種檢查報告單應按順序粘貼,各種病情介紹單或診斷證明書亦應附于病歷上。

  9、出院總結和死亡記錄應在當日完成。出院總結內容包括病歷摘要及各項檢查要點、住院期間病情轉變及治療過程、效果、出院時情況、出院后處理方針和隨診計劃。由經治醫師書寫、主治醫師審查簽全名。死亡記錄除病歷摘要、治療經過外應記載搶救措施,死亡時間、死亡原因,由經治醫師書寫、主治醫師簽全名。凡做病理解剖的病員應有詳細的病理解剖記錄及病理診斷,死亡病歷討論也應做詳細記錄。

三、醫囑制度

  (一)醫囑一般在上午10點前下達完畢,要求字跡工整、層次分明、內容清楚。轉抄和整理必須準確,不得涂改。每項醫囑一般只能包括一個內容,如須更改或撤消時,應用紅筆填“取消”字樣并簽名。臨時醫囑應向護士交待清楚。醫囑要按時執行。開寫、執行和取消醫囑必須簽名并注明時間。

  (二)醫師(士)開出醫囑后,應當復查一遍。特殊醫囑應向護士交待清楚。護士不能確認的醫囑必須查清后執行。除急救外不得下達口頭醫囑,下達口頭醫囑時,護士須復誦一遍,并經醫師核對無誤后執行,事后醫師應及時補記醫囑。嚴禁不看病人就開醫囑的草率不負責的行為。

  (三)護士每班要查對醫囑,夜班查對當日醫囑,每周由護士長組織總查對一次。轉抄、整理醫囑后,需經另一人查對。每班、每次查對后應簽名。

  (四)手術后或分娩后要停止術前或產前醫囑、重開醫囑,并分別轉抄于醫囑記錄單和各項執行單上。

  (五)凡需下班執行的臨時醫囑、要交待清楚,并在值班記錄上注明。

  (六)如遇危重病人需搶救來不及通知醫師,護士可針對病情臨時給予必要處理,但應做好記錄并及時向經治醫師報告補記醫囑。

  (七)對長期住院的病員,每月應對醫囑整理1次。

四、查房制度

  (一)院領導查房,按照領導分工,每周一次,職能部門根據情況要求參加。

  (二)科主任查房:一般每周保證3次,查房時各級醫師、護士長和有關人員參加。解決疑難病例;審查對新入院,重危病員的診斷、治療計劃;決定重大手術及特殊檢查治療;檢查醫囑、病歷、護理質量:聽取醫師、護士對診療護理意見,進行必要的臨床教學工作。

  (三)主治醫師查房:一般每日一次,查房時應有住院醫師及有關護理人員參加,要求對所管病人分組進行系統查房。尤其對新入院、危重、診斷不明、治療效果不好的病員進行重點檢查與討論,并向科主任匯報,檢杳病歷并糾正其中的錯誤,了解病員病情變化征求病員意見,檢查醫囑執行情況及治療效果,決定出、轉院問題。

  (四)住院醫師查房:一般每日至少二次查房。對所管轄病人要逐個檢查。重點巡視重危疑難,待診斷、新入院、手術后病員;根據病情變化,更改醫囑,對診斷不明、療效不佳病人要重點研究,提請上級醫師診查或會診,對檢驗、x線報告和其他檢查結果、要仔細分析,提出進一步檢查與治療意見、檢查當天醫囑執行情況,給予必要的臨時醫囑,開具次日特殊檢查醫囑,認真做好病程記錄。

  (五)值班醫生查房:要詳細聽取交班醫生和護理情況的報告,接班后對重點病人(危重、新入院病人等)及時巡查(夜間巡查須有護士隨同),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必要時請會診。下班前做好交班記錄。

  (六)護理查房:護士長組織護理人員每周進行一次護理查房,檢查護理質量;研究解決疑難問題,傾聽病人對護理工作的反映,按計劃結合臨床實際進行教學。

五、會診制度

  (一)醫務人員要以高度的負責精神對疑難病例組織會診,使病人得到及時、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二)會診前,申請會診醫生做好準備,詳細介紹病情、說明會診目的,做好會診記錄。

  (二)科內會診,本科內疑難病例或住院三日未能確診的病例,由經治醫師提出,科主任召集有關醫務人員參加。

  (四)科間會診,由經治醫師提出,上級醫師同意后填寫會診單。應邀醫師一般當天內完成,并書寫會診記錄。

  (五)院內會診,疑難病例或病情需要多科會診時,由科主任提出,由業務院長主持進行。

  (六)院外會診,由科主任提出,經醫務科同意;進行會診。

  (七)急診會診,被邀請的醫師,必須隨請隨到。

  (八)會診中,應詳細檢查,發揚技術民主,充分討論,明確提出會診意見。主持人要進行小結,認真組織實施。

六、病例討論制度

  (一)疑難病例討論

  1、凡遇疑難病例由科主任主持,組織科內有關人員參加,與他科有關時,報請分管院長,組織他科人員參加。

  2、討論時由經治醫師將有關材料整理齊全,并報告病情,幾科聯合討論時由經治科主任負責提出分析意見。

  3、參加人員應認真討論,由主持人負責總結,盡早明確診斷,提出檢查治療方案,討論情況應專頁記錄。

  (二)術前病例討論會

  1、對重大、疑難及新開展的手術,必須進行術前討論。

  2、由科主任或主治醫師主持,手術醫師、麻醉醫師、護士長、護士及有關人員參加。

  3、訂出手術方案,術前準備,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處理方法,術后觀察事項及護理要求等。

  4、討論情況必須記錄。一般手術也應進行相應討論。

  (三)死亡病例討論會

  1、凡死亡病例,一般應在死亡后3日內進行討論,特殊情況應及時討論。

  2、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討論情況,載入病歷。

八、麻醉工作制度

  (一)麻醉醫師應于手術前到科室檢查病人,熟悉手術病員的病歷,各項檢查結果,了解術前準備情況,確定麻醉方式,重大手術與術者一起參加術前討論,共同制訂麻醉方案,凡施行麻醉,必須書寫麻醉記錄。

  (二)麻醉前,應認真檢查和準備麻醉藥品,器械及急救設備,嚴格執行技術操作常規和查對制度,保證安全。

  (三)麻醉醫師在麻醉期間要堅守崗位,密切觀察,認真記錄。如有異常情況及時與術者聯系,共同研究,妥善處理。

  (四)手術完畢,麻醉終止,麻醉者要把麻醉記錄單各項內容填寫清楚。危重和全麻的病員,麻醉者應親自護送,并向值班人員交待手術麻醉的經過及注意事項。

  (五)麻醉者應進行術后隨訪,對全麻及其他危重病員,新開展的麻醉技術,應于24小時內隨訪,將有關情況記入麻醉記錄單。遇有并發癥,應協助處理,嚴重并發癥應向上級匯報。

  (六)術后應及時清理麻醉器械,妥善保管,定期檢修,麻醉藥品應及時補充。

  (七)麻醉醫師應隨時參加搶救呼吸、心跳突然停止等危重病人,應在技術操作,急救器械等方面做好準備,必要時應晝夜值班。

九、手術室工作制度

  (一)科室應于手術前一天填好手術通知單,送交手術室,并注明特殊用品,有經血液或體液傳播可能的患者應注明,急診手術可先電話通知,以后再填手術通知單,手術室隨時做好急診手術的準備工作。

  (二)各科事先應做好各項術前準備,手術人員應按時到達手術室,手術室護士應按時接回病員,并認真查對。

  (三)進入手術室的人員,必須更換手術室專用的衣、褲、帽、鞋、口罩,嚴格遵守手術室規則,院內參觀須經手術室護士長同意。

  (四)手術人員在手術前認真查對,術中精力集中,密切配合,以確保手術順利進行,不得大聲談論病情或與手術無關的事,保持室內肅靜。

  (五)手術人員應遵守無菌技術操作,無菌手術和有菌手術分室進行,如須在同一手術間進行,先做無菌手術,后做有菌手術。

  (六)污染的器械和敷料,及時進行清洗、消毒處理。有經血液或體液傳播可能的患者,用過的手術器械須用高效消毒液浸泡,其它物品用高效消毒液擦拭,特殊感染須進行特殊處理,徹底消毒。

  (七)做好手術室的衛生整頓,定期檢查無菌消毒劑的濃度,數量和質量,及時補充、更換。定期做空氣消毒,空氣指皿培養,檢測資料應逐日歸檔保存,無菌手術切口發生感染時,應與臨床科共同討論,找出原因并提出改進措施,按月做好手術登記,統計工作。

  (八)手術采取的標本,術畢由手術醫師填寫病理檢查申請單,并及時送檢。

  (九)建立常規手術器械卡片,準備器械時按卡片進行查對,同時檢查器械性能,保證適用,特殊重大手術,術者應親自檢查,手術包必須標明名稱,失效期和責任者編號。手術室物品一般不允許外借。

  (十)各種藥品,器材均應定位放置,用后放回原處,手術器械應有專人保管,定期清點,擦拭和維修,麻醉藥品、精神藥品和醫療用毒性藥品應有明顯標志,不同種類氣體的瓶罐或管道開關,應用不同顏色分類標志,醒目可辨,并按規定存放。

篇2:醫療門診部藥品采購制度

醫療門診部藥品采購制度

1、成立以所領導、醫務室、財務室共同參與的藥品采購小組。

2、采購藥品必須從采購小組集體研究決定的單位采購藥品,采購藥品必須向證照齊全的生產、經營批發企業采購,選擇藥品質量可靠、服務周到、價格合理的供貨單位。

3、藥品采購合同由藥品供應方提供合同初稿及藥品報價表,交由藥品采購小組共同審核后,由所長與藥品供應單位簽訂合同。

4、每月藥品采購計劃由醫生根據全所用藥實際情況科學制定,每月21日前上報下個月藥品采購計劃,經所領導審核批準后方可進行采購。

5、采購必須嚴格執行質量驗收制度,由醫生、醫保專干、會計共同驗收,對藥品的品名、規格、數量、生產批號、生產廠家、注冊商標、有效期限、外觀包裝情況進行驗收、核對。發現采購藥品有質量問題要拒絕入庫,對質量不合格的藥品要停止采購。

6、醫保專干必須做好藥品出入庫登記工作,藥品入庫登記后將入庫單交由財務一份,醫務室留底存檔一份;出庫必須由醫生開具處方,交由醫保專干進行出庫登記。

7、財務室做好藥品結賬工作,每月憑藥品入庫單和發票與藥品供應單位結賬。

8、醫務室必須定期向所領導匯報本年度的藥品品種和藥品質量等情況。所領導定期對藥品采購渠道、藥品質量,對藥品管理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

9、在藥品采購過程中,嚴禁以任何形式收受賄賂及各種“回扣”,自覺接受工休人員的監督,發現存在的違規問題要嚴肅處理。

篇3:門診傳染病管理制度

第一條

執行職務的醫療保健人員、衛生防疫人員為傳染病責任報告人。

第二條

門診醫生診治病人,必須登記門診日志,要求登記項目準確、完整、字體清楚。

第三條

責任報告人發現甲類傳染病以及乙類傳染病中的傳染性非典肺炎、肺炭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原攜帶者和疑似病人時,2小時內填寫傳染病報告卡通過疫情網絡直報,并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向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發現乙類傳染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病人和丙類傳染病24小時內通過疫情網絡報出傳染病報告卡。

第四條

責任報告人發觀麻疹、白喉、百日咳、脊灰、流腦、乙腦、傷寒及副傷寒、鉤體、瘧疾、出血熱等我市重點管理的傳染病及疑似病人,以最快方式報告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并配合檢診。

第五條

責任報告人填寫傳染病報告卡片應準確、完整、字體清楚,在規定時間內及時交醫院指定的疫情管理人員。

第六條

診治傳染病病人時,要按規定作好消毒、隔離措施。

第七條

疫情管理人員要按規定作好疫情的收集報告工作,每月一次傳染病漏報自查,做好門診日志、疫情旬報、傳染病花名冊、自查統計、獎懲情況等資料并存檔。

第八條

責任報告人、疫情管理人、醫院負責人不履行職責,違反以上規定,按《傳染病防治法》有關規定予以處理。

傳染病分類甲類傳染病

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并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并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并淋并梅毒、鉤端螺旋體并血吸蟲并瘧疾。

丙類傳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并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并包蟲并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并手足口玻

其他

上述規定以外的其他傳染病,根據其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決定并予以公布。

傳染病管理制度是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確保傳染性疫情報告的及時性、準確性、完整性和加強傳染病的科學管理制定的專業性部門規章制度。